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豌豆荚教会我用的工作利器

左向宇 职人社 2018-12-29


我的上一家公司是豌豆荚,2010 年从管理手机的工具软件开始,逐渐转向 Android 应用商店业务,是国内最早开始这个业务的公司之一。今年 7 月,阿里全资收购了豌豆荚,公司 6 年的独立经营告一段落。


一个有价值的小公司会被收购在美国貌似稀松平常。在中国,对豌豆荚这样的故事,业界和前同事有过很多讨论,作为曾经在那里工作了两年四个月零十天的我,深感这个公司在中国的独特,还是希望它有更多细节被大家了解,它留给世界的,不仅仅是被收购前那张「安装量超 5 亿、2015 年底市场份额为 7.5%、月活跃用户 5000 万」的成绩单。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豌豆荚的文化对工具非常重视。我工作过的公司不多,但是在和同行的交流中,豌豆荚对工作生产力工具的重视是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的。那这篇文章里我就来说说我们使用的各种工具吧。

硬件的工具主要就是手机电脑。作为一家做 Android app 的公司,豌豆荚每年都会为大家报销 1500 的 Android 手机购买费、两年可以有几千的电脑更换费用报销,所以基本大家使用的,都是当时最新的 Android 手机和 Mac 电脑。现在主流的互联网公司,大家也基本都是使用 Mac 电脑了,豌豆荚当时,稍微有点不同的是贵荚产品设计组的同事基本都是每人两部手机:一个 Android (小米、索尼或者是 Google Nexus 系列),一个 iPhone。因为 iOS 系统上 app 的质量的平均水平是高于 Android 的,大家都希望从 iOS 系统和 App Store 的优秀 app 中了解产品和设计的发展方向,以给自己在做的 Android app 注入更多灵感和美。


大家对 Android 和 Apple 硬件的热情不光体现在平常使用中,还有每年的发布会:Google I/O 和苹果的 WWDC 以及新品发布会。到了这些发布会,一大乐趣就是大家聚在微信群里面一起聊天讨论甚至吐槽、开玩笑,这些时间我们称之为「科技界的春晚」,欢乐程度不亚于儿时的春晚(现在的咱就不说了)。

豌豆荚为鼓励大家多在工作中使用优秀的工具,每年会给每人报销 500 块钱的图书/软件费用。因为有这笔报销,再加上尊重精神产品劳动成果的氛围,在公司里如果用盗版软件,会有很大压力。当然,「别人写的软件,我们是不是要付费」,是一个随着时代不同,价值判断非常不同的问题。不过这几年,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付费购买正版,支持自己喜爱的产品和服务。


Sketch

2013 年的时候,国内还没多少设计师讨论 Sketch 这款设计软件。7 月份从学校毕业到了公司,发现产品组都换了 Sketch —— 一个替代 Photoshop 的、安装包只有 20MB+的、售价 600  块的界面设计工具。Sketch 不光轻量,它也和 Mac 电脑上原生工具一样,有符合直觉、好上手的特性。记得回来上班的当天,摸索了几分钟,就可以正常开始干活了。三年过去了,中文 Sketch 用户群体已颇具规模,中文 Sketch 的帮助文档、讨论文章、付费/免费教学视频亦俯首皆是。


Google 办公套件

Google 的办公套件包含了 GmailGoogle Calendar,以及 Google Drive 里面的 Doc、Spreadsheet 和 Slides。它们分别对应了 Microsoft 的 Outlook Mail、Calendar 和 Office 里的 Word、Excel 和 PowerPoint 三大件。Google 办公套件是前同事聊天怀念从前时,一定会提到的工具。仔细想来,这样的办公系统,可以帮人们在一个系统中完成:


  • 协调自己和同事的时间、预定会议室

  • 和同事分享文档,并进行在线的文档、表格和幻灯片的协作交流

  • 邮箱为信息通知中心,获知沟通、会面和文档协作的进展


在一个人数不多、大家都希望避免无效会议时间的氛围中,Google 办公套件提供了极好的异步沟通体验,大家不必非要坐在一起,也能把一个文档从 0 开始完善好。


Asana

一个优秀的项目管理工具,通过它的使用者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受欢迎程度。



当然可以说:没有什么项目管理是二维表格(比如 Excel )+ 电子邮件 + 即时通讯不能做的,但如果每天的项目管理工作都是在重复以下动作:


  • 新增几个新的空白行,把里面的项目模块、项目细节、负责人、交付时间填完

  • 发现某行项目位置不对,于是剪切这行

  • 把剪切的内容挪到另外一个地方

  • 删除掉一些空白行

  • 把新修改的项目进度表格发邮件给相关所有人


因为 Asana 里符合直觉的拖拽操作和各种快捷键,以及与邮箱直接关联的功能,它可以帮你把所有的「编辑、删除、发邮件环节」压缩至「拖拽、填空」的劳动量。15 人以下的团队可以免费使用 Asana,15 人之上会按照每人每年 600多块钱开始收费。国内一个类 Asana 的工具 Teambition 也提供了不错的项目管理体验,收费的标准是10人以上的项目每人每年 249。


前几天看到一篇经济学研究,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发现「基因多样性是美国各州州内冲突的根源」(http://www.nber.org/papers/w21079)。这个道理对公司内部想来也是成立的,如果一个公司内大家的交流风格工作习惯方差非常大,那想必是会产生很多冲突,降低工作效率,产生很多情绪负荷。


在豌豆荚,有《邮件使用公约》、《开会指南》指导大家如何和彼此合作完成日常最多做的两件事情。


邮件使用公约


开会指南



文案指南

在产品设计方面,也有一些大家可以遵循的规则在指导着我们日常的工作,比如我们有自己的文案委员会来为产品文案把关,也有成型的文档可以供参考。




Design Hackathon 和 OKR

还有包含头脑风暴环节的 Design Hackathon,作为产品定义阶段和团队所有人一起就目标进行广泛发散和沟通的工具(操作细节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91071),以及在目标制定和总结阶段使用的 OKR 工具(操作细节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471467 )。




上面的这些工具帮助我们在产品的定义、执行、总结各个阶段更加高效、默契地配合,降低了摩擦和误解的概率,提高了整体的运作效率。

从豌豆荚「毕业」后,我也常常进入以微信为通讯工具、以邮件 + Excel 为项目管理工具的工作场景中。回头看,当年公司在每个人身上花几千块钱让大家使用优秀的工具,这样是值得的么?


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说:「现代社会,公司比其他任何组织更能影响我们的生活,公司带给我们的价值观是显而易见的。」


在豌豆荚工作中使用的这些工具,让大家感受到作为一线的员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被尊重和保护了,我们可以利用工具提高效率,然后用省下来的时间做其它喜欢的工作或者是休息。


在有了对比之后,我们也更相信,很多事情可以有不一样的做法,即使是头脑风暴这样看上去「发散不靠谱」的事情,也因为限制了对别人观点的批判,而提升了创意的质量和数量。


我记得 Asana 里面有个为 task 比心的功能,所以每次有 task 被同事点赞后,我的心里都觉得暖暖的——好的工具也给人感受到「爱」。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意识到:工具是公司文化价值观的一部分,大家也逐渐学会用好的工具去传达「尊重员工」、「凡事都有不同的做法」和「让员工也感受到爱」等观念。


记得 CEO 王俊煜在 2012 年一次演讲中说:「如果做的事情是对的,即使很理想,很多事情也会慢慢改变」。在豌豆荚被收购的 2016 年,「消费升级」开始慢慢火起来,这是一场随着经济发展,从饮食开始的高品质消费浪潮,而国内优秀的工具产品服务也不断多起来。像是我在贵荚看过了一部华丽的时代预告片,而完整的全片,正在慢慢展开。

职道,为你精选优质的产品文章,邀请业内知名的产品经理分享工作心得,提炼行之有效的产品方法论。欢迎优秀产品经理加入职人社群,与同行一齐探索产品之道。添加@职酱 (微信号 ziliude ),即可申请入群。如果你有独到的产品经验想分享,欢迎通过职人社发布。


© 本文作者左向宇,LinkedIn 中国产品经理,前豌豆荚产品设计师。如需转载文章,请通过职人社获得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