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牛磊:出海创业如何迈出第一步

牛磊 职人社 2018-12-29

牛磊,前 Dolphin Browser 国际版 & 小米 MIUI 浏览器核心产品经理,前乐视手机 EUI 产品负责人。现北京广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CEO。

 

突然一晃离职创业快半年了,但感觉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恰巧校友邀请做分享,顺便总结下一路的心得体会,希望对有志于第一次出海创业的后来者有帮助。

为什么选择出海创业


3 月份,我从乐视出来,有朋友问为什么创业,我调侃地回答:感觉公司要倒闭了,老板要跑路了,找不到工作只能创业了。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居然很高,但真实原因是之前一直对海外市场比较关注,毕业就开始做海豚浏览器国际版(Dolphin Browser ),然后在乐视全球化的一年也多次出差,系统的分析过美国互联网市场情况,看到了一些机会窗口,具体体现为:

  1. 北美数据网络的再一次跨越式的革新创造大量新的应用场景;

  2. 国内科技从业者竞争力的极大提升,Made in China 现象将在互联网科技行业再次发生。


  • 先说第一点,过去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创业期都和网络设施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从家庭联网拨号到 Wi-Fi,到手机联网 2G 到 3/4G。接下来美国正在进行一次新的跳跃,就是 Unlimited Data 的出现,去年开始美国主流运营商都推出自己的无限流量服务争抢用户,今年更是越演越烈,最终表现为的用户端场景就是,从平均每人每月 1G 流量,到平均每人每月 20G 流量(目前各家 20G 左右 LTE 封顶更多会变为 3G ),很多用户场景和需求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换言之,再过两年,在新的数据流量和速度下,用户很多使用场景和服务跟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而这些新的场景和服务谁来提供,这就是更为敏捷的创业公司的机会点和窗口期。

 

  • 第二点更为明显,经过国内市场的多年厮杀和人才双向流动,国内开发者和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已经大幅提升,同时因为国内消费水平相比美国要低很多,使得市场竞争中,国内开发者可以提供更低成本的等值产品,这个不就是前些年中国制造占领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吗?同样的趋势和现象会在互联网行业再次出现。且在一些产品服务理念上,国内已经超越美国,有些众所周知的例子很说明问题,比如 Facebook 最近在大力推一个产品,叫做 Messenger Bot,名字虽然高级,但是去仔细研究下,这不就是微信公众号,对于国外开发者,这都是新玩意还在摸索,中国开发者太熟悉了。早就有兵法和完善的套路了,什么可做什么可成了如执掌,就像坐上时光机回到几年前买彩票一样。


  • 最后说回自己,为什么选择创业,可能是自驱力驱使,也可能是职业发展考量,归根到底就是一个选择,我相信我跟很多人一样都幻想过自己创业,但是总感觉离得自己太远不敢迈出第一步。现在回过头来思考,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勇气,而勇气则来自经历过乐视这样的一个从零到一的复杂环境和大起大落后,突然有种莫名自信,感觉什么样的从零到一和大起大落自己以后都能受得住了,很多底气确实来自奇特的经历和曾经的磨砺。


创业之路

# 前期准备


上面这张图是能力升级的四个步骤,相信很多人听说过,为什么提这个其实想说,对于第一次创业的人来说,很难说做好什么充分准备,很多时候你以为你知道了,其实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也算是给大家的鼓励吧,不要妄自菲薄以为自己不知道的太多而放弃创业,因为那些看上去什么都知道的初次创业者,其实和你差不多。


当然回过头来,最重要的前期准备还是家人的支持,包括心态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创业肯定是一段时间没上有收入的,而且肯定不会一帆风顺的,家庭条件是否允许?在我想出来之前,家属也在乐视,不可控风险很高,所以我们做了个决定,一旦她找到新的工作,我就马上出来创业,后来感谢海均老师,介绍认识了 Castbox 的小雨(关于更多 CastBox ),家属 7 年海外运营市场经验很匹配。后来家属拿到 Offer 的当天,我提了离职如愿安心踏上创业之路。特别感谢海均老师的临门一脚。


# 做什么?怎么做?


就像能力升级的四个阶段提到的,最开始你一定面对很多未知,未知带来的就是不知道第一步怎么走,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选择一个最熟悉的、容易下手的,不管大小,可能有些人会告诉你市场前景一定要大,而我个人来说,创业成功率 = 市场需求量 x 对应市场熟悉度,如果你的市场熟悉度是 0,那么需求再大跟你个人无关,当然创业是个累积发展的动态过程,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的积累发展的,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业务市场的定义。


怎么做对于产研人员,最熟悉,但是其实也最危险,产研人员创业容易有个误区,就是先做产品,然后再琢磨市场,营销推广和营收,这种思维模式在卖方市场,或者行业发展的初期可能有点适用,但是对于互联网行业,已经早就过了这个时机。串行的工作很容易产生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脱离市场的产品,市场窗口的变化和有限的启动资源,都是创业团队不能轻易承担的。

 

产研人员创业需要思维模型升级,并不是说一开始就要花很多时间在推广和变现上,而是要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欠缺和学习曲线,从第一天开始 kick start 这个学习过程,特别是推广和获客,大家都知道 MVP 和快速迭代,但这都是建立在有用户的基础上,创业面临的问题,特别在当下,是产品上线你可能没有任何用户给你做反馈,那怎么迭代?而且脱离了市场等考量,你真的只有 P,很难称得上 M 和 V。

 

# 有关流量&渠道


上面提到推广,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买量,美国的一个下载已经 2 刀,10 万下载就是 20 万刀,100 多万软妹币,还不考虑转化,对于创业团队这是不可想象的,怎么办?回归问题本质,推广,关联说法用户流量和渠道,顾名思义,用户如同水,流量怎么来,流量不是无中生有,一定是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那么问题就简化了,原来水在哪里,目标用户池在哪里你的渠道就要建到那里,然后引流过来,北美用户在哪里,这个答案很明显,下图是美国排行前十的APP,接下来你就要考虑如何把用户引流过来

 

《The Airbnb Story》这本书里面讲到一个他们 Hack 流量的故事,当时最大的房屋出租用户聚集地是 Craigslist,Airbnb 创始团队当时做了个机制,就是在 Airbnb 平台发布的寻租信息会自动同步到 Craigslist 生成一条帖子,然后点击一个预订 link 就自动跳转会 Airbnb 触发预订,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其实对于现在来说,类似的思路更好做了,各个社交平台提供了丰富的 API,可以用于二次开发,要知道 Craigslist 当时甚至都没有 API 。


借助这个思路,同时利用了一个叫 Zapier 的工具,我们做了一些社交账号 Bot 发了出去,然后瞬间流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验证了这个引流量模式后,我们自己搭建了一套内部系统,所以我们现在大概有上百个账号,还在不断增加,现在我们每天可以 reach 到成千上万的美国用户,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市场数据和流量来源,重点是还免费。 

# 有关成本


很少有人第一次创业很快就获得突破,当然新闻报告会告诉你有很多一夜成名的故事,这种故事更容易吸引点击,但跟多来人私下聊,你会发现都是一个坑一个坑踩过来的。当然从新闻里面你可以看到另一个信息,就是不管融资多少钱,都有一年花光然后解散的, 从某个层面来讲,并不一定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创业更重要的是通过创造力和执行力找到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持续试验,持续学习,持续建造,持续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迎来量变到质变。


# 有关融资和BP


最开始,和很多初期创业者一样,我也觉得自己的点子碉堡了,但是回过头来看是怎么样,突然理解了爱迪生上面图里的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要觉得自己「点子」很好被抄了怎么办,因为真的不重要,天才的点子都只占 1 %,更何况我们初期的点子真的不具备竞争力,真正的竞争力是在实现点子的执行过程,特别在初期,一定要懂得「借智」,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有限,特别在初期知识局限,一定要通过别人的批评角度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路,补充看问题的角度。恰恰因为这个原因,BP 不要乱发,因为这个时候你的 BP 一定很原始和初级,和做产品一样需要反馈,如果只是草率的发出去,很可能错失了收集反馈的机会。一定要厚着脸皮找人去讲,只有当面讲的时候才能有效争取到对方的时间和智慧。这些资源如果换算成「在行」上的花费都可以让你成为金牌会员了。创业更多时候不要自恋自己的点子,而是整合更多人的智慧和点子并转化成有价值的产出。


# 最重要的


还是一个心态,创业一定不会一帆风顺的,一定会有很多拒绝。而所谓的坚持最后归结为好的心态,有一句话对我帮助极大,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哪些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发生本身没有好坏,而是在于事后你怎么对待他, 比如说被拒绝,结果来看反而是好事,更多时候别人的拒绝其实是提供了更多角度帮你分析问题,事情的发展正是解决这些问题,才发展起来,如果没有拒绝,没有问题,有可能你没有在发展了。


遇到拒绝,应对拒绝其实是个不断校正的过程,通过这些校正,你找到最合适的,比如最合适的方向,最合适的策略,最合适的团队和伙伴,不要怕被拒绝,而是学习如何对待拒绝,告诉自己这个拒绝是最好的安排,是上天的一个提示,然后找出这个提示,你就知道下一步怎么走了。


创业真是个过山车式的冒险,坏事伴着好事,压力伴着柳暗花明,就是这样跌跌撞撞的成长,再回头已走过万水千山,发现过程本身已变成财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