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上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思路(肖培东老师执教;附视频)


     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追梦教师袁建国”,再点击“关注”,并介绍您亲朋好友和同事。这样,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撞击灵魂的精神盛宴,得到高境界的精神陪伴,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每一天。


肖培东老师


七上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思路

(附教学视频;肖培东老师执教)


      注:本课课堂实录整理,执教者: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方仁艳名师工作室首席导师肖培东老师。


      一、直接导入,检测字词

      1.这堂课教的题目是什么?写的是什么内容?

      2.检测字词及作者,一名学生到讲台上写,其他同学合书写。

      (1)这个高原上没有水,课文中有两个字形容没有水,是哪两个字?(干涸)

      (2)这个高原是一个不长庄稼的地方,课文中有一个成语,说这个地方是不长任何庄稼,请你写出来。(不毛之地)

      (3)形容建筑物倒塌的两个字。(坍塌)

      (4)有的时候老人会在高原上散步,课文中不用“散步”二字,用了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方言词,是哪两个字吗?(溜达)

      (5)最后,老人在高原上种了一棵树,叫做山毛榉,“榉”字你会写吗?

      (6)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写出作者的名字。(让·乔诺)

      二、默读训练,圈点勾画

      1.明确读书方法——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预习提示中)

      2.以“我”和老人在高原上的第三次见面为训练内容(字数最少),训练默读和圈点勾画,时间1分钟。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

      (1)画出行文思路——见面时间。

      (2)画出高原变化——不用全部画出。

      (3)画出赞美评价。

      (4)画出老人特征。

      三、利用方法,默读检测

     1.理清“行文思路”——默读第三次见面以前的部分,画出行文思路方面的内容。

      教师明确——

      在高原三次见老人的句子:

      第一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第二次:战争结束了,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2.品读“高原变化”,有感情朗读重点句子。

     生答,是明确: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关键词:荒地  到处  光秃秃地  稀稀拉拉地

      (2)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关键词:废墟、干涸

      (3)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

      (4)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思考:为什么写还种白桦树?(因为白桦树非常难以生长,这个“还”字说明白桦树存活几率低

      (5)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

      (6)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教师强调(屏显)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2)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3)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朗读训练:

      教师引领:

      第一次:缓慢,沉重,失望。

      第二次:惊喜。

      第三次:赞美。

      3.悟读“奇迹的背后”( 人物形象)

      (1)表现其毅力、孤独的句子:

      ①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

      ②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2)表现热心、专心的句子:

      (3)表现细心的句子: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4)表现有文化、爱思考的句子:


      四、设置话题,学习写法

      1.补充资料:这篇文章是因美国一家杂志征文,作者就投了这篇文章。这次征文的主题是:寻找生活中感动你的人和事。这篇文章一被杂志社拿到,杂志社就轰动了。他们马上派人到高原上寻找这个老人,结果当地没有这个老人,说明这个故事是编造的。

      思考:编造的故事,怎样才能写得真实?

      写三次来高原,一次一次的变化,这种惊讶感叹就会更加的深刻。


肖培东老师执教《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视频


      (来自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

更多”初中语文“类文章,请点击阅读

七上13课《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王君)

邓彤老师讲座《基于学情研究的写作教学设计》第二部分(附音频)

林崇德:基于《教育的智慧》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想法(附课件和音频)

特级教师余映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五大目标

END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