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林崇德:基于《教育的智慧》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想法(附课件和音频)
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追梦教师袁建国”,再点击“关注”,并介绍您亲朋好友和同事。这样,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撞击灵魂的精神盛宴,得到高境界的精神陪伴,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每一天。
林崇德教授讲座《基于<教育的智慧>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想法》(附课件和音频)
大家晚上好! 非常感谢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对我的邀请,让我来解读一下我自己的《教育的智慧》,并且谈谈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点想法。 我准备给大家汇报四个问题:
一是《教育的智慧》的目录。 二是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关键是思维教学。 第三,我们的课题组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构建。 最后一点,教师是课程与教材的使用者、主导者、创新者。
下面我来谈第一个问题。
《教育的智慧》分十二章,如下图:
第一章是职业的价值,同时谈一下如何正确认识素质教育。 第二是教师的素质,第三章也是教师的素质,主要讲一下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 第四章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谈学生的特点。 第五章是谈教育与智能。 我们平日讲,教学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我想用我自己的智能理论来谈如何去构建学科能力。
第六章是构建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
因为这几年我一直在搞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在学科能力这一章修订的过程中,也补充了核心素养的内容。 第七章是探索德育中的品德形成的机制。 第八章是班主任工作。 第九章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这就是要解决一个事情,情商和智商的关系。
我自己是主张情商大于智商。 第十章是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第十一章,全面发展,学有特色。 第十二章,投入到教育科研中去。
大家会问,作为一个心理学教育工作者,你为什么要写教育的智慧?
一九六零年我毕业于上海市上海中学,因为受班主任老师(他同时又是上海市的劳动模范)的影响,高考的全部志愿我都填了师范,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第一志愿的北京师范大学,成了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心理专业的学生。 我为什么要学学心理学?说心里话,当时对心理学根本不了解,但是我朦朦胧胧感觉到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心灵入手。一九六五年我学了五年的心理学,组织上把我分配到北京市一个郊区,是基础教育学校。
我先后在两所基础薄弱校工作了一十三年,我热爱基础教育,热爱学生。但是一九七八年心理学恢复了招生,因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力量薄弱,他们想到了我希望我归队。我含着眼泪离开自己工作的一所十年一贯制学校,但是我的心老是惦记着基础教育,想着同一战壕的战友们。
我很想用我自己的研究,为中小学老师写一本通俗的读物。开明出版社于一九九九年出版了我的书,三年多时间就发行了十八万册。二零零五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我说,你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成员,应当把这本书回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出版社来出版。
又过了十,这本书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做了修订。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我的老家浙江教育出版社要出这一本书。不管怎么说,我们干的是同一职业,我们都做同一个事业。
我是用我的心写了这一本书。这就是我向大家汇报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关键是思维教学。
什么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应该是学生所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三大领域:文化修养、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 六种素养…… 对于我们语文教学来说,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关键是思维教学。人文底蕴,它应该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
二零一四年,教育部组织了各个学科的课标组,拟定每个学科的学生核心素养。语文的素养包括四个: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如果我们从思维发展与提升出发,就能够看到思维能力是整个中学课程与教材编写首选的。为什么?咱们教学的目的,是不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成分是什么?思维!思维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
从语文素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来看,我想谈四点。
第一个问题,逻辑思维到底有几种? 第一是动作逻辑思维,第二是形象逻辑思维,第三是抽象逻辑思维。 刚出生的孩子,他没有什么思维。如果有,那仅仅是在动作中发生的思维。不管哪个国家都叫它为感觉行动思维,或者叫直观行动思维。 皮球滚到床底下,孩子把它捡出来。有些孩子呼噜呼噜爬进去了,把皮球给捡出来了。从他的动作中,从他的视觉中,他解决了问题,你应该表扬他真聪明。可能有些大一点接近三岁的孩子,或者小一点比较聪明的孩子,他琢磨着,有一把伞,伞后边有一个勾,他蹲在那边把皮就勾出来了。 这就是人类应用工具的开始。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是行动为主的思维。
到了六七岁,慢慢地接受整个自然界或者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的形象,这是马,这是小猫,这是自行车等等,他以具体形象作为他自己的思维材料,产生了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思维,现在国际上叫它具体形象思维。 随着具体的形象的发展,随着语言的发展,到了小学三四年级以后,大约十岁,他慢慢地头脑里头的抽象感的东西逐步代替了具体形式,萌芽了了抽象逻辑思维。
所以说不管是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都一致认为,初二以后孩子们的真正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发展着。当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够和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叫做形象逻辑思维。再进一步发展到初中二年级,形象逻辑思维也慢慢发展,并且到了一定的水平。
那么什么叫做形象逻辑思维呢? 第一,它是一种思维,以表象为材料,自始至终带有形象性,反映事物的发展、联系和本质。 第二,它受到了形象逻辑思维和内部语言的指导、配合、制约和渗透,文学和艺术的创造主要是来自于自觉的表象运动的直接的结果。 第三,它必须通过形象概括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一方面形象逻辑思维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鲜明的形象,另一方面它又有高度的概括,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的生动的具体到了内在本质的规律。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从零到三岁的直观行动思维发展慢慢地由于人们的概括,发展到一种动作逻辑思维,又叫做操作思维,或者实践思维。 北京最热闹的商业街应该是王府井,王府井有个百货大楼,百货大楼的门前有一座铜像,是全国劳模张秉贵的。当年张秉贵卖糖,你说要多少分量?你说三两,他一抓准是三两,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多。这就是典型的操作性思维,动作逻辑思维。 我们经常讲关公的大刀李元霸的大锤,这几位难道他力气一定比别人大吗?不是,因为他头脑中把所有的功夫加以概括,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技能。 因此我们谈有多少种逻辑思维,我们说有三种逻辑思维。
第二个问题,思维的第一属性是什么。 思维有好多属性或者特征。 间接性:昨天晚上您睡觉了,早晨起来的时候看到墙上湿漉漉的,地上有水。尽管你在睡觉,但是你可以间接判断昨天晚上下雨,这就是间接性。
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按照逻辑的方法,按照逻辑的规律,应用逻辑的手段来解释事物的本质,这就是逻辑性。 问题性:任何一种思维,它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个性性:人与人的思维有很大的区别,这就是个性性。 生产性:任何人,除了你本人和你接触的阳光、空气之外,你分辨在一起,统统都是思维的产物,这就叫生产性。 概括性:心理学认为概括类似于合并同类项,是思维的第一属性。 什么叫概括(见下图)?
我对教育的智慧的梳理,我举了数学的合并同类项和语文的合并同类项的例子。语文我们非常重视语言建构和应用,很重要的四个字:听说读写。
有人骂我们的学生,指桑骂槐,我们学生听不出来。这就说明听的概括能力不强。语文教学往往有说话练习,有些同学说得滔滔不绝口吐白沫的时候都说不到点子上,就是说明他说的概括能力不强。
语文高考内容理解课文占相当重的比例,有些人愣不知道怎么去概括文章内容,这说明他读的概括能力不强。 大学生写作的过程中,生活是他们写作的源泉,那没有错。但是否有了生活有利材料就能写出观点鲜明、选材恰当的文章呢?不一定。可见在语文教育中,我们不能够忘记概括呢。
第三个问题:思维结构有哪些成分?
我们课题组经过研究以后认为,包括目的、材料、过程、思维品质、监控(反思)、非智力或非认知因素。 我们在国际上发了一篇文章,我们是从研究的数据中推导出来的思维模型。
为了说明问题,我想以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为例,内容见下图:
它首先应该具有教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册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仅理解把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老师精通教学艺术,每堂课怎么开头?选什么为突破口带动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就是要回答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如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我想应该把品质的培养,作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突破口。任何人的智力,任何人的能力,它都有共性。但是更主要的体现了个性。像毛泽东同志所讲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生命能力有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表现在哪里?表现在逻辑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能的突破口。
我们课题组对语文能力怎么去建构?
我们从一九七八年开始,一直到新世纪的零三年零四年这样的二十多年的学习与发展,成立了中小学生心理能力,一种智力和能力发展与培养的一个课题组。我们课题组成员有一万多人,使一万多老师、三十多万学生受益。
所谓的智力和能力,首重是两个方面,第一,数学能力的培养。二,语言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能力课题组组长是北京五中校长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吴昌顺先生。一九八五年我们给他录的刘和珍君教学记。
这个课题怎么去构建我们的语文能力,特别是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是提倡语文教学的多因素的结合。 为了使这种教育的功能得到发挥,我们提倡六结合。(见下图)
二是我们非常重视语文的概括能力。 来自于北京五中的特级教师,也是新的语文国家课标组的成员梁杰老师。他的语文课,我随着吴昌顺校长去听过多次,使我最为感动的是他的说明文教学。高一的说明文人教社版本,四篇文章,梁老师没有一篇一篇讲,他把两周的内容用了三堂课讲完。第一堂课他布置了思考题,要求学生掌握四篇课文的内容、顺序、方法、特色。第二课合并同类项,引导学生概括总结说明文的阅读、写作规律。第三堂课扩大阅读量,结合口头作文,明确如何写好说明文。
我曾经问过他三个问题。第一,梁老师的出发点是什么,他非常简要地回答:思维的概括特征。第二,你在教学中突出了什么?他说突出了四篇文章的六个字:重点、规律、特色。第三,你三节课讲完了近两周课的内容,效果如何?他用活生生的学生阅读印象深刻,课后汇集了两本说明文的作文集,来回答了我这个问题。可见语文教学过程应该突出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是比较典型的强调语文教学的概括教学的重要性。
第三个问题,我们课题组对语言构建,对听说读写的看法。
听说读写是构建与应用中关键的四种能力,应该做深入地详尽地研究。
听的能力,它包括语音的分辨力,语义的理解力,逻辑的判断力,联想与想象力,内容的概括力,分析与判断力,乃至情感的感受,迅速作出反应的响应力等等。而这一切都常常反映的听写能力,听记能力、听辨能力、听析能力、听赏能力、听评能力当中。
说,不是单纯的知识,应该包括准确地应用语音、词汇、语法的能力,生动准确的表达力,迅速灵活的应变力,联想、发现的创造力等等。而这一切又常常反映在朗读能力,背诵能力,演讲能力、论辩能力当中。 读和写的能力见下图:
第四个想法,语文思维的深刻性。
我前面谈到,人的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智力能力存在个体差异。那么语文能力,它表现出语文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思维品质。 我前面谈了思维品质,有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深刻性,是指人的思维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思维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自然界的的规律。
语文思维的深刻性(见下图):
思维的灵活性(见下图):
思维的独创性(见下图):
美国创造性之父,他有个学生叫托兰西……(案例很精彩,略)。
思维的批判性(见下图):
思维的敏捷性(见下图):
我们课题组对语文能力就是根据上面的思维特点来构建的。
第四个问题,教师是课程与教材的使用者、主导者、创新者。
让我们一起来传承文明延续与发展,让我们一同弘扬科学的精神,促进社会的进步。老师们,这就是我今天所谈的内容,谢谢了!
附:林崇德教授讲座音频
20200913程翔老师讲座《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漫谈》录音_100105.m4a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 听课笔记(附讲座地址链接)
揭开“最好班主任”的谜底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END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
长
按
解
锁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