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儒敏老师讲座《语文老师要读点鲁迅》 (附音频)


     阅读本文之前,请您先点击上面蓝字“追梦教师袁建国”,再点击“关注”,并介绍您亲朋好友和同事。这样,每天我们都会收到撞击灵魂的精神盛宴,得到高境界的精神陪伴,在幸福快乐之中享受每一天。


温儒敏老师讲座《语文老师要读点鲁迅》
(附音频)      注:这是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中学语文教师读书种子计划第二期直播活动。
      大家好!书单上指定的是读鲁迅选集,有四件版,也有两件版,建议大家可以找一些好一点的版本来看。另外最好有条件也可以看看鲁迅全集。我记得啊,一九六四年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有个五年级的同学跟我讲,他说你要想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写作,就把鲁迅全集啃下来。我听他的话,就把鲁迅全集似懂非懂地全部读完了,后来不知道读过多少回了,果然获益甚大。
      我的题目叫读点鲁迅,意思是自由阅读,非职业性的、功利性的,比较认真地系统接触。

      为什么要读鲁迅呢?就为了了解和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了解的,鲁迅是第一个人。鲁迅的眼光很毒的,他是别人不能替代的。
      读鲁迅也提供了一种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的角度和方法。所以我们既要读孔子、孟子,要读古代史、现代史,也要读点鲁迅。读鲁迅呢,可以带给我们对于自身所处的文化那种真切的体验,克服在文化问题上民粹式的、愤青式的枯燥的思维。
      为什么要读鲁迅啊?简单说,鲁迅对人性的了解是最深的。他很敏锐,很深刻,有时候说的话很难听。在现在这个电子网络时代,过量的信息冲刷可能要我们的思维碎片化,平面化,但就是那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对于我们思考力、思想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学鲁迅呢我们思想更加深邃,精神得到升华。但是读鲁迅并不轻松,因为鲁迅不是那种优雅的、休闲的。
      也并不是一定要学鲁迅怎么做人,也不必要变得那么尖刻,而是要学习鲁迅的思想方法,将他的批判意识融入现代里,获取对于我们民族历史和现实的这种清醒的认识,从鲁迅那里获取那种思想的动力。
      当然我们都是语文老师了,从语文的角度来说,从鲁迅这里提取语言运用的活力,去打破那种四平八稳的文章,学会写文章。
      下面我围绕几个问题来具体谈一谈看法。
      第一个问题,对鲁迅偏激的认识。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鲁迅毕生都在批判传统文化,他的激进思潮造成了传统文化在五四时期的断裂,鲁迅被当成是这种断裂的一个代表。这种观点表面上好像是有根据。
      的确,鲁迅对传统文化攻打是最猛烈的一个人,他的态度是非常偏激的,我们大家都读过,通过狂人之口,把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封建礼教专制制度比喻为“吃人”。      但是这是一种小说的文学表现,它不是逻辑的判断,其中确实有鲁迅独特的体验和发现。在五四时期,鲁迅一谈到旧制度、旧文化,他是深恶痛绝,有时候把话说得狠。他曾经义无反顾地说:"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凡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
      对于普通人来说,理所当然见怪不怪的那些事,到了鲁迅那里他会质疑。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清朝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当时组合了三百六十个人编书,有三千八百多个人来抄写,花费了多少时间呢?十三年。分经史子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说呢,是有积极意义的,现在我们也受益于这个事,《四库》保留了很多古代的典籍。
      但鲁迅是怎么评价的?他认为这种编书的行为也是一个文化的统制制度,制度的制是制约,是以胜利者的看法来批评和征服汉族的文化。就是搞文字狱啊,搞烧书啊。所以鲁迅的意思是什么呢?是统治阶级把握着历史的。什么书要留下来,什么书要烧掉它。很多不适合当时清朝政府正统观念的书,都排斥在外。我给大家一个例子,在四库全书之外列为禁书的,一共有一万三千六百多种,烧掉了十五万册,把明代的档案基本上烧毁了。
       所以呢他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阶级修史书,往往把历史上的真实给抹去了,这就是所谓篡改历史、强迫遗忘,这是清朝统治者做的事。所以鲁迅才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他才指明了皇帝的新衣是什么。这样的例子,在鲁迅的作品里边到处都可以看到。
      为什么?因为鲁迅对传统始终是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他用另外一种眼光,透过历史的本质去重新去思考、去评判,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它是给人有一种惊喜,挣脱被传统习惯捆绑的那种思维定势,揭示那种真实。
      所以我们如果不领会鲁迅这种批判的意图和姿态,就可能会认为鲁迅这人太损了,太绝对了、太偏激了,是吧?现在不是也有些学者在批判鲁迅,是吧?因为鲁迅早就提倡不要读中国书了。确实,当时梁启超他们提倡复古。
      鲁迅却认为中国书虽然有劝人入世的话也都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厌世的,却是活人的颓废和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的书,多看外国书。
      光是看这个言论呢,太绝对了,怎么能这样说呢?问题是鲁迅他说话的语境是当时五四落潮以后。所以注意啊,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逮住他一句话,特别是他是文学家啊,文学性的表现表达,就认为这就是一个论文式的结论。他不是写学术,他往往写的是杂文,是一种批判式的文学的表达。传统文化里面也有糟粕,不能笼统来褒或者贬。但当时传统作为一个整体,始终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的进步的时候,他们那时代的人要冲破这个桎梏,希望会唤起断然的态度。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那一代人,比较激进,有它的历史的理由,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现象。      鲁迅反对的东西是什么?反传统反的是什么?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种封建性、落后性的文化,包括那个灭人欲、假道学,还有种种对普通国民愚民的政策,是吧?这个让老百姓愚昧、麻木、迷信。他要剥掉这些缠绕在我们民族身上的这些旧物,所以他采取一个很截然的态度,是吧?不是优柔寡断,那样是做不成事。所以我们要理解鲁迅的偏激啊,在当时那种情况之下,如果不是采取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去告别那个旧的时代,那是做不成事的。
      这个中国做事,用他形象的话来说,搬走一个桌子都要流血,做一件事太难。他认定的事实,他是把古代文化、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否定,这是他的一个策略。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所以他要用这种彻底决裂的态度,而不是一开始是商量呀,因地制宜是吧?在彻底的不妥协的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特别崇高的地位。


      刚才我说这是一种策略。鲁迅你说他全盘推翻传统,实际上鲁迅对待传统第一个要批判,第二个要继承,第三个要转化,转化不了的是不能继承的,那都是糟粕。这是鲁迅的态度。但同时他做工作也是两点,一个要批,要攻打,要破坏,第二个呢要梳理。
      因为他是文学家,他在创作中更多表述的那种情感,这种精神。这是一个鲁迅的一面呐。鲁迅的另外一面又有学者的冷静和严谨的一面,是吧?他在批判传统的同时,用大量的精力整理研究这些传统,发掘其中有活力的东西,可以借鉴的东西,可以转化的东西。我也可以给大家提一个数据来说话。鲁迅活了五十多岁,他用了二十多年整理了二十二部古籍,相当大的工作量。这包括下面你们看到的唐宋传奇,他收集了大量古代的碑帖、拓片,还试图写一部中国书法变迁史。因为鲁迅当时二十年代在北大上过中国小说史的课,后来写过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到现在上百年过去了,还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研究里边的一种标杆性的著作。
      他提出的一些概念方法,一些命题现在还在用。那你说鲁迅就是完全反传统嘛,不是这样的,他是两个方面。所以鲁迅自己的创作,也是包含了刚才说的这两个部分。      有个学者叫刘半农,他送给鲁迅一副对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托是托尔斯泰,尼是尼采。鲁迅也受这个外国的影响。魏晋文章,鲁迅受传统啊,特别是魏晋影响很大的。

      第二个问题,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问题。
      现在我们读鲁迅的小说、杂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对国民性的批判,现在有些人接受不了,因为鲁迅把中国人怎么写得那么凶,是吧?写得那么丑,好像伤害了我们足够的自尊,先不讲民族自信嘛。
      确实鲁迅毕生都在批判国民性,他的小说,他的杂文,都在揭露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譬如说他写的最多的是什么?做事不认真,以及麻木、悲切、自私、狭隘、保守。他是一个清醒的文学家,是以批判性为社会的文明发展提供思想参照的一个知识分子,是吧?
      所以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呢,他是苦口良药。所以我们读鲁迅的时候要理解鲁迅的用心,他写阿Q正传,把中国人写得那么丑,看起来很不舒服,但仔细一想,我们自己的身上有没有这些东西呢?可能是有的。鲁迅对国民性批判,带有一种社会心理研究的性质,而且他往往都是从最普通的,日常的生活里面提炼出来。譬如说刚才说到的看客,是吧?
      他写过一篇小说叫示众……
      大家都讲过鲁迅的祝福,祝福是可以做多方面的、多侧面的理解的。也学过那个孔乙己,是吧?它主题是什么?还有很多侧面,其中很重要一个就是世态炎凉,人心的麻木,是吧?你看那个孔乙己的主人公是谁呀?就是那些吃瓜群众看客。只会看戏做戏的民族是可悲的。所以鲁迅写的最多的就是批判国民性。所以我们给学生讲祝福,讲孔乙己时候也可以提一提这个问题,是吧?不要光是反封建就完了,不完全是。
       第三个问题,怎么读鲁迅的小说。
      通常认为鲁迅的小说是体现了五四的启蒙主义和思想革命的要求。因为我们通常习惯的话叫反封建,其实反封建这个词也有点问题,我们还是这样用,我们语文教学大多是从鲁迅批判、比较这个角度去分析评价,那么现在作品,譬如说祝福啊。其实鲁迅的小说有个基本的格调叫忧愤深广,我们不能够停留在肤浅的他就是反封建就完了,是吧?又要读懂忧愤深广。所以大家一定要读一读鲁迅的文章,呐喊一定要找来看看。      和五四时期很多前期者、先锋者不同,鲁迅对中国的现实和未来是不乐观的,他是不激进,甚至是有些消沉,但他更冷静、更清醒,比较适合有生活历练的中年人,这有一定的道理。
      还要注意到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对整个中国传统的小说那种革命性的突破,有哪些革命性的突破呢?第一个就是提他的题材,绝大部分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普通的人,日常的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最频繁的。所以他跟传统小说比较起来,鲁迅呢接受一个变革。因为我们传统小说都是写帝王将相啊,才子、佳人,写那些神呐鬼怪呀,极少见普通人的生活。但是鲁迅的作品就不一样了。
      现在那多的小说每年出几千,是吧?很多是写现实书,从哪里开始?从鲁迅开始啊。以前的小说都不是。说到红楼梦,红楼梦是贵族的日常。那三国演义、水浒传啊都是写的非凡人物,不是普通人写我们普通的事,所以呢他的魅力,就是在普通的人事中发现一切的永久的悲哀啊。
      鲁迅的作品有时候给人带来一种悲哀的感觉,因为他挖得太深了。本来大家平时可能不会去想些问题的,但读完鲁迅以后觉得很沉重。所以鲁迅的小说跟一般的小说是很不一样很不一样的。读鲁迅的小说,我自己也感觉是很累的,也没有人说哎呀今天上班十个小时,太累了,晚上回去多读鲁迅。首先并不能提供给你那种很优雅的、舒服的那种感觉,他的发现都是沉重的。就不像读其他小说,特别古典小说那样,隔岸观火,可以放松放松,他要你重新去思考。
      因为鲁迅的发现太彻底了,他又带着一种悲悯的目光,他作品总是弥漫着一种悲哀。
      一般古代的小说,没有像鲁迅小说这样重视写人物的心理,我现在非常重视他为什么那么重视写心理,他也勾画灵魂,是吧?作品是不是很深啊,但是呢很沉。
      去年有一道高考题就出了鲁迅故事新编里面有篇小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创业,古代的事,古代的勤俭,但里边有很多现代的因素,但是因为我们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所以那道题虽然做了很多的,但是百分之八十都没答对。
      第四个问题,怎么读《野草》。
      《野草》最难读了,它其实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散文诗,其实是鲁迅写给他自己的,是鲁迅在非常寂寞的时期,一种内向性的写作。
      他写个诗,他是要剖析自己的灵魂。人有时候会停下来问:我怎么啦?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是谁呀?这样剖析自己。鲁迅的哲学为什么那么难懂呢?因为他大量地运用象征,它的构思是非常奇特的,而且多数的篇章都写梦境,这恐怖的梦,奇特的梦,其实是一种潜意识。
      野草呢,很多东西是没有逻辑性的,你不能够完全用理性去介入它,就是因为它是象征的,很难理解。解读野草主题,应该是整体去感受去体味,读不太懂没关系,那种味道总是可以出来。
      慢慢展开你的想象,去琢磨他写的到底可能是什么意思,进入那种氛围。我举个例子啊,譬如说有一篇叫腊叶,很短的,有点文言文的味道,他翻一本书,看到一个树叶,突然就想起去年是怎么样,现在已经变成这样了,枯黄有个洞,树叶里面有个虫蛀的洞,好像跟眼睛似的看着,是吧?所以他就从这里写,大家一起说了啊生命的流逝,希望爱他的人也要珍珍惜自己,引出了一大堆这样的感慨。其实鲁迅写落叶的时候,他正犯肺病。肺病啊以前是很严重的病,而且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在一天一天消逝,所以他看到这个树叶就有点感伤。这个作品其实他写给自己,同时也是写给他的爱人,所以我们读到落叶以后就知道鲁迅是一个坚强的人,但同时他也有很柔软的一面。
      我们也不要先入为主,不要一种解释,不要着急,要找出它的主题,它的意义,某个意象一定是指向什么。不要做这些工作,主要应该看他思维里边那种困扰、矛盾,难以言说的东西。       现在高中提思维训练,对,学生除了逻辑思维,还要形象思维是吧?那你读野草,就是培养形象思维。
      第五个问题,怎么读《朝花夕拾》。
      中学语文课上我们已经学过很多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等,由于受制于考试的要求,没有办法,注重思想意义的回扣就显得比较教条,不是很有利于大家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和理解。对这个问题不光是鲁迅作品,其他作品一样。
     读《朝花夕拾》,我建议大家应该注意超越中学语文教学一般找标准答案的,要摆脱那种应试教育的思维的束缚。
      鲁迅作为战士的另外一方面属性除了批判性、叛逆性,他还有那么真是童心好玩的一面。
      初中语文指定的必读名著,其中有些章节其实是拿给孩子们阅读是很难的,所以应该越过这个阅读障碍。如果这两篇都难倒了,下面就不要读了。那个猫狗鼠啊你发现挺好玩的。他写的是孩子们眼中的宠物和动物世界。他讨厌猫,为什么?因为鲁迅他也有心理阴影。
      另外还要欣赏鲁迅的幽默。鲁迅的其他作品也幽默,但在朝花夕拾里面,这种幽默表现得就是一种自信,就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语言的风格,这是一种气质的表现,是吧?
      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具有这种幽默。你看那孩子们喜欢的老师,两个标准,一个有点幽默感,第二个懂他们,是不是啊?那个板着面孔的,你教得再好,他不太喜欢你。所以我们欣赏朝花夕拾,要注重鲁迅的幽默。
      应该把我们老师阅读的这种感受转发到教学中,让学生去了解,鲁迅不单是寂寞的、愤怒的,同时又是温情、淘气的、可爱的,幽默的。你要讲那么多篇章结构都没有太大的用处,其实最重要的学这篇文章放得开,雍容大气。藤野先生其实做结构分析很困难,对,他好像东拉西扯啊,但是你看他就好像是老人说话一样,说到哪里就是哪里,很自然。鲁迅也说过,写文章要像骑马一样放得开,有一条中线。      所以鲁迅的作品,我们分析结构、写法等等的时候应该把这点传达给学生。现在我们的作文写得太像文章了,不见得好。
      我们老师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也注意一点,因为这是现代散文中比较少见的,别人写不出来是吧?鲁迅是通过他个人的生活,时代的变迁,虽然说朝花夕拾带有浓烈的抒情的意味,别着急去找那个主题的意义,是吧?读进去再说,把这种读书的方法传递给你。
      你说考试怎么办呢?考试好办啊,那考试我们就把几条答案说清楚就行了,其他时间你还可以用嘛,让学生学得开放一点嘛,是吧?
      第六个问题,怎么读鲁迅杂文。
      现在杂文呢,它是一种现代文体,他和鲁迅的出现很有关系,杂文是属于议论文,但又带有浓浓烈的文学色彩。它的兴起与一本杂志有关,叫做《语丝》,它的宗旨就是八个字,叫任意而谈,无所顾忌。那个时代的人写文章真是放得开。鲁迅一辈子活了五十多岁,在拿时间最多的事是什么呢?在有限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古籍整理,这是传统文化的。第二件事是什么?第二是写杂文,第三才是写小说、写散文,所以杂文对鲁迅来说是他创作里面最重要的部分。但是现在社会上国外的有些学者,对鲁迅的杂文看不起,都说他是打仗的,是骂人的。      其实杂文同样也是尊贵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包括古代的现代文学的一个奇观。鲁迅用那么多精力写写杂文,他一共写了多少呢?写了六百五十多篇,一百三十五万字,输到十六个集子里。

      鲁迅的杂文当然是文学,但它又不是一般的想象性的文学创作,也不是一般的论文。他是有感而发,他是自己参与现实干预现实。从上个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中国经历了很多重大的事变,包括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的统治,北伐,五卅,三一八惨案,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红军长征,左翼文化运动,革命文学论争,然后日本侵华,多少是上个世纪初到三十年代,中国真是多灾多难。但是几乎所有这些事变,在鲁迅的杂文里面都得到了记录和回应。当然它是一种文学的。
      它不是像历史学家那样记载,历史学家的记载是注重客观,把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清楚,文学家记载呢是有血有肉的,但也是有感情的,是偏重于社会、人心、思想、文化。所以我们中学以前教过纪念刘和珍君,就写三一八惨案,那么在历史书上呢可能就以了解它的原因是什么,它结局是什么是吧?但是不会写到三一八惨案那种人心社会的那种心态。所以读历史啊可能事件线索比较清晰,但没有感觉和体验,也很难顾及到社会、心理、技术因素,但鲁迅他的杂文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了,有一种鲜活的历史感。
      所以我们说读他的杂文就可以鲜活地了解中国历史,一般的书里面读不出来这个。所以我们总是劝语文老师多一点鲁迅的杂文,可以获得一百多年来现代中国的历史,了解我们古代文明,了解这种民族的心灵史,特别是培养一种独立思考。读鲁迅杂文,还从里边了解到大量的社会历史。
      他涉及到的古今中外的人物4500多人,书籍文献五千多种,它包罗万象。还有一个鲁迅词典,我经常都在看。里边涉及到的东西真是丰富,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外国文化,哲学、历史、经济、宗教、文物,校勘,翻译,出版,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考古什么里面都有。所以有人说鲁迅杂文是一个百科全书。
      现在我们生活在比较平和的环境之中,不太能够了解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点。过去中国的很多战乱嘛,我年轻时候读过二十四史,我做了个统计,三十年不打仗的极少。      所以现在我们读鲁迅作品,现在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可能不太理解鲁迅作品为什么那么艰苦,有时候骂人。对这个问题啊我们我基本上就可以回答了。鲁迅呢他是一个很叛逆的,很敏感,很多疑,很尖刻的和现实格格不入的人。
      《鲁迅批判》这本书,鲁迅看完之后不知可否,还寄了一张照片给作者。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一针见血的,不留情是吧?我们不要拿普通人来要求是吧?这样做些要求,那就没有文学了。就好像我们看到有些艺术家很怪癖,他不这么怪癖,他没创作的是吧?都跟我一样跟普通人一样,怎么有这个天才?让我们去理解鲁迅,他骂人,他给很多人起外号,那个人就倒霉了。
      鲁迅更多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方式的一种概括。
      鲁迅确实是影响太大。鲁迅更加特别,他揭示现实人生的真相,揭示社会思想文化的困境。这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他的习惯。就社会文化结构来说,有这样一部分的批判的成分,这个社会那么大,什么人都有,有些人比较清醒,他们说一些比较难听的,但是一个真实的话,我们的社会才有生机,才活跃,社会只有在不断的反思、反省和批判中才能往前推进。
      知识分子有批判的精神,这是他的功能,是吧?从某种角度来说,鲁迅的批判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我们不能被所谓的尖刻骂人之类表面的印象左右就抛弃了这份精神遗产。
      最后我说一说啊,读鲁迅杂文,它不是优美的享受,它是一种思想的爬坡。在这个网络化的时代,娱乐化的时代,你看现在中国,现在我们走向全球的是什么?孔子孟子没有走向,但我们的抖音走向了。我们有什么办法来拯救精神的滑坡?起码这个滑坡不要那么快吧,读书就是一个好的办法。所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中语会搞这样一个活动,是有意识让我们的老师变成读书的种子,所以老师们我们要有有这份心。
      你在流行的圈子里打转,你怎么提高啊?就这样过日子,那我赞同。但是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还是要多读一点书。
      我讲的观点也不一定对,也供大家参考。
      谢谢大家!
附:讲座音频
   ============================
更多教师成长文章,请点击阅读

张玉新老师讲座:语文教师偏态教学行为研究(附音频)

捕捉传统节日的德育元素

程翔老师讲座《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漫谈》(4)

程翔老师讲座《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漫谈》(3)

程翔老师讲座《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漫谈》(2)

程翔老师讲座《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漫谈》(1)

20200913程翔老师讲座《中学语文教师读书漫谈》录音_100105.m4a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 听课笔记(附讲座地址链接)

诉衷情·教师节

谈一谈教师的语言暴力

亲爱的老师们,节日快乐(3)

亲爱的老师们,节日快乐(2)

亲爱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两个“光盘教育”视频,让我想起了老同学

让惩戒充满爱的温度

揭开“最好班主任”的谜底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END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