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的主题报告《新教学“新”在哪里》,借此倾听当下课变革的脉搏,理解历史所赋予我们的改革使命。
崔允漷:新一轮义务教育课标的修订,
即将带来哪些教学上的变革?
高中的新课标已经颁布了,按计划,今年年底义务教育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也会推出。新修订后的课程有哪些突破?
新修订后的课程有哪些突破?
1
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我们讲了素质教育那么多年,为什么现在要讲素养、不讲素质了?素质跟素养有什么差异?
素质是教育话语,它既包括先天因素,又包括后天习得;素养是课程话语,素养是后天习得,一定要经过学习而逐步养成的。再讲具体一点,比如,开汽车很重要的一种素质是方向感。方向感,再优秀的地理老师也教不了,方向感是素质,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但教不了方向感,不等于地理老师没饭吃,地理老师可以教另外4个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所以地理老师照样有饭吃。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而且以核心素养为纲。以核心素养为纲,之前的三维目标就不好了吗?
事实上,20年前,三维目标是里程碑式的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第一,20年前我们就没有讲清楚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是什么:知识与技能(双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线老师一操作、有些专家一操作,就变成三条目标、三类目标。
第二,三维目标从逻辑上不是一个层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像是举例说明。
所以,我们这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第一,核心素养不是学科专家的素养,是公民的素养、每个学生的素养。
第二,素养不是不要知识,理论知识学习必须要学校来完成,学校是学习学科的地方,是系统学习知识的地方。
第三,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了知识或技能之后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核心素养不是不能评价,核心素养一定要可教、可学、可评,不能评价的就不是目标。
在高中阶段,我们说的是学科核心素养,马上要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标,叫课程核心素养。那么又有人要问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核心素养,这是不是又搞文字游戏?为什么要分两种说法?有理由吗?有的。
第一,希望义务教育阶段更关注人,淡化学科。
第二,义务教育有些课程根本不是学科,比如劳动,我们不能说劳动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说劳动课程核心素养。
第三,义务教育阶段有一些课程不是一个学科,是一类学科群,比如科学与艺术,所以讲学科核心素养也不恰当。
第四,所有课程标准的封面都叫某某课程标准,如艺术课程标准,故称艺术课程核心素养。
2
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
2001、2011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这在当时也是里程碑式的进步,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
什么叫学业质量?考试分数就是学业质量吗?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不是知识点学习之后的成就表现,而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为什么中考高考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就是考学业质量综合表现、考学业成就表现。原来的那种基于知识点的“双向细目表”,如狗头考了解,狗身考理解,狗尾巴考简单应用,学生得了100分也不知道什么是狗……这种做法将要退出历史舞台。
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新课标会带来怎样的新教学?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非常明确,新教学将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
第一,坚持素养导向。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大一点。
第二,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比如地理强调地理实践,反对以前“不着地”的地理学习方式,就是人跟地不接触、整天在地图上画来画去的方式。
再比如科学,我们要反对用不科学的方法学科学。什么叫不科学的方法?不科学的方法,就是不做实验,物理不碰物,如何能知道物之理;化学不见化,不做实验嘛,看不见变化,这还叫化之学吗?生物不懂生,教了学生什么是细胞、什么是遗传、什么是ATP,但考了100分都不知道什么叫生命观念。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强化学科实践。
第三,推进综合学习。义务教育阶段要非常关注综合学习。加强学科内知识整合,推进跨学科学习,建设综合课程。
在新课标中,每一门课标国家都要求花10%的时间来开发跨学科主题,在教材层面必须要保证将10%的跨学科内容设计出来。
最后就是因材施教,我们已经富起来了,已经解决了每个人的读书问题,即面向人人的问题,现在要考虑如何“适合每个人”,即要落实因材施教、因人导学。
围绕教学改革的三大洞察
围绕这些改革方向,我再简单讲几个观点。
1
观点一:学习逻辑是生活逻辑加学科逻辑
我们以前一直在两极端,站在生活的立场批判学科,站在学科的立场批判生活,所以课程都是钟摆,现在要思考怎么站在学习的立场上来思考这个问题。
学科逻辑是什么,把一只狗分解,先学狗头再学狗身、狗腿,最后学狗尾巴。狗头考了解、狗身考理解,狗尾巴考简单应用。学完了、考完了,但考100分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狗。生活逻辑是什么,狗是一种动物,再来说说狗有什么用,画一画狗。
生活逻辑是先认识狗、看狗是狗,学科逻辑是看狗不是狗,学习逻辑是看狗还是狗。教会学生狗头、狗身、狗尾巴还不够,要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学习逻辑是进阶取向,依靠整合论,期待通过习得的过程,实现从“双基”到“素养”的升华。
2
观点二: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
现在的素养目标包括创意实现、形成美感、确立观念、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制作产品、形成作品、编制方案,不是了解什么、理解什么、记住什么,这些都是阶段性目标、过程目标,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素养目标。
因此,老师的教学必须要改,不改达不到这个目标。素养导向下,必然将开展“大”单元教学,通过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任务来组织一个单元,把单元结构化。
所以,新教学可以总结为简单的四句话:
第一,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老师设计课程的时候、实施教学的时候要看到素养。
第二,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内容、不仅是换教材,还要换学习方式。
第三,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一定要从真实问题解决进行评价。
第四,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线上学习已经实施了20多年,以及去年大规模的线上学习也证明,光靠线上学习是靠不住的,哪怕人工智能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线上有线上的优势,线下面对面有面对面的优势,所以未来的学习就是线上线下混合学习。
将来,这个四个方面会是教学的关键。
3
观点三:教师编制学历案
课程的所有设想,都是靠做出来的,老师上课的第一步是备课,备课怎么备?我们这几年都在做课程视角、学习立场、单元设计,简单地讲,原来的教案都是写老师自己要做什么,比如第一步导入、第二步创设情境、第三步讲新课,主体全部是老师。这有什么问题呢?这有八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教案的立场是老师,不是学生。医生写处方从来不写自己要做什么,都写病人要做什么。老师现在备课都在写自己做什么,我们的工资就比不过医生,因为医生是以患者为中心,老师的教案是写给领导看的,以自己为中心的。
第二个问题,教案的单位是课时,而不是学习。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老师拿工资靠什么?是靠有没有教过拿的,还是靠学生有没有学会拿的?我们设计的教案,应该是我们怎么教,还是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才能学会呢?老师要把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进阶过程设计出来。
后面的简单讲,老师花时间写出来的教案或PPT,下课之后有几个学生有?花那么多时间做出来的PPT只是课堂上展示一下吗,课后有没有给学生?周末学生想回忆一下这个星期学过的内容,他到哪里去找?
为什么不把编制教案的时间,用来编制学历案,发给学生带回家,复习时可以作为参考?
所以,我讲的学历案定位是这样的:
第一,学历案是一个专业的课程计划,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好教材,支持学生帮助学生学好教材用的教育方案、专业计划;
第二,学历案是认知地图,拥有明确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学习路径;
第三,学历案是学习档案,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可反复查阅;
第四,学历案是互动载体,是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文本;
第五,学历案也是监测依据,利用规则抽样,了解学科学业质量情况。
学历案的设计,还要包含6个要素,这6个要素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评价任务放在第三步,是关键,其意义有三个方面:
第一,有目标一定要有评价,有目标没评价就等于没目标。没目标的教学,就像女生逛街,带着学生去逛街怎么行?其实,课堂教学类似男生逛街,不是女生逛街,我没有性别歧视。
第二,目标之后写评价,可以矫正已写好的目标,避免目标假大空。
第三,便于把评价任务嵌入后续的学习过程,做到教学评一致。
最后,学后反思是重点。学后反思设计好,教下去的是技能、留下来的是素养,教下去的是课文、留下来的是道。
来源|第一教育、思维智汇、语文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更多”初中语文“类文章,请点击阅读
温儒敏:部编语文的总体特色和七个创新点
(附初中语文各年级目录)
邓彤老师讲座《基于学情研究的写作教学设计》第二部分(附音频)
林崇德:基于《教育的智慧》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想法(附课件和音频)
特级教师余映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五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