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下2课《梅岭三章》教案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余映潮《邓稼先》(七下1课)教学设计

余映潮《社戏》(八下1课)教学实录

吴丹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堂实录(九下1课)

陈彦含《说和做》(七下2课)教学实录

吴健勇《回延安》(八下2课)教学实录



九下2课《梅岭三章》教案

(来自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陈毅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戎马生涯的余暇,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有很多是反映他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而《梅岭三章》却是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写的三首“绝命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二、资料助读
1、了解作者:
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曾留学法国。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2、背景资料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听准字音,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旌(旗):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īng yá (遍)种:zhòng
2.梳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想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今后——未来
3.提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朗读时,如何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三首诗,饱含着作者为革命献身的无畏无惧、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等思想感情。
诗歌的感情基调: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
4.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三首诗,第一首诗中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呵成。
5.齐读小序。提问: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表明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强调小序不但告诉我们作诗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缘起,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板书:“小序——时代背景”)
四、精读课文——分析诗歌
(一)分析第一章
1.指名朗读全诗。
2.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若生不能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3.引入李清照《夏日绝句》诗,学生读。
夏 日 绝 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地流露出来了。
5.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旌旗”借代部队;“阎罗”指代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6.朗读指导。
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7.学生读全诗,背诵。
(二)分析第二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身在必死险境,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即使自己牺牲了,也希望“头悬国门”,看到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4.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代战争。
5.朗读指导。
引入陆游《示儿》诗:
示  儿
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第二首,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二句语调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切之情。
 6.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三)分析第三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了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贰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和《孟子》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4.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相对应;又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
5.朗读指导。
前两句要读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坚定信念,后一句要读出向往、欣慰、 豪迈之情。
6.学生齐读、背诵。
五、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用“收”,则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则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则褒贬不分;用“伐”,则用力太过;用 “打”,则与诗意不合。
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则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则无形象感;用“交”,则破坏诗的意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①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②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③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了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六、拓展延伸
诗歌背后的故事
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根据地,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陈毅因腿部受伤,和留下的同志一起上山打游击。他们历尽艰险,辗转到达赣南梅岭地区,坚持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蒋介石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对南方游击队发动猖狂进攻。由于叛徒出卖,梅岭被困,陈毅负伤又加患病,被围困于丛莽间达20天之久,生死关头,他写下了《梅岭三章》藏于衣底,作为自己的绝命诗。后来,包围解除,他又补写了诗前的小序。
七、本课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