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下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余映潮《社戏》(八下1课)教学实录

吴健勇《回延安》(八下2课)教学实录

余映潮 《安塞腰鼓》(八下3课)课堂实录

八下4课《灯笼》教案

八下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学设计

杨涵《大自然的语言》(八下5课)教学实录

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八下5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八下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写作知识短文以及学习过的说明文,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2、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适合的说明顺序。


3、学会仔细观察社会生活,查找相关资料,整合相关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教学重点: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逻辑顺序


教学流程:


一、温故而知新


以学过的几篇说明文为例,总结学习过的几种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工序流程,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生物成长等。


比如法布尔的《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就采用了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等,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景点或具体物品。


比如《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就采用了空间顺序。


采用空间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也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

    3、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原因到结果、由具体到抽象,等等。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比如《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角度加以分说;又如《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二、如何确立文章的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的选择决定了说明文结构的安排特点,一般从两个维度进行:


1、按说明对象的自身特征与说明内容的侧重点来安排说明顺序。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把握事物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通常情况,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物、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性,说明时宜按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地进行说明。如果是说明复杂的事理,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这样更具有科学性。


2、按读者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安排说明的顺序。


对于读者熟悉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明一般规律,再说明个别现象。这种写法一般先写总体特征,后写具体状态。读者先获得总体认识,然后再结合事物或事理具体理解。对于读者比较陌生或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机理,由个别推及一般。如《大自然的语言》,先列举物候现象,再说明物候成因,这样便于一般读者理解。


一篇说明文,一般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对于初中生而言,比较容易把握的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的运用,逻辑顺序的运用相对较难。


三、学生畅谈“我周围的环境”


教师指导讨论内容:


1、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


如:空气、水质、植被、交通状况、住房、人口等。


2、环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四、布置写作任务


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确定说明对象,如空气、水质、植被、交通状况等,写出它的变化。


2、查找相关资料,说明变化的原因。


3、注意安排好说明顺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