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最后一课》(七下6课)
教学设计
(注:本文发表于《教育科学论坛》,先看图片,教学设计附后)
第一部分:原文图片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第10自然段。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朗读。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教学角度:比较阅读——利用小说多层面的对比来设计教学。 2.通读课文,解读文题:是一堂课吗?你相信这会是最后一课吗?用简明的语言陈述你对课文情节和主题的整体理解。 纵向比较:①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促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归纳小弗朗士形象。②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课的态度与往日有何不同?猜想先生心理,归纳先生形象。 横向比较:①比较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形象的异同,挖掘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②最后一课教室气氛、学生人员与平常有何不同?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4.联系中国作家郑振铎的《最后一课》,与本文作比较阅读。 教学角度:换位改写——以写促读,以写带动学生对小说主题、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以写促进学生对人物刻画的实践。 3.换位改写。课文以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阿尔萨斯人上最后一课的情形,我们能否以小说的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来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地改写呢?讨论改写中该注意哪些问题,师生各抒已见,达到共识:所写的时间为上课到下课,变小弗朗士对先生的心理揣摩为细腻的直接刻画,小弗朗士仍应是主人公,对周围景物的描写主体应有较大改变,另还要注意成人情感表达的含蓄性。然后进行课文改写。 这是《最后一课》的每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评析] 作为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它的教学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于是像许多名篇一样,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让人翻来覆去,颇费踌躇。但此教例很有个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往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 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度透视。通过“韩麦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又是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 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理解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这也是“一线以串珠”。 从此教例看来,名篇教学的最佳意境似乎应该是: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