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落花生(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吴忠豪评析)
更多小学语文名师课例,请点击阅读
小学各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至八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支玉恒《落花生(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吴忠豪评析)
师:它的特点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学上就叫它什么呀?
生:落花生。
师:收获以后干什么了?
生:过一个收获节。
师:后面是不是都写的是过收获节的事?
生:是。
师:那你说课文的第二部分写的什么?
生:过收获节。
师:这篇文章,你好好学进去,很有味道。刚才我讲了要抓重点,而且要教你抓重点的方法。我先教你第一点,怎样知道文章的哪部分是重点。第一,看看他写的是“详”,还是“略”。(板书:看详略)现在你们看书,课文分两大部分,“种花生”和“收获节”,你们数一数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然后标出来。有多少?
(教师在板书“收获节”三字后,用红笔画一个△表示是重点)
师:对,重点段我们重点学,不是重点段我们简单地学,或者叫 “略学”。下面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不管他写了多少话,只要抓住它的中心内容,这一段就理解了。另外,看看有没有值得注意的地方。现在自己默读。(生默读)
师:谁来读一读这段?
师:以前没种过,没经验,没想到会收获是吧?有这个情况,还有什么?
生:书上说,没过几个月。
师:你们再看,种花生的过程写了四个词,哪四个词?
生: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师:所有种花生的过程用了多长时间?
生:几个月。
师:所有的过程用了几个月,可是作家只写了几行字,用了四个词就跨过了几个月,你们说写得简单不简单?
生:简单。
师:所以这个作家了不起呀!半年的事几句话就讲完了,多干脆,多简单啊!你们在作文时能这么高度地概括吗?
生:不能。
师:这一部分,因为作者是略写的,所以我们采取了“略学”的方法,第二部分“收获节”我们得重点地学,因为它是重点内容。现在,你们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好好看看这个收获节,既然是个节,它有几个节目?也就是说他们怎么过的这个节?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现在看课文。
师:这回对了,谈花生。(在板书“吃花生”下写“谈花生”)现在再看,第一部分用了一个自然段,第二部分“收获节”用了十四个自然段。这里“吃花生”用了几个自然段?
生:一个。
师:只用了一个,而“谈花生”用了十三个自然段,根据“看详略”的方法,哪一个是重点?
生:谈花生。(教师在“谈花生”后画红△)
师:“谈花生”是重点,那么“吃花生”用哪种方法学?
生:略学。
师:谁来读“吃花生”这段,还是一边读一边找出值得注意的地方来。(一学生读此段)
师:这一段需要注意什么?(无人回答)你们说他们对这个收获节重视不重视?
生:重视。
师:非常严肃吗?
生:不是。
师:很重视,但不非常严肃。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很重视?
生:他们把父亲也请来了。
师:怎么过收获节,请父亲来就表示很重视?这说明父亲经常不经常和他们在一起呢?
生:不经常。
师:可能是公事比较忙,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不能经常和家人在一起。今天过节了,特意把他父亲请来了,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注意到没有?父亲也来了,真是——
生:很难得。
师:还有哪些?
生:吩咐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节。
师:特意找了一个比较清静的地方,到后园的茅亭里去过。什么叫茅亭?这个“茅”是什么意思?
生:稻草。
师:稻草不是茅草。
生:是一种草。
师:对了,是一种草的名字,茅草盖的亭子。茅草怎么能盖亭子呢?实际上只是亭子顶上搭着茅草,底下还都是木头柱子,这就叫什么亭啊?
生:茅亭。
师:后来人们用稻草,也用麦秸做亭子,就统称“茅亭”了。过收获节,特意请了父亲,特意找了地方,安排了时间,是够重视了吧?
生:是。
师:母亲做了许多花生食品让大家吃,下面就该什么了?
生:谈花生。
师:我找一位同学把下面整个课文读一遍,他一边读,大家一边看看有几个人在谈话。
师:母亲参加了谈话,就是没开口,四个人开口说话,这四个人是各说各的,还是分成了几个方面?谁和谁是一方面?仔细看一看。
生:爸爸是一方面,哥哥、姐姐和“我”是另一方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是一方面问,一方面答。父亲是主要人物。
师:“我们”三个人算一方面,爸爸一个人算一方面。谈话分成两方面。(在板书“谈花生”后加一括线,括线后写“我们谈”“父亲谈”)你们都在忙着抄板书,顾不上抬头听课了。其实你只要注意听,这板书明年也不会忘,但抄在本上可能明天就会忘。因为人要记忆东西,依靠脑子去记忆,就深深地留在脑子里了。如果依靠本子上的记录,写完之后一合上本子,也许就忘了。作笔记只是个辅助性的工作,太复杂的,太多的,条理不清的东西要先记下来后整理。像板书这么简单的东西,我这么大的年纪了都能记住,你们还记不住吗?要想记板书,下课以后有时间把它记下来,好不好?不要耽误听课。
师:注意,“我们谈”和“父亲谈”这两方面哪个是重点?还用 “看详略”的办法去辨别。但是“我们”也谈,父亲也谈,一问一答,谈话都是互相穿插着,不容易一眼看出。这样的话,“看详略” 的办法还好使吗?
生:不好使了。(笑声)
师:因为谈话都在一起穿插着,所以“看详略”这个办法就不好使了。我还得告诉你们第二种办法。(板书:看内容)看内容,看父亲说的话重要,还是“我们”说的话重要。谁的话重要,谁就是重点。这是第二种办法。下面我找几个人,男同学谁读课文读得好?自己报名。女同学也一样。(教师挑了三男一女四个同学上前,并给他们分配了角色)该谁读谁就读,看看能不能把谈话的气氛读出来。你们只读他们说话的内容,也就是引号里面的话,不读其他的。开始。
生: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的这句话重要不重要?(生答“重要”)但他这句话是听了父亲谈话后的一个“觉悟”,所以还得看父亲的话。父亲说的话重要不重要?
生:重要。
师:那你们说“我们谈”是重点,还是“父亲谈”是重点?
生:父亲谈的是重点。(在板书“ 父亲谈 ”后面画△)
师:从什么上面看出来的?
生:内容。
师:这就叫看内容确定重点。“我们”谈的那几句除去“我”的最后一句话重要一点以外,其余几句用不用仔细地去研究?
生:不用。
师:这几句话的意思很明白简单。你在看课文的时候,一眼就能看懂的东西,不要去想它,把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句子上。通过“看内容”我们找出来了,“父亲谈”是重点。找到这儿,我们就快接近中心了。你们现在看一看,用数字序号标出来,父亲一共说了几次话?(学生各自看书)
师:讲了几次?
生:五次。
师:好,我问你们,父亲这五次谈话都很重要吗?
生:不是。
师:你用“看内容”这个方法比较一下,哪次谈话重要,哪次不重要。(教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读父亲的第一句话)
生:你们爱吃花生吗?
师:就这么一句话,重要不重要?
生:不重要。
师:(又指另一个学生)你读第二句。
生: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师:接着提出一个问题,重要不重要?
生:不重要。
师:(指另一学生)你读第三次。
(学生读父亲的第三次谈话)
师:这段话,父亲还是在赞花生吗?
生:不是。
师:那么这段话是说什么?(学生议论纷纷)刚才的第三次谈话是向“我们”赞花生,这一段话是要我们怎么样啊?
生:学花生。
师:对,那么这段话重要不重要?
生:重要。
师:(在板书“赞花生”下加“学花生”)这段话要我们学花生,很重要。(又指另一学生)你读最后一句。
(学生读最后一句)
师:父亲最后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对今天收获节的谈话,作了一个总结,这句话比起“赞花生”和“学花生”来是不是那么重要?
生:不是。
师:父亲五次谈话有几次是重要的?
生:两次。
师:两次,一个“赞花生”,一个“学花生”。你们把“赞花生” 这一段仔细默读一下,一边读一边思考,父亲是从哪几点上称赞花生的。(学生各自默读)
师:大家一起再读一遍,开始。(学生一起读文)
师:通过这段话,你们说花生这种东西有用没用?
生:有用。
师:花生的果实,深深地埋在地下,只看地上的,貌不出众,是不是?那么花生有好几个好处,父亲说是有一点最重要,这一点是什么?
生:它矮矮地长在地上。
师:“矮矮地长在地上”是好处吗?(众笑)
生:花生的果实不像其他的果实一样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而是把果实长在地下,使人觉得它貌不出众,不是很特别。
师:对,不像什么一样啊?
生:不像苹果、桃子一样把果实挂在树上。
师:父亲是不是在批评苹果和桃子这一类的植物?
生:不是。
师:那要为什么这么说呀?
生:……
师:在这儿是用苹果、桃子与花生比一下。桃子、苹果、石榴也都是好东西,作者这里提到它们,不是说它们“让人一看生爱慕之心”不好,而是想用它们作一个比较,来突出花生的特点。你们想一想,拿桃子、苹果、石榴这么一比,突出了花生的什么特点?
生:突出了花生把果实埋在地下,不显露,不夸耀自己多么多么好,就像有些人悄悄埋头苦干,不是那么咋咋呼呼的。
师:说得很好。你们知道老黄牛吧?老是那么吭哧吭哧地干活,从来不像母鸡那样,刚下了一个蛋就满院子咯咯咯、咯咯咯地叫,好像在喊:“一个蛋,一个蛋!”(教师形象地模仿,众笑)花生这种东西,最大的特点,大家说得很对,就是不炫耀自己的好处,不炫耀自己的优点。这是花生最好的一点。这节课先讲到这儿,下一课接着学,我们先下课,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