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杨正奎《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九上7课)教学实录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小学语文各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小学各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至八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杨正奎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九上7课)教学实录
(本文来自周凌语文工作室)
生:这是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后写的信。
生:这封信是给巴特勒上尉写的。
师:上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一个相当于司令的人。
师:上尉不是司令,但他至少是一个军官吧。
生:是一个很有权威的人。
师:除了这些,你还发现什么信息?
生:这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所写的一封信。
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它就躲在题目的旁边。
生:这是雨果写的。
师:对了,我们发现了这封信的作者。
师:上面提到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投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英法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
最后一把火烧掉了圆明园。)
师:同学们齐读第一节,思考投影上的问题:你能想到巴特勒上尉的来信中主要有哪些内容吗?
生:这是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意见。
师:是的,有这一条信息。还有没有别的?
生:巴特勒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师:不错,圈出来。他还认为是什么?
生:是个光荣。
师:他这封信的主要目的又是什么呢?
生:巴特勒上尉想知道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多少赞誉。
师:找得很准。请把这两个词圈出来。(板书:赞誉)
师:同学们第一小节的信息筛选得非常准
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巴特勒上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回国的情况呀?
生(齐):想知道。
师: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巴特勒上尉他们回到法国之后,就像凯旋的英雄一般,受到了法国人民的夹道欢迎。也许我们并不能理解,因为我们是被侵略的国家。他们受到了极高的赞誉。
师:这种情况下,他为什么要写一封信给雨果呢?为什么他急切地想得到雨果的赞誉呢?你知道雨果是什么人吗?
生:法国人,而且是法国著名作家,著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师:对的。为什么巴特勒上尉急于想得到雨果的赞誉?下面我们再来看两则材料。(投影,关于雨果80华诞纪念活动和病逝后的告别仪式的两则资料。)
师:这就是雨果在法国的地位。当然,我们知道这封信是雨果在他60岁时写的,一个人的名声不会一蹴而就,60岁的雨果在法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已经很高,就已经备受法国人民的尊敬。你现在知道巴特勒上尉为什么写信给雨
果了吗?
生:他特别想得到雨果的赞誉,这样他就更受到法国人的赞美了。
三、学习反语
师:是啊,他想借雨果的威望为法国的侵略战争得到证明。那么,雨果给巴特勒上尉“赞誉”了吗?
生(齐):没有。
师:在书上找一找,如果说没有,那么给了什么呢?在书上勾画一下。(生默读勾画,师生交流。)
生:雨果给了巴特勒上尉一个这件事的总结,而且也给了他一个抗议。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读):“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师:从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呢?
生:抗议、强盗。
师:嗯,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反对的,抗议的。还有吗?
生:他说“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说他们是“强盗”,表明雨果是反对的,抗议的。
师:“受到历史制裁的”“强盗”可以看出雨果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是反对和控诉。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直接控诉的或者用其他方式表现他的立场的句子或者词语呢?
生:“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师:你找了这句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生沉默)
师:请坐下,谁来帮帮她?雨果真正想说的话是什么?
生:如果断章取义的话,雨果说的是“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摘出来的话,是赞美欧洲人。可是如果联系后面一句话“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那么就可以理解为雨果对欧洲两个强盗的讽刺。
师:讽刺。你们是不是都这样认为呀?
生(齐):是的。
师:其实这是一种手法,表面的意思和实际的意思相反,这种手法叫反语。那么这里的“文明”就可以理解为——
生:“野蛮”。
师:我们欧洲人自称是“文明人”,其实在干着“野蛮人”干的事情。这里就用了“反
语”。下面我们看什么是“反语”。(投影: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
师:那么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生:可以不直接说。
生:比较委婉,不好意思说。
师:对的。为什么雨果在这里不好意思说?
生:这里就增强了语气。
生:这里就增强了一种讽刺的语气。
师:好的。我们接着看投影。(投影: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师:现在我们明白雨果为什么用反语了吧。文中绝不仅仅在这一处运用了反语和讽刺。再找找看,体会雨果的感情。(学生在文中找,圈点勾画。)
生:这里也运用了反语:“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师:哪些词是运用了反语?
生:“天真”。
师:这个“天真”可以换成哪个词呢?
生:愚蠢。
师:还可以换哪个词?
生:幼稚。
师:还有没有更加激烈些的词呢?
生:无知。
师:无知似乎感情还不够。“无”留着,换为——
生:无耻。
师:这个词用得好。那我们就读出他们的“无耻”来。(生齐读这句话)
师:“天真”是不是要延长一些。(教师反复指导朗读,学生集体读出讽刺的味道。)
师:同学们读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个词让我们中国人感到很不舒服?我们圆明园被抢走的可全是好东西呀。
生:是“破烂”这个词。
师:那雨果为什么说是“破烂”呢?是不
是写错了呢?
生:因为这些东西是他们抢来的。
师:你的意思是这些东西放在我们中国是好东西,现在因为是他们抢来的,就不是好东西了。因为它们身上带有了什么色彩?
生:它们变成了赃物,带上了一种侵略的色彩。
师:除了这句话是讽刺,还有没有了?
生:“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师:这句话你的哪两个词声音要拉长一些,就可以表现出讽刺的效果了?
生:“更彻底,更漂亮”。
师:那你们能不能拉长点读出来这种讽刺呢?(生齐读,读出讽刺。)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读得也很好。那还有没有其他的讽刺了呢?
生:“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也是讽刺。
师:你们能读出讽刺的感情吗?(生读书,强调“手挽手,笑嘻嘻”。)
师:这分明就像漫画一样具有讽刺效果。手挽手,笑嘻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恬不知耻。
师:现在我们小结一下。雨果没有给他赞誉,到底给了什么呢?
生:给了讽刺和谴责。
生:给了控诉、抗议和揭露。
师:这就是雨果写这封信的真正目的。那么雨果是不是就用了讽刺和直接谴责这两种方式来达到控诉、抗议的目的的呢?还有没有别的更巧妙的方式?(生思考)
四、品读圆明园
师:雨果是个大文豪,他写信的目的其实就是揭露、控诉,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两种方式——直接谴责和反语讽刺。那他在第三节中写圆明园是干什么的呢?我们看看第三节写了些什么?
生:赞美圆明园。
师:雨果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呢?
生:圆明园是个世界奇迹。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呢?
生(读):“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师:哪些词语能体现出“奇迹”?
生:“稀有的、独一无二的”“规模巨大的典范”“超人的民族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
就”。
师:有人说了,“稀有的、独一无二的”那是说巴特农神庙的。其实,这里就是把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放在一起——
生:对比。
生:比较。
师:是对比好,还是比较好?
师: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而比较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判断两种事物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如果非要在这两个词里选一个,当然应该是“比较”。其实,这里还可以用“类比”更好。类比就是同类相比。
师:雨果把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放在一起,怎么进行类比的?
生(齐):“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师:把西方人不熟悉的圆明园和他们熟知的巴特农神庙相提并论,就突出了圆明园的地位。那么在赞美圆明园时,作者还用到了类比手法吗?
生:这里也用到了类比:“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罗马有斗兽场,埃及有金字塔,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师:把圆明园和它们类比,目的是什么?
生:把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类比,突出圆明园是亚洲的文明。
师:可是你刚才没有读出圆明园的地位呀。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生读文章,“而东方”稍稍停顿了一下后再读。)
师:你们发现这个女同学与前面那个同学读得有什么不同吗?
生:发现了,她停顿了一下。
师:听得真仔细。的确,她为了强调圆明园的地位,她停顿了一下。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停顿再长一些,也许更能突出圆明园的地位。(师生反复齐读这句话,读出了停顿和强调。)
师:这段还有没有类比了呢?
生:“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这句话把欧洲文明和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亚洲文明相提并论,赞美了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杰作。
师:你分析得很好,可是你并没有读出这样的感情。我们想,雨果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段话的?
生:赞美。
生:陶醉。
生:尊敬。
师:很好。那我们就读出这种赞美、陶醉和尊敬来。(师范读、指导后,学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找到的都是雨果对圆明园评价性的语言,在这段中,雨果还深情地对圆明园进行了一番描述赞美。你们找到了吗?让我们齐读一下。(生齐读从“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到“那就是这座名园”。)
师:我们都没有见过圆明园,雨果也没有见过,可是“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就在我们的面前,带着这样的感情去读。我们的语速是不是要慢一些呀?(师生深情齐读,读出陶醉和赞美之情。)
师:这段话中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生:排比。
师:哪些是排比?
生:“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
生:“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生:“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 眼眼 喷 泉 , 加上成群的天鹅 、朱鹭和孔雀。”
师:让我们陪同雨果深情地徜徉在富丽堂皇的圆明园中吧。(齐读排比段,体会雨果的感情。)
师:雨果从未见过圆明园,他不吝惜华美的词语,深情地描写、赞美圆明园。可见,对圆明园这个世界奇迹他是多么的喜爱和敬重。可是他也不可能再见到圆明园了。因为——
生: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师:齐读这句话,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生:惋惜。
生:悲愤。
生:愤慨。
生:痛苦。
师:你们发现没有,这个句子用的是句号,并没有用感叹号,能不能用感叹号?
生:不能,用了感叹号的语气是惊讶而句号是沉重。
师:沉重,我们赞同,但是,用感叹号是惊讶吗?
生:是愤怒。
师:可是雨果为什么用句号呢?
生:雨果内心很愤怒,可是他好像在压抑着自己的感情。
师:好一个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啊。他压抑感情是为了什么?
生:看下文就可以知道,他压抑着感情是为了讽刺。如果用感叹号,下面就不需要用讽刺了,不如直接抨击了。
师:你能瞻前顾后,看到下文,很了不起。下面我们就读出他表面的平静和内心的波涛汹涌。(生齐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师:这个奇迹怎么消失的?在文中找出来。
生:“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师:这就是他们干下的罪行!现在我们知道雨果为什么赞美圆明园了吗?
生:他越是把圆明园描绘得富丽堂皇,英法侵略者就越罪大恶极!
师:这其实就是雨果在这封信中的更加高妙的控诉手法呀。越是赞美,越增强控诉的力量。赞美圆明园就是控诉侵略者。我们再来读读雨果的讽刺,可能更能体会到他的愤慨和谴责。(生放声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雨果此时的内心就像快要决堤的河水一样啊,可是他还是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就是为了用反语来揭露和讽刺。
生(读):“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师:这哪里是丰功伟绩呀,分明是罪恶滔天。
生(读):“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师: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还笑嘻嘻的给雨果写了一封信,还让雨果笑嘻嘻地为他们歌功颂德。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巴特勒的来信。这哪里是“体面的,出色的”,这哪里是“光荣”呢?这分明是——
生:这分明是罪恶的,无耻的,野蛮的!
师:次序是不是可以换一下?应该把哪个词放在最后?
生:这分明是无耻的,野蛮的,罪恶的!
师:很聪明,罪恶的程度最深,所以放在最后。还分明是什么?
生:这分明是丧心病狂的,令人唾弃的,令人发指的。
生:这分明是罪不容诛,罪恶滔天,罪大恶极,是世人不可原谅,惨无人道的行为!(全场热烈鼓掌)
师:这样,在这封信中,雨果用三种方式把自己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和谴责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投影:雨果是如何谴责、揭露、控诉的呢?1.热情地赞美圆明园。2.辛辣的反语和讽刺。3.无情地直接谴责、控诉、揭露。)
师:从雨果对巴特勒上尉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雨果真怎么样?(投影:读了这封信,我觉得雨果真 )
师:你可以从信的内容上说,也可以从信的写法说。
生:我觉得雨果真伟大。
生:我觉得雨果真正直。
生:我觉得雨果真有才华。
师:为什么用有才华呢?
生:因为他用了很多方法对侵略者进行了揭露,把他们揭露得体无完肤。
生:我觉得雨果真勇敢。
生:我觉得雨果真有正义感。
师:谢谢同学们的发言。(投影:雨果说过:“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师:这里的无知不仅指没有知识,更是指没有良知。雨果真是一个有良知的正义的作家。这正是为什么他赢得那么多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师:他何止是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他还是活在世界人民心中的伟人。感谢同学们和我一起上了这节课,下课。
(实录出自《七彩语文(中国语文论坛)》2015年03期,图片采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