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程翔《秋天的怀念》(七上5课)教学实录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程翔《秋天的怀念》(七上5课)

教学实录


(生起立,师生相互问好。)


师: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学习这篇课文要特别重视朗读,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并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文章情感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把课文放声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段,可以随便选一段读。谁来读?(一生读第6自然段。)


师:请坐。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如何?


生:他读得有些快了,没有把最后一句母亲的遗言的感觉读出来。


师: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这位女生,你想选哪一段读?


生:我选第7自然段。(生读第7自然段。)


师:好,请坐。同桌评价一下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得还是挺棒的,因为她朗读时的感情非常充沛。


师:刚才两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了他们的朗读成果。现在,同学们四人一小组,挑选自己有感受的一段,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并互相评价。


(生分小组朗读,师巡视指导。)


师:好。哪一组先推荐代表来读一读?


生:我们组推荐赵聪宇。


(赵聪宇读第1自然段。生鼓掌。)


师:好!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情感处理得不好,还读错了一个字“,侍(shì)弄”不应该读成“侍(sì)弄”。“我”说话时的语气也没有读出来。


师:语气?其实是感情。你能说说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吗?


生:愤怒。


师:为什么是“愤怒”呢?


生:因为“我”的双腿瘫痪了,不能独自行走。


师:有同学举手了,看来有同学不太同意你的观点。


生:我觉得是“暴怒无常”。


师:感情基调必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暴怒无常”没有贯穿全文,肯定不是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哪位同学再来说说?


生:我感觉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伤感。


师:“伤感”这个词用得好。说说理由。


生:因为“我”双腿瘫痪不能走路了非常伤感,而且最后母亲也去世了,所以我感觉“伤感”,“伤感”贯穿了全文。


师:请坐。有道理,但还不够准确。哪位同学继续?


生:我认为应该是“惆怅”。母亲非常心疼“我”,“我”每次暴怒,母亲都躲在一个角落看“我”,心情一定很惆怅。


师:这篇课文主要是在写母亲疼爱“我”吗?


生:不是。


师:那写的是什么呢?


生:写“我”怀念母亲,思念母亲。


师:“怀念”这个词太笼统。“我”是怎么怀念母亲的呢?


生:用心怀念。


师:的确,是在用心怀念。好!现在,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第1自然段,要读出情感来。谁来读?
(生读第1自然段。)
师:停。没有读出“我”瘫痪后的痛苦沮丧,读时语气语调要沉重一些,再试试。
(生再读第1自然段。)
师:好。现在,咱俩来一次对话。我问,你答。母亲原来挺喜欢养花,是吗?
生:是。
师:后来,那些花都死了,这是为什么呀?
生:因为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照顾“我”上了。
师:当时,“我”作为儿子,是否觉得母亲就应该那样做呢?
生:当时“我”觉得母亲就应该那样做。
师:那现在呢?
生:现在,“我”觉得母亲为“我”付出得太多了,而“我”却没有回报母亲。
师:当时,“我”作为儿子,想过母亲的苦与不幸吗?
生:应该没有。
师:那当时“我”只想什么呢?
生:只想着“我”的双腿瘫痪了和“我”很不幸。
师:可“我”从来没有想过谁的感受?
生:母亲的。
师:对。这时母亲已经怎么了?
生:已经患肝癌。
师:“我”当时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不知道。“我”只是沉浸在什么当中?
生:只是沉浸在“我”双腿瘫痪的痛苦之中。
师:“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很后悔。

师:同学们,那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生(杂):后悔、自责、内疚、忏悔……
师:好!写下来,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后悔、自责、内疚、忏悔”。朗读课文,特别是散文,一定要把握住课文的感情基调,要不然就读不好。当时,“我”只是在想自己怎么这么倒霉,却从来没有注意到母亲已经病入膏肓,所以读第1自然段应该怎么读呢?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读第1自然段中他最喜欢的句子。谁来读?

(生读。)
师: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表现“我”当时的暴怒无常。
师:只是为这个吗?和表现“我”自责、内疚有没有关系?
(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提供一下帮助?先有感情朗读,再回答问题。
(生读。)
师:语速有点快了,要表现自责、内疚,不能读这么快。再读一遍。
(生重读。)
师:对,只有慢一点,才能表达“我”的内疚之情。当时,“我”是那么不——
生(杂):不理解母亲,不关心母亲,不体谅母亲,不想母亲……
师:那写“我”暴怒无常和表现“我”自责、内疚有没有关系呢?
生:有。通过写“我”暴怒无常,突出“我”不关心母亲,表现“我”的自责与内疚。
师:“我”当时的种种行为,简直就是在用刀扎母亲的心啊!现在,同学们齐读一遍第1自然段。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
(师范读。生鼓掌。)

师:文中两个“好好儿活”的读法不一样。同学们看,史铁生捶打自己的双腿时说:“我可活什么劲儿!”这句话简直就是在拿着一把刀戳母亲的心啊!最让母亲伤心痛苦的是儿子不想活,所以作者写母亲时用了——
生:“扑”。
师:把“扑”这个动词圈画出来。把“扑”换成“走”行不行呢?
生:不行,“扑”的动作既快又猛,表明母亲是要抓住“我”的手,不让“我”再捶打腿。然后,母亲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第一个“好好儿活”是表达要活下去的什么?
生:信心。
师:信心!可是母亲马上就想到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她说第二个“好好儿活”时应该是带着哭腔说的。好,下面,我们再一起读一遍第1自然段。
(生齐读。)

师:同学们接着往下看,写完第1自然段后,作者接着这样写:“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这句用了一个有转折意味的词——“可”,能把这个词去掉吗?为什么?
生:不能,把这个“可”去掉,就没法表达“我”之前不关心母亲的那种状态了。
师:对,之前“我”只关心自己,所以这一转就转到了谁的身上?
生:母亲的身上。
师:好,你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第2自然段。)
师:这个转折是“我”的一个心理活动,表达了“我”的自责、后悔、内疚。读这一段,要用气声的发音技巧读。
生:用气声发音怎么读?
(师范读,生跟读。)
师:好,同学们接着往下看,下一段谁来读啊?好,那位同学到前边来读。
(生读第3自然段。)
师:你读得好像不够温柔哦!你再想一想,母亲的话是很温柔的,重新读一遍。
(生重读。)
师:有一个地方读得还不是很好。“絮絮叨叨地说”就是说起来——
生:说起来没个完。
师:母亲没完没了地说,说得多了儿子便不愿意听了。母亲为什么要“絮絮叨叨地说”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她高兴吧。
师:母亲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儿子之前都是说不去,现在居然同意了,所以母亲特别高兴。
师:这一高兴,母亲就回忆——
生:回忆起了儿子小时候快乐的事情。
师:母亲一回忆起儿子小时候快乐的事情,能控制住话吗?
生:控制不住。
师:对,控制不住,说着说着就刹不住车了,就突然说出了——
生:“跑”和“踩”。
师:每次说到“跑”和“踩”,母亲就会突然觉得——
生:不能提儿子的伤心事。
师:母亲觉得这对儿子来说是很敏感的字眼儿,因为儿子现在已经不能“跑”,也不能“踩”了。所以,读到这个地方时要停下来。停下来之后,后面是什么呢?
生:“她忽然不说了”。
师:对,同学们看,后面有省略号,那省略的是什么呢?
生:省略的是当年那一段非常开心的记忆。
师:对,就是当年那一段非常开心的记忆。然而,现在却不能说了。这是多么复杂的心理啊!请把这几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
师:朗读时要注意这个地方,因为当时母亲已经沉浸在对美好过去的回忆中,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读得稍微——
生:慢一点。
生:不应该是慢,而应该是快。母亲一想到儿子美好的童年,就会絮絮叨叨地说个没完没了,说着说着,就刹不住车,把儿子忌讳的字眼儿说出来了,但意识到后便立马就停下来。
师:同学们能体会到母亲这时的心理吗?
生(齐):能。
师:那我们请一位同学把母亲当时的心理读出来。
(生读。)
师:是不是读得有点快了?要注意停顿哦,重来一遍。
(生重读。)
师:好。朗读技巧是次要的,关键是要读出情感。朗读这篇课文,当你真正处在那样一个情境中时,你会自然而然地停下来。现在,同学们听老师读。
(师范读。)

师:接下来的这一段更重要。大家看,这一段非常短,作者为什么要让它单独成段呢?朗读时,我们又该怎样处理呢?谁来说?你来试一试。
(生深沉、伤痛地读第4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你知道这一句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吗?
生:单独成段是在强调此处表达的感情。
师:这个地方的感情特别复杂,哪位同学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第4自然段。)
师:这个时候,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生:非常非常后悔。
师:非常非常后悔,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一个人说话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又努力想控制,发音会有什么特点呢?
生:哽咽,断断续续地说。
师:很好。哽咽,断断续续。你就这样重新读一遍。
(生重新读第4自然段。)
师:好。现在,同学们听老师读。
(师范读。)
师:这一段,表现了作者极度自责、后悔、内疚的情感。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要读出这种情感。
(生自读。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大部分同学都用了气声。气声和实声是两种基本的发音方法,对表现作者的情感来说很重要。下面,老师再给大家示范一下。
(师示范气声和实声两种发音方式。)
师:同学们说说,哪一种方式更能表达作者极度自责、后悔、内疚的情感?
生:气声。
师:好,咱们再请一位同学接着往下读,谁来读?


(生读第6自然段。)
师:表现的感情还是欠缺一点儿。还有哪位同学想展示一下?好,就你来。
(生读第6自然段。)
师:请注意,这一段“吐着鲜血”中的“吐”读“tǔ”还是“tù”?
生:“tù”。
师:是“吐(tù)着鲜血”,这个字的发音要注意。还有,两个“没想到”要重读。“我”为什么就没想到呢?这位同学,你知道吗?
生:因为“我”之前就没想过母亲。
师:对,当时“我”只想着自己了,根本没想过母亲,所以写这篇文章时作者才连用了两个“没想到”,而且第二个“没想到”前面还用了一个“绝”字。哪位同学重新读一下这一段?
(生读。)
师:有点小问题,“我没想到”应该用气声重读,再来一遍。
(生再读。)
师:很好,你会用气声朗读啦!会朗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是吧?好,我们接着往下读。你来。
(生读第6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话读得有点问题,母亲那时候说话还有力气吗?
生:没有了。
师:对,已经没有力气了,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啊?你再重新读一遍。
(生重读。)
师:这次你读得太好了!请坐。最后一段,谁来读?没有读过的同学要积极举手哦!倒数第二排那个长得很帅的戴眼镜的小伙子。就是你,你来读最后一段。
(生读第7自然段。)
师:你是用气声读的,说明你学会了这种朗读方法,但不是表达情感都要用气声读。你知道这一段为什么可以不用气声读吗?
生:这一段作者是在陈述而不是在表达他自己的感情。
师:这一段作者还是在表达感情。但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同学们想一想,这时母亲已经怎么了?
生:去世了。
师:而且“我”和妹妹没有一直消沉下去,而是——
生:“好好儿活”下去了。
师:对呀!那这一段应该怎么读才能表现出“好好儿活”呢?
(生再读。)
师:孩子,你还需要把声音读得再实一点。要像我这样读。
(师实声范读。生再读。)


师:这次读得很好!“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一种对生命的感悟。
师:你是说,菊花在百花凋谢后依然在秋风中坚强地开着,这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坚强的感悟,是这样吗?
生:是。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情感表现得不对。“我”和妹妹在一块,要——
生:“好好儿活”。
师:这个“活”应该怎么读?读时要表现出活下去的什么?母亲最希望的又是什么?
生:母亲希望“我”好好儿活下去。
师:对,母亲希望“我”和妹妹相依为命,坚强地——
生:“好好儿活”下去。


师:好,你再重新读一遍。
(生读。)
师: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是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在《秋天的怀念》中表达的情感,并掌握气声朗读与实声朗读的区别和技巧。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起立):老师再见!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11期,内容有删节。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