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七上8课《〈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实录与点评
师:我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一年四季与家人在一起,我们经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感动。比如说,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散步,在夏天的荷韵、秋天的菊香中,去感受亲情的温暖和美好。那么在寒冷的冬日,你和你的家人一起又有哪些快乐的经历呢?师:我眼前已经出现那样快乐的情景了。还有没有别的快乐经历?生3:我们一起堆雪人,虽然很寒冷,但是我们都感到很快乐。师:这时候爸爸妈妈一定会觉得,我的女儿真懂事。你也会觉得,我长大了,能帮爸爸妈妈做事了,会觉得特别幸福,特别快乐。虽然天气寒冷,但是与家人在一起,这样的冬天还是有很多的快乐温馨,很多美好的记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个古人的家庭,看看在寒冷的冬天,他们这一家人在做着些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第一篇《咏雪》(板书课题)。【点评】《咏雪》是《〈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篇,是刚入初中的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也是学生人生中在学校里正式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者以一个主问题导入,请学生交流冬日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的生活经历,问题设置紧扣文本内容,并为后面进行文本分析作铺垫;教者提问的方式也让学生感觉很温馨,只字不提“今天学习的是文言文,文言文与我们今天表达的语言有怎样的不同,有怎样的句法特点”等等言辞,否则,会把还没有走近文言文的学生就吓跑了。师:看这一课的标题,谁来猜猜看,这课可能会写什么?你第一个举手,你来说。生1:我觉得这一课可能会写作者和他的家人在一起赞叹雪的美丽。师:你觉得歌咏有赞叹、赞美的意思,所以你觉得可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赞美雪。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推测?师:你觉得“咏”必须得有一点诗情画意。文章可能是有诗情画意地说着雪。还有没有补充意见了?我们想一想,小学的时候有没有学过“咏什么”这样的诗作?师:现在联系你小学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猜一猜这篇文章可能更倾向于写什么?师:可能会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雪,然后表达一些赞美之情。好,这都是我们的猜测。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写什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点评】这是教者在领着学生“初读标题,揣测文意”——猜猜文章会写些什么。在这个环节中,教者多次使用“猜猜、推测、猜一猜、猜测”等词语,串联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既是利用,也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上进心。学生在温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打开了知识储备的闸门,一下子就勾连了旧知《咏鹅》,初步感受了“咏”的内涵——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景物,抒发情感;并进而进入文本,寻个究竟。师:哪位同学能有信心给我们读读这篇文章?(一生朗读课文)生1:它与现代文的格式、标点有一些不相同,读起来感觉……师:这就是我们初步接触文言文的感受。那么,怎么能把文言文读得不拗口呢?大家刚才有没有发觉这位同学读到很多地方都停顿了,有些字音把握不准。在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首先得把读不准的字音先读准了。比如说,这些字音你能读准吗?(PPT出示词语“欣然、王凝之”)师:“欣然”的“欣”有没有后鼻音?“王凝之”的“凝”呢?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两遍。(出示拼音,生齐读)师:很好。这些字音会读了,我们一起来读读看。(生齐读课文)师:这一遍读得好多了。有一个地方一读到,好像就有很多种声音。(出示词语“差可拟”)“差”字到底读什么呢?这个字是多音字,当它出现在文言文里面时,我不知道该读什么了,怎么办?师:你们已经读了,“差(chà)不多可以相比”。那在文中这个字怎么读?(生齐读:chà可拟)师:当我们知道它的意思,这个多音字的字音就读准了。把这句话读一下。(生齐读,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教者指导学生文言文要读顺首先要读准字音。教者潜移默化地给了学生读准文言文字音的多种方法——如何关注生字读音、如何利用课文注解辨析多音字音。同时,采用反复朗读的方法予以巩固。师:现在我们可以把文章读得比较顺了。读顺了以后,我们能不能把文章读通呢?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说给我们听听?(PPT出示:猜读文意,流利朗读,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生1复述)师:已经挺好的了。他刚才已经把文章大概的意思说出来了,但是很显然,有一些地方他还不是十分明白,比如说最后这两句话,谁来帮帮他?生2: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是,原来是哥哥谢无奕的女儿……生2:谢道韫,就是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师: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兄长谢无奕的女儿,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这里是对谢道韫身份的补充交代。同学们非常不容易,初读文章就能把大意说得这么好,很不简单。我们发觉每个国家在不同时代里,它的语言总会有那个时代、那个国家的特征,如果我们要走进这种语言的话,恐怕还得动动脑筋,花点工夫呢。所以,刚才我们同学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出色了。有一些小小的需要老师提示的地方,我再提醒大家。(PPT出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谁来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师:聪明!你教会了同学们一个方法,当我们拿到一篇文言文,里面有些词语的含义不明白的时候,可以首先看一看注解里有没有给我们提示。对于这个词语,有没有同学有别的方法找到答案?生4:用拆词法。“内”就是里面的意思,“集”就是集会。师:你把它引申为家里集会。非常好。这就是同学聪明的地方,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寻求注解的帮助。我们惯常用的一些方法也是非常好的方式。现在我们知道,“谢太傅”是活动召集人,“寒雪日”是时间(天气),“内集”就是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现在会读了吗?(生齐读)师:我们掌握了通过注解明了文章的方法。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PPT出示:“与儿女讲论文义”)师:“儿女”这个词呢?刚才她说是儿子和女儿,我有疑问了,文章结尾那两句话和这句话不就矛盾了吗?谢道韫是兄长的女儿,谢朗是兄长的儿子,他们是侄儿侄女,怎么开头是和自己的儿子女儿讨论文义呢?那这个儿女还能不能从字面上去考虑了?(生摇头)我们得结合上下文的文意。(板书:“子侄辈”)所以要想读通文言文的文意,我们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去猜读。但是不要忘了,有些词语的含义还要关注上下文,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对文意的解读不出现偏差。好,我们把这句话读一下。(生齐读)师:你把“未若”翻译成“宛如”,同学们认为准确吗?先是谢朗说,把盐撒向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谢道韫接着说,宛如柳絮……你们觉得这个和上文的语境是否贴合?有没有其他的理解?师:至少是对上文的一个小否定,就是你说的不够好,我觉得应该更像什么,那这个“未若”你怎么解释?师:“未若”就是比不上,你刚才的这个比方比不上我这个比方,我觉得还不如把雪比作柳絮随风飘舞。同学们,你们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生都赞同后一位同学的观点)师:考虑到上下文的文意,才能精准地解读文言词语的含义。我们所有同学解释这句话的时候,都有一个字没有解释出来,偏偏这个字“因”注解告诉我们了。你们看到这个注解了吗?把它放进去试试看。师:加了“凭借”以后觉得不生动了,哪个对呢?很显然,如果我们在文言文中需要解释“因”这个字的时候,我们得知道“因”是“凭借”,但是放在句中就不生动,也就是没有美感了,所以把这句话说成“柳絮在风中飞舞,随风飞舞”,这样就有诗情画意了。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下。(生齐读)师:在我们这一番集体努力之后,大家有没有发觉,这篇文章中的很多词义我们理解得更加准确了。带着对词义准确的理解,我们再把这篇文章读一遍,看看是否可以读得更加流利。(生齐读课文)【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教者指导学生学文言文要读通、读流利,关键在理解文意。理解文意有整体把握——复述故事;也有难点词语意思的揣摩理解。在师生的交流中,教者又不露痕迹教给了学生揣摩理解词语意思的多种方法——结合注解、结合上下文语境、结合生活体验和文章的实际需求(给人美感),猜读文意。可贵的是,教者在分析理解“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一句的意思时,虽提到了“注意停顿”的朗读要求,但教者并没有以此介绍一通关于文言文朗读停顿必须注意的事项。尤其值得赞赏的是,教者始终都小心地在保护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地在鼓励学生往理解文意的前方“走一步,再走一步”;因为对于初读者而言,文言文的学习热情真的太脆弱了,太需要保护、太需要培养了。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能够流利地把文章读出来了。同学们,对于这样的一篇文言文,我们在读准了文章的字音,读通了文章的意思之后,这篇文章是不是就完成学习了呢?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PPT出示:《世说新语》介绍)。教师朗读并请同学们看一看。(PPT出示:如果把《咏雪》归入上面的某一个门类,你们想把它归入哪一个门类呢?)请你选择一扇门,然后告诉大家,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门类。生1:我选“文学”这扇门,因为文章本身是写谢太傅召集儿女讲论诗文的事情,所以我认为是“文学”。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事件是讲论文学的事情,所以归为“文学”一门,赞成的请举手,有没有他的支持者?其他同学可能有别的想法。生2:我觉得应该把《咏雪》归到“言语”门类里,因为谢太傅召集他的子女本身是为了召开家庭会议来谈论诗文,这时突然下起大雪,谢太傅才想到这个话题,问了侄子侄女,所以我觉得应该属于平常的一些言谈。师:赞同她的举手。我观察到一个细节,刚才有些同学立即就把手举起来了,还有一部分同学犹犹豫豫,不太敢举手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现在集中点就是究竟归于言语门还是文学门。(PPT出示:《言语》《文学》介绍)现在我们把《咏雪》归入哪一门?生1:在下雪的情况下,谢太傅提出了雪像什么的问题,儿女们回答得很好。师:句子不多,一人只说了一句,但你觉得是佳句,那请问好在哪呢?师:白,就是从色彩上,盐颜色上和雪挺像的,谢朗的句子写出了相同的特征,所以你觉得挺好的。那谢道韫的好在哪儿呢?生3:她把雪比作柳絮,柳絮是轻盈的,写出了雪飘舞时的优美和轻盈。师:所以,他觉得这两句都是佳句。那么写这篇文章的人觉得谁的好?师:为什么呢?好多同学在读“即公大兄……”为什么读这一句?师:介绍了她显赫的身份、地位,专门做了补充介绍,那可见写这篇文章的人恐怕更看重谢道韫,觉得她的那句话更好。你们认为呢?生5:谢朗只是写了雪颜色很白,是静态的;但谢道韫写到飘舞,是动态的,让人眼前出现飘舞的画面。师:换句话说,谢朗的那句仅仅是形似,而谢道韫的这句却神似。谢道韫抓住了雪飘舞的神韵,所以大家觉得这一点上更胜一筹。所以,后人对于谢道韫的才华干脆冠之以“咏絮之才”,后来还把“咏絮之才”用来指女子的才华。(板书“咏雪之才”)【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文本学习进入一个重要阶段——了解人物形象。此中有《世说新语》及其《言语》《文学》门类知识的介绍,也有“归门”的道理之辩,更有谢朗和谢道韫“佳语”的赏析。当然,稀有的是教者的教学智慧——仿央视综艺节目“开门大吉”,请学生上台开“门”;可见教者机智地抓住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适时地有意激趣。师(出示并读PPT):无论是言语出色的谢道韫,还是在瞬间接受到问题时做出及时反应的谢朗,他们在言语中展现的智慧仅仅源自于天资聪颖吗?生1:不一定是天资聪颖,和他们的勤奋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生答猜的)还有没有别的想法?生2:我觉得还有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的观察,他们能很形象具体地说出雪像盐,像柳絮。师:他们有很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我想这个原因有好多好多,我们到文章里找一找,看看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他们智慧的缘由。生3:与儿女讲论文义,因为分析了文句的妙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句子。师:吃的、玩的、我们的生活。而这家人坐下来,家庭聚会时聊诗文。所以,我们感觉到这份咏雪之才,很有可能源自于书香门第,这样的浸润让他们具有了慧心。(板书:书香门第之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到文中去找。师:我再给点提示。(出示PPT并读谢太傅简介)大将军同时也是个大文豪,我们小学有没有学过这么一首诗,与我们秦淮有关的《乌衣巷》,里面有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谢”就是指谢安,“飞入寻常百姓家”说明谢安不是个寻常人。这样的一个大将军、东晋名士出现在众人面前,应该是这样的吧。(教师模仿,晚辈们,我们来讨论一下今天外面雪像什么?禀告叔父,……请叔父赐教)谢道韫和其他的子侄辈亦是如此。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这种氛围没有?师:在谢朗、谢道韫的回答里有没有诚惶诚恐的称呼语?什么原因使得他们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师:家庭具有了和睦、宽松、自由的氛围,晚辈们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了。(板书:家庭氛围之乐)还有“大笑乐”,作为故事中最重要的评判人,谢太傅有没有评价谁说的好?谁能说说他为什么笑而不评呢?生:先是默许了谢道韫的诗好,又不打击其余人的自尊心。师:保护了谢朗的自尊心,否则下次谢朗就不敢说话了。还有可能觉得,只是一次家庭聚会而已,孩子们能有这样的思维,我已经觉得非常欣慰、非常开心了。所以,谢太傅不单用他的胸怀营造了欢乐祥和的家庭氛围,而且在对晚辈的教育中,还拥有了极其高妙的智慧。(板书:家庭教育之智)有的人说,家庭教育是人成长的关键。的确,充满智慧的家庭教育可以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现在,捧起书来,我们再把这篇文章读一下,如果有的同学已经会背了,试着背一背。[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文本学习进入一个高潮阶段——找寻教育智慧。教者引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已知中进行质疑探究,教者的智慧首先在于质疑探究始终围绕文本进行,也始终围绕编者的编写意图进行——教材导读中有阅读提示“从谢家的聚会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气氛?”教材“研讨与练习”一中有“《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其次,教者的智慧还在于适时提供了探究的资料、课堂上的精彩模仿及与今天我们普通人家的家居生活比较的体验。在教者的循循善诱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随之螺旋上升,“咏雪之才”的诞生是教育的智慧:书香门第之慧、家庭氛围之乐、家庭教育之智。今天,我们学会了拿到一篇文言文,应该怎样去读准字音,怎样去读通、读懂文章的意思。带着今天的学习收获,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第二篇《陈太丘与友期》的时候,一定会更加顺利。【总评】不知不觉,我们的生活节奏就快起来了,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课改之初,也确实针对“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现象做过矫正。可是,一不小心,有时候又走上了语文教学的“快车道”,强调课堂容量要大,强调课堂节奏要快,强调专业术语要尽快教给学生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顾教材、文本及学生的特点,一味地强行要“快”,某种程度上讲,那无异于是把学生推向越学越厌学的境地。当下,一线教师在反思教学行为,进一步研究落实修订后的“课标”精神及教材编者意图,力求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长效。南京市中华中学吕莉老师在南京市范围开了一堂文言文阅读教学示范课,我以为吕老师执教的《咏雪》是一堂相对“慢”而高效且长效的文言文阅读课。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中,吕老师只选择教一篇短文,而我所听课中,相当多的老师是把《陈太丘与友期》也上完了,吕老师的课堂只针对一课,也夯实了一课,学生收获颇丰。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吕老师都处理得当,且娓娓道来,节奏的把控急徐有致。而面对新授的崭新的文体文言文,吕老师更是能耐得住性子,根本没打算一股脑儿把文言文学习的那些专业术语马上教给学生。(大多数的课堂是“交给”,而不是“教给”。)我想,吕老师一定认为:文言文学习刚打了个头,等你们有了感觉,有了兴趣,再慢慢来吧!
第二部分: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
实录:张素玲 点评:王成军
评点:文言文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朗读,读准字音,读熟课文,读出情味,读一读,展一展,画一画,问一问,这些练习看似简单,却有实效。师:《世说新语》是古代优秀的志人志怪小说,其志人小说与现代小说虽有不同,但人物、故事情节已然具备,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写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撰写感受,教师巡视指导,写毕学生举手自荐,师生共同确定交流学生)有一天,陈太丘与朋友约定,要一起出去办事,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可是太丘等啊等,等啊等,这约定的时间已经过了,朋友怎么还不来呢?陈太丘等了一会儿,仍不见友人来,就想:办事要紧,便不再等候,先走了。陈太丘走后,友人也驾着马车赶到了。当时,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七岁,正在门口玩耍。陈太丘的朋友就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正玩得尽兴,听见有人问话,抬头一看是父亲的朋友,赶紧恭恭敬敬地回答:“我父亲等您好久,见您不来,就先走了。”陈太丘的朋友听了,不由火冒三丈,骂道“陈太丘简直不是人!与朋友约好一起走,竟然不等我就自己先走了”。元方听见他骂自己的父亲,心里很生气,替父亲辩解道“您与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可中午已经过去了,您没有到,就是不讲诚信,现在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听了元方的话很惭愧,因为是自己失约在先的,赶紧下马车来拉元方的手,可元方径直走进家门,头也不回。《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令我印象颇深的是陈元方这个七岁的小男孩。文中通过两种方式的描写刻画了元方的性格。首先是正面描写。文章一开始就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写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回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体现了元方明白事理的个性。元方的动作,也突出其性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友人由“怒”转“惭”,表示知错,元方却“入门不顾”,其率真的性格就凸现出来。其次是侧面描写,由友人这个大人的言行举止,衬托了元方的性格。文中的“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与元方的回答“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形成鲜明的对比,已是大人的友人得知陈太丘已经离去,不但不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口出脏言,大发雷霆地责怪陈太丘,而七岁的元方面对这样的阵势,却义正词严地指出其“无小故事里的大道理信”、“无礼”。客人的不讲道理反衬了元方小小年纪就聪慧过人,明礼懂事。生 3:学了本文,我感觉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礼守信的人。初读《陈太丘与友期》,我脑海里浮现出两个词:诚信、礼貌。这两个简简单单的词,虽然几笔就能写完,可是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细细回想:你是否在早上对老师说一声“早上好”?你是否在得到别人帮助时说了声“谢谢”?你是否在不小心碰到别人后说声“对不起”?这些都是生活中人人应该懂得的礼仪,但我知道,一定还会有人说“没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说规矩如此重要,那么我认为礼貌和诚信更重要。生活中美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实际上,就人而言,气质美和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缺乏修养,失去诚信,丢掉礼貌,那么这种美感就会像昙花一样,骤然消逝。“礼貌”和“诚信”才能使人真正拥有美。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回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看到这,我很佩服陈元方,他的话既不失礼貌,又回击了客人。同时还启示我们要努力学做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学做一个懂礼貌的人。生 4:我很佩服元方。在《陈太丘与友期》中,我觉得元方是一个既智慧又明事理的孩子。“待君久不至,已去”,意为“等您好久都不到,已经走了”,“您”字可以看出,陈元方在回答友人的话时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丝毫没有七岁儿童的幼稚无知,这让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礼貌有加的人物形象。他聪颖机智,对于友人的无礼之骂,他勇敢地反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迟到了,失信于人,有错在先而不思己过,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辱骂他的父亲,元方挺身而出,既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据理反驳,而不是盲目地听任友人的责怪,这种智慧和勇气实在可贵。生 5:我觉得友人也是令人佩服的。很多同学都喜欢陈元方,因为他聪慧过人,几句不卑不亢的回答,就让友人惭愧不已,的确让人佩服。可我更喜欢友人,喜欢他知错就改的勇气。诚然,在事件的开始,友人就一错再错,先是未能及时赴约,接下来还有失身份的“对子骂父”,这的确令人不齿。可最后,当友人意识到自己的确过分,就放下大人最不愿丢掉的架子,不顾面子,果断伸出手“友人惭,下车引之”,来表明自己已知错了,这就是友人的可爱之处,“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何况是在一个小孩子面前认错!你说是吗?师:听了同学们的体会,我的感觉是全面,深刻。有拓展故事的,有赏析语言的,有探究主题的,有品鉴人物的,我们对故事情节和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进一步品析人物、探究主旨。评点:新课环节一——读一下初读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看法。故事虽短,却可能因认识水平不一而有不同的关注和理解。诚如教者简评所言,有人用现代文把课文改写成了一个声情并茂的故事,有人对课文的语言进行了鉴赏,有人认识到人应该成为有礼貌的人,有人欣赏元方的聪慧和懂事,有人看重友人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学生们这些最初的、宝贵的认识,连在一起,构成了对本文一个较系统的解读———内容的、语言的、人物形象的、主旨的,全面而深刻,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平淡中有真功夫,假如学生都谈得较浅如何?假设学生都编故事如何?尽管那也是正常的,但是,本课却呈现得如此完美,一则得益于教者撰写初读感受前的指导;二者与教者写中认真指导学生、了解学生有密切关系,谁怎么写的,写得如何,教者都心中有数,因而才会有那么完美的呈现。(生齐读课文,勾画出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并揣摩朗读的语气,试读,一生展读,师请学生评价并根据理解朗读)师:对这两组对话,同学们已经认识到朗读的语气语调是有变化的,我们做个练习,即“添词加句”,在说话人前面加上表示态度或神情的词语,依据所填读出人物语言。如老师加上一个“笑”字,“客笑问元方‘尊君在不?”,我加这个字可否?生(笑):可以,“笑”表明最初客人比较客气的询问,还和下面的“怒”形成对比。生 1:客客气地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笑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客大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不悦,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师:第一组对话加得不错,读得也不错,“非人哉”后面用了感叹号,感情相当强烈,而内容上又是骂人,大家试着读出友人的恼羞成怒。师:前一组的对话中,友人客气地问,元方礼貌地答,而后一组对话,同学们还有其他加词方法,我们接生 2: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正色道:“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师:谁知他正色道:“请别这样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还得受得了———只要他不死。”师:小小年纪的元方,面对客人的不恭,却严肃地予以驳斥,既落落大方,表现了很好的修养,又据理力争,维护了父亲的尊严。佩服,佩服!生 3: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心平气和地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你觉得合适吗?师:你骂我父亲,我还嘲笑你无信无礼呢,还有其他想法吗?师:“笑是一个含义最丰富的词汇,傻笑、嗤笑,会心一笑,开心大笑……都不合适,冷笑,怎么样?”小元方一冷笑,友人就清醒了,反思自己了。生:友人“无信无礼”,元方“聪慧懂礼”(教师板书“无信无礼,聪慧懂礼”)评点:新课环节二——添一个修饰词语。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如何品析人物,不同执教者方法不一,各有所长。但在本课,只简单的一式,添一个修饰词语,要求简简单单,做起来也简单。“元方笑答”,“元方不悦”,“元方正色道”,“元方笑道”———不同的添词,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元方———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形成了多元化的解读,深化了理解,明晰了认识。师:面对小元方的落落大方,聪慧明理,友人有怎样的表现?师:“引”是个动作的细节描写,动作是心理的外化,友人此时怎样想?“入门不顾”又表明元方什么心理?请你揣摩,在句子中合适的地方加入人物的心理生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心想:你骂了我父亲,我要维护父亲的尊严,绝不理你———入门不顾。生 2:友人惭,心想:没想到陈太丘有如此出色的儿子,我身为长辈,太失礼了——下车引之。元方想:你对子骂父,我绝不原谅你———入门不顾。生3:友人惭,心想:这孩子说得对,是我的错,我得承认,不能让孩子小瞧了我———下车引之。师:看起来,友人是认识到错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也有人认为小元方入门不顾,不给友人机会,就太过失礼了,你怎么看?生:元方是个七岁的孩子,面对客人对自己父亲的责骂,他要维护父亲的尊严,给友人一个教训,所以不失礼。师:的确,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苛责求全。此时你对友人和元方又有怎样的评价?评点:环节三———加一处心理描写。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还是那简单的一式,加一处心理描写,直入人物内心世界。师: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共分8卷36门,其中第 12 门《夙惠》门是记录聪慧儿童的故事的,七岁的元方足够聪慧,可作者却把本文归在了《方正》门,“方正”就是正直,刚直不阿,你能揣摩编者的意图吗?请小组间讨论一番,作出回答。生:作者就是想通过陈元方的故事,侧面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信懂礼。师:你的回答一语中的,看起来我国古人就特别重视诚信品德的养成,你积累过哪些关于诚信的名言?生 1: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的弟子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师:不仅古代大思想家重视诚信,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诚信的成语,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每个成语教师刚一出口,学生就抢过去接完)我最喜欢一句关于诚信的谚语,和大家分享。(教师板书“车无辕不行,人无信不立”),请同学们快速抄录并记忆这些言辞。师:小短文里蕴含大道理,请同学们熟读并背诵这篇短文。(三分钟后有同学举手,老师示意再等一等他人,然后全班齐背,又分别找一男一女背诵,背得很熟练)评点:环节四———问一个深刻问题。教师善于研究发现,深刻领会编者意图,引领学生揣摩编者意图,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了本文的思想启引作用,顺利完成了相关言语的积累,融课文理解、情感熏陶、语言积累于一体,可谓水乳交融,水到渠成。在《陈太丘与友期》中我们认识了陈元方,《世说新语》中就有好几则与他有关的故事,请同学们看印发的另一则元方的故事,进一步去见识他的聪慧。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注释:候:拜访,问候。履行:实践,做。绥:安,安抚。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师:学习。2.将原文、译文写在笔记上,遇到疑难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评点:环节五———选一段例文读一读。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元方的聪慧,能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学生兴趣浓厚。 总评:一直以来,谈到文言文学习,许多学生都感觉很头疼。许多教师怕浪费时间,考什么教什么,教起课来无外乎一遍遍的朗读背诵,字斟句酌的释义,课堂往往成了没有血肉的骨架、没有滋味的白水,教师教起来无味,学生学起来也苦不堪言。张老师的这堂课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学生在读熟课文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的书面解读,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后,形成了系统而全面的认识。许多教者在此基础上往往就停下来了,认为文言文考试只考背诵和释义,就要求学生硬背课文,硬记释义,结果把文言文教学拖入了劳而低效的歧途。本课教者没有停留在此,而是通过“添一个修饰词语,加一处心理描写,讨论一个问题”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刻的多元的解读——想象表情,揣摩心理,感知形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我们看到了小故事中蕴含的大道理,也感受到了文言文教学的不二法门———文言文教学由于学起来会遇到语言障碍,更不能急功近利,考什么教什么,更需要教者去用心研读课文,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品析生动的语言,揣摩精妙的构思,感知典型鲜活的人物,体味博大精深的文化,从而体味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乐学会学,才能省时高效,事半功倍。声明:教学设计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侵删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