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展示PPT,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朗读、练习、品评”、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用朗读表现课文的层次脉络。要求全体同学同起同落同落,形成判断的默契。同学同学可以相互商量一下。指导:层次的梳理可以依据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空间的变化。尊: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和事。 如:尊姓大名家:谦词。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 如:家父 (教师予以示范:待君久不至,已去。从“久”字读出了元方父亲等了很久才走。)12月4日上午8:30,全国著名初中语文教师经典课堂展示与交流活动在商丘市实验中学正式开幕。我的老师——慈祥的余映潮老师站在了大礼堂的讲台上。余老师第一节课讲《陈太丘与友期》,第二节讲《孔乙己》。这两篇课文,一篇文言文,一篇现代文;一篇短文,一篇长文。余老师怎么上这两节课呢?我和礼堂里的老师一样都在各种猜想中等待着。这里,一定有余老师奇妙的教学创意。余老师的开课是那么朴实,那么自然,那么简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请打开书,我们一起读‘陈太丘与友期’,读——”接下来他出示了三个课堂阅读活动:朗读,练习,品析。第一个环节:朗读。这个环节余老师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的两个层次。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划分好层次了,就等于概括了内容。余老师教学的推进很细致。首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用朗读表现课文的两个层次”。二是分工明确:“前三排读第一层次,后三排读第二层次。要求同起同落。”三是让学生读文、思考,尤其是让学生先商量一下读到哪儿,这是做到“同起同落”的一个保证。四是学生读课文,老师评价,“不错,很整齐,一下就读出了内容和层次。”五是请一位学生谈一谈为什么这样划分层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余老师提升式的小结:第一层讲的是陈太丘和他的朋友之间的故事,第二层讲的是陈元方与陈太丘的朋友的故事。这个环节的教学落实得扎扎实实。它的巧妙之点就是通过朗读让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内容,很有新意。这又让我们知道,原来朗读不仅仅是让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把文章读得有感情,还可以读出层次的美感。第二个环节:辨析。余老师首先提出五个练习活动:一是找出两个意思比较难以理解的字;二是找出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三是找出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四是找出两个字形不同而意相近的字,五是找出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当时我们听课的老师在想,是不是问题难度有点大了,从课堂实际效果看,叫“难易适中”。此版块的教学依然丝丝入扣的进行。先是引导学生读文,自主学习,每个同学任选一项。几分钟后,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的活动非常充分。最后是余老师的精彩讲解,体现出厚重而实在的文言词语的教学。如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字“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期”,“相委而去”的“相”,尤其是这个“相”,不听余老师讲课,我还真不知它可以译成“我”,“相委而去”就是“委相(我)而去”;如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尊”“家”,有浓浓的“古代称呼”文化;再如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信”和“礼”,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三个环节:品析。余老师出示话题:从文章中的一个字读出了……从文章中的一个词读出了……从文章中的一句话读出了……之后,余老师做了一个示范:我从这个“久”字读出了元方的爸爸是个很讲信用的人,朋友发脾气是没有道理的。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开始思考,余老师巡视。几分钟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充分自由的对话。这里,很细腻的品析了几处字词句的妙处。“尊君在否”的“尊”表现这位朋友还是有很高的修养的,用语文雅;“入门不顾”的“顾”用动作表达自己发脾气,写出了小元方是一个有脾气的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一句,是元方在给爸爸的朋友讲道理,他很有礼貌,也说明他受到的家教很好;“下车引之”的“引”还是用动作表达内心的感情,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用一个动作向孩子示好,求得原谅,朋友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还有一个“怒”字,“友人便怒”,“怒”字比用“骂”字好,一是写出友人的性格,是一个很率性的人。二是让我们想出了此时的外貌形态和心理活动。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余老师很自然地小结:“尊”“怒”“惭”“引”,写出了一位知书达礼的客人,写出了一位很率性的客人,写出了一位知错就改的客人,客人的多个层面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个小节可谓精巧,在品词析句中生成了对“客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理解。这是最值得我们欣赏的一个亮点。最后,余老师用“议”的活动收课——“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说。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余老师让大家做笔记:这是一个开门见山的故事,这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这是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这是一个运用了虚写手法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守信重礼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品行修养的故事,这是一个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故事,这是一个用对话描写来展开情节的故事,这是一个用元方的话语来点题的故事……最后,余老师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文章赏析的“百字小论文”。回味余老师上的《陈太丘与友期》这堂课,让我获得的感悟很多。我想从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谈一谈听后收获以及对余老师语文课堂的再认识。余老师的课堂,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读要读出层次,辨要辨出深层含义,品要品出人物的性格,议要议出表达技巧,很有力量也很有分量地强化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训练。对比我们的课堂——读就是订正字音,读通顺;辨析词义就是记住课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品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赏析,学生的参与量很少;议也不过是围绕课文写了怎样的内容来谈,很少涉及课文的写作技法。这样一比,我们就看出来了,余老师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起点很高。有了高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才会有较高水平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可以这样理解,学生接受的训练层次越高,能力提升得就越快。“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余老师语文课堂最为突出的特点。他还曾说:“积累二字,事关重大。”我们回望这节课,学生无论是在语言积累上、学习方法的习得上,还是在情感态度的提升上都有一个丰富的积累,彰显了语文课的厚重感、实在感。学生学有所得的课,就是有效的课。黄阁角度来思考,当前我们提倡有效教学,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教学呢?余老师的课堂实践给出了一个很鲜明也很正确的答案,那就是千方百计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有大量的积累,而且是基于语言学用的积累。大家听了余老师的课,都有同感:余老师对文本的研读真细致!一是对文章中有关知识点的细细梳理、合理整合,让我们看出余老师研读文本的功力;二是余老师独特的教学视角,让我们看到余老师的超人智慧,如“辨义”中表示敬与谦的字“尊”“家”,通过这两个字渗透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教育思想。又如品析环节,原来是几个字词的零碎赏析,余老师最后小结整合,出人意料的生成了对“客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感知。再如,最后的“议”, ——“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品评这篇短小的文言文(当然这里很浓重的渗透了余老运用语文术语指导阅读的教学思想),都让我们不得不赞叹余老师对文本的细腻研读。我12月4日听的这节课。尽管过去两周多了,但今天再读听课记录,余老师讲课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依然是那么生动。细细回味,余味悠长,余音缭绕,留给我们语文人的是无穷的宝贵的精神思想光华……
附:余映潮《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视频(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