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诸向阳《雪梅》(四上9课)课堂实录及视频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小语各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小语各年级上册前两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统编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精彩报告及经典课例

小语各年级下册一至八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小学各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至八单元名师经典课例(视频、设计、课堂实录)


诸向阳《雪梅》(四上9课)

课堂实录及视频

(注:本文是追梦教师用了半天时间通过视频整理出来的,转发请注明出处)
一、在诗句中补充花的名字
师:请在诗句中填上花的名字。第一句,谁来填谁来?
师打出图片,生答: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师:声音再响一点就更好了。来,再来一遍。
(生答,略)
师:凳子放好,来,一起读。
(生齐读)
师:第二句,谁来?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正确。一起来。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第三句,谁来?
生: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师:对了,一起来。
(生齐读)
二、背诵《梅花》,王安石凭什么判断这是梅而不是雪?
师:第四句。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师:对的。来。
(生齐读)
师:谁能完整地背诵这首诗,举手。
(一生背诵)
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来背。
(生齐背)
师:王安石凭什么判断这不是雪,这是梅?
生:凭香味。
师:谁来讲完整?
生:因为梅花有清香,而雪没有清香,所以他说这是梅而不是雪。
师: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诗。
(生齐读)

三、齐读诗题及诗人名字,指名读古诗,发现了什么?

师:关于雪和梅,宋代有位诗人写过一首诗,题目就叫雪梅。谁来读读这位诗人的名字?
生:宋,卢钺。
师:这位诗人是宋代的卢钺,谁再来读?
(一生读后齐读)
师:我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朗读这首诗,谁来读?请你来。
(一生读)
师:读得太好了,老师都不用教了。你读得这么好,能推荐一位再来读这首诗吗?(生推荐)你为什么推荐他?说说理由。
生:因为,他字写得比较好,而且他也是我们组的。
师:字写得好,也是你们组的,是你的好朋友,对吗?他推荐好朋友来朗读,来,你拿着话筒来读。
(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掌声。两位男同学读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不好?(生齐读)
师:请看这首诗的最后一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都有“ang”。
师:都有“ang,但是有一个没有,哪一个没有?“白”没有,其他三个字里都有“ang,说明他们押的是什么韵?
生:“ang”。
师:谁能把这个韵朗读出来?我请个女同学来试试。来,你来读读看。
(生读)
师:她把这个韵读出来了。那我们一起来。像她这样读。
(生齐读)
四、看注释,提出疑问,解决疑问
师:同学们,学古诗我们要借助注释来学,对不对?我们先看注释,看了这个注释,你有没有疑问?谁能够提出疑问,水平就很高了。你看我们三一班的同学就是有问题的,你有什么问题?


生:这个“搁”是读“阁”的,以前是表示楼阁的意思,可是这里为什么读“搁”,而是放下的意思。
师:你看这个疑问多好,请坐。待会儿我们来讨论。还有什么问题?
生:这里说《雪梅》是由两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但是这里怎么就一首?
师:这个问题挺好。《雪梅》,注释里说有两首,我们书上怎么只出现了一首?非常好,待会我们讨论。还有问题吗?
生:那个“降”字应该读的是降,而且它那个注释里是“服输”,为什么不读“jiang ”,要读"xiang"?
师:这是个好问题。谁如果再能提出问题,老师就很佩服你了,已经提了三个问题了。
生:要是把这注释放在这句话里面的话,那这句话就读不通顺了。
师:哪句话?
生:“梅雪争春未肯降”中的“降”解释成“服输”,这句话就读不通顺了。
师:你的问题是对他进一步的提问。还有没有问题了?
生:“逊”为什么这里意思是“比不上”或者“不及”的意思?
师:好的。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我来提个问题:骚人是什么意思?诗人对不对?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骚人称为诗人?你知道的,你说说看。
生:应该是很厉害的那种人。
师:很厉害的人叫骚人?我告诉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个诗人叫屈原吗?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屈原写过一首诗,你知道叫什么吗?《离骚》,对,《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所以后来,就把诗人称为骚人,明白了?好,现在我们讨论同学们提出的的问题。有个同学问这个“降”为什么不读“jiang”?谁能解释?
生:如果这个读“jiang”的话,他们就读不通顺了
师:“梅雪争春未肯降”,是说它们在干什么?
生:是它们在争斗。
师:是它们在争谁最具春天的特色,它们谁也不肯服输,所以服输摆在里面是通顺的,你明白了吗?所以这里应该读“xiang”。好的,刚才你问的那个阁楼的阁,这里读什么“搁”,这种字的现象谁知道叫什么现象?你知道,你说说看。
生:这种现象叫通假字。
师:这个字叫通假字,对的,给他掌声!这种现象叫通假字,就是这个阁楼的阁,它通哪个字?“搁”。所以在这首诗里面,要读“搁”不能读“阁”。通假字现象你们以后学到初中、高中都会去学的。这里的“阁”是什么意思?
生:放下。
师:诗人把什么放下?把笔放下。他为什么要把笔放下?
生:因为梅与雪它们的高下很难比,所以诗人放下笔,费尽了心思去评议到底是梅好还是雪好?
师:他放下笔是在思考、评议梅和雪谁高谁低。好不好评议?不好评,所以诗人用了一个词叫“费评章”。那么最后诗人有没有评议出来?怎么评议的?
(生答)
师:我们简单来说,雪是白,梅是香。
(教师板书“雪白梅香”)
师:诗人最后评议了它,认为是雪白梅香。谁来把诗人评议的诗句读一读。
(生读)
师:这个逊就是比不上。他说梅花比不上雪的白,雪比不上梅的香。我们一起读这一句。
(生读)
师:诗人最后做出了评判,再读。
(生读)
师:诗人想通过雪和梅的比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我们要取长补短。同学们,宋代的诗歌重在说理,就是它要说一个道理,所以这首诗也是一首说理诗,它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唐代的诗歌,它更多的是讲感情的,所以古人讲唐“诗尚情,宋诗诗尚理”。所以这首诗里面暗含了一个道理,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有优点,也是有缺点的,互有短长。
(师板书:互有短长)。
师:一起读。
生:雪白梅香,互有短长。
师:我再请同学来读这首诗,谁来读?
(一生读)
师:想想看,在哪一句读完的时候要停顿一下,再读下一句?
生:梅雪争春,然后再停顿一下。
师:这是每一句都要停顿的,但哪一句读完以后要停顿得长一些,然后再来读下一句?你再说。
生:三分白后面。
生:费评章后面。
师:为什么这里要停顿得长一点?因为这个诗人在评论的时候,他在费评章,他在想,所以要稍稍停顿。
(三生读,然后齐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这《雪梅》应该有几两首诗,书上只出现了一首,你们想不想读另外一首?来,我们来读读另外一首诗,谁来为我们朗读一遍?请你来。
(一生读:有雪无梅不精神,有梅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教师订正后,又一生读,然后齐读)
师:卢钺认为,雪与梅不要争了,你们谁也离不开谁。梅为什么离不开雪?
生:因为梅是冬天开的。
师:冬天开的,它就离不开雪吗?
生:雪看起来让梅花更重要的。
师:她说雪会让梅更漂亮,有道理的,还有吗?
生:因为雪显示出了梅的坚强。
师:掌声!梅在雪的映衬下更加坚强,所以诗人说“有梅无雪不精神”。我们读了王安石的梅花,有一句叫“凌寒独自开”,有了雪,梅显得更漂亮,而且显得更加精神,更坚强不屈,更加的高洁。所以梅是离不开雪的。雪为什么离不开梅?
生:雪离不开梅的原因是,如果有雪的话,那没有诗就就没有诗人了。
师:有雪有梅,然后可以作诗了,有雪,有梅,有诗,这才是最美的什么季节?春天,对不对?所以雪和梅是谁也离不开谁。同学们,雪梅映衬(师板书:雪梅映衬)才会最美。雪离不开梅,梅离不开雪,作者就写了两首《雪梅》组成了雪梅组诗,第一首雪梅是说理的,它告诉我们的道理是“雪白梅香,互有短长”,任何事物都是有短也有长。第二首《雪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告诉我们大家都有自己的优点,你的优点和我的优点加起来就会变得更好。
师:大家都有优点,我们互相帮助,互相团结,这个世界会更美好。有道理。还有谁?
生:可以两个人一起,不要去管其他的,合作在一起。
师:我们要互相合作,互相影响。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互相影响的(板书:互相影响)。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两首《雪梅》,这位诗人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他有个号,他号叫?梅坡,所以他又叫卢梅坡。学了两首《雪梅》,也懂得了道理,我们读宋代诗人的诗,从诗中还要明白他的道理。我们来读读这个道理。
(教师指板书,学生读:雪白梅香,互有短长;雪梅映衬,互相影响
师:下面我们推荐两位同学来读这两首诗,男生一位,女生一位。
(两生推荐,教师配乐,学生朗读,然后全班起立齐读)
师:下课。
诸向阳老师课后说课
      古诗的学习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这首《雪梅》的学习,我让学生列举,站在课堂的中央,我让他们看注释——我们学古诗都要借助注释来学习,但我这个借助注释,我想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者提问,结果孩子们发现了四处疑问:雪梅是组诗,有两首,为什么只出现了一首;“阁”为什么读“搁”?为什么“阁”是放下的意思?“降”这个多音字读“xiang”而不读“jiang”?还有一个问题是我提的:骚人为什么叫诗人。我觉得要让孩子们发现问题,所以大家发现我在堂课的教学就是围绕孩子们这几个问题来展开讨论,在孩子们问题的基础上来充分讨论,这样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会更好。
      另外这两首诗都是说理诗,我觉得“唐诗尚情,宋诗尚理”。宋诗,他在情感上不可能超过唐人,所以他就说理了,所以要把说理诗的特点告诉学生。统编本教材选梅花诗,一共选了四首,在低年段就是王安石的《梅花》,中年段就是四年级选了《雪梅》,另外在四年级下学期还选了两首梅花,一首王冕的《墨梅》,一首是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我想借助统编本教材的梅花诗,给学生开发一个课程,我就构想过这样一个课程,就是学生学了梅花诗,能不能对梅花诗有个构成的理解,所以我做一个课程叫“梅花三弄”——梅花一弄,自然之美,写自然界的梅花,王安石的梅花就是自然之美,卢钺的《雪梅》两首也是自然之美;梅花二弄,友情之美,是表达诗人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怀念的诗,比如《杂诗》,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首诗,不光是问你来的那一天梅花开了没?实际上,诗人是借梅花来表达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梅花三弄,人格之美,梅花是诗人人格的象征,王冕的《墨梅》是写清气,就是写它的高洁的品性,这是诗人与梅花的融合,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当然也是写人格之美,还有一组最好的人格之美的,那就是陆游的《卜算子》,毛泽东也是凭着他的《咏梅》才写下的《咏梅》。所以我在想,如果用这样一个梅花课程,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梅花词就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梅花诗有一万多首,但是我们没有精力去读一万多首。如果我们能够读懂这十几首诗,知道梅花诗的三个层次,从自然之美到友情之美,到人格之美,我想学生对梅花诗就有了一个结构性的理解。
      实际上,这三个分类也是我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哲学追问。统编版教材的使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机遇,我认为应该创造性地使用统编本教材,把梅花诗结合在一起,给学生做一个课程,我认为是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课堂中的许多不足,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注:欣赏诸向阳老师《雪梅》视频,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