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谦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上9课)教学实录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初语各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名师课例(视频、实录、设计)


赵谦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实录 

(来自罗老师的文字时光)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有想法。“读百遍”能“其义自见”?如果是有口无心地读一千遍,其义也不见。所以有个前提,我们读书得用心。不只是拿眼睛,眼睛是个过渡的东西。最后得读到你心里。而且一般文章,包括经典文章,谁能读一百遍?当然,它是夸张的手法。五十遍?一半也没有。哪有那么多功夫对一篇文章读那么多遍呢?所以这句话,其实有问题。我的想法是“书读三遍,其义可见”。

      哪三遍呢?第一遍略读。就是从头到尾,中间不停顿地一口气读完。干什么,就是“知整体”。第二读,精读。就是一段一段的,一句一句的,甚至是一词一词的去琢磨,这个读为什么?精读——明细节。文章只知道整体,细节不知道,读完了只知道“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个标题了。第三读,我起名叫“联读”。读这本书联系你学过的其它文章,当然,如果你其它文章没有读过,就联不着。读书太少,联不起来。还有一个,把你读的这本书跟你的生活联系起来。这个所有人都能做到。只要你想做,谁都可以。而这种读书,最好以笔头的形式呈现。

       我一辈子教书,总结出这么三读来。今天跟大家一起,读哪个呢?第一读,你们一起读过了,对吗?

生:读过。

 师:好,那就算略读了。现在我带领你们开始精读。但是这篇文章很长,今天的课时也有限。我领你们精读“百草园”这一部分。现在开始深阅读:边读边思边注。看课件就行,请同学们齐读。

生读第一段。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师:这段文字交代了什么内容?

生:百草园。

师:什么叫百草园,对吗?看,这还有同学疑惑就没劲了。标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段不讲百草园还叫文章吗?你写文章可能这样,鲁迅可不会。所以一开始就交代什么是百草园。突出了什么?先看蓝字部分。

      以前是自己家的百草园,后来卖给别人家了,最末次相见七八年了。所以这个百草园呀,原来是他们家的,后来卖给别人了,说明了什么?他们家败落了。而且七八年没见,说明这是回忆文章。但最关键就是我涂红的字。

     “只有一些野草”,野草是怎么生的?

生:自然生的,荒着的。

师:是啊,像我们这“朋聚园”里头的花草,都是人工修剪的,弄出这个形,那个状的。而这些是“野草”,而且是“只有一些”野草。一般来说,这地方有人喜欢吗?

生:没有。

师:“但那时确实我的乐园”。这么一个破园子,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什么?

生:对百草园的喜爱。

师:所以这就叫抒情了。所以前一部分,就是说百草园如何快乐。我们说一些野草,一般人不会喜爱,他怎么就觉得这里快乐呢?

生(小声):因为写的是小时候的事情。

师:看,有同学说出来了。你们得敢说话,说话没有生命危险的。现在只有你们,我还有鲁迅的文章,别人都不在,懂吗?所以让大家一起说的,就一起说,要发言的就发言,没有生命危险。

生笑。

师:所以乐园是在儿童眼里的乐园,如果一个大人这样,那他肯定是个生物学家。只有生物学家才对所有的草都感兴趣。现在是儿童,儿童对什么都好奇,都感兴趣,都好玩。所以这段文字,这么简单,但内涵就这么丰富。你思考了吗?我总结了:

      只有一些野草:语带贬低。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转为赞美。“那时”突出儿童心理。感情和结构上,统领下文“百草园”。

师:你记(笔记)也行,不记也行,只要跟着我来思考,你就明白了。下一段。

生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师:这里有读音错误,刚刚还有人读“菜哇”,你这学识也够“哇”的。“畦”田字旁,一块一块的小方格土地就叫“畦”。另外,括号里的文字是不读的,是写个你看的。如果是破折号,就要读。这一遍等于没读,再来一遍。

生再读。

师:这里还有一个字“轻捷”,我要不提示很多同学都要写成“清洁”了,非常干净的叫天子。(生笑),人家是“轻盈快捷”,要注意这个字。这段话非常精彩,待会我们要专门研究它,现在我说这么一点,他说“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他说不必说,说没说?

生:没说,说了。

师:有人说没说,这就是他的巧妙之处。他说不必说,他也说了。他怎么说的呢?略说。不必说这个,不必说那个,完了单说。这两个不必说,就是略写的。下面的单说是什么?

生:详写。

师:所以文章既要有略写,也要有详写。略写是整体,详写是局部,懂吗?所以这句话,详略得当。略写为主,引出下文的详写。

       但这段文字的巧妙还不止一处,一会再研究。接着再来读。

生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师:“攒”成的小球,不是攒。这段话紧扣了上文的哪句?

生: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师:你光说趣味就很空洞,谁知道有趣味在哪?所以接下来就具体说有什么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低唱,弹琴”用了什么手法?

生:拟人。

师:对,拟人手法。因为油蛉蟋蟀会叫,有声,但是他们不会唱歌,也不会弹琴,带上了人的活动。人的什么活动呢?

生:动作。

师:动作活动,这是什么话!人的什么活动,是干活啊、学习啊,还是什么?

生:娱乐。

师:对,娱乐活动。所以油蛉也在娱乐,是童年鲁迅将自己的快乐加在了它们身上。所以只说拟人啦,没用。你得去体会拟人有什么好处。这才用它。

      “有时还遇见蜈蚣”,很多腿的那个。你们见过没有。

生:见过。

师:见了很肉麻的那个。完了蜈蚣没怎么说,说斑蝥。斑蝥的别称叫什么?放屁虫。

生笑。

师:大人一般不说这个,骂人的。儿童就觉得放屁也好玩。“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放屁了。

生笑。

师:放屁还不算,还出烟雾,你看,多好玩呀。这就是儿时鲁迅。鲁迅长大也不会干这事儿,他干人家就笑他了,这么大人,干啥呢?

生笑。

师:不干正事。但儿童就觉得好玩,我估计你们以后见到放屁虫,也得按一下。

生笑。

师:接着,何首乌藤,木莲藤都是缠络着,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听说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你们信吗?

生:不信。

师:鲁迅比你们小,他就信了。信了不算,得实验啊。怎么实验?

生:拔。

师:拔它起来,牵连不断的拔起来,这家伙太能造害人了。也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说明根本没那回事儿,都是瞎说。瞎说他也信,孩子嘛,是吧。儿童的乐趣。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状,形状。“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你看都是儿童心理。

      那么这一段写什么呢?

      详写好听的,好玩的,好吃的,全从儿童心理,扣住“那时的乐园”!

      对吗?你们怎么不说话呢?

生:对。

师:你看,说的好像还有情绪是的。

生笑。

师:你们跟着我往这里来,就得说“对”,没说说明你们没跟着来。我们现在是在做精读,懂吗?接着读。

生读。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师:一句话成为一段,为什么?

生:过渡。

师:过渡也是文章的一个手段。现在要讲别的事了,于是用这样一句话过渡。“长的草”,以前是短的草,长的草为什么不去,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一说蛇一般人都感觉不好,但好像你们广东人感觉挺好。

生笑。

师:听说你们还吃蛇?

生:没有,一部分有。

师:哦,个别的。所以赤练蛇是很吓人的,懂吗?所以从长草里面的赤练蛇引出下文的美女蛇,懂吗?蛇和蛇相关。咱们散文如何做到形散神不散?赤练蛇引出美女蛇,这也是一个不散的因素,懂吗?读下文。

生读。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师:这一段讲美女蛇,我们读了也有什么感觉?

生:吓人,恐怖。

师:恐怖,谁看了以后快乐,可能有病。一是故事本身很恐怖,二是鲁迅从儿童角度讲的,也很生动地。见到墙头美女蛇一露脸,完了向他一笑,隐去了。完了后来又怎么治它。小孩子最喜欢听故事,虽然害怕还是要听,这就是儿童心理,好奇嘛。那么跟百草园什么关系,刚才说了,百草园里有赤练蛇,这里有美女蛇,就联上了。完了长妈妈给我讲这一故事,这里还连上了老和尚的飞蜈蚣,前头也有蜈蚣,没细说,现在连上了。原来这里面都有这么丝丝入扣的联系。

     蛇虽不属草之类,却与草相关,同属于儿时的趣事,仍可为形散神不散。

    读接下来的一句。

生读。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师:刚刚我问你,读完长妈妈讲的故事之后,觉得恐惧的,都跟鲁迅一个心理。鲁迅这会就讲他也恐惧。甚至还想得到和尚的飞蜈蚣。这说明什么,儿童当真了。他内心的害怕也是童趣,当时不觉得有趣,长大了一回忆觉得真有意思,懂吗?

     这段描写惟妙惟肖,既怕听,又爱听,听传说,就当真。这就是孩子,你们现在比鲁迅那时大了,听了传说不一定当真。但孩子就是这样。来一起读。

生读。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师:这段写百草园冬天了,百草园嘛,冬天都死掉了。应该是没什么意思了。但也有其独特的乐趣。什么乐趣呢?第一个?

生:拍雪人。

师:第二个?

生:捕鸟。

师:第一个怎么写的?

生:略写。

师:这是写文章,详略得当是必须要注意的。咱们就看看详写的捕鸟。看老师描红的,都是什么词啊?

生:动词。

师:这些动词,我们一看就懂,我们也能做,那为什么说这些动词好呢?我们一起看看。

      “扫开一块雪”,如果不扫开会怎么呢?

生:露不出地面。

师:露不出地面会怎么样呢?

生:鸟就不回来。

师:这说的太快了。中间还有环节。扫开雪,露出地面,然后怎么样?

生:支起一面大的竹筛。

师:它得放秕谷懂吗?鸟干啥来,看你捕鸟,它还来,这是傻鸟。

生笑。

师:因为你洒了秕谷,冬天嘛,没有食物了,雪地扫开了,撒了秕谷,鸟就来了,懂吗?所以你扫开雪,不露出地面,秕谷没地方撒,懂吗?撒到雪地里,鸟看不见。鸟也有近视眼的。

生笑。

师:所以,这几个动作,缺一不少不说,而且先后顺序不能颠倒。你先露出地面行吗?不行吧。“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这是关键的步骤,

“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为什么要远远,近近的行不行?

生:不行。

师:离得太近,鸟不来。懂吗?  ”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这个时候你不拉,它就吃完,回家了。然后还笑你,弄了秕谷,抓不到我,大傻瓜。

生笑。

师:所以这时一拉,便罩住了。罩住了就跑不动了,你就可以把手伸里面,一个一个抓。所以这么多动作,一个一个写得这么详细,有顺序,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童年鲁迅在捕鸟的问题上怎么样?

生:很有经验。

师:对,很有经验,他确实捕过。他没有捕过,写不了这么详细。他自己做过这事。所以有生活经验的人,他才能把过程说的一个不少,而且有条不紊。但是尽管这样,鲁迅捕鸟的技术还是不行。

 生笑。

师:九个动词说明捕鸟过程极为精准,既因为曾经亲力亲为过,又因为语言功力高超。你以为经历就能写得鲁迅这样吗?一般不行。我们出去搞一个活动,也是有的写得好,有的写得不好。心里很激动,但是憋得脸通红,表达不出来。

生笑。

师:那你就是语言功力不行呗。所以,亲力亲为是一个大前提,还得要语言高超。这就叫精炼。读。

生读。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师:写这一段还是在交代童年鲁迅的捕鸟,前面描写的很真实了,但实际操作还是不行。儿童太急,没等走到中间去,只扣住一两个,其它都飞了。这也是写儿童心理。

     冬天写百草园捕鸟,也不忘写出儿童性急心里。

     接着往后读。

生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

师:这段写的有意思。说了我不知道,完了结尾是都无从知道。家里让他去上学了,结果他说不知道,无从知道。那他到底知道不知道?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我看你是不知道。这段文字他告诉我们了,他知道的。所以这就是巧妙,明明知道,他说不知道。那么为什么说不知道呢?他说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因为让他读书的理由太多了,他实在不知道哪个是关键。但其实,他去学习的时候,这三个也许都是理由。这写文章巧妙。

     第一个,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他说了,拔何首乌把泥墙弄坏了。照应前文了。因为太淘气了,把墙都弄坏了,家里人就说,上学去。这肯定是一条理由。对吧。

     接着,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你看,拿砖头打邻居呢。

生笑。

师: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呢,童年鲁迅还拿砖头打人家,这够淘气的了。人家一看这孩子没教养,上学去。

      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古代的井,有个井栏,不拦着人打水掉进去淹死了,懂吗?而你这个井栏,是高出地面的。童年鲁迅站到井栏上了。

生:跳下去了。

师:对,但不是往井里跳啊。井里跳是自杀。现在是往外跳,但万一掉到井里,怎么办?周围没人,掉下去了怎么办?又是男孩子,宝贝嘎子,天天搞这事,这不是让我断子绝孙吗?

生笑。

师:上学去,懂吗?所以这三条都是理由呢,你们还读不出理由来,这怎么可以呢?所以这地方你不思考,你都不知道他为什么送去上学。他太淘气了。但淘气又是儿童的天性,这里并不是真善美,假恶丑的问题。所以,这一段写得太精彩了。再读一遍。

生读。

师总结:妙在明明知道,却偏说不知道;妙在原因确凿,却偏说也许;妙在排比写出了儿童的顽皮。这段文字就这么好。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不是不能到,是不能常到。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段话你看起来短,但是非常精彩。Ade德语,再见的意思,说一次不行,说两次,这叫反复,再见了,再见了,感情非常真挚。然后,蟋蟀、覆盆子,木莲,什么区别?

生:植物和动物。

师:对蟋蟀是动物,后者是植物,它是百草园两类东西,他不是光跟草拜拜,还跟蟋蟀拜拜。还有一点,你们平时见到蟋蟀了,耗子了,你们会蟋蟀们这样说话吗?

生:不会。

师:你跟谁这么说啊?跟人类,对吗?所以这个“们”就说明他把蟋蟀这类动物,覆盆子这类植物说成人了。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这段文字必须得细嚼。还有同学溜号的,跟着做无名的笑,这是上课。来,读这句。

生读。

师:你ade不能换成再见的,显然那会鲁迅学过德语的。就像我们现在学汉语,你们中间都插一个byebye,很生动,很有意思,带着调皮的意味。再读一遍。

生读。

师:从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反复的ade,表达了对百草园深切的留恋。三个“们”,实为拟人,表明我已视百草园一切为亲密朋友。百草园,ade了,我们这篇课文下一段也ade了。

       下一段我们就不研究了,留给你们课后照着我们的方法去研究:边读边思边注。使我们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获得具体明晰的把握,从而达到修炼工具,涵养人文的目的。以此替代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只知大概,不明细节,劳而无功的浅阅读。(ppt)

      现在我们中国的学生,大部分都在浅阅读。就像我开始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浅读千遍,读完了也白搭。课后作业:运用边读边思边注的方法,精读文章三味书屋的部分,但是我们这堂课还没完。

      仔细品味鲁迅的文字,仿写一段话,品味哪段呢?就是这段。


师:我先领大家这段文字读明白了,待会就写。现场写,现场讲评。听好了,两个不必说,一个单是,你写的文字必须是这个结构,这是第一。不必说的是什么呢?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你写的必须是四个排比句,而且每个句子的结构是什么?前头一个修饰语,后面一个中心词。也不必说的结构不一样了,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一个黄蜂它的动作,叫天子它的动作。接着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是概说了一句,就不用细说了。但是鲁迅写得是无限趣味,你如果有无限趣味你就写无限趣味,如果没有,无限烦恼也行。来,把结构再明确一下。


学生写(9分钟),当堂点评(10个),点评非常精彩,但时间关系,以后参考需要听录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