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丁艳艳《故乡》(九上15课)
教学实录
(注:本文来自春风二月,荣获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春风二月)
师: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请同学们一起背诵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两句。 师:“近乡情更怯”,当“我”带着二十年的期盼回到故乡时,竟发出了这样一声感慨: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缺少点感情。听老师读一遍。 师:老师为什么读“阿”(第二声)?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师:一个否定加反问的句式,这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2:加强肯定语气,眼前的故乡就是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师:一个“阿”和一个“不是”表达了“我”复杂的情感,眼前的故乡明明就是那个故乡,却又不愿意相信,是故乡什么样的景象让“我”如此感慨?请一位同学朗读第2段,其他同学在该段中分别找一个词形容眼前故乡的景象和“我”此时的心情。 师:罢,罢,景既已如此,还是去看看故乡的人吧!“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故乡哪个人最让“我”魂牵梦绕? 师:二十年过去了,儿时的伙伴在相貌上肯定发生了变化,请在文中勾画圈点出有关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并用这样的形式回答: 生1:少年闰土的脸是紫色的圆脸,中年闰土的脸是灰色的,还增加了很深的皱纹。 生2:少年闰土的手红活圆实,中年闰土的手又笨又粗,像松树皮。 生3:少年闰土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带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师:从相貌上看,原先可爱的小男孩俨然已成为一个饱经风霜的农民了。可是让“我”感受最深的好像还不是相貌上的变化,那究竟又是什么变化呢?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分别画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语言描写中使用的省略号。 师:少年闰土的语言中用了四个省略号,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师:那他又是怎样流畅地说出来的,你能试着朗读一段吗? 师:同学们听完他们精彩的朗读,觉得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师:在“我”的心中,少年闰土就是一个小英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二十年后的闰土呢,这个当年的小英雄说起话来还是这样滔滔不绝吗?中年闰土的话语中也用了很多的省略号,你感觉到有什么不同了吗? 师:那就整体感知一下,中年闰土语言中的省略号和少年时的一样吗? 生2:这些省略号表明中年闰土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 师:和少年时完全不一样了。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点,老师把中年闰土的语言中最短的一句挑出来:“老爷!……”这个省略号,你觉得省略了什么? 生3:首先他见到二十年未见的儿时的伙伴感到非常兴奋、高兴,省略了这一部分。而且他喊“我”老爷表现了他现在对“我”的敬畏,好像还有很多难言之隐。 师:这位同学说还有很多难言之隐,那你觉得两个阔别已久的好朋友见面了,应该说些什么?会说些什么? 师(鼓励):对,这是询问近况。(生2似乎很紧张,不知怎么说,师启发。)他问你过得好不好,那你想问他什么呢? 师:阔别二十年,突然相见,真是思绪万千,难以言表了,是吗? 生2:嗯,我最近过得挺好。我想问你故乡的近况怎么样? 生1:故乡近况呀……还可以吧。迅哥,你在外面过得怎么样,成家立业了吗? 生2:我希望我们以前的友谊永远都不断,不仅在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像我们一样。 师:由此可见,阔别二十年的好友见面想说的真是太多了,可是闰土见了“我“却只说了两个字,把刚才同学说的全都隐掉了,是什么原因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师:你找对了,而且你的音质很美.能不能再把这句话读得沉重些? 师:“厚障壁’.就是障碍物,在这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是什么? 师:就是这封建的等级观念让闰土欲言又止,只能挤出“老爷”这两个字。闰土这句话虽短,但我们仿佛能感受到两颗原本相融的心被硬生生地撕开了。我们再来,闰土说得最长的一句话,也是省略号用得最多的一句。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师:这里的省略号表达什么意思?表明闰土说话时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师:是什么让原本说话很流畅的闰土现在却断断续续地诉说粉自己的苦处呢?请同学们在下文中找一找。 生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师:闰土的苦处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可是为什么断断续续地说?鲁迅先生写他叙说时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师:说了那么多苦处,脸上应该有悲苦之情,为什么那刻着许多皱纹的脸上却一点表情都没有? 生5: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折磨得麻木了。 师:你一语道破天机.闰土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苦。请齐读这句。 生(齐):“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师:同学们读得很齐,但请把每个词读得再清楚些,注意每个词之间是用逗号隔开的。 生6:在当时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农民的生活非常艰难。 师:而且是一层压一层,这七个词语仿佛七块巨石,压在这么一个老实巴文的农民身上,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何止是闰土一个人,当时的广大农民都处在这种重压下,这是一个社会现象。闰土的悲苦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那时的农民日趋萧条的生活。鲁迅先生用对比的手法和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把一切都描绘了出来,却留给我们像省略号一样的深思。 闰土迎接“我”的到来时显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热情、亲密,但文中有一个人似乎对“我“的到来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谁? 师:杨二嫂出场时,鲁迅先生对她哪一方面进行了描写? 师: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往往这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师:杨二嫂除了泼辣,还有什么性格特点?请你选择一处你觉得最能体现杨二嫂性格特点的语言描写,读一读,品一品。 (生练习朗读。一生示范读第48段和第50段,读得精彩至极。) 师:听了这位同学精彩的朗读,你觉得杨二嫂除了泼辣之外还有什么性格特点? 师:这样一个尖酸、刻薄、势力、唯利是图的杨二嫂,你能感受到她对“我”的热情吗? 师:是呀,杨二嫂的热情不仅没让“我”感到融洽和睦,反而更让我感到人与人之间无法文流、隔膜。“我”与闰土之间有隔膜,“我”与杨二嫂之间有隔膜,还有杨二嫂与闰土之间也有隔膜。请在后文中找一找。 生4:第83段,杨二嫂为了从“我”这儿多得一些东西而诬陷闰土把十多个碗碟埋在灰堆里。 师: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怎能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 师:这样的故乡还有什么可留恋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我”感到非常气闷,于是一声呐喊从脚腔中喷发而出,请同学们齐读第86段中的“我希望……也不愿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师:同样的“辛苦“,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生活。请联系上下文,并参看课文下相关词语注释,解释这三个“辛苦”不同的含义。 生1:“辛苦辗转“是说为了生活而辛苦奔波,“辛苦麻木”是指闰土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了神灵身上,“辛苦恣睢”是说杨二嫂挖空心思占便宜。 师:闰土想改变命运吗?想。但是他只是想祈求神灵的帮助,不会去抗争,他的生命已失去了活力,只能成为一个木偶人。这三种生活都不是“我”所希望的,更不是“我”所希望的下辈们的生活。现实生活如此压抑,那么“我”是不是为后辈们构想了一个新的生活呢?请一女生读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 我在蒙陇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师:你的朗读真让我们神往那新的生活。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文章的前面也有一段类似的景物描写。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师:那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是不是对这一段的简单重复? 生1:再次出现海边的美景是“我”对新的希望的憧憬,深化了主题。 师:既然是一种憧憬,一种新生活,鲁迅先生为什么不重新描绘一幅美景?按人之常情憧憬当然是和现在不一样的,全新的,那t迅先生为什么用和文章前面一样的景物呢?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师:你说得很好。虽然故乡让“我”失望,但它仍是“我”牵挂的地方。 生3:这也表达了“我”对现在故乡的不满,“我”想回到过去那故乡美丽的情景中。 师:那“我”想的美好生活是不是跟儿时故乡的一模一样? 师:但一定是建立在对儿时美好回忆的基础上的、全新的、与众不同的新生活。鲁迅先生很巧妙地再次描写这段景物,请大家齐读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 师:美丽的梦想该怎么实现呢?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呢?.迅先生告诉我们了没有?请齐读文章的结尾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师:你明白了鲁迅先生告诉你的话了吗?你听到他的呐喊了吗? 生1:我从这段话中明白了:希望就像地上的路一样,只有努力地探索才可能出现。 生2:我们要拥有新生活就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靠求神拜佛是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美好新生活的。 师:希望在于不懈地奋斗、创造,这样希望就会成为现实。现在鲁迅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这声呐喊启迪了无数的后人为新生活奋斗。我们现在正经历着他所希望的新生活,如果现在让你对鲁迅先生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鲁迅先生:你与我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现在是,过去也是,你所生活的世界是黑暗的,你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在那样一个世界里,淳朴的人民吃的苦太多,原来安分守己的杨二嫂却变得如此刻薄,儿时亲密无间的闰土二十年后却与你隔上了一层厚障壁。现在请你看看,你所见到的人们的面容再也不是满脸愁容,而是幸福与快乐。现在的人们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人们所处的世界正是充满光明的,水生和宏儿再也不会像你与闰土一样,他们之间的关系将会如你家乡的圆月一般永远是那么圆,这也是你所希望的生活。 师:大家都被你的发言震撼了。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希望同学们能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