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黄心怡《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堂实录
(来自胡子与麦子,发表于2021年《语文教学通讯》,指导教师:金戈)
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申花朗读者》!我是今天的节目主持人黄老师。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说出了积小成大的重要性。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像一次充满挑战的行走,看似很小的一步,却有可能就是人生的一大步。这几位同学是我邀请到的嘉宾莫顿·亨特先生及其家人和朋友。今天,他们将和我一起给大家分享一个“一小步”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师:首先,我们请莫顿·亨特先生分享一下他的那段“一小步”的特殊经历。生:56年前的那一天,是在酷热的七月,我和一群小伙伴相约去爬悬崖。我从小就体弱多病,很少尝试冒险,但我又不想当胆小鬼,所以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来到了悬崖边。悬崖虽然只有60英尺左右,但对我来说却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小伙伴们一个接着一个爬上了悬崖,可我却被困在了悬崖上,动弹不得。后来,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爬下了悬崖。师:他是用第一人称“我”讲述的,还注意到了关键性词句——“严禁”“不可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同学们,这个“一小步”的故事,还可以怎样讲述?生:56年前的那个夏天,小伙伴们约我去爬悬崖,当时我很犹豫。爬到中途,我便感到晕眩,进退两难。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爬下悬崖,扑到父亲的臂弯里,体验到了巨大的骄傲和成就感。师:他是按照心理变化讲述的,从犹豫到进退两难,再到收获骄傲,思路很清晰。同学们,除这两种讲述方式外,还能不能用其他方式或角度讲述呢?生:能,还可以用第三人称,邀请杰里和莫顿先生的父亲或母亲讲述。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讲述了“一小步”的故事,帮助我更好地理清了莫顿·亨特先生“悬崖上的一课”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师:莫顿先生,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您8岁时爬悬崖的自己,您会用哪些词?师:这是身体方面的原因,属于客观原因。那您有没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呢?生:妈妈一直警告我不能冒险。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小伙伴们对着我哄堂大笑,说我是胆小鬼,说我是滑稽画里的小人儿。师:在您爬悬崖的时候,小伙伴们不仅没有帮助您,还嘲笑您。这让您自卑了,胆怯了,是这样的吗?生:不完全是。因为我一直告诉自己,悬崖对我来说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我一直在自我否定,小伙伴们的嘲笑,只是加重了我的自我否定。师:的确如此,身体上的疾病有时可以及时治愈,但心理上的障碍有时则是我们无法跨越的鸿沟。莫顿先生说得好,来自自我的消极否定,才是导致他胆小、懦弱的根本原因。莫顿先生,妈妈的警告,伙伴的嘲笑,还有您对自我的否定,让本来就体弱多病的您,一次又一次遭受着打击。当您站在60英尺高的悬崖上时,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心灵品悟厅,来品悟一下莫顿先生那段刻骨铭心的爬悬崖经历。同学们先看一下节目组提供的小贴士——小贴士:所谓人物的外在行为表现,就是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的行为举止和神情反应。师:同学们,课文中莫顿先生通过哪些方面,写了他的外在行为表现?师:第16-17自然段,莫顿先生所写最多的外在行为表现是什么?师:莫顿先生,这些动作体现了您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呢?先请同学们讨论批注,然后您再回答。生:“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一句,“紧贴”运用动作描写,写了我整个身子完全贴合在悬崖上的状态,表现了我当时十分害怕和紧张的心理。“我趴在岩石上”一句,“趴”字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我当时神情恍惚的状态。当时,麻木和疲劳已让我精疲力尽,我十分无助和茫然。师:由“紧贴”和“趴”这两个关键词,我们发现动作的变化可以体现人物心理的变化。同学们,除了动作描写,第16-17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内容表现了莫顿先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呢?接下来,同学们先帮他梳理一下记忆,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感受他当时的心理。(生体味并批注莫顿先生当时的心理。师巡视了解批注情况。)生:“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是莫顿先生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这说明他当时的内心十分恐惧。生:我找到的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这句表现了莫顿先生当时胆怯的心理。师: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更学会了着眼于细微处分析人物的心理感受。这句中,如果让你重读一个字,你会读哪一个?为什么?生:“更”字。这个程度副词表现了莫顿先生当时越来越慌张的心理。生:我找到的也是这一处。一条是上去的路,一条是下来的路,两条路莫顿先生都做了自我否定,可见当时他的状况十分糟糕,已经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师:莫顿先生,通往顶部和返回的路,都被您自己否定了,当时您的确处在了进退维谷的险境啊!生:“这太远,也太危险了”一句中的“太”也是程度副词,也体现了莫顿先生心理上的恐惧。生:“绝对”和“肯定”这两个词,也写了莫顿先生内心的自我否定,体现了他的绝望。生:我发现的是标点符号的特殊使用。这几句用了很多分号,用分号说明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即这些想法几乎是同时出现在莫顿先生脑海里的,表现了他当时的慌乱和手足无措。生:还有一处标点也很特别,“更糟”后面用的是破折号,这也体现了莫顿先生当时慌乱的心情。生:四个“更”字,将莫顿先生当时的情绪分解成了几个不同的方面,有高度,有长度,具体再现了他当时非常危险的处境。师:的确,这个破折号不仅是在解释说明,更是在层层递进地将莫顿先生当时的恐慌渲染了出来。生:“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一句,运用了环境描写,“慢慢”衬托出了莫顿先生当时心情的煎熬。他简直就是度日如年。师:没错,不管是动作、神情、环境还是幻觉,同学们和我一样,都感受到了莫顿先生当时内心的恐惧、紧张、慌乱和手足无措。现在,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感受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师:那您父亲是怎么帮助您走下来的呢?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心灵演播厅,重温一下那个步步惊心的悬崖之夜。请各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单分工合作,5分钟后我们邀请莫顿·亨特一家与我们交流分享。小贴士:演读设计可以从表情、动作、语调、轻重音、标点的变化等入手,甚至还可以加入旁白和道具,最终目的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感情。师:亨特先生,作为莫顿先生的父亲,您是怎么帮助儿子走下悬崖的?生:我先稳定他的情绪,然后告诉他将大困难拆分成小困难,一步一步引导他走下了悬崖。师:莫顿先生,作为儿子,您会如何设计这段话的朗读?生:首先,这段的标点是从叹号到句号演变,因此我是先大声宣泄,然后才逐渐平静下来。其次,这些句子前面几句很长,后面则只有短短的三个字——“看到了”,由此可以看出我已经逐渐恢复了平静。师:莫顿先生,您在走下悬崖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一开始我很紧张,后来是极度恐惧,再后来在父亲的引导下,我逐渐放下了心理负担,开始小心翼翼地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动,最后感受到了成功的骄傲。师:没错,在父亲的帮助下,您选择了相信自己,开始尝试迈出一小步,最终战胜了恐惧,收获了成功和勇气。师:亨特先生,作为莫顿先生的父亲,您会如何设计这段话的朗读?生:设计朗读肯定要依据言语内容和表达意图,我的角色是莫顿的父亲,在帮助儿子走下悬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说话的语气应该很沉稳,应该用平静和引导的口吻,不能急促,以免让儿子更紧张。师:亨特先生,看来您真的是家人的主心骨。我想问莫顿先生,在您走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的哪一句话对您最有触动?或者说,父亲的哪一句话给了您莫大的勇气?生:“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父亲这是在告诉我,要将大困难拆分成小困难。这种克服困难的方法很智慧。生:和母亲相比,父亲一直在告诉我“能”。“你能做到”中的这个“能”字,蕴含了莫大的能量。生:父亲还说了很多“相信”。相信他,其实就是相信我自己。这也是一种信任。生:“要吃晚饭了”这句看似平常,其实一点儿也不寻常。父亲这句随意的话,其实是在告诉我,走下悬崖就像吃家常便饭一样,不是什么大事。他这是在潜移默化地暗示我要对自己有信心。师:亨特先生,您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懂得教育方法的父亲。莫顿先生,我真羡慕您。您也是一个不一般的儿子。师:莫顿先生,我相信父亲对您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帮助,不仅让8岁时的您顺利走下了眼前的悬崖,更走下了您内心的悬崖,正是这次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让您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生活中的坎坷和鸿沟。同学们,莫顿先生在他六十几岁的时候,曾经回顾过他的人生。现在,我们请他分享一下他的传奇故事和人生感悟。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或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陷入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1945年,我作为飞行员,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敌后执行侦察任务。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还是出色地完成了。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悬崖上的那一课——不要看下面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体会着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自己的目标。师:胆小的莫顿·亨特先生,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成为了孤胆英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悬崖上的心理变化,实际上就是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在本期节目结束之前,我们要给这期节目拟一个主题词,请同学们将这期节目的主题词写在随堂练习本上。生(杂):人生之路;成长;脚踏实地;冒险;勇敢;自信;坚持……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莫顿·亨特先生的一段冒险经历,懂得了坚持的重要,明白了只有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才能收获勇敢,收获自信,获得成功。成长是我们人生当中必遇的一抹斑斓。同学们面对遥不可及的目标,或令人畏惧的处境时,一定要相信,走一步,再走一步,终有一天,你也会成为最好的自己,甚至是孤胆英雄。同学们,本期节目就要结束了,请接受我把莫顿·亨特先生的这句“走一步,再走一步”,再次送给你们。感谢莫顿·亨特先生及其家人和朋友,感谢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