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治勇《诫子书》(七上15课)课堂实录及评析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陈治勇《诫子书》(七上15课)
课堂实录及评析
(来自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卷首语
《诫子书》辞章华美,音韵流畅,自不待言,但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颇有难度,如何让学生在感知这千古妙文之音韵美的同时,领悟其看似粗浅实则深邃的文本意旨,上一节扎实而不呆板的语文课,乃本节课关键所在。教学中抓住文眼——"静",立足于"静",披文入情,由"静"悟意,抓住文章词句,从正反等多角度入手,化解疑难词句,读品相融,挖掘"静"之内涵与境界,让之渗入学生心田,成了课堂教学的一条弦。
作者简介
陈治勇:《教师博览》签约作者,《教师博览》人物志专栏推荐人物;浙派语文新星、临海市名师、临海市教学能手、丽水市教坛新秀、“语参杯”全国百佳优秀语文教师、“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学能手和教研能手;首届“好老师”获得者(关工委、全国德育协同创新和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主办“寻找好老师”公益活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研究与评论》《语文知识》《语文教研》《教师博览.原创版》杂志封面人物——,多篇文章刊载于中文核心期刊,《阿长与<山海经>》课例入选顾之川先生主编之《名师语文课》一书,《星星变奏曲》课例入选汲安庆《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一书,辅导学生发表文章近400篇
一、明晓题意
师:谁能告诉我“诫”的意思?把书合起来。
生:告诫。
师:还有其他意思吗?我们组词一下。
生:劝诫,训诫,诫备。
师:都是可以的,但文中是诫子,子的意思是?
生:儿子。
师:那能不能是“诫备”?或者他说的“诫烟”?
生:不行。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组词法来推测词义,但要根据文章的语境。有时意思不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组词法。这里可以组为“劝诫”或“告诫”。
师:“书”的意思是?
生:信。
师:对,古代的家信或书信称之为书。是谁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生:诸葛亮。
师:诸葛亮是哪个朝代的?谁能知道诸葛亮的一些典故或一些故事呢?
生:三顾茅庐。
师:三顾的是谁?
生:刘备。
师:顾谁?
生:诸葛亮。
师:还有哪些典故?
生:草船借箭。
生:赤壁之战,空城计,舌战群儒,(师生相互了解这些故事)我们以后还要学《三国演义》的,这就是他的许多故事,不知道的可以记住几个,以后还要去看书。
评点2:拓展,丰富文本。语文考的是积累,课堂的积累因为与课文相互结合,既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也是对学生自身积累的一种挖掘,而且有助于化解文言学习,特别是《诫子书》这样一种训诫类的文本本身枯燥,使得诸葛亮的形象在文中变得形象丰满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看似散漫,实则向核心靠拢,为文本学习奠基。
这样的环节很多,比如下面讲到“宁静”的形——心里的静时,举例:毛泽东闹市读书以追求心里宁静来实现远大目标;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心里的宁静。
再如举诸葛亮住草庐,躬耕南阳,以及他写给刘禅的书信:“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来说明淡泊对于人生的影响等,都是实证。
二、知人论世
师:诸葛亮是古代忠诚与智慧的代表,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诫子书》到底是何时写的?又是写给几岁的儿子呢?
生:写给他八岁的儿子。
师:他写的时候,他自己怎么了?
生:病了。
师:他在临终前给八岁的儿子写了一封家书,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说是遗书。诸葛亮写此信的意思是告诉儿子以后的路要靠自己走。这就是它的写作背景。秋风五丈原,54岁的诸葛亮知自己时日不多,所以写了这封家书告诉他儿子以后如何为人做事。当时的诸葛亮是这样写的,你说儿子能看懂吗?
生:不能。
三、疏通词句
师:那你们能看懂吗?我请一个人来读一读。
(出示古体版文章,请生读)
师:与课文相比,有何不同?
生:繁体字,没有标点。
生:从右到左。
师:非常困难,但我觉得我们同学应该可以,因为我们这篇文章已经读了好多次了。谁来勇敢地挑战一下?
生读。
教师边写板书:夫、泊、淫、遂并注音。
师:“夫”在文中出现两次,都念“夫”二声,不要读一声“夫”。
教师再次出示学生书法《诫子书》,请生上台划分节奏,其余学生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上断句。
师:断句的时候是根据什么断的?
生:标点符号。
师:标点符号是断句后才产生的。有什么方法没有?如果这篇文章没有读过,意思也不懂,那该如何断句?
生:“非”字前面可以断。
师:为何要在“非”前面断句?
生:因为两个“非”像对联一样。
师:这两个句子是对称的,请读一下。(生读)下面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也是一样的。所以此文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即它的句子是对称的。
(板书“对称”)。
师:所以,我们可以从对称的角度考虑,断句就省力多了。此文在文体发展上来讲是骈文,它追求的是对称。除了对称,下面又为何都是四个字四个字呢?
生:因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意义相关。
师:从意思去考虑可以,而且它也有对称之美。
师:“夫学须静也”,为何这样划分?
生:有“也”。
师:“也”是句末的词,而且这个“夫”是什么词?
生:句首语气词。
师:所以从句首句末也可以知道如何划分句子的停顿。下面请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读文)。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书。刚才同学在预习的时候提出了这几个字,(出示提问字词:行、才须学)其他注解我们就不说了。我们来讨论下面这几个字。
生:“行”是行为。
师:君子的行为,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行为操守,行为品德。
师:比他的多了思想方面的。君子不仅要行为好,而且要品德好。那我们就把它翻译为“德行”。
生:“才须学”是通过学习得到“才”。
师:“须”是?
生:必须。
师:才能必须通过学习得到。
生:“成学”,是“学业有成”。
师:很好,他知道倒一下,其实文言文很多地方是倒装的。这里可以理解为“学有所成”。
师:“则”我们在《论语》里学过,记得吗?
生:学而不思则罔。“则”是“就”的意思。
师:这是复习法。刚才我们是猜,这里是复习。但“遂”我们没学过,功力好的可能知道。
生:于是、就。
四、“静”之内涵
师:我们就选择“于是”,和“则”有点承接关系。我们学习了生字,书上详细注解的,我们就不一一学习了。等会讲到我们再一起品味。这篇文章只有八十多个字,但诸葛亮告诫他的儿子只要记住一个字。你们认为该是文中哪个字?
生:“学”,因为出现的频率最多。
生:“静”,因为下文说“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学有所成就需要安静。
师: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也说到了“静”?
生:静以修身。
生:非宁静无以致远。
生:夫学须静也。
师:赞同“静”的请举手。看来支持者不多。但我们要说理由。我也觉得“静”可能会更好。我们要说得别人心服口服。“静”在古代的是这样写的。
(出示古体字:—— ————)
一边是“青”,同“清水”之“清”,表示非常纯洁。这是手在捡,表示要争取,所以边上是“争”。原意是全力以赴地去寻找门径。这是《说文解字》里的。语文书上的注解是摒除杂念和干扰,然后宁静专一。这个字发展到诸葛亮此文是这样的意思。那“静”在这篇文中有什么内涵?我们一起来寻求“静”的最高境界。作者告诫儿子,他到达“静”了就会有一个怎样的境界?我们请一个同学读原文,其他寻找“静”的内涵和境界。
师:静以修身,如果一个人可以宁静专一,他可以修身。“修身”的意思是?
生:修养身心。
师:和注解的“治性”比较相似。《礼记》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十分重要。一个人如果能修身养性,就可以把家、国、天下管好。诸葛亮将静提到这个高度,其实是说静是所有好的基础。所以我们的班训把“静”排在第一位。
师:“静”还可以达到什么境界?“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就是说做到“静”可以“致远”,什么叫“致远”?
生:达到远大目标。
师:什么情况下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呢?
生:宁静。
师:“宁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环境的宁静,一种是心里的宁静。有些同学很安静,但思想多动的,这也不算宁静。举例:毛泽东闹市读书以追求心里宁静来实现远大目标;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心里的宁静。所以他们都能达到他们所要的目标。
师:我们的“静”还可以是“夫学须静也”。“静”和学习有何关系?
生:只有安静了才能好好读书。
师:学习的前提需要静。学习以后能?
生:成学,广才。
师:这也是作者要求儿子做到“静”的原因。
师:除了有“静”的句子,我们能否找出没“静”字却也说“静”的句子呢?
生:险躁。
师:险躁和“静”什么关系?
生:反义词。
师:险躁是内心浮躁,如果险躁了就不能治性。相反,如果宁静了就可以治性。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治性”归到“静”所达到的效果。诸葛亮在讲“险躁”时还是在讲“静”。
生:“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淡泊”也和“静”有关,因为注释说“内心恬淡,不追逐名利”,一个人只有内心宁静了才能内心恬淡、不追逐名利,才能宁静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师:所以,“淡泊”也是“静”的境界。
师:我们能否以诸葛亮自己的情况来证明淡泊对于人生的影响?诸葛亮自己住哪里?
生:草屋。
师:三顾茅庐。那吃的饭谁提供?
生:自己。
师:《三国演义》说他“躬耕于南阳”。他当时有没有追求功名利禄?
生:没有。
师:所以他本身就是“淡泊”的最好典范。诸葛亮给儿子写遗书时,给刘禅也写了一封书。出示: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师:诸葛亮没说:你要多给我东西,因为我儿子只有八岁。而是说: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这意味着他的家人要去养蚕,自给自足。所以说诸葛亮的一辈子包括他的子孙后代都是淡泊名利的。只有这样的淡泊名利,才能达到人生的一种境界,成就自己的伟大事业。这是非常感人的一个例子。
师望板书,朱老师这样写好像不好看,缺了一个角,能否再找一个与“静”有关的?
师:这篇文章到哪里都说好的,到哪里开始说不好的,贬义词开始出现了。
生:淫慢。请生读“淫慢”后的句子。
师:一个能静下心的人和一个浮躁的人,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局又如何?
生:悲守穷庐。
师:为何悲守穷庐?
生:因为他把时间浪费了。
师:一个静心的人会不会浪费时间?
生:不会。
师: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惜时”。诸葛亮在文中告诉儿子,如果你不惜时,不宁静,很浮躁,你的人生最后会怎样?
生:悲守穷庐。
师:能否告诉我一句话,儿时爸爸就告诉你的。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我们可以写在“悲守穷庐”的“悲”边上。
师:此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遗书,我们该读得悲壮还是悲伤?
生:悲伤。
师:声音要?
生:低沉。
师:如何才能读出“悲”的情感呢?把劝诫的情感读出来呢?
请自由读,再个别读。请生读。
师:大家可以把 “以”“夫”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读得轻一点,这样更能体现出情感。
五、积累运用
师:诸葛亮这篇文章不仅留给了他的子孙,也留给我们很多很多的人,包括我们班级都知道要以这个“静”作为班训了。现在请选择一句文中最适合你的句子,把它作为你的座右铭。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呈现:
①我选择?
②它的意思是?
③选择的理由?
生:我选择“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名利看得清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集中精神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理由是告诫自己达到远大的目标需要宁静,要淡泊名利。
师:你抓住了“淡泊、宁静、明志、致远”,翻译的时候,把“非淡泊无以”的否定也翻译出来了。我们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直译。我们的书法家启功也很喜欢这一句,将它改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更精炼,当座右铭更好。
生:我选择“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学习的时候必须要专心致志,摒除杂念的干扰,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如果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自己的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
师:好的,注解的“无以”是“不可能”或“没办法”,请画起来。你为何选这一句?
生:因为它包含了学习的意义和道理。
师:意义是什么?
师:静下来,学习才会?
生:“广才”。
师:希望你以后上课要静,但不能睡觉,很静但睡觉可不行,那内心也没有在听,是吧?但是我现在看到你的大目标——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才学的人。很好。
生:“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句话让我知道以后要珍惜时间,时间一去不复返。
师:这句话是警戒自己还是鼓励自己?
生:警戒。
师:因为这句话都是从反面写的,要警戒自己珍惜时间,否则我的岁月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逝去。注解的“驰”是什么偏旁?
生:马。
师:说明它像马一样快,疾速而去。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这个一样,一个马,一个流水,共同说时间流逝之快。所以最后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再也没有时间来后悔了。这位同学语文考了102分还这么谦虚,不浪费时间,真不容易,每一个人都要反省自己的不足。很好。
生: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师:你选这一句,为什么?
生:他的意思是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这是告诉自己不能放纵懈怠,不能轻薄浮躁。
师:就是要避免“淫慢”和“险躁”。“淫慢”的意思大家一起读一下——放纵懈怠。“险躁”呢?
生:轻薄浮躁。
师:这位同学没有进入我们的晚自习,其实他妈妈是很有要求的。但他有时候会放纵自己,其实就是懈怠,而且有时内心静不下来,会“险躁”,希望你能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在期末考得更好。
师:今天我们从“静”出发,达到“修身、淡泊、致远。成学、治性、惜时”,希望大家谨记这个字,能学有所成。我们今天的作业是制作一个座右铭贴在桌上,然后完成作业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