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杨金锋《诫子书》(七上15课)课堂实录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杨金锋《诫子书》(七上15课)
课堂实录
(来自真实语文)
杨金锋,中学高级教师,深圳市中考命题人,区学科带头人,区优秀教师,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中考先进个人。先后荣获全国中学高效课堂案例研修展示邀请赛一等奖、龙华新区首届卓越课堂大赛特等奖、中国教育学会论文大赛一等奖,全国首届微课大赛一等奖等奖项。先后主持、参与《中学语文课堂模型建构研究》等省市级课题7项,主持、参与开发《初中语文彩虹阅读》等两项好课程,参编《星光闪耀:解读中国十大诗人》等专著11本。
01开篇解题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非常有影响的文章——《诫子书》。我们一起来看标题,从标题中你能看出什么信息。生1:“诫”,告诫的意思;“子”,就是“儿子”,“书”,就是“信”。“诫子书”就是“告诫儿子的一封信。”师:非常好!逐字讲解,条理清晰,意思准确。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诫”字(出示PPT):
02走进文本1、读得字正腔圆师:理解了课题只是其一,那么这封信到底劝诫自己儿子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朗读。请看大屏幕(出示PPT):
(生齐读)2、读得节奏分明师:字正腔圆,清脆悦耳,非常好。刚才的断句是句子之间的停顿,其实句子内部之间也可以停顿,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古代汉语是有音韵美,音韵美首先体现在节奏上,我们首先读前三句,在句与句之间停顿两秒钟,句子之间停顿一秒钟,来体会这种节奏感。(生读前三句)师:非常好,铿锵有力,节奏分明。再来(出示PPT):
(生读)3、读得意思清楚师:这就是文言文的节奏。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它的意思,诸葛亮到底要劝诫他儿子干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学案相互翻译,时间五分钟。(学生相互翻译,老师巡视师:时间到。我们一起先来解释一下学案的重点词语(师生一问一答)。师:关于文章词语和句子翻译还有没有问题。生:没有问题。师:我来检测一下,请三位同学来翻译一下下面四句话(PPT显示):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3、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师:你来翻译第一句。生7:从宁静中宁静来修养身心,从节俭来培养品德。师:请做,有没有不同意见?生8:“以”的意思是用,这句话的意思是“ 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师:非常准确。大家注意到没有两位同学翻译的时候语言顺序发生了变化,把“以”翻译放在静的前面。文中“静以修身”,把它翻译成现代话语后“以静修身”。因此,在句子翻译时,要注意句式变化,做到信达雅。关于这句话,老师有个问题,节俭怎么就培养品德了?生9:如果不节俭,就会贪婪安逸,希望得到更多的财富,成为物质的奴役,做一下违背初心,做一些本心的事情。师:他从追求物质的角度分析,如果不节俭,就会贪婪,享受,败坏德行。生10:做到节俭,就会约束自己,追求精神的自律,就能修身养性。师:非常好!下面看第二句翻译。生11:放松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师:非常准确。大家看看“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生:对仗。师:对。所以,翻译的时候,我们也要对仗,这样才雅致。老师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怎么理解“轻薄”?生12:无知肤浅。师:那你能阐释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吗?生12:生沉默。生13: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否则就不能达到修养品德的目的。师:“轻薄”这里是做事不专一,浮于表面,和浮躁意思基本相同。师:第三句一起来翻译。生: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师:第四句谁来翻译一下?生14: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 ;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师:非常准确。注意句式,“非…无以”。那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展示PPT学生疑问):
生15:如果不淡泊名利就不会专注,最后一事无成。生16:处处盯着名和利,就不能把事情做得精,做得细。生17:淫漫是一种放纵,只顾享乐;淡泊能够修身养性,树立目标,为为之而奋斗。师:都有道理,实际上,要想理解这句话,要理解文章一个非常重要的字(PPT展示):
师:不难看出,“静”一共有四种意思,那么,诸葛亮在文中的“静”属于哪一种?生18:“静”首先是没有杂念,做到精神上的宁静,修养品德,成就大业。生19:“静”有两个意思,一是安静,不要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影响到学习;二是排除物质上的杂念,比如名和利,这样确定并实现它。生20:还可以是冷静和理性。冷静才能成就事业,即非宁静无以致远。理性才能去除杂念,清心寡欲,实现志向。师:说的都有道理,老师来总结一下,静在文中至少有三种内涵(PPT显示):
4、读出问题师: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节奏分明,意思清楚,还要读出问题,我们班很多同学提出非常有价值的问题(PPT展示):
师:你们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我们的文化谈起。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给孩子写家书和古代宗法制有关系。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因此,它的核心特征:①以用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②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形成等级制度,维护家族利益。因此,宗法制的形成后,非常重视家教,强调伦常秩序,而家书就是一个非常好教育形式。比较有名的家书有?生:《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师:对。除宗法制的原因外,我们再看看儒家思想(PPT展示):
师:从《大学》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什么理想?生21:孝。师:还有吗?生22:齐家。师:对。因此,在两汉新兴的豪族大家通过密切家族联系来扩大社会影响力, 纷纷制定家庭或家族的清规戒律。诸葛亮的《诫子书》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 其后家教家训之作层出不穷。我们来看三国时期的地图(PPT显示地图)
师:这一时期有什么特点?生23:北方被曹魏占领,南方有刘备的蜀汉政权和孙权的东吴政权。师:所以说,这个时期中国处于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时期。一般情况下,在这样的社会时期家书都是明哲保身,躲避战乱,但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什么样的?生24:鼓励儿子树立志向,建功立业。师:对!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战乱时期也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期,请看诸葛亮的经历(PPT显示):
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生26:充满理想和志向。师:对,因此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像自己一样成就一番事业。那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文化背景:1、是宗法制背景下,古代中华民族重视家教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2、具有浓厚的儒家传统文化特色:①体现了古代士大夫修身养德的道德素养要求;② 尚志守道的崇高傲岸人格风范;③勤学成才、为世所用的积极入世精神。3、《诫子书》不仅是一代儒臣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03走出文本5. 读出疑问师:刚才我们从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来阐释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背景和文化,从中不难看出诸葛亮的良苦用心。这样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为什么还有学习呢?他有何价值?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看看诸葛瞻有没有按照他父亲的要求去做(PPT显示):
6、读出情感师:最后,我们带着对诸葛亮的敬畏以及对儿子良苦用心来读一下这篇文章,用古人读法,平仄读。“--”读得轻而长,“|”读得重而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
《诫子书》是部编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文章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八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文章言辞恳切,谆谆教导,希望诸葛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惜时有为,立志求学,勇于担当。言简义丰,情真意切。但这篇经典对于学生而言,存在时空和语言上的隔阂。如何让初一的学生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进而走出文本,走向文化,感受其魅力,笔者在理念实施学科整合的方式,打通文学、历史和文化;在方法上采用还原的理论,在还原朗读方式、学习状态、文化背景中理解、品味、赏析《诫子书》,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01还原朗读方式,在陌生化中提高思维力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但在一线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或是齐声读、个别读、角色读、教师范读;或者还停留在读出韵味、读出情感的笼统要求上;或者朗读成为教师自我展示的独角戏。朗读的形式是单调的,手法是单一的,内容是呆板的,地位是尴尬的。“陌生化”是由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就是要审美主体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感知起反作用,要很自然地对主体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再看到或视而不见,使审美主体即使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并最终使主体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换句话说,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面前产生想所未想的新奇,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能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在《诫子书》的朗读教学中,笔者两次还原古人读书的方式,进行陌生化的处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次是素读,即没有标点符号朗读,用“/”表句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学生要想断句,就必须读懂文章,或者基本读懂文章,这样就迫使学生进行思考。第二次还原,是用平仄法读文章。古代汉语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波折起伏。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笔者尝试全新的一种朗读方法: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杜威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径,就是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陌生化的处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思考的情境,因此,课堂比较热烈,学生的思考也是比较深入的。
02还原学习状态,在可视化中提高思维力据日本铃木太郎研究,七岁儿童中心理年龄(mental age)达到七岁标准的约占36.75%,达到九岁的占7.08%,仅及五岁标准的占4.51%。换句话说,同年龄的孩子发展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思维上。换句话说,在面对同一问题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还原学生的学习思维就显得非常重要。所谓“还原思维”,又称思维可视化,即在语文教学中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在《诫子书》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先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35位同学共提出23个问题,笔者在进行分类之后发现,学生集中为问题有三个:1、如何理解文中的“静”;2、诸葛亮在什么背景下写得这篇文章;3、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这篇文章,它有何价值。应该说,学生抓到问题的实质,前两个问题一个直指文章的核心,一个直指文章的文化。第三个问题则是学习的目标的终极追求。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篇经典文章。笔者追根溯源,还原“静”的意思流变,在可视化的情境下,对照课文,深入理解“静”的丰富内涵,最后总结为三点:1、平和。静为修身之本:心平气和,陶冶性情;2、不争。静为治学之基:看淡名利,顺其自然;3、宁静。静为明志之根:志存高远,惜时进取。如果说“静”的理解更多指向文章本身的话,那么历史学和文化学的引入则从更广的视角深入体悟其价值,而今天的价值思考,则更多地打通古今,传承经典,读出自我。这样学习的过程就形成一个“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一个可视化的闭环,在可视化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力。
03还原文化背景,在大视野中提高思维力学科分化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高度的专业性,但与此同时也带来因门口狭隘导致学科壁垒森严,一句话,去土壤化成为学科分化的一个硬伤。这种去土壤化的现象贯穿在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具体表现在以下:1、在学习前,学科知识来源的缺失,学科知识背景的缺乏;2、在学习过程中,去土壤化导致学科壁垒,造成知识学习的条件缺乏,学科知识的习得片面;3、在学习后,学科知识应用缺位,知识学习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进行还原背景。所谓“还原背景”就是课堂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文章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意识地引入时代故事、背景故事、作者的故事,还原当时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当时情境。比如要读懂《木兰诗》,就必须知道南北朝时期的“府兵制”,否则你无法理解为什么当时的人当兵要自己购买武器装备。要理解《石壕吏》,必须了解安史之乱。在《诫子书子书》的学习上,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诸葛亮的良苦用心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笔者从文化背景角度还原宗法制和儒家思想、从时代背景还原三国的时代特征、个人背景还原诸葛亮人生经历三个角度从历史和文化层面思考诸葛亮写诫子书的原因:1、宗法制背景下,古代中华民族重视家教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2、具有浓厚的儒家传统文化特色:①体现了古代士大夫修身养德的道德素养要求;② 尚志守道的崇高傲岸人格风范;③勤学成才、为世所用的积极入世精神。3、《诫子书》不仅是一代儒臣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另外,在分析《诫子书》的当代价值时,笔者还原诸葛瞻一生的背景资料:诸葛瞻 17岁娶公主,官拜骑都尉,后来屡迁为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蜀汉景耀六年 (263年 ),冬,曹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邓艾派人给诸葛瞻送信劝降,并说 :“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丝毫不为所动,先斩来使 ,以示决心 ,然后引兵出战 ,最后壮烈战死阵前,时年 37岁。还原背景,把学生放入情境中去思考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的台阶,以大视角看问题,以更深层次思问题,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度。要之,课程整合意在打通学科,还原背景,让学生置于促进思考、必须思考的情景之中,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思维力为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