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姚婧媛《中国石拱桥》(八上18课)教学实录(全国一等奖)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姚婧媛《中国石拱桥》
教学实录
(来自初语酱)
教学实录
一、研读第 1-3 段,概括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典型的事物类说明文。这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怎么读懂这一类文章?我们首先要思考两个问题:1. 这篇文章所说明的事物有哪些?2. 这些事物有哪些特征?我们不妨先从题目开始。(师板书“桥”。)师:我们都知道,桥主要是架在水上的建筑物,起到交通作用。再来看石拱桥(师板书“石拱桥”),相较于桥,石拱桥有哪些特点呢?请一位同学朗读第 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一生朗读第 1-2 段。)师:读得不错,预习很认真!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石拱桥的特点有哪些?生:“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师:对,你是根据第 1 段中这个判断句概括出来的。生:石拱桥历史悠久。师:这个特点你是从文中哪句话读出来的?生:“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师:对,这也是一句判断句。石拱桥还有什么特点?生: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我是从“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这句话中读出的。师:很好,请一位同学连起来说一说,石拱桥的特点是——生: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师:中国石拱桥是本文涉及的第二个说明事物,是这篇文章主要的说明对象。它首先具有石拱桥的特点。除此之外,它自身还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默读第 3 段,用刚才的方法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生默读第 3 段。师板书“中国石拱桥”。)生: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几乎到处都有;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师:概括得很好。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又是什么?请一位同学连起来说说看。
教学实录
生:石拱桥的特点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历史悠久,几乎到处都有,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师:听课效率很高!我们来回顾一下如何把握石拱桥和中国石拱桥这两个事物及它们的特点。首先关注文题,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其次,关注文中的判断句。这种句子往往以“什么怎么样”“什么是什么”的形式呈现,主语往往揭示了事物,谓语和修饰语往往揭示了事物的特点。说明文往往是这种形式的语言的集合,余下即是它的引申。这是我们读说明文要思考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第 1-3 段,感受一下石拱桥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生齐读第 1-3 段。)
教学实录二、研读第 4-5 段,概括赵州桥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师: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已经揭示出来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 4-8 段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思考作者这篇文章的潜在读者是哪些人。生:是一些学问很大的人……可能是……专家?(生有人点头,有人摇头。)生:我不同意,我觉得可能是写给像我们这类不熟悉中国石拱桥的人看的。如果是桥梁专家,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他们肯定知道,就不用这样写了。师:有道理!因此针对这一类阅读群体,作者要实现的写作目的之一就是让这些不熟悉中国石拱桥的人对赵州桥、卢沟桥这样典型的中国石拱桥有具体的感受。(师板书“赵州桥”“卢沟桥”。)师:作者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我们重点看其中的一座桥——赵州桥。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 4、5 段,其他同学拿出笔,边听边思考赵州桥有哪些特点,并画出相关的语句,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概括。老师这次有个要求,给大家提高一点难度,每个特点不能多于 20 字。
教学实录师:作者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我们重点看其中的一座桥——赵州桥。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 4、5 段,其他同学拿出笔,边听边思考赵州桥有哪些特点,并画出相关的语句,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概括。老师这次有个要求,给大家提高一点难度,每个特点不能多于 20 字。(两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师:读得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左右交流一下赵州桥的特点。注意,每个特点的概括不能多于 20 字。(生左右交流后发言。)生: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师:作为中国石拱桥的典范,赵州桥必然具有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征,你刚刚说得对。不过,它自身有什么独特的特点吗?生:它的特点是第 5 段中的(一)(二)(三)(四)中的内容。师:很聪明,抓住了提示性的语句。好,请你概括赵州桥的第一个特点。生: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师:“全桥只有一个大拱”揭示了它只有一个拱,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是由于拱的形态有什么特征?生:“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师:对,全桥只有一个大拱,桥洞像一张弓。这是赵州桥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呢?生:“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师:你揭示了它设计的特点。第三个呢?生:大拱由 28 道拱圈拼成,而且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承重。师:这也是设计的匠心。第四个特点呢?生:全桥结构匀称;桥上的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师:第四点也概括得很准确,你是如何发现它有两个点的?生:第四个特点这句话中间是一个分号,提醒我们这句话的前后可能各有一个点。师:你很棒,读文章很仔细!第四个特点既从它的技术层面考量,又关注了它的艺术价值。我们已经概括了赵州桥的四个特点,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们是不是真的读懂了这段文字。请同学们根据这些特点画一幅赵州桥的简笔画,看谁画得既简单又准确。
教学实录(生各自画图;师巡视,随机指导。)师:画好了吗?请指着图中的相关部位把赵州桥的特点说给同桌听听。(生指着简笔画将赵州桥的特点说给同桌听。)。师:我想请几位同学上台画一画赵州桥的简笔画,谁愿意?(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上台画图,但均有困难,均画得不正确。)师:看来,画这幅简笔画还是颇有难度的!大家是不是不太理解什么是拱圈?(生纷纷点头。)师:请大家看老师的手。(师以手作桥,示意拱圈的位置,并用红粉笔帮助学生修改黑板上的简笔画。)由刚才这个环节我们发现,要真正读懂课文语言不是那么简单的。接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做小讲解员,同学和台下的老师都是观众,他们来参观桥梁博物馆了,请你指着这张示意图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赵州桥。(一女生举手上台,指图解说赵州桥的特点。)师:这么短的时间,你脱稿讲解,很不容易,大家给她掌声鼓励。好,接下来请大家看屏幕。屏幕上的内容跟刚才这位同学讲述的内容基本接近。老师还补充了赵州桥的建造时间、长度、设计者等信息,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教学实录师:读得不错。这段文字基本说明了赵州桥的主要特点,大部分语言是陈述事实。它与课文的语言有差异,我们来比较一下。(屏显课文第 5 段。)师:大家看,黑色部分的内容与前面基本一致,蓝色部分的内容交代了赵州桥设计的优点。我们这节课不作讨论。请大家关注红色部分,作者写这些想表达什么?比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这句话完全可以改成“赵州桥全长 50.82 米……”,作者为什么要写“非常雄伟”呢?生:因为这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赵州桥非常大。师:如果不写“非常雄伟”,我们从后一句的数字也能知道赵州桥很大啊,而且数字更具体更准确。生:“非常雄伟”能够表达出作者对赵州桥的赞叹。师:对!“雄伟”形容“壮丽、高大”,“非常雄伟”表达的是作者的看法和评价,传递出了作者对赵州桥的赞美之情。类似的语言你还能找一两句分析一下吗?生:原文写的是“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这是陈述事实,而“杰出的”是对他的赞美和评价。师:你很聪明,其他的我们就不展开了。把这些语言组合起来,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赵州桥的赞美之情黑色部分的语句大部分是陈述事实,偏向于事实判断。红色部分的语言大部分含有作者的看法、评价,偏向于价值判断。陈述性的语言我们一般用在什么场合?生(杂):解说词、工具书的词条、景点的解说牌……师:课文中的这段文字,既陈述了事实,又表达了作者的看法,属于说明,适合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这篇文章就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第一,让读者对赵州桥的特点有具体的感受;第二,传递作者对赵州桥的看法与情感。我们是如何读出来的呢?首先要明确文章潜在的阅读对象;其次区分哪些语言是陈述事实从而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区分哪些语言是表达看法体会作者在说明文中隐含的情感态度。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要思考的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时间关系,卢沟桥部分同学们课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
教学实录师:文章写到这里已经讲清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两段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看最后两段分别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 9-10 段。生:第9段写了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师板书“古代光辉成就”“原因”。)师:找得很准。原因有哪几点?生: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师板书三点原因。)师:对,首先、其次、再其次三点原因说得很清楚。那么,第 9 段和前面的第 3-8 段是什么关系?(生无人举手。)师:大家再回顾一下,第 3-8 段写了什么内容?生:写的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赵州桥、卢沟桥。师:对,从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两千年来我国石拱桥取得了光辉成就。那么第 9 段和这部分是什么关系?生:第 3-8 段是结果,第 9 段总结了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师:非常正确!作者花那么多笔墨来写这两部分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想强烈地向读者表达什么?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师:对,赞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表达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那为什么还要写第 10 段呢?生:第 10 段写了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师:这个“发展”前面作者用了什么词来形容?生:飞跃。(师板书“解放后飞跃发展”。)师:其中也写到了两座桥。一座是长虹大桥,一座是双曲拱桥。那第 10 段与第 3-9 段是什么关系?(生沉默思考。)师:从解放到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我国桥梁事业却取得“飞跃发展”。把两个成就放在一起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生: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发展速度更快,成就更高。师:这样的成就仅仅靠原来的三点原因就够了吗?还有什么新的原因?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师板书。)师:由此可见,作者借助第 10 段以及它与第 3-9段的关系,是想向读者强烈地表达什么?生: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师: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第 9、10 段的原因。这篇文章介绍了两千多年来我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以及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这些说明内容使我们对中国石拱桥的成因有了更深的认识。文章赞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我们是怎么归纳出这个中心的呢?首先,要读懂每段写了什么;第二,要读懂段和段之间的关系;第三,要思考作者通过这样的内容以及这样的关系想表达什么。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要思考的第三个层面的问题。
简 评1:用一篇文章教一类文章因为这是一篇说明文,很难上出情感性内容,但是干巴巴的按照说明文讲又太过于枯燥,所以这个教学设计主要在于教学目标的落实,用一篇文章教一类文章。每个板块问题设计后面都会进行方法的总结。例如如何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概括完方法之后立马让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练字概括。还有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都是学习之后教给学生方法。2:教学板块层层深入从概括特征到语言品析到情感态度,最后归纳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