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四上22课)课堂实录(江苏省第21届优质课)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
请点击阅读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陈汉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堂实录
(注:本课为2020江苏省第21届优质课)
提前板书课题(注明"崛"的读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读一个人物故事,他是谁呀?
生:周恩来。
师:伸出手指,跟我写他的名字。(板书:周恩来。)
师: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指课题)谁会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读得真好。课题挺长的,有没有哪个词语觉得难懂?
生:崛起的崛字有点难懂。
师:崛起……猜猜看,就是中国变得……
生:强大。
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背吧?
生点头。
师:借一个词过来。
生:富强。
师:为中国的强大富强而读书,再次读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说这句话的时候才十二三岁,也就比我们现在大个两三岁。听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有些好奇呀?
生:为什么周恩来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可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志向?
师:是呀,小小年纪怎么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读课文吧。
自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读完了先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谁来?
出示词语:江苏淮安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魏校长
师:读得真准,试着用上这一组词语介绍周恩来。
生:周恩来的家乡在江苏淮安,他12岁那年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东北,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上学,他们的校长是魏校长。
师:看来你真的读懂了这本书,读长课文就要读懂这些基本信息。课文里还有一些多音字一起读。
出示词语:为之一振 惩处
师:放在句子里谁来读?
生: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师:很好,长句子会读吗?
师:对了,像这样注意停顿,再把第2个不咬地重一点。我们再一起读。
生读。
师:读长课文就要读通这些难词长句。再看一个多音字,没有标注拼音,谁会读?
生:背(bèi)着伯父。
师:能不能读第一声背着伯父?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是不让伯父知道。如果是一声的话就是把伯父背在背上。
师:现在是偷偷的。瞒着伯父。现在放在句子里,谁来读读?
生: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师:像这样的多音字,我们就要联系课文课文根据它的意思来确定读音来确定读音。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那时候的人们说话有点文言文的感觉,你看这一句。
出示:为家父而读书。
师:何为家父呀?猜猜看。
生:我觉得应该是家里的父亲。
师:家父就是父亲。那现在再看看课文里还有没有这样带有文言色彩的语句呀?
生:为明理而读书。
师:那你猜猜什么叫明理呀?
生:明理就是要明白读书的意思。
师:拆字组词的方法。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生: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师:什么叫光耀门楣呀?
生:我觉得就是为了让人看得起。
师:诶,有这个意思。看,那时候的大门。这是门楣,
师:在那个时代只有通过读书做了大官,家里的大门上才配得上门楣,所以门楣是地位官位的象征。换个现在的词语就是光宗……
生:光宗耀祖。
师:再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文言色彩的语句?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对了,这就是课题。还有吗?
生:有志者当效此生。
师:要理解这一句的意思,我们可要联系前文。
师:当魏校长提问的时候,同学们这样回答(指课件)一起读。
生: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师:周恩来的回答与众不同。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魏校长高兴得连声赞叹……
生: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师:此生指的是哪个学生?
生:周恩来。
师:当效此生就是要向周恩来……
生:学习。
师:效就是学习,效仿。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就好像就看到了课上的场景。想不想看看图画?
生:想。
师:好,真来了。
师:图画带来了个小任务:一句话解说。 看看课文,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这个故事说清楚。要简洁,不急,和同桌一起试试吧。
生: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们各有各的回答,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真不错,长长的课文你把它读短了。你们听出来了吗?她说到了周恩来,魏校长,还有同学们(课件标明了这三人物)。不过一句话解说要变得再简洁一点,想一想哪个人物可以不必说?
生:我觉得那些回答问题的同学们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他们可以不用说。
师:那你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这幅图。
生:魏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真的更简洁了。那我想问问为什么周恩来的回答要重点说,而同学们可以忽略不说?
生:因为周恩来的回答比其他同学的回答更有意义。
师:写了这么多的人物,其实作者想要写的是谁?
生:周恩来。
师:周恩来是这个故事里的……(举板贴"主要人物")
生:主要人物。(贴板书:主要人物)
师:所以他说的这句话也很重要,你看还是课题呢,一起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你们看抓住主要人物做了什么,我们就把长长的故事读成了一句话。老师觉得你们要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师:这就是周恩来立下志向。再回到最开始的疑问。周恩来为什么小小年纪就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刚才读过全文了,也边读边思考了,现在说说你的看法。
生:因为课文中有提到中国有的地方被外国占据了,一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压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师:就是这些让他产生了这个想法。谁能接着说?
生:外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欺负我们。
师:他用了一个词欺负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关注了下面这一个部分,有没有同学从上面这一个部分找原因?
生:中华不振。
师:谁告诉他的?
生:他的伯父。
师:原来周恩来之所以立下这样的志向,是因为他有这么多的经历。那我们来捋一捋这一部分写了周恩来的几个小故事。
生:我觉得是两个。
师:你怎么分?
生:从11~14小节是一个,15~17小节是一个。
师:我们再看看全文,一共就是几个?
生:三个。
师:三个故事三幅图。现在请同学们也为后两幅图配上一两句解说。我们就学着刚才的样子抓住主要人物说说他做了什么,说给同桌听一听。说的过程中如果有疑问你就举手,老师就来你们身边。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好,现在说给同桌听听吧。
师:现在我们来一个一个的看,先看这个。
师:要想把它说清楚,先得读懂这个故事。你们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难懂的带文言色彩的语句呀?
生: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12岁的周恩来不能完全明白,我们也觉得有点难懂。那我们就回到这些段落里去看一看,看看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
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
师:是啊,这是中华不振。还有吗?
生: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师:是啊,我们中国人的土地被外国人给
生:占领了
师:我们不能随便去
生:玩
师:有事也要
生:绕着走。
师:还没有地方
生:说理。
师:这就叫(课件提示)
生:中华不振。
师:读懂了课文,现在用一句话把这件事说清楚。
生:周恩来不知道为什么奉天会被外国人占据,然后伯父就告诉他是因为中华不振。
师:不错,说的挺清楚的。谁也来这么说说?抓住主要人物做了什么。
生:周来不知道为什么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然后伯父告诉她因为中华不振。但对此周恩来还是不能完全明白。(最后这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来的)
师:是的,同样的意思还有不一样的表达。这儿先是写周恩来他听伯父说中华不振,然后他并没有完全明白。(板书:听)
师:谁能来说一说?
生:周恩来听到伯父告诉他不要到奉天的一些地方去玩,周恩来不知道就问伯父。伯父告诉他是因为中华不振,但周恩来还是不能完全明白。
师:是的,如果再简洁一点,我们就用中华不振来替代这一个部分,你要不要再试试?周来听伯父说……
生: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但是周恩来却不能明白伯父的话。
师:太棒了。你看,一句话就把它说清楚了,现在都和同桌说一说吧。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要用一两句话把它说清楚。
生:好难。
师:真的好难啊,难在哪里?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特别多。
师:人物太多了,我也觉得好难。那我们再看看,除了主要人物周恩来之外,还有哪个人物也挺重要的?
生:发生事故的那个女人。
师:就是这个中国女人,那我们先来说说中国女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谁来?
生: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给压死了,他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师:是啊,这是这位中国女人身上的遭遇。刚刚我们把伯父说的那段话读成了一个词——中华不振。现在试着把这个中国女人的故事试着读成一个词儿。
生沉默。
师:这个中国女人受到了……
生:欺负。
师:程度还不够,还可以说成……
生:欺辱,欺凌。
师:一个中国女人在自己的祖国土地上被如此欺凌,她有苦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同学们如果你看到这一幕,你在心里作何感想?
生:是外国人压死了他的亲人,为什么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自己国家的人骂自己人,而不骂外国人呢?!
师:都感受到了你的愤怒。
生:在自己的国家里被外国人欺负,中国人不帮助中国人,反而帮助外国人,这是什么道理?
师:围观的人想不想帮?
生:想帮。
师:你想不想帮?
生:想帮。
师:敢不敢帮?
生:不敢。
师:帮不帮得了?
生:帮不了。
师:为什么呀?那是因为中华不振。此时的周恩来才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这4个字的沉重分量。如果刚才还只是所听(指板书),现在周恩来是亲眼所……
生:见
师:对了,所见所看都可以。(板书:看)
出示课件:看……
中华不振。
师:现在你用一句话来说说这个小故事,周恩来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生: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负,而且巡警局里的巡警却想帮外国人,不帮自己人。
师:所以他感受到了……
生:所以他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师:你看,通过这样,我们就把这个复杂的长长的故事变成了一句话。现在图真的来了,像刚才一样为这幅图配上一句话。
生:周恩来亲眼看到了一个中国女人被自己人欺负欺辱,他才真的体会到中华不振。
师:现在说给你们的同桌听一听。
师:同学们看整篇课文,三个小故事,三幅图。再回到我们初读时的疑问"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现在你能不能清晰完整地说说原因,他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呢?
生:周恩来先是听到伯父跟他讲中华不振,然后再亲眼看到一个中国女人被欺负,他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这4个字的真正含义。所以周恩来不想再遇到自己国家的人被欺负,所以他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太棒了,我要把掌声送给你。你看这么长长的一篇课文,分成三件事,变成三幅图。理清关系,还变成了一幅连环画。而且我们就用了两三句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了,不简单。谁也想来试试?
生:周恩来先是听伯父说了中华不振,然后又看到了一个中国女人在自己的。地盘上被外国人和中国人欺辱,他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所以他在课上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说得好清楚啊。所听所看是原因,所以才有了立志。但是语文书上是先写了周恩来励志,能不能按照课文的顺序说一说这个故事呢?先说给同桌听听。
生:周恩来之所以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先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但是当他看到了中国女人被外国人和中国人一起欺辱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所以他才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发现了吗?她用了一组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你看通过理清关系,我们就把三个小故事连起来变成了一个(举板书)
生:大故事。(贴板书:大故事)
师:对了,这就是关于周恩来的大故事。课文就是写了周恩来的所听、所看、所想,以及他在课上的所……给我一个字。
生:说。
师:说是这个大故事的结果,为什么课文把它放在开头来写呀?
生:我觉得这样更能够让读者产生疑问,为什么周恩来这么小就会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课上的这一幕是周恩来人生的重要一刻,也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重要一课。让我们再回到这节课上,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读~
生: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师:此时的周恩来并没有回答,他一直默默的坐在那里,若有所思。(课件标红思字)此时此刻他想起了……
生:他想起了伯父对他说的话。
师:他还想起了……
生:他还想起了巡警局门前那个中国女人。
师:所以他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句话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这颗种子在他的人生路上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这颗理想的种子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奋斗。让我们再读这一段,牢记这一幕。(配乐,歌曲见最上面)
师:有位同学一直默默的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生: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师: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既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次,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魏校长听了高兴的连声赞叹……
生:好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此生!
师:看效这个字,左边是交,捺变成点,右边反文,撇穿插,这样写才好看。同学们拿出书签,让我们认认真真写下这句话。(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此生!")
师:(教师巡视提醒)让我们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师:让我们来好好的读一读这句话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当效此生!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1910年,距今110年,而我们小学创办于1875年,距今145年。作为这所百年老校的学子,此刻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问问自己,我是在为什么而读书?我的读书志向又在何处?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或许我们从未思考过这样严肃的问题,但其实每个时代都面临新的挑战,我们也有自己的使命。就像今年我们就面临着疫情。其实这不仅是同学们,也是我,我们所有人需要用一生去思考去回答的问题。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进一步理解中华不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也推荐同学们读一读《周恩来的故事》这一本书,再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读书志向。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