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18)小学古文阅读训练题
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18)
小学古文阅读训练题
1.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气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示例: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义犬救主 华隆好弋[1](yì)猎。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4](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
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
【注释】[1]弋:射。[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3]后:后来,以后。
[4]咋:咬。[5]闷绝:窒息。
1.解释加点的字。 (1)华隆好弋猎 ( ) (2)犬遂咋蛇死焉( ) (3)二日乃苏 ( ) (4)隆闷绝委地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1.(1)喜欢/爱 (2)于是 (3)才 (4)倒
2.家人对狗的举动感到奇怪,于是跟着狗走。3.①天天跟着主人;②华隆被大蛇缠身,犬为救主人,咬死大蛇;③华隆僵 仆失去知觉,犬奔走嗥吠,招来家人营救;④在华隆未苏醒时,犬始终不 吃东西。
3.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曾子⑥闻之,曰:“微与⑦!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摘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②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③贸贸然:眼不明亮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奉:捧。⑤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⑦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与,句末语气助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黔敖为食于路 ( ) ⑵以待饿者而食之 ( ) ⑶嗟!来食 ( ) ⑷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 ) ⑸以至于斯也 ( ) ⑹可去 ( )
⑺曾子闻之 ( ) (8)其谢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嗟!来食!
⑵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⑶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⑴作成食物 ⑵吃 ⑶吃 ⑷我 ⑸这 ⑹离开 ⑺听说 (8)道歉2.⑴喂!来吃! ⑵我就因为不吃侮辱性的施舍的东西,才到了这样的地步。
⑶他吆喝你来吃,可以离开,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3.表示了对不食嗟来之食者的尊敬,对傲慢的施舍者的批评。
4.支公好鹤
支公①好鹤,住剡东②岇山③。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④其翮⑤。鹤轩翥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⑦,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支公:支遁,字道林,东晋人,年二十五而出家为僧。他既是名僧,又是名士。②剡(shàn)东,剡县之东。③岇山,山名,在今绍兴东二百里。④铩,摧残,伤残。⑤翮(hé),禽鸟类羽毛中的硬管,这里用来指羽毛。⑥轩翥(zhù),振翅高飞的样子。⑦姿,通“资”,资质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人遗其双鹤 ( ) (2)乃反顾翅 ( )
(3)支意惜之 ( ) (4)少时翅长欲飞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3.“支公好鹤”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1)送给;(2)看;(3)舍不得;(4)不久2.既然有凌冲霄汉的资质,又怎么肯给人作身边观赏的玩物呢?3.有时,爱并不只是占有,而放飞或不给精神意志的自由套上枷锁才是真爱。
5.南辕北辙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
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 )
(2)吾用多。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君之楚,奚为北面?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
参考答案:
1.(1)好 (2)资用,即路费。
2.(1)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
(2)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3.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
6.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①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③,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①好:喜欢。②施:伸展。③走:跑。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3.这个成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通“旋”,转身。
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7.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师旷曰:“何④不炳烛⑤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⑥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⑦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⑧?”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眼睛失明,善于弹琴,精于辨音。③暮:晚。④何:为什么。⑤炳烛:点燃蜡烛照明。⑥为人臣:做臣子的。⑦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⑧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臣闻之 ( )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
③盲臣安敢戏其君( ) ④善哉 ( )
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项为之强 D.何不试之以足
3.翻译句子。
(1)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听说 ②好像 ③怎么,哪里 ④好 2.B
3.(1)我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2)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呢?
4.说明了不管什么时候学习都不算晚,都比不学习好。同时说明越是年轻,学习越是重要,收获也会更多,成就也会更大。
8.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①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②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③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欲:想要。②置:放在。③操:带。④何:为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2)
3.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用原句回答)
4.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测量 (2)到……去,往 (3)量好的尺码 (4)同“返”,返回
2.(1)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2)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宁信度,无自信也。
4.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5.讽刺了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9.夸父逐日
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⑥。
【注释】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②逐走:追赶赛跑。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④河、渭:指黄河与渭水。⑤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山北,纵横千里。⑥邓林:清代毕沅注释《山海经》说“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近”。
1.填空。
短文选自 ,从文体上看属于 故事。
2.翻译下列词语。
逐走: 河渭:
3.翻译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2)未至,道渴而死。
4.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
5.如何理解“弃其仗,化为邓林。”的结尾?
6.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
参考答案:
1.《山海经·海外北经》 神话
2.(1)追赶,赛跑。 (2)黄河,渭水。
3.(1)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2)还未赶到大湖,在半路因渴而死了。
4.决心大(或志向远大)或不自量力的人。
5.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6.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
10.熟读精思(节选)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详缓:仔细从容。②子:通“仔”,仔细。下同。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④漫浪:随随便便。⑤急:要紧。
1.“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的读音为( )。
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两个。
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括号内各填一个字。
4.写出画线句子的大意。
5.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
参考答案:
1.xiàn 2.示例:予、吾等。 3.眼、口
4.不等解释,自然明白它的意思。
5.示例: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 刘向)
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德 歌德)
11.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①触②株,折③颈而死。因④释⑤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出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①走:跑。②触:撞到。③折:折断。④因:于是,就。⑤释:放,
放下。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①兔走触株 (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 )③冀复得兔 ( )
④而身为宋国笑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参考答案:1.①跑 ②放,放下 ③希望 ④自己 2.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想不劳而获,墨守成规, 终究不会获得成功。
12.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①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②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③以锯中截而入?”遂④依而截之。
【注释】①计:办法。②吾:我。③何不:为什么。④遂:于是。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初竖执之 ____________ (2)亦不可入 ____________
(3)俄有 ____________ (4)至 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1)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握,持 (2)也 (3)一会儿 (4)来到
2.(1)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2)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3.遇事时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要懂得变通。
13.对牛弹琴
昔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耳,蹀躞⑧而听。
——选自汉·牟容《理惑论》 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低头。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指牛“哞哞”的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蹀躞
(dié xiè):小步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非牛不闻 ______________ (2)如故 ______________
(3)孤犊之鸣 ______________ (4)即掉尾奋耳 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参考答案:
1.(1)给 (2)像先前一样 (3)小牛 (4)竖起
2.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
3.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14.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①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②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③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④揖让进退⑤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释】①迁:搬。②贾人:商人。③复:又。④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⑤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舍近墓 ( ) (2)遂迁居市旁 ( )
2.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3.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4.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成语:近朱者赤, 。
参考答案:
1.(1)靠近 (2)于是 2.居住的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3.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4.近墨者黑
15.画蛇添足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④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祀叫做“祠”。②舍人:战国和秦汉时期,王公贵族的门客称舍人。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④画地:在地上作画。
1.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引酒且饮之 (拿;举) B.数人饮之不足( 够 )
C.我能为之足 ( 的 ) D.终亡其酒(丢失)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C
2.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示例:故意卖弄会弄巧成拙,不顾客观实际,结果把事情办糟。
16.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①坠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③!
【注释】①自:从。②坠:掉落。③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楚人有涉江者 ____________ (2)遽契其舟 ____________
(3)舟止 ____________ (4)求剑若此 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1)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2.(1)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2)急忙,立即,匆忙。(3)动词,
停止。(4)寻找。3.(1)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2)像这样去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4.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
17.司马光幼时
司马光生①七岁,凛然如成人,闻②讲《左氏春秋》,爱之,退③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④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⑤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①生:长到。②闻:听。③退:回去。④自是:从此。⑤戏:玩耍。
1.解释画下列横线的字。
(1)即了其大旨 ( ) (2)自是手不释书 ( )
(3)众皆弃去 ( ) (4)水迸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这则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参考答案:
1.(1)大意,主要意思 (2)放下 (3)去:离开 (4)迸:涌出。
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甚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18.曾子①烹彘(zhì)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②。其母曰:“女③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④杀之。妻止之曰:“特⑤与婴儿⑥戏耳⑦。”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泣:哭。③女:通“汝”,你。④彘:猪。
⑤特:只不过。⑥婴儿:小孩子。⑦戏耳:开玩笑罢了。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 ②今子欺之
C.①女还 ②顾反为女杀彘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妻止之 ( ) (2)遂烹彘也 ( )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参考答案:
1.C 2.(1)阻止 (2)遂:于是,就
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要依赖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4.父母与孩子答应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做到,要与孩子诚实相待。这个故事说明了要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不可欺骗别人。
5.言之成理即可。
19.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①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②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③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⑤。”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注释】①邻舍:邻居。②大姓:大户。③怪:奇怪。④大学:大有学问的人。⑤解人颐(yí):让人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 偿:报偿 D.时人畏服如是 时人:同乡
2.翻译句子。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主任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3.三个故事:凿壁借光、佣作求书、匡衡说《诗》(感受略)
20.永之氓
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②,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③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④溺死。
【注释】①氓:百姓。②甚:厉害。③侣:同伴。④遂:于是。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永之氓咸善游 ( ) (2)乘小船绝湘水 ( )
(3)摇其首 ( ) (4)有顷,益怠 ( )
2.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3)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
参考答案:
1.(1)善于 (2)渡(横渡) (3)头 (4)更加
2.(1)你是最善于游泳的,今天为什么落后了?
(2)(那个人)回答说:“我的腰带上系着很重的钱,因此落后了。”
(3)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
3.讽刺那些要钱不要命(嗜财如命)的人。
21.田登作郡
田登①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②,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③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④,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释】①田登:人名。②榜笞:鞭打。③ 上元:元宵节。④游观:游览赏玩。
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 )
(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 )
2.翻译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即: 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忌讳 (2)全,整
2.于是整个州都把灯说成是“火”。
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4.示例:专制、蛮横、独裁,不顾老百姓生活的胡作非为的昏官。
22.精卫填海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③如乌,文首④,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山海经》
【注释】①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②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③状:形状。④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⑤少女:小女儿。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赤足 ( ) (2)以堙东海。( )
2.“精卫”的样子是 。
3.“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1.(1)红色 (2)填塞 2.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3.持之以恒、艰苦奋斗。
2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⑤矣!予⑥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⑧视之,苗则槁⑨矣。
【注释】①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②长(zhǎng):生长,成长。③揠(yà):拔。④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⑤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⑥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⑦趋:快步走。⑧往:去,到。⑨槁(gǎ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2.“予”在文中指“( )”,读音是( )。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要
参考答案:
1.有个宋国人担忧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2.我 yú 按事物的发展规律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24.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①废,九州②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③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④民,鸷鸟⑤攫⑥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⑦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⑧死,颛民生。
——《淮南子览冥训》
【注释】① 四极:传说中支撑天体的四根立柱。②九州:传说中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地区,《尚书·禹贡》称九州之名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水中陆地。③ 火爁(làn)焱(yàn):大火绵延燃烧的样子。④颛(zhuān):淳朴厚实。⑤鸷(zhì)鸟:凶猛的鸟。⑥攫(jué)抓取。⑦鳌:海里的一种大龟。⑧狡虫:凶猛的禽兽。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天不兼覆( ) (2)杀黑龙以济冀州。( )
2.翻译句子。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3.读故事我知道女娲以 补天,我觉得女娲是个 的人。
参考答案:
1.(1)覆盖 (2)救助
2.火势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
3.五色石 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
25.吴起守信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②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③人求故人,故人来,方④与之⑤食。起之不食以俟⑥者,恐⑦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暮:夜晚。③令:派;使;让。④方:才。⑤之:代词,指老友。⑥俟(sì):等待。⑦恐:恐怕,担心。
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1)昔吴起出 ( ) (2)期返而食 ( )
(3)其为信若此 ( ) (4)非信不可也 ( )
2.翻译句子。
(1)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2)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吴起守信》体现了吴起什么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1.(1)从前 (2)约定 (3)像 (4)诚信
2.(1)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
(2)吴起不吃饭而等老友,是因为担心自己说话不算数。
3.守信用,以身作则,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
26.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①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②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③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④有志,吾徒⑤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⑥《论语》。
【注释】①书舍:书塾。②得:能够。③恻:怜悯。④苟:假如,如果。
⑤徒:白白地。⑥《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1.解释画横线的字。
(1)过书舍而泣( ) (2)童子何泣( )
(3)欲书可耳 ( ) (4)无钱资 ( )
2.翻译下列句子。
(1)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短文中的老师有着怎样的精神?
4.从邴原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1.(1) 经过 (2)为什么 (3)想要 (4)费用
2.(1)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伤感,所以哭泣。
(2)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3.老师有着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4.示例:能够学到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