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伴“理”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设计基础
编者按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对照《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学校积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 “金课”建设,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让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21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19门课程获2020年度上海市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认定。
近期华理E教务将陆续推送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介绍,展示课程理念与风采,发挥优秀课程的榜样示范与辐射作用,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打造华理教学的“金课链”。
课程简介
《设计基础》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也是风景园林专业的第一门设计课。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的基本审美,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力和设计能力,指导学生应用简单经济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探求立体形态的形式规律和设计原理,寻求材料、结构、力学与形态表现的和谐规律,并为进一步学习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课程打下基础。
本课程于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实践类)。
课程详解
传统《设计基础》课程以桌上模型为主,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本课程提出“443”的教学目标,即传授4种知识:功能、形式、材料、构造;培养4种能力:分析、创造、表达、协作;形成3种价值观:人本、责任、知行。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将原64学时的理论课改进为96学时(28理论+68实践),增加“小型构筑物营造”和“乡村微景观营造”两大模块,并与后续课程打通,形成“课程群”。
图1 《设计基础》与后续课程组合形成的“课程群”
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课程首先将知识点分门别类,将固定不变的原理转为线上微课,同时确保优秀设计案例“常备常新”;其次,设计作业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形成平面-半立体-立体-真实建造的序列;第三,融入实践、真实学习,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实践基地和乡村,在建造中感受设计的魅力。
图2 2017-2019年,风景园林的同学们在乡村实践基地完成的一系列“微景观”实践,做到了“将图纸画在祖国的大地上”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引入BOPPPS有效教学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应用三维建模、投屏直播等先进技术,解决评图时“教师少、学生多、看不见、听不着”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前学习后续课程内容;通过教师分工,引导学生从“手把手”到自主尝试、创新创造。
图 3 课程构筑物建造,从教师亲身带教到学生自主尝试、创新创造
在考评方面,本课程引入全过程评价,将学生的思考过程、生成逻辑纳入评价体系;7组设计作业累进计分,体现学生进步;“小型构筑物营造”采用细分指标评价,尽量做到打分公平、客观。此外,还提供“纠错机制”,学生可以重做作业、重新计分。
图 4 课程负责人在测试小型构筑物的结构稳定性
教学团队
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包括林轶南(课程负责人)、冯璐(主讲)、徐素(主讲)、金一(评图)、张杰(评图)五位教师。课程负责人林轶南老师,主要承担设计基础、景观规划初步、景观工程与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曾获上海市青教赛三等奖、校“教学新星”、校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课程主讲冯璐老师,主要承担设计基础、植物学、种植设计(上海市一流课程)等课程教学任务,曾获院教学竞赛一等奖、艺术教学竞赛一等奖等。
课程评价
课程的学生评教成绩基本在96分以上,课程改革和设计作业受到学生广泛好评。有出国读研的学生表示,在大一阶段埋下的“建构”思维令他们受益良多,“点燃了对设计的热情”。课程讲授期间,督导多次前来听课,也对任课教师的风趣幽默和课堂活跃的气氛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课程的教学成果亦多次得到《解放日报》、《福建日报》、《东方城乡报》等媒体报道。
【END】
华理E教务 精选内容
质量伴“理”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大型甲醇合成反应系统虚拟仿真案例实验
hey 同学,你的评教有被听到!
学校召开第三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启动会
文稿/教务处
责编/黄玥
华理E教务
公众号ID:ecust_jwc
服务本科教学,为师生提供教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