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与研究》新刊速递丨2023年第1期目录摘要

请您关注 人大教学与研究 2024-02-05

新刊速递丨2023年第1期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王均伟

 摘  要 

党的二十大号召全党“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这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新的伟大奋斗,要求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求我们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牢记“三个务必”,在创造新的伟业中保持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斗争精神。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张雷声

 摘  要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准确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充分体现了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性成果的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时代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课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新境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根本就在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对中国和世界问题的分析中,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



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

中共党史党建学视野下的大历史观与正确党史观

李捷

 摘  要 

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如何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是事关学科根本方向的问题,也是事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就如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如何树立大历史观、如何坚持正确党史观,怎样把握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什么是大历史观、怎样运用大历史观,什么是正确党史观、怎样运用正确党史观展开探讨和论述。在新时代推动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创新发展中,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作为主心骨和定盘星,才能把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概念及其现代发展

林锋,王先鹏

 摘  要 

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劳动方式及生活条件的改变,“无产阶级消失论”的论调兴起并对学界产生重要影响。要对这一论调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去,考察、还原马克思恩格斯语境中“无产阶级”概念的本来涵义,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对“无产阶级”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释。“因不占有生产资料而被迫出卖劳动力为生”是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无产阶级”的核心特征。在现代世界,符合该特征的社会群体持续存在,证明了这一概念在当代仍有强大解释力和适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客观上构成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理论的挑战。作为现代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有必要在现代语境下对“无产阶级”概念予以捍卫和发展,在坚持其合理内核的前提下对“无产阶级”作出一些新的诠释。具体地说,应将这一概念的适用领域从狭义的物质生产领域扩展至广义的、具有丰富类型和多样性的劳动领域,将概念的适用群体从绝对贫困人群调整为相对贫困人群,从而使这一经典概念拥有更强大、更广泛的解释力。


马克思对蒲鲁东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批判及其意义

黄学胜

 摘  要 

现有对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研究还有深入拓展的必要,宜在无政府主义的语境中定位蒲鲁东及其思想,并在更广阔的启蒙政治哲学和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总体语境中来理解两人的关系。马克思对蒲鲁东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批判体现在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等方面,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和空论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立场与小资产阶级立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人类社会”与自由社会等的区分。这种定位和理解有助于把握蒲鲁东的整个思想及其基本性质,也更有助于反过来证明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从而为 21 世纪的人类解放道路提供原则启示。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中国共产党政党能力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项敬尧

 摘  要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战略工程与精细工程。政党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推动力量,国家治理现代化呼唤具有强大统筹整合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执行落实能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强大政党能力是国家治理得以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凭借自身所具有的政党能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政治保障、思想保障、组织保障与制度保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了根本性的条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主体与推动力量。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政党能力也不断得到巩固,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增强中国共产党政党能力奠定了实践基础、提供了价值引领、厚植了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政党能力,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本钥匙。


重建公共治理的价值

张成福,杨崇祺

 摘  要 

公共治理的过程乃是公共治理的价值实现和创造的过程。公共治理的价值不仅型塑着治理的合法性,亦影响着治理的合理性。当代公共治理的危机乃是价值危机。价值危机的根源在于现代理性主义的吊诡。重建公共治理的价值,要重新确认公共治理的核心价值,并透过公共教育、道德实践等途径进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探索形成及其意义

郑有贵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功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回答了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之问,明示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变革的方向,明示了亿万农民走共同富裕和迈向全面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明示了底线性负面清单,是集“三农”实践突破和理论创新于一体的重大成果,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乡村振兴理论。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促进,需要在系统思维下进行政策的体系性构建和实践的统筹推进。



当代中国与世界

议题·特征·动因:欧亚地区智库关于新时代中国大国担当的再审视

郑云天

 摘  要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交织下,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欧亚地区一些学者开始重新思考新时代中国向世界所展现的大国责任、风范与担当。他们关注共建“一带一路”下的经贸合作、数字丝绸之路、地区安全保障和多边外交等议题,其研究话语呈现出力图克服西方话语的影响、关注共建“一带一路”的带动效应、对中国与欧亚地区关系的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等特点,产生这些认知新变化的动因主要在于东西方力量对比的持续变化、欧亚地区特殊地缘政治的现实考虑以及古丝绸之路的当代价值日益凸显等方面。


从国家到国际:国际关系中“国家韧性”的研究视域

刘雪莲,肖晨卉

 摘  要 

“韧性”是风险社会中的重要概念,是不确定环境中主体所应具有的适应性、回应性等能力。在借鉴其他学科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国家韧性”成为政治学中探讨国家在风险中特定能力的话语。然而,目前对于国家韧性的讨论多以国家内部的制度体系为主体,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国际关系中作为整体性存在的国家。审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韧性,必须立足于系统思维,在“纵”与“横”的国际关系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中探寻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从纵向角度看,国家韧性以国家为原点、地缘为延伸,具体表现为从边境到全球风险环境中的国家韧性结构;从横向角度看,将国家韧性放到竞合关系中,分析在国际竞争-合作的不同领域中国家韧性如何彰显。总体来说,国家韧性是大变局时代国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能力。



政治经济学前沿

配送平台企业的用工性质、影响及其治理策略

李旖旎,余斌

 摘  要 

当前平台经济中配送工人的劳动状况,不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新要求。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雇佣劳动理论,配送工人陷入相对贫困的原因可归结为:配送工人对配送平台企业的实质从属、配送平台企业对配送工人的专制管理、配送工人的劳动效率与计件工资的反向变化。这一分析框架同时为确认配送平台企业和配送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但在现实中,配送平台企业凭借资本和数字技术上的优势故意模糊配送工人的雇佣劳动者身份,使得配送工人呈现出劳动过度常态化、劳动风险“合理”化、劳动冲突流动化的新特点。因此,配送平台企业用工治理的关键在于确认配送平台企业和配送工人之间的雇佣劳动关系、提高劳动强度与工资的匹配度、加强职业安全保护、完善冲突化解机制,以推动配送平台企业高质量发展和配送工人高质量就业的内在统一。



政治学前沿

中国绿色现代化的探索历程、理论意蕴与基本经验

邬晓燕

 摘  要 

绿色现代化以经济发展、生态和谐、人民幸福的协同共生为价值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最鲜明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从现代化实践中逐步总结和自主探索的治国理政方略,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维度和鲜亮底色,其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迥异于传统工业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绿色现代化探索经历了法制化奠基、发展观变革、实践深入、全面协同四个阶段,具有迥异于西方生态现代化的丰富理论蕴涵。中国共产党探索绿色现代化的基本经验是遵循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与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相结合、坚持自我革命精神与人民逻辑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世界历史”观引领绿色现代化探索,既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彰显出深远的世界意义。




《教学与研究》创刊于1953年5月,是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办刊宗旨是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服务,同时兼顾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 ”↓ 官方网址,浏览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教学与研究》新刊速递丨2023年第1期目录摘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