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家的绘本好不好看?
漫编室前言:
2018年的倒数第二天,借高野文子的绘本出版之际,我们以“漫画家的绘本好不好看?”为题,进行了一场小型分享。想从内容形式到用纸印刷,聊聊“好不好看”。
所以,这次邀请到包伸明,一个和造纸厂与印刷厂打交道的人。他曾有一句话很打动我:“好的纸质书,是我们不用花费太多就能摆在家里的艺术品。”
这篇记录,或许会让你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
漫画家的绘本好不好看?
讲述 | 包伸明 李蓓蓓
整理 | 漫编室
在讲纸张“平滑度”的包伸明。(刘鑫 摄)
▽
目录
序
漫画与绘本
第一部分 从内容到形式
汤村辉彦和糸井重里
如何表现自由?
高野文子
如何表现温柔?
第二部分 从形式到载体
绘画工具的影响
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
纸张的一种分类方法
纸张的五个物理性能
纸张的四个感官维度
第三部分 从载体到呈现
色彩方向
印厂选择
▽
··· 序 ···
漫画与绘本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读库的编辑李蓓蓓,也是漫编室的负责人。
这是我们的第二场活动,第一场活动的嘉宾是山猫,他当时讲了三个多小时的漫画研究,非常过瘾。(漫画也需要被研究?)
这次请到包伸明,一起聊聊绘本。几年前,我肯定想不到自己会聊这个话题。
我从小看漫画长大,绘本是来读库后才开始接触,刚开始摸不着头脑,编辑过程也特别坎坷。但就在这个过程里,接触了大量绘本,也开始重新思考它,慢慢发现绘本和漫画一样,只是一种表达形式,与年龄无关,只是在题材和内容上分为大人看和小孩看,但这种形式本身适合所有人。这是个特别简单的道理,但我却用了很久才意识到,可能因为主流语境认为绘本是儿童读物。
虽然绘本和漫画都是一种“文字×图像”的表达形式,但它们有着非常多的不同。对我来说,绘本以页为阅读节点,需要一页一页看,但漫画是以格为节点,需要一格一格看。此外,绘本的一页(或对页)是完整的,上面几乎承载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所有信息,无论是文字、图像,还是文字与图像加在一起所营造的氛围;而漫画的格不完整,只是个部件,需要加在一起才能承载完整的信息。
还有我的个人见解:从表达特性讲,漫画适合复杂叙事,而绘本更适合抒情。
绘本文字少,图像面积大,如果一定要让绘本语言承载复杂叙事,那文字量必然增加,许多文字集中在一起,配在相关的图像旁,这就像一本图文书。
如果把文字拆散和图像强挂钩,在文字量不变的情况下,图像数量则会增加,如果再进一步加以排列组合,就成了图解或漫画。
··· 第一部分 从内容到形式 ···
汤村辉彦和糸井重里
简单介绍一下《再见企鹅》的两位作者。
《再见企鹅》(汤村辉彦 绘;糸井重里 文)
先说说汤村辉彦。他的主业是个设计师和插画师,喜欢软情色与十八禁。当年《月刊漫画GARO》的主编南伸坊看到他的作品,十分惊喜,便邀请他在杂志上连载漫画,于是他又和糸井重里搭档,创作了《企鹅饭》。虽然和《再见企鹅》同样创作于1976年,但风格完全不同,汤村也从这时候走上了给企鹅画性♂器官的不归路……
《热情的企鹅饭》(汤村辉彦 绘;糸井重里 文)。
汤村的绘画风格曾在八十年代席卷了整个日本插画界,是“下手巧”(ヘタウマ)的代言人,即技法稚拙,但饶有兴味。目前国内称作“独立漫画”的风格,其实最早就来源于他。当年在日本,汤村的画影响和冲击了蛭子能收、根本敬等众多漫画家。
而汤村的老搭档糸井重里,是“HOBO日刊101新闻”(ほぼ日刊イトイ新聞)的创始人,策划的“HOBO手帐”风靡各国。他还有很多有趣的身份,比如吉卜力很多动画片的宣传语都由他撰稿,为山口百惠、坂本龙一和忌野清志郎作词,制作了让喷神詹姆斯 · 罗弗也赞美的游戏,此外他还是《龙猫》里爸爸草壁达郎的声优。
《再见企鹅》出版时,我们采访过两位作者。汤村说,他当年得知要创作绘本后非常忧心,因为他不擅长给小朋友画东西,不知道该怎么办。糸井安慰他,你就当给成年人画的不就行了。于是两个创作欲蓬勃,灵感不断游走的人,就在咖啡馆里昼夜商讨,最后创作了《再见企鹅》。
糸井那时很崇拜汤村,他在汤村的工作室,看汤村一张一张画,说那感觉就像坐在头等席上一样令人澎湃。
如何表现自由?
《再见企鹅》讲了什么呢?讲一只企鹅要去买泳裤。不过,在买泳裤的路上,它穿越大海、沙漠、丛林,就是到不了目的地,每次醒来时都发现周围景色不一样。
我心想,这企鹅就是个路痴呀,但问过糸井和汤村后,发现路痴背后,他们想表达的是一种儿时的睡眠体验。
小时候被父母领出门或抱出去玩,途中睡着了,醒来后会发现周围的景色和睡前完全不一样,但你并不感到害怕,该四处晃继续四处晃,该打磕睡继续打磕睡,因为你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所以特别潇洒。
那时我们没有边界感,觉得万物和谐,一切都充满无限可能。《再见企鹅》就营造了这样一种与世界没有边界的状态。
为了表现这种万物和谐的自由洒脱,在内容上,糸井让这只企鹅可以飞,可以去往任何地方,穿越各种场景,而汤村则在用色和构图上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
《再见企鹅》内页。
比如这个对页,一般情况下,故事里的主人公都会出现在画面重要位置,起码能让你注意到,但这页,企鹅在哪里?在从右边数第六个窗口……
下面的文字是“劳驾,请给我来杯橙汁”,这句话是企鹅对空姐说的,所以再仔细看,它旁边有位空姐,手里拿着饮料,非常小,几乎注意不到。
故事的主角,以及这页的主要情节,只占整个画面的一丁点儿。但汤村却在飞机上写了一个大大的“AIRPLANS”,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是架飞机。无限张扬“无用”的信息,而把“有用”的信息浓缩在角落,用一种反差形成趣味。而飞机窗口的那些人头,就像从哪里剪下来的海报。
孩子属于当局者迷,毕竟他们现在就与世界没什么边界,还万物和谐,所以读《再见企鹅》时,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感到开心或困惑,但一个成年人看的时候可能会在开心之余还有些伤感,因为已经与世界有了边界,充满矛盾和拘束,再也自由不起来了。
高野文子
《我的褥子 我的被子 我的枕头》是高野文子唯一的绘本。
《我的褥子 我的被子 我的枕头》
她1967年生,是个非常寡作的漫画家,至今只有七部漫画作品,但依然被松本大洋、五十岚大介等漫画家称为“神一样的存在”。
我想,这与她的创作理念有关。有次她赶画稿,非常辛苦,赶到中途就想,我要不再咬牙坚持一下把这几页画完,但以后我再也不画漫画了,太苦了,或者我现在就把笔扔掉,马上去睡觉。最后,她觉得比起拖稿跳票,从此讨厌漫画的代价实在太高,于是她就去睡觉了。
虽说拖稿跳票的方式对编辑不友好,但高野文子还是选择拖稿,不是因为懒,意志力薄弱,而是因为她对自己的作品倾注了太多热情。
对一个编辑来说,一篇稿子可能只是这个月的出版内容和工作职务,但对高野文子来说,这是她的心血,是一生的作品,落下的每一笔,都希望二十年后、三十年后依旧有人看到。
《朋友们》内页。
《朋友们》1983年出版,距今三十六年,但这部作品在日本依旧不断重版出来。你能感受到每个画格没一个视角是重复的,而且切换得很自然。
这里承载了非常多细节。比如女孩的妈妈叫她的名字(第一幅左页最下一格),而翻过页后,妈妈的手放在了她的额头(第二幅右页最上一格),上一页和下一页有非常流畅的应接。
《朋友们》局部图。
再比如右页最下一格,线框是断开的,不完整。如果不注意的话可能就会翻过去,但注意到了,我作为编辑会想这是不是印刷失误或什么问题,可能会要求美编把线框补全。但仔细一看,我发现线框的断开处,是点点点,像省略号,是高野文子有意为之。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看左页,会发现这是另外一天,和右页不是一个时间。她不只在画格里做文章,还从画格里跳出来,在线框上做文章,表现时间的切换。这部作品在时间和情景转换时,都用到了这种效果。
此外,高野文子的另一部作品中,如果画面是现在进行时,就是正常线框,如果是过去进行时,线框就会变成圆角,有非常多小心思。如果没注意到也不会影响阅读,但注意到了就会非常高兴,觉得没有辜负她。
如何表现温柔?
高野文子在创作《我的褥子 我的被子 我的枕头》时,就像喝一杯水那样,看似简单,其实动用了身体从内到外的所有肌肉。
绘本只有二十四页,你可以认为有十二个对页,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有九个对页,三个对页为一组。第一组是褥子,第二组是被子,第三组是枕头。
绘本中,关于枕头部分的三个对页。
第一个对页(最上),高野文子用四格漫画的方式展现入睡的平剖图。第二个对页(左下),左右两页的紫色其实不太一样,因为这个底色她画了两遍(笨拙而温柔的方式)。总之,整体看上去,会感觉画面颜色丰富,线条圆润,要素不多。
但对比一下,会发现每个画面的主人公长得都不太一样。
四张局部图。
为什么要这样呢?比如看右上的图,他在向枕头请求,让他晚上不做噩梦,这时他的身体是紫色的,背景也是紫色的,而枕头呢,是暖黄的。当他请求后,他的枕头就有了一张脸(左下),相当于回应了他的请求,而他的身体和身下的褥子都变成了暖黄色。
高野文子没在文字里写出来,她只是用颜色表达了这些东西。所以,我觉得如果你只用一分钟把它翻过去,那可能该忽略的都忽略了。但忽略了也没事,温柔感会通过这些细枝末节溢出来。
拟人化的褥子、被子和枕头。
而这一页,被子、褥子和枕头,不停说“放心吧,有我呢”,这句话重复了一二三四五,重复了五遍。
为什么要把这句话说五遍?不是单纯重复,而是表达被子、褥子和枕头一起在说这句话,是一种和声,高野文子还用了颜色作为区分。无论你自己看,还是给人读,都要认认真真读上五遍,每读一遍都会增加一层安心。
··· 第二部分 从形式到载体 ···
绘画工具的影响
《再见企鹅》是用丙烯刷出来的,《我的褥子 我的被子 我的枕头》是用水彩晕染出的。不同的绘画工具和上色方式,表现出的效果完全不同。拿一些漫画作品直观对比一下。
松本大洋《乒乓》,钢笔。
松本大洋《竹光侍》,毛笔。
松本大洋《卢浮宫的猫》,铅笔。
五十岚大介《海兽的孩子》,水彩稿。
山本直树RED,手写板绘制。
每一种的气质与风格都不同,而我们的工作就是把作品原稿变成书,而书的主要材料是纸和墨,所以一部作品能不能更好地以书籍方式呈现,选纸和印刷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包伸明,一个印务,主要工作就是与印刷厂和纸商打交道,然后把书印出来。
这次我带来一个问题,“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的区别是什么?”
之所以想问这个,是因为我们在做书时,经常仰天长啸、扪心自问,我们凭什么把这些东西印成书?换句话说,我们把这些图像和文字印成书以后,会和在屏幕上看有什么不一样?虽然不会把这个问题放在台面上,每天问自己一遍,但这是我们做书时一个非常底层的逻辑。
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有什么区别,或者说纸质阅读可以带来什么?刚刚蓓蓓说,漫画和绘本是“文字×图像”,这个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辨识,电子阅读也能基本满足。可纸质书包含了很多图像和文字以外的信息,这部分信息也许不需要被辨识,但能打动我们。
就像你在显色最精准的显示器上看梵高和莫奈的画,表现与还原都非常准确,可依旧不如你看到原作时的冲击。纸质绘本其实也包含这种信息,它不仅承载着被拿起、摆放的功能,还需要带来物件的实体感和内容的临场感。
我们需要把书做到让人更好地靠近内容,这是我们做纸质书的动机。
而纸质书非常重要的原材料就是纸张。这是我在一本书里看到的,关于纸非常好的阐述。
这句话在网上查不到,因为人们太不关注纸了。看到这个定义,无须我多说,你就能立刻想象到纸是怎么来的,好像你和那些造纸的树已经发生了关系。
纸张的一种分类方法
纸有多种分法,今天主要针对绘本做一个划分:涂布纸和未涂布纸。
未涂布纸就是刚刚的定义里,第一步被造出来的,也叫原纸。有了原纸后,人们又想到一个方法,就是在原纸上涂一层涂料,这就变成了涂布纸。
为什么要涂一层涂料?
因为未涂布纸有些问题,比如在印刷时,油墨可能会大量渗入纸张,不好人为控制,印刷着色可能不够均匀,能达到的印刷精度也有限。所以,涂布纸的诞生是为了解决在印刷过程中纸张和油墨的接合问题。
那怎么区分涂布纸和未涂布纸呢?有两个很简单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你来回摇晃书,如果它“反光”、有种光泽感,那大概率就是涂布纸,未涂布纸没有化学涂料,所以不会有这种光泽感。
还有就是涂布纸摸起来有油滑的感觉。
这本书是我们出版的《野生动物在长春》,是一部漫画,它第一次印刷时,用的是涂布纸,可以看到色彩还原、画面呈现都没有问题,但二刷时,我们改成未涂布纸,区别非常明显。我觉得二刷的版本更接近理想的样子,因为更好的还原了作品,虽然是印上去的,但很接近在画纸上的感觉。
《野生动物在长春》第二版(左)与第一版(右)对比。
(吕欣 绘;史航 文)
我再提一个印刷小技术,HUV印刷,就是用专用油墨印刷后紫外烘干。这有什么作用呢?避免油墨渗入纸张。这种技术非常适合未涂布纸。不过也有局限性,它的印刷色域没有传统油墨那么广,所以我们需要看料下饭。
纸张的五个物理性能
对于书或绘本,我认为纸张比较重要的物理性能有五个方面:克重、厚度、松厚度、平滑度、遮蔽度。
克重
克重就是一张纸1平方米的重量,这是非常简单的概念。
厚度
克重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纸张厚度的需要,再进一步就是书的厚度。不管是精装书还是平装书,厚度基本都在5毫米以上,这和现有装订技术有关系。关于厚度,最重要是根据书的尺寸,形成比较完整的体量感。
松厚度
刚刚说克重是1平方米纸的重量,而松厚度就是1克纸的体积。比如一种纸150克,松厚度1.5,就是说1克这种纸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
松厚度高的纸比较软,如果做绘本,需要慎选松厚度高的纸。如果一个绘本翻起来太软,就失去了“画在纸上”的感觉。
有个简单的算式,克重(g/m²)×松厚度(g/cm³)=厚度(μm)。你知道纸有多少克,松厚度是多少,也就知道它有多厚了。知道了厚度,就可以简单推算出最终成书大概有多厚。当然,这只是一个估算,因为书的最终成品厚度也取决于印厂的装订工艺。
建筑师要对一间房子、一条过道、一个凳子有尺度感,我们做书也一样,对每本书要有尺度感,否则做的书,要么大而不当,要么非常小气。
平滑度
平滑度也关系到画面呈现。理论上说,纸的平滑度越高,越有助于画面的细节表现,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纸本身的细腻度。
有些纸在最初生产时,纸浆就打得不够匀,或者用的水不够好。为什么要提到用水?因为优秀的工厂造纸时,会用可以直饮的纯净水。能想象吗?好的纸需要用可以喝的水造出来。有些纸厂在造纸前期工夫下得不足,后期就会干一些大力出奇迹的事,比如用非常大的压力把纸压得平滑。所以,也许手感上摸起来光滑,但那只是纤维被挤压在一起而已,细腻度不够。
遮蔽度
遮蔽度对绘本来说非常关键,如果纸的遮蔽度不理想,你会直接看到下一页的东西,大家应该都不喜欢被剧透。
很多纸厂不在意这个,所以选纸时,一定要看它是不是透,如果透,就算印刷效果再好,看到的也是层层叠叠。
纸张的四个感官维度
绘本选纸还需要考虑四个维度:颜色、肌理、手感、光感。
颜色
颜色就是纸色。一般情况下我们都用白纸,但什么是“白”?
不同的“白纸”。
从这张照片中,就可以看到白的千变万化。我有一个比较粗暴的类比,纸色就像照相机的白平衡或者胶片,用不同的胶片拍摄同样的东西,最后冲洗出来的画面质感千差万别。纸张在印刷上也起到同样的作用。
肌理
可能因为要和纸直接打交道,所以我们在选纸时不仅关注它的印刷效果,也会关注它的肌理。通常来说,那些远看平滑、近看有细纹的纸,基本上都没被压平过,在我的理解里,这类纸都不会太差。好的肌理,可以帮助画面完成一本书。
我们有一册绘本叫《奇幻精品店》,这本书用了典雅纸,非常明显地留有造纸过程的痕迹。因为这本书很有年代感和设计感,内容也怪诞奇妙,所以只有这样的纸,才能充分表现书的韵味。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换成一种非常光滑洁白的纸,这种韵味就会丢掉。
《奇幻精品店》(弗雷德里克 · 克莱蒙 著)。
有肌理并不意味着纸质粗糙,细腻的纸也可以有肌理,而且好纸一定有肌理。
我最早对这个问题有认识,是我们当时要出一套《书中有座美术馆》,这套书里有相当多的世界名画,而且都是从博物馆买来精度非常高的电子文件。我们希望让大家看到书后,产生临场感,犹如原作在目。我们大概从市面上选了八种不同类型的纸,欧洲的、日本的、国产的,比对哪种纸更符合期待,最后用了现在这种。
为什么选它?仔细看可以发现,这种纸虽然光滑细腻,但它有非常细微的纤维感,这给印刷带来的好处是,在印这些画时能形成油墨的堆积感,这就很接近油画本身的感觉。
《书中有座美术馆》(玛丽 · 塞利耶 著)。
手感
我理解的手感分为触感和翻阅感。就是把手放在纸上触摸它和翻阅它的感觉,这个我想大家都会有共鸣。如果摸起来不舒服、翻起来不对劲,那这本书读起来也难受。
光感
光感就是纸的反光程度,或者说它该怎么反光,以及它的反光能对画面有什么帮助。好的纸可以让整个画面变得更鲜活。
比如《再见企鹅》,我们比较恭敬,遵循了原版书的做法。日方在做《再见企鹅》时,也非常用心,因为是三十多年前的作品,原画和文件都已遗失,他们就征集到私人读者的藏书,然后一页一页选,做了翻印和调色。日方要求我们要和日版一模一样,所以我们也是费尽心思,用了同样的的纸张,一样的厚度,一样的做法,就是为了还原,基本做到了完全一致。
但在做《我的褥子 我的被子 我的枕头》时,因为日方没有要求,我们就狂野了一下,开始发挥想象力。
日文版用的纸类似《再见企鹅》,光感很强,但我们注意到这是高野文子用水彩一层一层晕染出来的,作为一个高水准的漫画家,她的技法应该很多,但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呢?只是因为颜色吗?我觉得可能因为水彩晕染很温柔。
所以我们就想,什么纸能接近或者说更贴合画面想表现的东西。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我发现了现在用的这种纸,来回摇晃也能看到一些光泽感,但和日文版比起来,非常柔和。
其实我们在决策一本书用什么纸的时候,会用类似下面这种画风讨论,喋喋不休,至死方休,并会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一本书的认知。
··· 第三部分 从载体到呈现···
色彩方向
我再简单说一下印刷,这是完成一本书的最后环节。提到印刷,我想说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设计师和图片编辑,或者说对色彩进行把握的人。
图片编辑非常关键,因为印刷厂只是一个工厂,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标准化和完成度。但对出版方来说,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个画面应该印暖一点还是冷一点,能不能偏红或者绝对不能偏蓝。我们需要告诉印刷厂我们对画面色彩的理解和认知,而设计师和图片编辑就是整体把握印刷色彩方向的人。
印厂选择
同样的,我们选择的印厂一定要有足够的色彩管理经验。
可能有人觉得,印刷就是买两台印刷机,能晒版、出版,文件一发就能像打印一样印出来。完全不是这样。
印刷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它也是半机械化完成,需要人来操控。具备丰富色彩管理经验的印厂,会做到从原作、到电子稿、到打样,再到最终印刷,尽可能匹配。如果原作是一个样子,屏幕上是一个样子,打样是一个样子,印出来又是另一个样子,那太可怕了。成了一个概率事件,就跟买彩票一样,根本没办法把内容更好得呈现出来。
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诠释原作的面貌,这也是我们做纸质书的理由,毕竟电子阅读至少现在还没有这样的功能。也许某天会有,但那是另外一种可能了。
点击阅读原文,领走《我的褥子 我的被子 我的枕头》,或其他你喜欢的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