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何深意 | 新京智库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 | 柯锐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什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好理解,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城市呢?
其实,这一概念,早在几年前,在国内就已出现。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提出,“积极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19年初,商务部提出,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各城市迅速响应。
当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自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了明确的定义。
《指导意见》还指出,利用5年左右时间 ,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随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成都、天津、武汉、厦门、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大城市,都提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
在内地城市中,上海拥有全国各大城市中规模和质量居于首位的消费市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可谓当仁不让。
据悉,目前,上海正在制定“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和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该市商务委主任华源透露,上海正在研究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更高目标。
近日公布的《青岛市商业网点专项规划(2019-2035年)》(征求意见)提出,“到2035年将青岛建设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总目标。这是青岛第一次明确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时间节点。
同样,四川近日出台政策措施,宣布计划三年内分类培育1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7+2”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即支持成都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泸州、德阳、绵阳、乐山、南充、宜宾、达州7个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以及遂宁、内江2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俨然成了新一轮城市竞争的目标。
除了北上广,这些城市消费力也很强
那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底有哪些硬杠杠呢?哪些城市有戏呢?
根据商务部等部门《指导意见》,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须具备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等基本条件。简言之,就是必须要有强大的“消费力”和“国际范”。
“消费力”,是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诸条件中首当其冲的一条。
而衡量一座城市的消费力,在诸多经济指标中,最关键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从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可以看到城市消费能力的相对高低。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例如,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十强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武汉、深圳、杭州、南京、苏州。
排在前两位的上海、北京,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1万亿元,分别是13497.21亿元和12270.1亿元;第三位广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975.59亿元,也已非常接近万亿元规模。
前十强里,除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之外的这几个城市,也将是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力选手,未来实现目标的希望很大。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来看,沈阳、泉州、长沙、成都、福州居前五位。这几个城市的消费能力后劲也不可小觑,未来培育消费中心城市的潜力也很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城市的经济水平、人口规模、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有关。人口数量多的城市,在此方面有相对优势。
例如,重庆相比武汉、深圳等城市,就在人口方面有明显优势,这也使得重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中名次靠前。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消费力排名仅基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物消费),未包括服务消费。实际上,服务性消费对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提升。
在这方面,北京是典型。2020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虽仍有下降,但三季度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较二季度上涨了13.5%。而在2019年,北京服务性消费额达到15048.8亿元,超过同期社会消费品总额,对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7%。
可预计,在未来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服务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将会增大。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是“购物天堂”
对市民来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意味着有一道道令人怦然心动的“消费大餐”端上桌。
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购物天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除了自身的强大“消费力”之外,它应该在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巨大作用。
2019年,我国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7.8%。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进一步巩固。
2020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这表明民众消费信心开始提升。
不过,虽然消费有所恢复,但仍然拖了经济增长后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基点,消费的作用也更加凸显。在此语境下,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挥“龙头”般的带动作用,十分重要。
日前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
可以看出,“十四五”期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将被寄予更大厚望,而在此主动力中,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承担更大使命。
可以预计,不到5年内,上述城市中将有佼佼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名片闪亮登场。
□柯锐(新京报智库首席研究员)
编辑:梁秀峰 校对:赵琳
投稿、合作、联系我们: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
美国三季度GDP猛增33.1%,但真相可能有些“打脸”
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