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里!广东“十四五”规划这些关键词与明珠湾建设息息相关
1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全文公布。在这份长达约2.3万字的建议中,共分为14个部分、68条,关乎广东今后5年乃至到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信息量极大。
“十四五”期间,南沙如何发挥先导作用?建议提出南沙将打造“双示范区”: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广州南沙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其中,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将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承载区。建议还提出要制定实施广东自贸试验区4.0版方案,将扩区写入规划建议,这将进一步增强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展望未来发展,哪些关键词与明珠湾区承载的使命息息相关,一起去看看吧!
01 创新驱动发展
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就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锻造长板与补齐短板齐头并进、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互促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加快推动科学技术现代化。
以此为目标,建议稿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一条中提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对标世界一流建设一批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应用型科技大学和前沿科学中心,推进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02 现代化经济体系
要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就要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建议稿在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一条中提出,要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做大做强现代金融产业。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积极稳妥发展创业投资等。推动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开展数字货币试点,打造金融科技高地。
推动数字化优化升级,建设“数字湾区”、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数字化发展的支撑保障,提升数字技术和数字基础设施水平。
03 区域协同
在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条中,建议稿提出深化与港澳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更好发挥港澳开放创新优势和珠三角产业创新优势,强化国际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形成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
以共建重大发展平台拓展粤港澳协同发展空间。强化广州南沙先导作用,探索粤港澳深度合作、协同发展新模式,为港澳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创造新空间。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承载区。
推动广州、深圳立足全局谋划城市功能布局和现代产业发展,完善发展联动机制,全面深化战略协同、战略合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放大辐射带动和示范效应。
04 现代化交通体系
在抓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打造贯通全省、畅通国内、连接全球的“12312”现代化交通体系上。建议稿提出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推动“市市通350高铁”,加快推进“5+4”骨干机场项目、通用机场和货运机场建设,大力推进珠江口跨江跨海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项目建设,
着力建设“半小时交通圈”,推进建设广州至深圳高铁新通道。携手增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共同提高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支撑作用。
05 营商环境
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议稿提出对标国际最好最优最先进,加快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大力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并制定实施广东自贸试验区4.0版方案,积极推动扩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条中,建议稿提出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先导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塑造营商环境新优势。积极参与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
06 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一条中,建议稿提出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增强中心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发展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
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
07 绿色发展
建议稿提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碳排放率先达峰。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安全保障。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推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设“无废城市”“无废湾区”。
来源:南方网、广州日报
编辑:林丹贤
排版:小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