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躁郁症患者,更是精神科医生,回顾这位杰出女性的传奇一生

ka233 刺鸟栖息地 2021-07-02
“在药丸系列推送里,我们会通过文献翻译、书籍推荐等形式进行趣味科普,同时会有选择性地安利与精神健康相关的优质文艺作品。希望你能在里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颗药丸。”


07粒药丸
人物小传
适合人群:所有人



“那星潮汹涌的夜空正像她心底深藏的漩涡,在两级情绪的挣扎中,寻求生命的美丽与意义。”

——《躁郁之心》



有人说,

医不自医,人不渡己。

如果这位渡人的医者恰好是一位精神疾病患者呢?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

她是位列全美五位的“医界思想者”之一;

她是有二十余年专业经验的全球躁郁症领域权威专家;

她曾推动美国国会立法实现心理病患的保险平权制度;

她曾获得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麦克阿瑟天才奖”;

她的《天才向左,疯子向右》、《躁郁之心》享誉全球。


鲜有人比她更了解躁郁症,

因为她,也是一名躁郁症患者。


1

如果一切在开始的时候就得到关注,会不会不一样?Jamison也回答不了你。


初逢躁郁时,Jamison高三。那时的她精力旺盛、思维活跃,仿佛能理解所有难题,找到事物之间的“宇宙关联网”。这种奇妙的感觉,让她兴奋不已,但没有人会觉得是躁郁症的开始

然而,热情如潮汐,会上涨也会褪去。热情褪去后的她,只剩下四个字“精疲力尽”。灵敏的思维变得迟钝,灵活的身体变得僵硬,每天行走在死亡的边缘。没人有知道是怎么了,她也不愿让人察觉值得庆幸的是,几个月后她开始慢慢自愈。


“每天早上,我都会带着深深的倦意醒来,体验一个完全陌生的自己,感到生活无比厌烦和无聊。”


真正意识到自己生病了,是在大学的课堂上。


那是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的课程,在老师的讲述中,Jamison意识到,自己病了,需要去看看了。 
但是走到学生健康服务中心的门口,她却畏惧了。恐惧和羞耻使她在诊所门口挣扎。最后只能在臂弯里抽泣,放弃寻求帮助。

大一时,一位人格心理学教授把她荒诞不经的思考形容成热情迸发的创造力,鼓励她撰写论文,使Jamison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

21岁时,又遇到了一位同样具有情绪问题的教授,两个人都十分默契地拒绝使用药物治疗,受到他的强烈影响,Jamison决定放弃医学院的进修,攻读心理学博士


2

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强烈的科研热情让Jamison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以助理教授的身份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精神病学系工作,同时被指派到一间成人病房,以完成临床和教学工作。

随着对躁郁症研究兴趣的增长,和日益强烈地想要改变人们对躁郁症的看法和治疗态度的愿望,她和同事决定一起在UCLA建立一个院外分诊部,以专门诊断、治疗躁狂症和抑郁症。

门诊工作中既是患者又是医生的双重身份,给她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色彩。在撰写研究文献时,她不仅融合了科学和临床医学,同时也会加入许多个人体验。在讲座时,她例举的许多病例正是来源自己的亲身经历

1990年,Jamison作为合著者出版了长达千页的学术著作Manic Depressive Illness,这本书被美国出版人协会评选为当年“生物医学领域最优秀图书”,并成为躁郁症领域指定阅读的教材。

这一时期,她慢慢从助理教授成长为终身教授,在躁郁症方面的专长和贡献也可以说是达到了巅峰,并获得了世界医学领域的公认

然而,巨大的成就却是和疾病的困扰裹挟前进的,Jamison仍被躁郁症无情的周期性循环纠缠困扰。


3

婚姻危机、成为精神学系教授和过度工作的压力使得Jamison疾病症状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和工作生活。Jamison最终决定去看医生,并由此展开了她与锂盐战斗的序幕。锂盐带来的严重副作用使身体和精神不堪承受,她开始自行停药。

这样一个“任性的病人”最终尝到了自己酿下的苦果,对患病的恐惧、无助和羞耻让她一直拒绝住院治疗,虽然已经得到了最好的医疗看护,却似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她尝试自杀,在死亡的边缘徘徊挣扎

幸运的是,Jamison没有被躁郁症打败。但是她已经厌倦了隐藏疾病,厌倦了如履薄冰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她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经历来现身说法,为躁郁症正名,改变精神疾患的现实境遇,最终她选择了用写作公开自己的经历。


4

1995年,Jamison带有自传性质的书籍《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正式出版。这本书将Jamison与躁郁症抗争过程中的内心感悟与体验都完整地呈现出来,一经出版立即在美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掀起一次超越偏见、接纳心理病患的浪潮,更推动美国国会立法实现了心理病患的保险平权制度。


此书曾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超过20周,获《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大奖,全球15种语言发行。


然而,Jamison本人却因为坦白自己的病情而结束了治疗师生涯。

“无论结果如何,大声疾呼都比继续保持沉默更好。”

“我已经厌倦了隐瞒,厌倦了压抑和控制自己的能量。”

“我希望改变公众对一般性精神疾病,特别是躁郁症的态度。”


5

Jamison在与躁郁症抗争的过程中曾一度抗拒服药,躁狂与抑郁两种状态不断撕扯着她,让她备受折磨。接受药物治疗后,她的病情得到控制,在这场持续不断的拉锯战中,她也发现了能够“治愈”躁郁症的另一种“良药”——爱情。

由于病情的影响,与第一任丈夫离婚后,Jamison虽然短暂邂逅过爱情,绝大多数时候还是持续独自生活与工作,与躁郁抗争。直到38岁那年,Jamison遇见了45岁的Richar,这个她生命中永远充满了爱和温暖的安全港湾

“即便爱情不能治愈,它也一定是一剂强力的药物。”

Richar与Jamison完全不同,Richar是一个平静沉稳的人,无法理解Jamison内心上千种的激情和黑暗抑郁。然而Richar的沉稳和仁慈总能安抚Jamison恐怖又具有破坏性的情绪剧变。他们在一起的几年里,爱情的强大包容力成为帮助Jamison克服躁郁症,回归现实生活的“强力药”。

“就像,在痛苦折磨当中,爱情,注视着疯狂,容颜依旧。

不幸的是,2002年Richar在重症监护室中永远离开了Jamison。Jamison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时光,甚至一度处于躁狂状态复发的边缘。好在多年来Richar带来的安稳与保护让Jamison最终战胜了情绪,并在9年后写下自己与Richar的点点滴滴,纪念一生挚爱。


躁郁症带给Jamison无数的痛苦,却也让她更执着与于生命的美好。她告诉世人,患者除了患者这个标签,还可以有很多身份。

作为世界躁郁症研究领域顶尖专家,她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医界英雄”,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医学领域获得一席之地,跻身传统由男性主导的“纯男性俱乐部”。

Jamison的传奇一生,不只在于她患者与精神病医生的双重身份,更是因为她的工作,为更多躁郁症甚至精神疾病患者赢得了关注和理解,将"疯子"的铭牌从精神疾病的大理石墙面上敲凿下,为世界躁郁症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希望
“由于躁郁症,我哭得更多,所以欢笑也更多;因为经历过所有的冬日,所以更能欣赏春天;因为死亡如影随形,所以更了解生命的意义。”


资料来源:
Kay Redfield Jamison. (2013). 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
文 | 迪崽 荣荣芳 谢洋    排版 | Jenn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