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粟上海·愚园 | 社区里的共享艺术疗愈展


# 展览信息


 / 展  期 /

2021.3.27-2021.4.20

/ 地  点 /

粟上海·愚园

(愚园路1088弄48号2楼)

/ 开幕时间 /

2021.3.27 14:00pm

/ 主  办 /

刘海粟美术馆 CREATER创邑

/ 协  办 /

粟上海 社趣更馨 艺术社区

/ 特别支持 /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

/ 媒体支持 /
心声 Mind
刺鸟栖息地
郁今香
漫游青年GoLocal
WEable青年创新
Upbeing
无奇不游


/ “粟上海·愚园”开放时间 /

每周二至周日 10:00—18:00

最后入场时间 17:00 法定假日除外



# 展览介绍


我们在探索艺术与社区的链接,让艺术服务于人和社区,提升幸福感,共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从去年九月开始,刘海粟美术馆与艺术家王忠升一同开展了8次系列原创的共享疗愈艺术工作坊,32个小时、100+作品和160余位参与者。从心理学和精神健康的不同角度出发,譬如情绪、人格和潜意识等等为大家带来创作源泉。这里的每一件艺术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的真实情感,这份情感与这个社区、这座城市甚至整个国家息息相关。这正是共享疗愈艺术所主张的方向,看似这一理论基础是来自于遥远的欧美,但对于我们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度并不陌生,本次展览名称“ 众”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里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个典故仿佛跨越了时空,具有穿透力地诠释了共享疗愈艺术的魅力。

⼈⼈都是艺术家不是我们的⽬的,我们的⽬的是希望通过艺术,体验⼈⼈都是⾃⼰所在社区的共建者,可以⼀起来共创身⼼舒适的⽣活环境。当集体共同在⾃由的空间⾥即兴创作时,通过具有张⼒的艺术⽅式释放创意的能量和灵感的惊喜,⼀起享受这个美妙的过程。









共创作品















所以这不同于⽬前其他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不是征集⽽来,不是某位艺术家创作的具有疗愈性质的作品,这就是所有参与者制作完成的作品。每个⼈都是主创者,这个展览也属于每⼀个⼈。虽然⼤家都不是专业⼈⼠,但⼤家积极分⼯,发挥各⾃特⻓和潜能,⽤艺术为社区赋能。













来看看大家的面具🎭


我们一边实践一边试图解惑,艺术如何实现共享? 艺术真的有疗愈功效吗?艺术的边界是什么? ……借由共享疗愈艺术阶段性成果展览,希望能给大家打开一些思考的空间, 给社区创造更多与艺术发生关系的可能性。
同期,我们的社区共建好伙伴一帐Camplus在粟上海愚园馆外的绿地组织了城市营地活动,大家在观展之余还可以与这个春天尽情地约一次会

*本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意大利艺术治疗专家Laura Tonani 教授也作为学术顾问督导了项目的进展。


◇◇◇


共同创作者

曹珮婕、 曹叶薇、陈佳雯、陈恺、陈晓涵、陈欣茹、陈鑫培、陈毓、戴明、Elisa、冯君耀、 Gucao、古天心、郭饼干、何玲、何圣菊、⻩勇、HT、金银淑、李芸菲、李昭慧、刘冰鲤、刘星、 刘亚婷、陆素兰、陆逸、毛娟、毛毛 、毛文杰、Miranda、尼卡、潘瑜婧、 任立旺、任轶昕 、史力奇、施晓磊、孙樱桃 、孙彤雯、唐婕、王菲、王⻜、王乐、王慎、王圣格、王忠升、尉桓瑞、吴克群、筱茗、喜多卉、Xinyi 、辛宪云、熊琦、徐妙君、严晓旻、杨麟、杨小茜、杨卓尔、晏木、叶蕾、叶佩林、叶子、Yifei、 俞婷、俞悦、 袁豪、袁芊裕、曾天凤、张华颖、张霖、张雯、张素芳、张新君、张学林、赵旦妮、赵小宝、周卉男、周梦捷、周圣淋等......(不完全统计,姓名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展览团队

出品人:阮竣

策划:赵姝萍 王忠升

项目统筹:朱慧勤 刘璐 刘星

展陈设计 :CUUNION

粟上海志愿者团队

项目执行:曹珮婕

公共关系:张素芳

活动执行:张新芸 倪玲玲

公益协助:曾天凤

平面设计:杨小茜 林玥

空间设计:李琪然

导览专员:黄烁镭

编辑:陈鑫培

视频:曹叶薇 李媛媛

摄影:叶子  叶蕾

音频:陈毓

翻译:王慎 叶佩林

校对:Yifei

 

特别鸣谢

一账Camplus

芬缘FUMARE

参与此项目的所有艺术家社工及志愿者们







观展小贴士💌

/ 开放时间 /

9:00AM-17:00PM

(每周二至周日,16:00PM开始停止入场)※ 实行限流措施。馆内瞬时接待量不超过100人

请观众们合理安排参观时间,避免集中入馆。

/ 地  址 /

刘海粟美术馆

(延安西路1609号)

/ 目前开放展览 /

静观万象——郑文山水画展(本馆1号展厅)“许东生——寓意与冲击”展(本馆2号展厅)印说海粟——刘海粟用印研究展
(本馆5号展厅)

文字证源——刘海粟书法研究展

(本馆6号展厅)







非典型精神健康公益组织。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除了开展同伴教育、互助团体、讲座沙龙等经典社工项目,也通过影像研习、影像制作、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四年举办药玩·精神健康嘉年华。与多所高校合作,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706空间青年基金、银杏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支持。赞助支持/活动合作/投稿,联系thornbird123@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