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撒野』系列推送里,我们探索有关精神疾病的各种玩法,发布刺鸟栖息地主办的各类主题活动,同时友情转发我们认为值得一试的其他活动资讯。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探索自助和互助的多元形式,重建人与人的连结。”
3月1日,精神健康公益組織「刺鳥棲息地」創辦者小卡應黃宣穎教授邀請,在ANTH 3321/5321 Culture, Psychiatry and Mental Illness課堂上作了客席演講,主題為「非主流的精神健康公益實踐:從參與式觀察到觀察式參與」。
刺鳥棲息地嘗試超越學科、身體力行地進行與精神健康相關的公共教育,促進知識與經驗的生產,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小卡形容是「非主流」的存在。而這與她自身的背景與經歷亦密切相關——在本科時期,小卡主要關注如何做好社會工作服務;到研究生階段,小卡繼續攻讀社會工作,同時開始接觸人類學,興趣亦聚焦到精神健康、尤其是精神疾病背後的文化意義。「當時看到抑鬱症流行起來,彷彿人人都要得抑鬱症;說到抑鬱症,就是『抑鬱症的人是怎麼樣的』、『對抑鬱症患者不應該說什麼話』……抑鬱症從不被承認為疾病,變成是鐵板釘釘上的病,『有病就趕緊去吃藥』。我很疑惑,覺得這種趨勢中對抑鬱症的理解似乎有點太理所當然了。」於是,在畢業論文中,小卡嘗試運用民族誌田野調查的方法,從親歷者主體經驗出發,發掘其中「抑鬱的寓意」。小卡提到,為了尋找訪談對象,她在學校圖書館裡有關抑鬱症的書籍中都夾了小紙條,寫上「我最近在做相關研究,如果你想聊聊的話可以來找我」。這一細節讓同學們印象深刻。
「藥玩」——與「藥丸」、「要完」、「要玩」等精神疾病敘事中會出現的面向諧音——是刺鳥棲息地舉辦的一年一度的最大型的項目,以嘉年華/展覽為載體,包涵影像研習、應用戲劇、社會藝術工作坊、討論會、讀書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小卡介紹了藥玩從2017到2020歷年來的內容、主題和特色,也分享了藥玩除了規模變大、城市變多之外,在實踐上經歷的各種轉向:從個人的田野內容的分享,轉變為提供平台予精神疾病親歷者進行多元表達;團隊逐漸更加側重於報導、行業洞察、行動經驗的公共寫作,並嘗試進行系統的反思以及活動效果評估。「一開始我是想要通過公共活動自製田野,把組織活動作為我在田野中的一個角色;論文完成,我將藥玩作為一種面向田野的答辯;到後來,我為自己所創造的這一個觀察策略本身,成為了介入程度越來越高的行動,我們也在田野中、服務對象的身上找到了底氣,覺得這個東西很有意思,可以一直做下去。」
在講座的最後,小卡更進一步地和大家分享了她的反思與困惑:「『進一步做社工、退一步做田野』,或許只是我的一種想象和對自己的慰藉,實際上,我的狀態並不是那麼自洽、自在,要兼顧社工、行動者、公益組織負責人、研究者等各種角色,並不容易。有時我們可能想傳達一個社科視角的觀察,例如精神疾病的全球化、抑鬱症在日本地位的變化、情緒問題是否被過度醫學化等議題。但一句話說不好,受眾的反應就可能變成『你是在否定我的痛苦嗎』、『你是在說抑鬱症不存在嗎』、『你為什麼這麼傲慢』。大家需要的,可能是更實在的東西,與其告訴我它是什麼,不如告訴我怎麼做。有時候我們只是想較個真,卻要不斷加更多定語、狀語、附加更多語境,『不是槓』、『狗頭』,才能去跟大家聊天。」小卡感覺到,近年來不同人群之間的認知撕裂、觀點極化,使得對話討論的空間似乎日益壓縮;而年輕世代互動模式的快速變化,加之制度和市場之間的靈活空間被擠壓,也使她感受到跟上潮流、清晰定位的壓力。
那麼,為什麼是田野工作、為什麼是人類學?小卡認為,人類學的學科精神與精神疾病這一議題有其相契合之處: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不斷尋找某時某刻的真相、多層面的事實,從而拼接起一種圖景。「精神健康問題,不是簡單的個人心理困境或者腦部化學物質失衡,也是社會群體心態、歷史文化變遷、醫學技術發展的反映。」小卡把她的精神健康公益實踐描述為一個個人的公共化過程;換一個角度,她也把精神健康的公共教育,視為一種通識教育。「在精神健康這個最難以溝通、難以對話、最容易吵架的話題上,我們去做討論、爭辯、沙龍,嘗試把人們連結起來。那麼,今天我們能聊精神健康,明天可能就可以聊性別、聊更多更多的議題。在這個意義上說,我是一位公共行動者,我希望公共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精神健康,而是更良性的人際關係與對話生態。這對我來說是很需要、很重要的,我也想去創造。」人類學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學科。人類在不同環境中創造出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宗教體系。人類學家通過比較研究,找出這些文化制度之間的異同,從而探求人類生存的本質。人類學尤其重視發掘當地人的觀念,並強調與研究對象的互動,通過參與式觀察與深度訪談等田野考察方法,了解人們在其社會生活中的行為和想法。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成立於一九八零年,現已發展為一個國際認可的社會文化教研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唯一開設人類學系的專上院校。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為有意深造的學生提供修課式(文學碩士)及研究式(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課程。文學碩士課程之學生來自不同背景,以專業發展、繼續深造或純粹拓闊視野為目標,在此課程中學習人類學理論知識,並發展基本研究方法與技巧。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課程為具有特定研究興趣的學生提供嚴格而靈活的學術訓練,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發展研究計劃、進行研究並撰寫論文,從而為人類學作出具原創性之學術貢獻。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課程詳情。
以上是来自高校的报道感兴趣演讲者的视角,请点击下文
在田野里相遇 | 和港中大人类学同学聊天
非主流精神健康公益组织。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除了开展同伴教育、互助团体、讲座沙龙等经典社工项目,也通过影像研习、影像制作、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四年举办药玩·精神健康嘉年华。与多所高校合作,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706空间青年基金、银杏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支持。赞助支持/活动合作/投稿,联系thornbird123@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