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展览的展签字数超过三万字
飞路中英精神健康艺术展
幕后故事
34335字,
这是飞路展览的展签字数统计。
你可能很难想像
一个展览的展签需要这么大量的文字,
但,没错,请相信你的眼睛,
这就是89位来自中国和英国的艺术家
希望向大家呈现的作品描述。
展签,
作为展览最直观的
解释说明部分,
包括作品介绍和作者介绍。
展签的制作分三步走:
①和作者确认原始文本
②根据原始文本进行中译英和英译中
③排版设计付印
Step1 展签脚本内容确认
作为国际交流展,我们希望能够进行双语展示,而在开展翻译工作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展签的原始文本,英国那边的作品介绍是现成的,而中国这边则需要我们一一和作者确认。展签确认,听起来并不复杂。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是海量的工作。由于精神健康展览的特殊性,相比一般展览,我们也更加在意作者本人的主体性。作者希望用什么名字,作者的隐私部分如何处理,展品和议题的联系……
在报名的时候,作者们已经提交了一些展品资料,然而,这其中不乏作者们的生命故事,部分亲历者作者也会谈到自己的诊断经验。我们不确定这些给我们看的内容能否呈现给大众,因此,尽管我们已经可以整理归纳出作品信息和作者介绍,我们仍然需要一一和作者确认。
我们有以下几个工作原则
·尊重作者愿意,全部内容能联系上作者的都会经过作者确认
·放弃高效的在线文档集体协作,选择和作者一一单独沟通,从而避免参展作者之间的隐私互相暴露
·部分牺牲展签视觉美观度,给予作者更多的表达空间(相比一般展览惜字如金的作风,我们给作者们宽限到了250字,加上英文之后。许多展签做出来面积都会偏大)
·翻译需使用包容性语言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考量的确是有道理的。因为的确会出现作者会反复修改名称或者反复变动内容的部分,我们十分理解。精神健康艺术展,涉及到自我暴露,涉及到如何传达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价值,大家有反复的修改,是很正常的。然而这也辛苦了工作人员,除了一一加微信和等回复,我们也经常需要根据作者最新的变动进行修改和确认。
最终,
所有的中国区作者的展签内容
得以确认!
别松懈,这才是第一步,
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翻译!
本段撰文 | 小卡
Step2 展签翻译
先展示一下我们的工作成果:
中国展区71位
苏格兰展区18位
共89位作者的展签
需要确认中英文翻译
7月14日到7月18日
11位翻译组的伙伴们
在5天内完成了所有的展签翻译
下面给大家展示线上翻译协作时间轴
13日
翻译组建群
14日
中国区展签进行翻译
15日
中国区展签翻译完毕
16日
中国区展签进行校对
17日
英国苏格兰区展签进行翻译
18日
中国区展签校对完毕
英国苏格兰区展签进行校对
英国苏格兰区展签翻译完毕
19日
中国+英国苏格兰展签二次校对完毕
在此次展览之前,刺鸟是没有固定翻译的。后来机缘巧合有了一位固定翻译团子(本次展签翻译的统筹),再到后来有了另一位伙伴Meng的支持(本次展签翻译的协助统筹)。但因Flyway飞路展览的翻译量较大,两人完成终究有点勉强,于是6月我们借着刺鸟招募志愿者的机会,非常兴奋地为翻译组打了个广告。鉴于时间有限,来不及仔细跟每一位申请翻译职能的伙伴单独沟通,我们直接在机动志愿者大群里公布了翻译群的二维码并备注:谁有空谁进。7月13日翻译组建立,陆陆续续地有人扫码进群。
理想中,大家第一次"见面"会有破冰的时间来彼此熟络,但因大量的翻译工作急着被认领,翻译组的朋友们进组就直接干活啦。出乎意料,大家初次协同工作却额外默契。先是有一些零碎要紧的翻译(当天同步给苏格兰)小段落发布在群里,谁认领谁就在群里举手说一声,翻译好直接反馈在对话框里。先进组的伙伴们确认好提交的最后期限后一点没耽搁,立马跟进。中途新入组的伙伴,通过群组聊天记录同步信息后,亦能迅速地衔接上。如果遇到不确定要怎么翻译的段落,在群里问一句,大家也能很及时地给出自己的建议。不断地相互确认和校对中,不一会儿大家就搞定了紧急任务。
我们为了翻译
特地做了一份《精神健康包容性语言指南》
整理&制作 by Meng
紧随着
中英两国展签分别在
14日和17日下午正式开始翻译
有细心的伙伴们问
翻译作者简介时是否需要统一使用人称?
使用第一还是第三人称?
如果使用第三人称,如何确定人称代词?
亦或者干脆去掉任何人称的使用?
刺鸟团队的精力已经被其它任务瓜分,无暇再跟作者一一沟通人称喜好,于是大家谨慎斟酌后,我们决定按照作者简介里的人称使用来对照翻译就好。即作者使用第一人称,我们便翻译第一人称;作者使用第三人称,我们可翻译为they(英文的中性人称介词),亦可去掉人称,认领翻译的伙伴们自行判断。
像这样的细节推敲还有许多次。翻译组的工作原则是灵活简洁高效。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不管是中译英还是英译中,拿不定主意时都主动沟通,大家也及时答复,真的是很理想中的伙伴氛围了!可以说,这样互相支持和开放包容的态度是本次协同中最宝贵的特质。
最终
翻译组于7月19日
协同完成了所有翻译工作!
撒花!
这里作为翻译组的统筹多聊一句
我是第一次做统筹工作
期间有些沟通的细节
现在回想起来处理比较生疏
跟大家的连结也有限
还请见谅
幸运的是大家有自发的连结
每个人不同的处事沟通风格
都能很好地被包容
这里再次向翻译组的伙伴们表示感谢!
感受一下我们的工作文档
世界上最美的九个字
本段撰文 | 团子
以下为翻译组伙伴们的参与感想:
栗子
有关翻译展签,我对我翻译的苏格兰线下展览的几个艺术家的展签印象深刻,她们关注情感虐待、产后抑郁、疫情封锁期间的心理状态、女性作品甚至特朗普。我从一个很私人的角度看到了英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他们关心的事情。翻译这件事让我了解到大洋彼岸的人的生活,发现原来不论国籍,人类的遭遇都很相似。有关翻译协同,我意识到我对自身翻译工作的苛刻,我翻译时会仔细推敲某个词汇,也会自己校对,所以导致我的翻译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有时候对个别不能确认的我会先做别的事情,过一会可能又想出来了。同时我发现我很希望得到翻译统筹的反馈,肯定也好批评也罢,希望我可以在反馈中改进自己的工作。在刺鸟也发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翻译,感到很开心,很喜欢认真做事的人,也很喜欢和这种人一起工作。虽然目前没法去线下看展,但是意识到自己的翻译印在线下的某个空间也觉得很开心很有价值感。
TTT
虽然自己也是这次的参展创作者,但翻译给到我更丰厚的一重体验。在转换语言的过程中,我似乎更接近了其他人的感觉:比如翻译一组颜色时的我(似乎借那位作者之眼)看到一片我从未见过的景象,又或者翻译一个特定感觉时,我猜测着去体验那个作者的情感由何而来、到哪里去。不论是视觉还是情感,翻译给到我一个接近他人的主观真实的机会。不过,考虑到自己翻译水平的有限和人类经验本身的极度丰富和高个体性,我不敢下结论说我确实接触到了另一个人,只能说是接近。但这个接近已经很宝贵而可爱啦。对我而言,参与精神健康(其实我生活中更多地是接触、回应、服务有“精神疾痛”者)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今时此地共同感受,哪怕我们每个人的感受不同”—to feel together here and now, while it is totally OK and highly probable that each of us has a very individualized feeling. 在疾痛面前,不共感很可能造成漠视,而漠视带来羞辱和伤害;而保有各自的感觉、同时也不断拓展自己的感觉、接近他人的感觉,我认为是不增加痛苦、且追求“健康”的重要一步。翻译是一扇很奇妙的参与共感、拓展自我感觉的小窗。希望日后还有更多参与翻译的机会^
Chiefbird
我这次的感受在于在没有看到展品的情况下去通过只言片语去想象作者试图通过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去传递在作品描述里的意像。这还是蛮特别的一种体验。现在也很期待与自己翻译过的作者的作品相遇的时刻啊。
L
住在英国的作家们在用艺术和文字向我述说他们的故事,倾诉他们的感受。每个小小的展签背后,是我们所不能体会到的痛苦与心伤和一段独属于他们的记忆。看着他们的失望与希望的相互交织,我所能做的是静静的聆听并思考该如何很好的扮演一个藏在画布之下连接作者和观者的桥梁角色。我想尽我所能将他们的声音和想法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听见并与我一起牵着他们的手走过狭长黑暗的隧道,在出口处感受阳光的美好,夏日薄荷味的雨和秋日的橘色夕阳……
王安:
我感觉能够参与到这次翻译校对工作是一种privilege,因为它让我完成了两件很酷的事情 —— 用纯阅读的方式去赏析艺术作品以及仔细读完一次艺术展的所有展签(每次逛博物馆的都想实现的一个不可能目标)。翻译的过程对我来说像是一个倾听的过程,斟酌文字的同时我也在尝试去理解作者的经历和情感,或是试图沉浸在作者描绘的各种意境中。这个“倾听”的过程也不断地在填充我的好奇心,让我更想通过感官了解作者的艺术作品,使视觉与我脑海中通过翻译展签留存的“听觉”记忆形成微妙的共鸣与连接。同时这次经历也让我能够接触到关于精神健康的多种艺术表达形式,尽管它们属于同一个标签,但每一件作品又是那么得出色与独特,让我更加确信每一件作品背后那一位位鲜活的个体正在以不同的方式精彩着。
Step3 展签制作
完成了庞杂的确认和翻译工作
是不是直接可以开始打印了呢?
No no no
下面还需要对展签的外观
进行设计
最终放在展馆的展签
需要满足以下原则
·清晰可见,视觉友好
·成本低
·方便上墙,尽量减少对场地的破坏
·能够灵活挪动
我们想过多种方案,比如策展人朋友建议用长尾夹+硫酸纸,艺术家朋友建议我们用白卡纸。几番纠结之后,我们很幸运找到了一家做kt板便宜的商铺,最终我们还是决定用最常见的kt板做展签。
然而,即便是最简单的白底黑字,接近100个展签也就是接近100张图。复制粘贴,调整字体,统一对齐,这些活儿不难却极其琐碎。我们的平面担当坨坨此时正忙于海报和公众号视觉的设计,已分身乏术。此时不得不拜托我们一位设计师伙伴Kevin,他本身就是非常忙碌的上班族,但出于对我们的支持,他二话不说揽下了这活儿,花了大半天给到了我们一份ai文件。
好事多磨,文件在转曲的时候出现了bug。几番来回调整之后终于付印。结果,没成想,印刷出来仍然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说起来很搞笑:所有的作者和作品名字后面都多了个感叹号!
这应该是我遇过最逗的失误。
打个比方,本来是
伸出援手
团体作品
现在就变成了
伸出援手!
团体作品!
所有的作品都很有元气的样子,倒是显得每个字的精神都很健康。精神健康艺术展,变成了精神很健康的艺术作品的展览。
作废但会在分会场上循环使用的展签
玩笑归玩笑,这钱可就打了水漂了。试了试贴纸或者涂改液,都不满意。当机立断,全部重印。时间已经不多了,虽然经济上捉襟见肘,但该做的还得做到。毕竟,这不仅仅是最后排版和付印的工作,这也是前面所有确认工作和翻译工作的最终呈现。
重新打印的展签
以上,
就是展签制作的幕后故事
全员无报酬,全员高度投入,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展览做到最好,而对于可能出现的失误我们也希望观众和作者能够保有包容态度。
我们认为
主办方、艺术家、观众之间
应该是平等的共生关系
而非单向服务
我们需要的
不仅仅是开幕那天的掌声
更需要的是被你真实地看见
如果你也认可我们的工作,欢迎转发、点赞和打赏。打赏收入会用来补贴展览的成本,感谢!
我们的展览持续整整一个月
门票免费
这是我们坚持
展览免费的第五年
期待在现场和你相遇
本段撰文 | 小卡
感谢为展签制作付出劳动的全体伙伴
信息整合归纳&确认:小卡,团子
翻译统筹:团子,Meng
校对:王安、指南、Meng、团子
翻译:胡胡,阿易, TTT,王安,水表,
Chiefbird,指南,L,小鱼,栗子,
Dance for Honey, Meng, 团子
展签排版设计:Kevin,坨坨
策划 | 小卡
文字 | 团子 小卡
编辑 校对 | 小卡
配图 | 小卡
排版丨alicey
海报设计丨坨坨
统筹丨Summer 小卡
线下展览信息
Exhibition Info
地点:上海市宝山区蕰川路6号智慧湾科创园C区201-209
时间:8.1-8.31 上午10:30-下午18:00
参观预约:扫描以下二维码进行预约
「飞路Flyway中英精神健康艺术展」是以精神健康公共教育为目的公益艺术展览。该项目获得BritishCouncil中英文化连线基金资助,由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刺鸟栖息地(A Perch for the Thorn Birds)和英国的社会企业Artlink Central(艺术共链·中央区)联合举办,集中展示来自中国和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精神健康主题艺术创作。活动向职业艺术家和素人创作者开放,同时积极鼓励有精神困扰人士参与投稿并为有需要人士提供小额资助。项目于2021年8月在中国上海和苏格兰福特谷皇家医院就精选作品进行线上线下展览,同期举办一系列活动,促进行业交流,激发公众创造力,提高社会精神健康意识。「飞路Flyway」旨在创造一个安全开放的精神健康话题讨论场所,期待每一个愿意讲述和聆听的人。
精神健康公共艺术团体。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 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 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除了开展同伴教育、 互助团体、 讲座沙龙等经典项目, 也通过影像研习、 影像制作、 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四年举办药玩·精神健康嘉年华。与多所高校合作, 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 706空间青年基金、 银杏基金会、 爱德基金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