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民族志|公益助人者的行动艺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假象對話Jouska Author cec

“在『撒野』系列推送里,我们探索有关精神健康的各种玩法,发布刺鸟栖息地主办的各类主题活动,同时友情转发我们认为值得一试的其他活动资讯。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探索自助和互助的多元形式,重建人与人的连结。”

撒野系列

93

学生课题研究



刺鸟推荐语

本期内容来自同济大学创意学院的学生坨坨,她也是刺鸟栖息地和双相躁郁世界的志愿者,承担了大量的视觉方向工作。刺鸟栖息地的工作领域因为其交叉性和丰富的议题面向,一直以来都是各个专业同学研究和实践的土壤。


仅在今年下半年,我们就配合/支持了约五所高校多个系所的学生朋友们完成其作业或课题,专业面向包括社会工作、设计、纪录片制作、人类学专业、组织管理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收获良多,非常希望每一次这样的连结都能够成为学院与实践碰撞的机会,也希望这些课题和作业能够成为大家的起点,期待大家后续的专业成长!




***以下为正文***



我这个学期的研究课题结题了,我的研究主题是以艺术为媒介的公益行动,以刺鸟栖息地和其成员小卡的实践为调研对象。我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一楼布了一个小小的展,做了一本研究手册,疫情后学院不对外开放,不能带大家看我的展很可惜,就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吧。



01

展览



展览现场组成部分

一个小型的精神健康艺术展现场复现(包括2020年前刺鸟主导设计的艺术品和2021年飞路的艺术家群展)、刺鸟和小卡的艺术实践地图和时间轴、我的研究手册和主要调研对象小卡的硕士毕业论文、一块留言板和一支白板笔。


布展,在展柜上敲钉子。展位气质很安静,发出的声音很嚣张



02

留言板


11月8日

买了透明写字板,没想好怎么用,索性就写上了“Write down anything.”放在现场,想随缘收集留言。


开展两天后收到两条留言,“Anything:)” 和 “Meaningful topic but ??? not very clear”。


11月10日

仅仅隔了两天,留言板已经几乎被写满。我还是很惊喜的。学院一向的氛围是大家各行各路,除非有人做出很牛逼的东西,才会吸引大家又嫉妒又羡慕的关注。我的展位安静、刻板,没啥视觉吸引力,原以为没人会看,自然也没人会写。


学院另一处还有一个留言墙,最显眼的留言是“为中国献出心脏”和“我永远爱大三环境班”,是一个很公共的展示墙,和我的这个微缩留言墙风格大相径庭,我觉得很有意思。留言里不少是自己感情的抒发,我想同学们也需要像这个远看几乎透明的小留言板一样,一个相对幽秘的树洞。希望学院里新增一个类似的设施。


11月19日

留言板已经满员啦。之前的空隙里多出一条很开朗的留言,“我永远不会得抑郁症:D”。



03

研究手册



研究过程其实特别煎熬。中期汇报的时候我情绪崩溃了,哭了三天,请了一节课假调整状态,结果回去上的第一节课又哭了。研究和自己密切相关而且老师也不懂的事情,其实非常困难,具体心路历程就不赘述了,累。


问题很深,内容很多,时间很紧,成果有匆忙赶工的痕迹请见谅。但其实要我给自己打分的话,满分10分我要打10分,因为做完了就是胜利,不说有多大的价值,至少它也给相关的人(观众、小卡、刺鸟、课题)带来了微妙但实在的一点小光芒,我很庆幸。


日后把这本小册子再印刷一些发散出去,也是一个想法。总之先休息休息,慢慢来。




04

课题


虽然是我在设创第一次为了课题崩溃,但我还是很爱这个课的!总结会的时候讲到觉得设创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课题,生造很多无关紧要的需求是欺骗式的工作方式,我们为之工作的事儿得是“真的”。设计方法的第一步在本院培养就很不扎实,同学们都一窝蜂去搞最后一步视觉效果去了。比起华丽的视觉泡沫,重新想想我们的设计“有没有用,对谁有用”,能把路走得更宽一些。


几乎感觉是我第一次在大学期间正常地研究和学习。前三年都卷的死死的,学会了很多东西,但仔细一想都不是学校教会我的,是我在努力让自己不被大学杀死的过程中学会的。累,知识也不成系统,唯有自己变成了一只经常进入应激状态的兔子。

课题海报和介绍词


王衍老师

“以人为本”不仅是设计学核心价值观,也暗示了设计学的工作方法,基于普通人视角、以经验主义为思路的日常生活策略研究正在日渐影响设计思维方法,尤其是共情认知和问题定义。这次,我们以设计民族志描绘了六个日常的用户故事,故事的空间线索涵盖了贴近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街头的水果店、网红扎堆的古着市场、存续20年的旧书店、精神科医院的艺术展、青少年的树洞、甚至温州鞋都的厂区。在描绘故事过程中,我们试图倡导一种日常生活设计学的理念,倡导纵深的、贴近的、系统的认识附近,将人作为所附近空间的用户,去衡量、判断、理解不断演化的人工环境,捕捉先前被掩盖的问题维度,并建立面向活生生的人的设计思维模式。放下偏见、走近田野,提出第一个问题。


关注本文作者公众号


支持刺鸟欢迎购买周边
我们有原创周边了!|刺鸟的面包与玫瑰


精神健康公共艺术团体。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 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 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开展同伴教育、 互助团体、 讲座沙龙等经典项目, 也通过影像研习、 影像制作、 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五年举办精神健康艺术展览。与多所高校合作, 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 706空间青年基金、 银杏基金会、 爱德基金会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