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青少年谈心:今天不聊抑郁,去看看世界

Editor's Note

这是刺鸟的小卡和有亲历者背景的青少年交流的实录,口语记录难免疏漏偏差,望见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渡过青春号 Author 渡过青少年作者

 

【编者按】4月21日,小卡在第14期渡过”21天青少年线上营分享《看世界沙龙:因为喜欢cosplay,我选择了自由职业》。本文为这场活动的总结回顾,将以小卡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由鑫姐进行整理。


“活动开始前,想问大家一个小问题:你有想过以后从事什么职业吗?


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职业,你可以天马行空地畅想。请在会议聊天区打下你想做的职业+可能实现的概率(1-10分)。”


我看到大家的留言了:“搞乐队,6”、“作家,3”、“医生 10”、“歌手,0”、“广播剧编剧,3”、“调查兵团,-10”、“汽车工程,10”、“影视戏剧,8”、“我不太确定,或许我会做个网络画手,3”、“魔法少女,-5”、“音乐老师5”、“世界的观察者 0”、“军事工程师或战地记者,数字未知”、“大摆钟”、“心理咨询师,8”······


线上营的这系列活动叫“看世界沙龙”,我希望跟大家分享我是怎么跟这个世界相处的,期待给大家带来启发。


我身上有很多标签,最鲜明的标签就是“精神健康”,因为我大部分工作都跟精神健康有关。


但是我今天不是以一个精神健康从业者的身份跟大家聊天,而是以一个年近三十的老二次元自由职业者跟大家交流。


不是能给你带来收入的才是职业, 比如像我做公益其实没有什么收入,但我也会说我是全职,因为我尊重自己的工作。


以前我会开玩笑说:生意好的时候就是自由职业,生意不好时就是无业游民——如果没有人找你做事情,那你就处于无业状态。国家认可这样的自由职业者的存在,并把它称为灵活就业。


我也并非一毕业就是自由职业者。研究生毕业时我投了七十几份简历,只拿到了三四个offer,最后去北京房地产行业工作。做了半年,我越做越抑郁,每天一上班坐在那儿就想哭。


后来我毅然决然裸辞,过了一两年自由的日子,然后开始探索不同的职业,成为现在的自由职业者。


(小卡户口本上的职业一栏)

 

 

01


生活就是一场大型的cosplay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也有很多烦恼,那时我在动漫里找到很多共鸣,比如火影、海贼、银魂等。我很欣赏动漫里描绘的热血、友情、理想、拼搏的状态。


因为喜欢动漫,我就自然而然地想成为里面的人,从而喜欢上cosplay。我自己化妆、盘发,然后找到合适的cos服,自己拍摄并修图,一个人顶一个团队。当时真的蛮投入其中的,这份热爱从初中延续到大学。


上大学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于cosplay的热爱是一种对于角色扮演的热爱,我希望我的生活里有很多很多角色可以去扮演,不满足于只有一种角色。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就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场大型的cosplay。


我现在有四重身份:策展人,自媒体人,影像作者,社工。细分起来,每个身份下都有很多小职业。


 

(1)从无人问津到获得关注的策展人


我曾和伙伴们一起,举办过精神健康主题艺术展、影展;之前和上海精神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策划了600画廊画展,还有很多有展览性质的都市文化活动。


你们可能会好奇,如果我作为普通人想要做展览,那我怎么能做呢?


我的回答是:先不用顾虑那么多,去做就好。


我最开始策划展览,是没有场地的,就在一家咖啡馆的墙上,或者某个青年空间的角落去布置展览。即便当时也没多少人来看,展览是没有门票没有收入,基本被认定没有商业价值的,但我每年都会花一两个月找场地,花几千上万去做精神健康艺术展。


为什么呢?因为喜欢,因为想传递精神健康亲历者的艺术表达。


虽然前面无人问津,但每一年的成果都是后面的履历。去年我们就拿到了一个四百平米的场地,去年底到今年,我们就能够进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作为志愿团队去做展。当然从什么都没有到逐渐有点什么,需要的外部帮助和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我认为有的新闻报道是存在偏差的,对精神健康的报道非常妖魔化、污名化,让公众对于有精神困扰的伙伴印象不好。我想去做一些改变,想去影响从业人员,影响这些有话语权的人。


后来我创立了【刺鸟栖息地】这个公众号,大家有兴趣也可以了解看看。自媒体这个职业大家应该都挺熟悉的,在这里就不多讲。


慢慢地,我的自媒体越做越受关注,会被邀约去进行一些公众发言,一年可能要接受二十到三十家媒体采访。现在精神健康方面的宣传蛮难做的,要不断地去抛头露面,把你的观点曝光传达给大众。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精神健康领域的同行者,比如“渡过”的张进老师

 

 

(3)从门外汉到菜鸟影像作者


我从跟电影八竿子打不着,到能够成为影像作者,经历了差不多十年。


做影像作者的初衷是我想用一些艺术手法表达我对社会和精神健康的理解。另外,我自己也很喜欢看电影,热爱也很重要。


十年前我会在学校里组织放映电影;我们学校里一有电影课我就会去蹭课,蹭到所有课都上完了,然后穿越大半个城市,去另一个学校蹭他们的电影课。去到陌生的课堂,我的年纪都比这个课里的学生大,我也不怕。


我会问他们:你们拍电影的作业有没有什么要做的?我有我的特长可以贡献给你们。比如他们要去拍纪录片,但需要一个人访谈,我做不了摄影,那我就去做访谈员。


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买器材不断练习拍摄,拍得好不好都放到网上让大家来评价。我关注很多影像作品的比赛,只要看到比赛我都会去报名。


然就是会不停地被拒绝,拒绝是常态,不停地被拒绝后我就习惯了。


同样我也会经历很低谷、很黑暗的时候。大概四年前,我觉得拍影像作品一点意义都没有,为什么要浪费钱做?终于,我的一个片花被一个很靠谱电影学校承认了,然后就报名成功开始了一点系统学习。这个片花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实际上在外地拍了两个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花了很多钱也遇到了很多危险。后来渐开始能接到一些活儿,也参与到一些更像样的项目中去。


我现在是一个菜鸟影像作者。做了两部纪录长片与一些短片,这些作品也有部分入围过一些比赛,拿过很小很小的不值一提的奖。


我很感谢那时候的我没有放弃并且始终有积累。如果没有坚持拍摄那个片花,我也不会有这样的转折。


(在拍摄现场的照片碎片)

 

 

(4)以助人之心出发也助己的社工


大家知道社工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吗?


社工是以助人为专门职业的工作。很多社工是要在社区工作,做事情也比较琐碎。但也有很多社工在学校、敬老院、医院、戒毒所、监狱等等进行工作。我以前最好奇最感兴趣的是外展社工。外展社工会做什么呢?比如当夜幕降临,零点过后,大家就要去街上和街友(没有固定工作的流浪汉)交流,和可能是离家出走的少年聊天,看看有没有能帮到他们的地方。


我自己本身是社工专业出身,比较触动我的是我学生时代去社区进行社工实习,遇到了一位近90岁的战地记者,我跟她工作五年直到她去世。我陪她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虽然我跟她素昧平生,但我们却会在她人生最后的路口相遇。


当我以一个助人者的身份进入别人的生活,其实我自己也收获了很多。


我当社工也做社工教学和培训,还带过一点学生。我看着大家从大一到大四毕业然后找到工作,又成为了新的社工。有的还会来联系我:“哎小卡,我们最近有活儿你可以接吗?”


这样的感觉很奇妙,曾经的学生成为我的甲方,我挺开心的。一方面我可以赚钱了,但更开心的是,我种下去的种子生长出来了。

 


02


我为什么选择自由职业?



那我为什么要选择自由职业呢?


因为我很喜欢观察世界并且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在这些观察对象里面精神健康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


我学的社工专业跟精神健康领域相关,我会用书本上的世界跟我眼中的世界进行对比——我发现书本上的世界跟我所看到、感受到的都有差别。同时我也不开心过,也痛苦过,也有过很多人生低谷。


我想去做更多的社会观察,想知道精神疾病到底是怎么回事?精神障碍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观察世界又不能局限于一个视角,所以我会去接触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我这个人天生比较爱玩好动,很不想受局限,所以我就通过各种东西去观察。


虽然我有很多很多职业,但我也有原则。


我之所以潜入各种各样的行业,是因为我觉得书本上的东西很有限,实践出真知。我不想很多东西要被别人控制或者太受束缚,所以我就选择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我的老板就是我自己。


当然反过来了,如果我给自己放假,我就没工作了。




03


在职业花园里埋下种子



我是一个小镇做题家,和很多人一样经历了残酷的高考。虽然考上大家眼中还挺好的大学,但选了一个超级冷门的社工专业——有时上课只有四五个学生。


自己是一个蛮叛逆又独立的人,一直想做帮助别人的工作。这样的想法很天真,但又一直觉得助人很有意义。


大学毕业求职不顺,找到一份房地产工作又不喜欢。我下定决心裸辞后在家待业,两年后慢慢去做电影、展览,做社工、自媒体等等。


整个过程你说是突然发生的?好像也不是。


你说很顺利?当然也不是。


我身边不止一个人想劝我稳定下来,我的老师说你为什么不去找家机构固定做社工呢?我的朋友劝我好好做艺术,或者读博,或者去当高校老师······


我围绕着这些建议一直在做尝试。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我逐渐知道自己讨厌什么,自己擅长什么。最终变成了现在的模样,成为了一个所谓的自由职业者。


今天参与活动的伙伴都是青少年,也许大家听到我的分享觉得自由职业很美好,开始向往自由职业生活。


但我也想说,自由职业的大前提,是你得在某些特定领域已经有了积累,或者有了一个能够支撑你兴趣的强大动力,让你能够坚持坐几年的冷板凳,过几年无人问津的生活,你也许才能通过自由职业谋生。


或许你想做自由职业,不管你要做什么职业,都需要不断地保持反思,保持与自己的对话。同时也记得:不要被自己的专业所框住,人生真的有很多可能。


你我都是平凡人,我们大概率不会突然在三十岁大富大贵,更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故事是:你可能一直在某个领域摸爬滚打,同时又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遇到一些契机让你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就像是在花园里埋下了很多种子,你不知道哪些是草,哪些是花,你要一直去浇灌,给种子阳光、雨露、空气,定期呵护照看他们。


你想做的事就去做,你该做的事就去做。


把你的兴趣变成本领,把本领变成职业——当然这个过程得持续多年。不要看到这些种子还没发芽就很生气,把种子铲掉换其他品种。你要给自己一些希望,也给种下去的这些种子一些希望,然后才有可能会有多元的成长。


在活动的最开始,我让大家留言自己想做的职业。我想,这些梦想也许就是一粒种子。

 






整理/鑫姐

编辑/子烨

排版/子烨



精神健康艺术团体。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 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 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开展同伴教育、 互助团体、 讲座沙龙等经典项目, 也通过影像研习、 影像制作、 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五年举办精神健康艺术展览。与多所高校合作, 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BritishCouncil、 706空间青年基金、 银杏基金会、 爱德基金会支持。


微信 perchthornbird

邮箱 thornbird123@foxmail.com

网站thornbirds.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