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爱碳水和辣的人,去58个城市吃东西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时代,他一直在旅行,一直在吃堂食。他在抖音获得了1500万人的关注。人们喜欢他的长相,他低沉的嗓音,甚至他吃饭的癖好。但也许大家最喜欢的,是看了他的视频,我们也仿佛离开了家门。
2022年,防疫政策带来的变数很大,但他仍然去了58个城市,拍了129条视频。他说,如果你想打开自己的眼界,必须先打开自己的味蕾。他还说,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总是困于想,而破于行。我们得迈出第一步,再坚持无数步。
01
打卡乌啦啦打卡过的店
没人知道他到底是谁。他的年龄,读的大学,在哪里工作,这些都不知道。如果有人问他,他只会给一个笼统的描述:三十多岁,陕西人,现居北京、在服务行业工作近十年。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他。喜欢他的长相,他低沉的嗓音,甚至他吃饭的癖好。在抖音上,有1500万人关注他,跟着他在中国从南走到北,看他到处探店吃东西。
他有一只行李箱,永远都装着在路上会用到的物品:一套独立的洗漱用具、眼罩、耳塞等。当要出发的时候,他只需要把换洗衣服装进行李箱里,就可以准备打车了。
他还会带上一个密封保鲜袋,里面是十到二十粒大蒜,然后再放几粒在身上的衣服口袋里。这是他嗜“蒜”如命的特点。他信誓旦旦地说,大蒜放到发芽了也可以吃,没问题的。
几小时后,他就出现在另一座城市。他手持一台黑色相机,在巷子里走,找到一家“苍蝇馆子”,点菜,就座,然后对着镜头说出那句:“U,大家好,这里是乌啦啦。”
2022年,这个名叫“特别乌啦啦”的探店创作者,一共走了58个城市,拍了129条短视频,吃了很多东西——谁也不知道吃了多少。
去哪个城市吃呢?他有自己的一套选择标准。首先是他是否对当地饮食感兴趣(他最爱吃碳水和辣)。其次是参考粉丝在评论区的留言,他会特意去查询那些被提到次数较多的地方。如果当地有他特别想吃的东西,直接走。
比如去贵州安顺,他就是听说了“夺夺粉”这个名字。这到底是什么?
去了之后,他才知道“夺夺粉”的吃法类似火锅,切成方块的凉粉与火腿肠、藕片、冻魔芋等配菜,煮成一锅,可以选择酸辣和麻辣两种不同的口味。店家提供木签子,专门用来叉凉粉吃,当地人把这个动作称为“夺”。
再比如,他爱吃面,国内出名的面条他都会尝试。雅安挞挞面、杨凌蘸水面、临汾酥肉面。为了吃牛肉面,他特意飞去兰州、兰溪、内江和襄阳这四个地方,只为了吃一碗当地正宗的牛肉面。
有一次,他在北京为数不多还没拆迁的城中村里,吃到一家小馆子,卖一种叫板面的面条子,来吃饭的几乎都是周围工地上干活的兄弟和外卖小哥。一大碗面,加鸡蛋加肉肠加豆干,12元。他说这是北京啊,能想象吗,来吃饭的兄弟们不容易,老板也不容易。吃完面,他把车里的大半箱饮料送给了来吃面的兄弟们。他说,这个小面馆每天迎来送往那么多平凡的劳动者,每个人都在自己并不容易的生活里努力着。
他还讲过一个故事。那是一家小店,其实连小店都算不上,就是一个小铺面,一对聋哑人夫妻经营着臭豆腐的小本生意。吃过的朋友都说好,好吃到天花板那种,但当他真的站在聋哑大哥面前,用手比划着跟他交流,看着大哥身后的大姐静静地炸着臭豆腐时,那种无声的压迫感你难以想象。他坐在路边,吃完那盒臭豆腐,又继续坐了好久。他不知道怎么帮他们。
但这条视频播出后被很多朋友转发,上了抖音的热点,就有更多的朋友开始关注到了特殊人群,并且得到了“无障碍小店计划”的回应。他后来说,如果我的视频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特殊人群有一点点的帮助,那是我的荣幸。
他喜欢找价格便宜的小店吃饭,也喜欢尝试各种美食的“天花板”。有次他听同事说上海电力大学旁边有一家铁板烧是黑暗料理界数一数二的,下班之后他直接过去,二十块吃了满满一盘,然后向粉丝推荐说,大家有空的话可以来试一下。
视频发出来之后,很多粉丝都去这家店铺打卡,店门口排起长龙。有人在外面等了三小时。
粉丝们的热情有时也很“吓人”。抖音上常常能看见其他创作者,追随着乌啦啦的探店路线,重新去探一遍。也许这叫做“打卡乌啦啦打卡过的店”。
每次探店,乌啦啦在走向餐馆的路上,拍摄就开始了。他先介绍自己正在哪一座城市,今天又准备吃什么。
比如他第一次在诸暨次坞吃面,觉得不够爽快,因为店家拒绝了他加面的请求。第二年他又去了一趟次坞镇,一口气点了三碗。在他看来,次坞打面筋道、弹牙,完全不输北方。因为打面是纯手工制作的,他特意把后厨敲打面条的过程也拍了进去。
面条端上来,他夹起满满一筷子,塞进口中。他的吃法用东北话形容就是“炫面”。吃的时候,他从不咬断面条,“滋溜”着全部吃完。面条里的配菜,蛋卷、牛肉、河虾,他一一夹起,靠近镜头展示。
时不时,他会和旁边的食客或店家对话一两句。吃到最后,他会端起盘子,镜头里你可以看到他把剩下的食物吃得一干二净。
每支视频的片尾,乌啦啦都会做一个后仰头的动作,剪辑成慢动作,配上相同的文案“爷真美”和音乐。有次在店内,他被粉丝认出来,他一边拍摄,一边羞涩地对他们解释,一般这个动作他会多拍几条备用。
如果你在抖音搜索“乌啦啦路人视角”,你还能看到很多粉丝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乌啦啦。乌啦啦在走路,乌啦啦在吃面,乌啦啦的大长腿——粉丝们喜欢提这个。
在这些分散在抖音各个角落的众多视频里,其中一个粉丝拍摄的场景大概能显现乌啦啦的另一面:
那时他在开封,独自坐在一个露天的小桌子边。天色已黑,但这个小桌子的四周聚满了一群人,把他团团围住。桌上摆着几个外卖塑料袋,看不清乌啦啦在吃什么,但所有人都很安静,几乎是静默一样盯着他吃东西。这时,一个清脆的女声突然叫起来:“你得吃蒜呀!哥!”
02
先打开自己的味蕾
乌啦啦喜欢去小店,可能是因为小店接地气,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而且除了吃,他还能在视频里呈现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他都会走路,不停地走,走很长时间,在大街小巷里乱窜。他喜欢去的地方,包括菜市场、烟火气重的巷子,以及夜市。
但是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餐饮店注销的数量大约37.3万家,其中奶茶店注销了8万家,快餐小吃店12万家,火锅店1.2万家。他们选择闭店关门,消失在大街上和商场里。
在这样的时刻,乌啦啦觉得更要去探索这些小店。如果能给这些小店带来生意,让更多人光临这些店,也许是他拍视频之外最大的意义。
但这一年,各地的防疫政策都非常严格,这时候去探店,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三天两检、酒店隔离。因此他最经常做的事,就是查询各个地方的政策。他强调说,所有行程都是合法合规的。
因为政策,他们制定的行程时不时会被打乱。每去一个地方之前,乌啦啦的团队会先给当地的疾控中心、酒店和街道打电话确认信息,如果三方信息不统一,他们先把这个地方从行程中去掉。
比如三月,在长沙结束探店之后,他前往成都中转,突然发现当时如果要回北京,需要隔离七天,于是他开始规划在成都周边县市探店的行程:绵阳、江油、自贡、内江。
他说,如果你想打开自己的眼界,必须先打开自己的味蕾。
乌啦啦是他以前玩游戏时起的名字,注册抖音账号时,没多想,就直接用了相同的昵称。他也喜欢看美剧,抖音的介绍里常年写着自己是电影《麻雀之歌》《健听女孩》、美剧《离职》《流人》《国土安全》的知名观众。他从电影和电视剧里琢磨拍短视频的经验,买了自己的相机后,就常拍些生活素材,当作玩乐。
2020年,他拍了一条和同事在办公室周边吃饭的视频,一顿没有太多特色的番茄凉皮,不知怎么,突然就收获了很多观看量和点赞。接下来,他开始尝试创作一系列在办公室午餐的视频。被人观看带给他很大的动力,有一周时间,他每天都更新。那时候他基本每条粉丝留言都会回复。就这样,粉丝数慢慢增多了。
后来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他开始在出差的时候把自己在不同城市探店的经历拍下来。
在成为博主之前,乌啦啦有段时间非常厌恶出差。最痛苦的阶段,收拾完行李,要从北京出发,他拉着行李箱站在街边,打车,把箱子放上出租车。当他坐在那辆车上,要去机场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状态已经非常不好了。
他想自己应该调整状态:如果一件事情不得不做,与其讨厌,不如去享受它。
在他去过的所有地方中 ,2021在新疆的旅程是一个难以忘记的高光。当时他们一行人到乌鲁木齐,以为就和平常的流程一样,拍完视频素材就回去。但乌啦啦忽然提议说,要不要在新疆开车转转,从吐鲁番一直往西开,去喀什。说这话的时候,他们什么装备都没有。于是临时租车,临时采购户外装备,在二十四小时内,把一辆车装得满满当当,直接出发。
车开进戈壁里,四周没有可以吃饭的地方,他们在沙漠里的露营地吃自己准备好的铜鼓涮肉。结束后,东西都收拾好了,乌啦啦让所有人等一会再走。所有人都躺在沙漠上,抬头看星星。
乌啦啦后来说,有那么一瞬间,他感到孤独,非常强烈。
这种感觉和平时在城市里探店截然不同。在城市里,生活充满棘手的、等待解决的事项。即使在街道闲逛,每过三五十米也都要面临具体的选择:要往左还是往右走。但在沙漠的那个时刻,壮阔宏伟的自然景观让那些焦虑都隐匿了。虽然不久前他还和同事欢声笑语地在吃饭,可是躺在沙漠的黑夜里,看着星空的时候,他感到人类的渺小,以及机缘巧合地在这个地球上生存是多么奇妙。
那时,乌啦啦在抖音上已经有约500万粉丝关注。当时很多工作机会接踵而来,他感到有些心慌,不知道该怎么去应对和甄别。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找了现在的团队帮他打理这些事情。
很多人都会以签约作为一个分水岭,开始自己全职创作的生涯,但乌啦啦没想过辞职。他说,他并没有觉得自己能够被人们一直喜欢。
有些问题一直在他脑子里盘旋,比如:人们喜欢自己到底因为什么?有那么多美食博主拍得比自己好,菜品比自己呈现得多,形容食物的语言也更丰富,为什么大家会关注他?如果幸运的话,自己能被大家喜欢五六年,那之后呢?
他说自己已经过了那个年纪,觉得“火了”就换一种生活方式。被这么多人持续不断地喜欢和关注,就像一个“事件”来到了他的生活里。
在新疆沙漠那晚,乌啦啦心里想着自己刚刚拍了一条视频,很满意;刚刚吃过一顿火锅,很饱足。现在,自己的工作结束了,同事关系也很融洽,他们还保护了环境,把周围收拾得干干净净,一片垃圾也没有留下。
03
和1500万朋友一起走过黄浦江
2022年春节,乌啦啦在陕西老家度过。过年时,他在家拍了两条视频,一条是晚上去夜市吃宵夜,另一条是去不远的秦镇吃米皮。和之前生活不一样的是,他在饭店被粉丝认出来的概率非常高。走在街上隔三五步就会有陌生人和他打招呼,在早餐店吃饭时还有粉丝给他送了一束花。
五月,他从潮汕回到北京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手上没有片子了,而且接下来无论去哪里,好像都会被隔离。
和其他创作者不一样,乌啦啦很少囤片。一般情况,如果安排后天发片,他会提前差不多两天时间到目的地,拍完之后,迅速剪辑,迅速发布,附带当地的定位信息。因此一般情况下,他不会做太长的行程规划。
“银川”这个地名是忽然出现的,当时团队所有同事把所有能想到的地方都查了一遍,最后只有这里可以去。乌啦啦立刻就买了机票出发。至于那里能否找到好吃的东西,他一点儿也不担心。
入住酒店之后,刚拍了一天素材,第二天就收到通知,酒店临时被封三天。
这是他过去三年唯一一次被封锁在室内。后来他在银川总共待了七天时间,在可以自由行走的四天里,他出去吃了羊杂碎、炒刀削、辣糊糊和羊肉搓面,发了四条短视频。
他说这并不是他效率最高的状态。如果精神状态好,而且设备一直有电,他曾经一天拍过三条视频,三餐没有一顿浪费的。
到了年末,乌啦啦最后一站定在上海。
他曾在这里生活过两年,喜欢这座城市下着小雨的时刻。没有工作时,他也会在长乐路的梧桐树下走一走,找一家小店进去吃点东西。阳光好的冬日,上海室外气温十几度,乌啦啦穿一件白色短袖,外面叠着两件外套,戴着黑色棒球帽,在路上走。当他在一家餐馆门口站着,一辆黑色轿车经过,副驾驶座的车窗摇下来,里面的人冲他喊了一声“乌啦啦”,然后就开走了。
他自己也笑了起来:“怎么这样也能认出我来?”
马路对面,几位女生停下脚步,对着他拍照。乌啦啦看见了,冲着镜头比起剪刀手。他去的每家店,老板都会招呼他下次再来。
乌啦啦说自己是一个不擅长做总结的人。如果要说2022年最大的变化,可能和探店没有关系,是他去做了一个植发手术。他花了十七万六千四百块,头上挨了无数针麻药,中途后悔三次。
手术做完之后,医生告诉他半年内不能吃辣。
乌啦啦用“冲动”来形容这个决定,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考虑清楚这件事给他的视频拍摄带来的影响。比如在成都拍摄吃火锅的视频,粉丝调侃说,这个自封“辣王”的博主竟然点了鸳鸯锅。
但他认为植发也没什么坏处。“生活,或者我自己的某一瞬间的决定,带我走到了今天。现在此时此刻,我觉得挺好的,就行。我觉得不太OK的,我就努力想办法去调整它。如果我觉得特别好,我就去享受它。”
在上海,他想拍些探店之外的生活视频。有一个晚上凌晨三点,他睡不着,从酒店走出来,心想自己能不能从浦东走到浦西去。他在凌晨走进保安室、修车摊、便利店,向自己遇到的所有人抛出这个问题。人们都告诉他,走是走不过去的,要坐轮渡才行。好不容易,有人给他指了一条路,他到了之后发现上面挂着“行人禁止通行”的标识。当时他想这一晚上可能白忙了,拍了这么多素材都浪费了。没想到,最后有人告诉他,不远处有一座桥,上面的人行通道可以直接通往浦西。
在桥上,乌啦啦一步一步向前走,对着镜头说要带着关注他的1500万朋友一起走过黄浦江。
这一年,他自己也经历过许多不好的事情,但他总会对自己说,不论遇到什么,都不要失去对自己的确信。
在最后发布的这个视频里,乌啦啦迎着早晨的太阳踏上了浦西的土地。这时他低沉的声音再次出现。他说,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总是困于想,而破于行,如果你不站出来挑战自己,你不会发现新的路,不会遇见新的人,不会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大。如果尝试之后成功了,你得知道,能够到达终点的,是因为你迈出了第一步,坚持了无数步。
如果可能,请你也向前一步
迈出第一步,再坚持无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