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成都没到杜甫草堂,就等于没来成都……
Editor's Note
赏心悦目,值得一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法之剑 Author 法之剑
文|叶子
一
2010年的春节,到成都旅行。下了飞机,就想起了邓公曾说过的一句话:“来成都没到杜甫草堂,就等于没来成都。”
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落成都时的居所。千百年来,它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时光荏苒,现在它更成了中国文人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精神的荟萃之所。
我笃信伟人的眼光,大年初二,在雾霭迷蒙中,便迫不及待地跑去拜谒了杜甫草堂。
二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紧邻着风光秀美的浣花溪公园。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自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说的便是这里。
据说,他在此先后居住了四年。765年,他的好友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眷告别成都,流落他乡。在草堂居住期间,他创作的诗歌共有240余首之多,其中包括那首著名的《秋风为茅庐所破歌》。
其实,自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复存在了,是五代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建茅屋,才使之得以保存。后又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年间和清嘉庆年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使之逐渐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和诗人故居为一体的博物馆,一处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文化圣地。
我去的时候,因为离08年“汶川大地震”不久,杜甫草堂刚刚完成了地震后的大修。修葺一新的草堂,将它规模宏伟,建筑古朴,风景典雅的风格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三
一走入杜甫草堂的大门,眼前便亮了起来:立柱飞檐,曲径回廊,小桥亭台,翠竹碧树,曲水林塘……处处古朴秀丽,幽雅精致,犹如一幅含蓄的水墨画,充满了杜诗的清灵幽远之意境。这哪里是草堂,分明是人间仙境呀!
记得影星高圆圆和韩国偶像明星郑雨盛联袂演出的电影《好雨时节》,就是在这里取景的。爱情如花,心香如雨,情缘似梦,真爱永恒——宛若世外桃源的草堂,讲述了一段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
四
越过草堂正门,跨过石桥,有一座通堂式的敞厅——大廨。该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两壁悬挂有一幅意深语工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厅后面便是诗史堂。自宋以来,人们尊称杜甫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故堂名诗史。诗史堂两侧是陈列室。堂中,安放着古铜色的杜甫凝神沉思的全身塑像。两旁,还有成都民间艺人蔡缉武所塑的李白、杜甫像。此外,堂内还悬挂有朱德、陈毅、郭沫若等人的题词。
诗史堂前,有一片梅林。旁边,还有两株硕大的罗汉松,枝繁叶茂,苍劲蓬勃。堂后,有小桥连接柴门,过柴门即到了工部祠。
工部祠,因杜甫曾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
在杜甫像两侧,还有黄庭坚、陆游的石像,因此这里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镶嵌的清代石刻“少陵草堂图”,精巧细致。据称,解放后就是依据此图恢复的草堂旧貌。
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错落点缀着亭、台、池、榭。其间,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还有郁郁葱葱的翠竹苍松。
整座祠宇,庭院深深,古木参天;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既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之佳境。
大廨、诗史堂、工部祠这三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相互回廊环绕,水榭相接,匠心独具。
五
出工部祠往东,我急切地寻觅草堂的遗址。
那间简陋的茅屋究竟在哪里?在流水萦回,竹树掩映处,我远远地看见了“少陵草堂”的碑亭,这意味着茅屋就在眼前了。
果然,浣花溪畔,茅屋掩映于一片翠竹古木中……
茅屋似跟千年前不堪一击的草庐一样,屋顶铺着茅草,竹条夹墙,裹以黄泥。一字排开的茅屋,虽简陋晦暗,但整齐有序,格局清晰,功能齐备。屋内,有厨房、有卧室、有书房、还会客室……一桌一凳,一锅一灶,一锹一锄,粗拙而简单,但通过它们依稀可以感知诗人当年的生活境况。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杜甫在这里写下的,后来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秋风为茅庐所破歌》。
不知怎的,站在茅屋前,我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仿佛终于触摸到了先生的衣袖,体味了他的心意。
不知他曾站在哪扇窗前凭栏远望?不知他曾坐在哪棵树下晨起读书?不知当顽劣的孩童抱走茅草时他会不会因感怀身世而泪眼婆娑?不知当邻人黄四娘家花开缤纷时他会不会欣喜得颜展眉开?也不知他带着家人是怎样在这里,熬过了“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漫漫长夜?
透过茅屋,我分明看见了老先生的愁眉不展,踌躇难安……这正是唐末的屋檐下知识分子寒酸与苦闷的缩影呵。
六
在唐代诗人中,我年少时仰慕李白,成年后则钟情杜甫。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充满人间沧桑的现实主义诗歌,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道出了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悲情,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血泪。
在这个中国最兴盛的封建王朝里,一面是“朱门酒肉臭”的奢侈,一面是“路有冻死骨”的悲伤,诗人发自肺腑的呐喊,无疑是为大唐奏响了走向末日的挽歌。最难得的是,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感天动地,彪炳千秋!
郭沫若先生在1953年曾为杜甫草堂撰写了的一幅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呀,杜甫自始至终地展现了一个文人的风骨与良心。
从古到今,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闪烁过无数的星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已黯淡,唯有杜甫,始终高悬在人们的头顶。人们尊重他,怀念他,是因为他始终与老百姓唇齿相依。他爱百姓之所爱,恨百姓之所恨,敢于用手中之妙笔,表达民众之心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诗人对黑暗社会发出的最强烈地控诉;“穷年忧黎元,感叹肠内热”,是诗人对老百姓流露出的最真诚的怜悯。
大唐帝国的光辉未曾惠及一生困顿的杜甫,然而,他却在颠沛流离中,缔造了一个光彩夺目又不乏人间温情的诗歌全盛时代。
七
记得冯至说过:“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出生地和埋葬之处,但不能忽略他在成都的草堂。”的确,杜甫草堂俨然成为了诗人精神与地位的象征,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站在杜甫像前,我默默地与诗人对视。
从他炯炯有神的目光里,我看到了悲天悯人的情怀,看到了嫉恶如仇的性格,还看到了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同时,我也从他的目光里,看到了些许的无奈与惆怅。他“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因为现如今一天天飞涨的房价,许多老百姓还没能实现呵。
因此,我就想:老先生是一定不会欢迎任志强、潘石屹这些房地产大佬的,所以,请你们这些只谋个人私利,不管百姓疾苦的高房价推手,远离杜甫草堂!
八
杜甫生前曾感叹诗友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而杜甫与之相反,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声名鹊起,赢得了千秋万岁的赞誉。
诚如这杜甫草堂,在他死后,一次次地翻修、扩建,一次比一次规模宏大,一次比一次秀丽精致,可这些于诗人本身又有何益?历史上常有这样的事,一些才华横溢者往往如明珠暗投,无人赏识,而一些身无长技的庸才,却凭着溜须拍马,高官厚禄,锦衣玉食。
像杜甫这样的贤能者,为什么生前对他们置若罔闻,而等到死后,却为他们大兴土木,对他们敬之若神?所幸,这样的悲剧,在当今时代不会发生了。
一位哲人说过,能保持永恒的美,在于它蕴涵着悲愁。我想,杜甫草堂正是因为这份悲情的色彩,引发了人们诸多的思索和感怀,才拥有了永恒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九
离开草堂前,我特意在蓝白瓷的“草堂”两个大字前留了影,作为纪念。就在拍照时,我发现不远处,有几株腊梅正傲然怒放……
在成都阴沉沉的天色中,这金灿灿的腊梅花,显得绚烂而夺目。轻轻地从它身边走过,那份沁人心脾的清香,更令人欣喜异常!
读美文,请关注“叶语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