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育与标准答案
多姿多彩、饶有趣味会使人热爱生活。相反的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可能会让人悲观厌世。富有趣味、能吸引孩子学习是教育的基础,这与现在的标准答案式的教育是南辕北辙。
一、天生趣味
孩子们在学校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学习吗?面对枯燥的书本和课堂,他们总能想出点新花样,不然怎么对得起花一样的青葱岁月?
网传孩子的课本内置插图被画的各种各样,杜甫、成吉思汗、皇帝、蒙娜丽莎在接受了涂鸦的洗礼之后,改变了以往呆板的模样,变成了热爱音乐、喜欢自拍的文艺青年,变成了打着篮球运球高手,变成了身穿西服、手拿电话的潇洒人士。
对于父母来讲,看到这些涂鸦,自然想到孩子肯定没有认真学习听课。这肯定让很多父母每天都为如何让教育而忧心忡忡。
那么真正高效教育的第一条标准是什么呢?“有趣”或者吸引力可能是得到最多认同的。许多教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很少能做到寓教于乐,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在视教学工作为谋生方法的老师们日复一日、味同嚼蜡的讲解中,再好的科学真理、传世名篇也黯然失色。一般孩子在课堂上比较吵闹,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很多老师会通过愤怒的表情,严厉的声音让孩子注意,伴随着枯燥的教学氛围和教科书中,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一节课、一个上午、一学期,看到的都是你冷冰冰的严肃的脸,还有没有趣味的教科书,的确让人难熬。
二、古代兴趣教育
教育有趣的重要性,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中讲:“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大意是,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而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儿童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
三、标准答案
如果聪明伶俐的小朋友脑袋里只剩标准答案,慢慢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教育会有什么效果?
网传有位前央视知名女主持人在一篇文章里发泄当年的不满:“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过‘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这句话反应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
事实上天知道鲁迅先生当年为什么这样写,就好像中午吃了面条,晚上一高兴又吃了面条一样。谁也不至于对这个小小细节这么重视。
我们都遇到这样的某些人:年龄不小、书读的不少、也有一定的阅历,却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无论你跟他讲道理、讲理论,还是谈常识、谈逻辑、分析具体事例,他都是能调出脑子里的标准答案来应对。
而这些标准答案听起来、看起来却是那么熟悉,往往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些标准答案究竟从何而来呢?仔细想想,原来都是学校课本、国内媒体(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等)上面说的那些。
某些人,读书的时候不知道标准答案的来历,却能把这些忽悠人的东西深深的印进脑海里。当然,这不仅仅是学校和课本的功劳,还有周边环境中各种媒体全方位轰炸的功劳。他们不知道的是:一旦这些东西被植入大脑,从此他的大脑便不再属于他,而是属于那些掌控课本和媒体的某些人了。
欢迎扫码关注校友原创公众号👆,百万阅读量,每日更新👆
更多精彩: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夺冠,荣誉难掩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