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说金砖】陈晓晨:“5个I”助力金砖国家中小企业合作

2017-08-17 陈晓晨 全球治理

 

作者陈晓晨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研究部主任、研究员,本文刊于2016年9月26日中国网。


编者按: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渐汹涌的今天,外向的国际化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重要途径企业国际合作的机制化则是一个“化零为整”的整合过程,有利于将地理上分散的各国企业集合在一起,产生集群效应,节约市场交易成本金砖国家之间经济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广阔金砖国家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已有较多进展,但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相形见绌。

由于中小企业的局限性,要实现机制化的国际合作较为困难。金砖五国相距遥远,交通不便,即使它们之间互补性很强,但交易成本过高阻断了金砖中小企业合作。正如国际政治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约瑟夫·奈指出的那样,金砖国家在享有巨大经济合作潜力的同时,仍旧面临着黏合力薄弱的问题。

    

2016年9月19日-23日,金砖国家第八届学术论坛和第五次智库理事会分别在印度果阿和德里举办。笔者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与上述论坛并发言,认为金砖国家应借力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从“5个I”着手,促进金砖国家中小企业合作。以下为发言记录:

        2016年9月19日至23日,金砖国家第八届学术论坛在印度果阿举办


在过去两天的讨论中,各位金砖国家的同事们集中指向了一个问题:金砖国家间经济合作的滞后,尤其是中小企业合作的缺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解决?


金砖国家中小企业合作的缺乏源于交易成本过高以至于阻断交易。为此,应当提供公共产品解决交易失败问题。G20,尤其是刚刚结束的杭州峰会,可在两个方面提供这样的公共品:第一,G20杭州领导人峰会和工商峰会(B20)达成的成果可以直接或间接推动金砖国家中小企业合作与创新;第二,金砖国家可以参考借鉴此次G20杭州峰会的机制,尤其是G20与B20之间的紧密联系,加强金砖国家工商界合作的机制建设,尤其是提高中小企业在金砖国家决策机制中的话语权。具体应当从五个方面着手,即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信息共享(Informationsharing)、机制建设(Institutionalization)、智力支持(Intellectualsupport)和融合发展(Integration)这“5个I”。


金砖国家之间互补性强,经济合作空间巨大。金砖各国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很多。然而,中小企业的合作就相形见绌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我认为,根本问题在于金砖国家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过高,乃至阻断交易,使其不可能发生。简单说,就是他们找不到彼此,找不到交易对手。


为了解决交易失败的问题,必须提供公共品,降低交易成本,来促成交易。传统上有两种途径可以提供这种公共品,一种是资本,一种是政府。然而,单纯依靠任何一种途径,都会产生很多问题。前者产生不公,因为中小企业难以在价值链上提升;后者产生低效,因为政府无法掌握生产和需求数据。因此,政府需要与市场协同,为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沟通环境。其中特别是信息共享与大数据平台。


1政策环境


G20为金砖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在产业政策上,此次G20杭州峰会公报将促进中小企业从新工业革命中获益列为《G20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的关键内容,提出构建全球电子商务平台(eWTP),促进中小企业的贸易便利化。在金融治理上,公报支持各国制定更广泛的普惠金融计划,要求落实G20中小企业融资行动计划,实施中小企业融资高级原则等。


同样重要的是,此次G20峰会与B20之间的紧密联系,给我们金砖国家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范例,那就是各国工商界、尤其是中小企业参与全球治理的决策过程。金砖机制也应当参考借鉴。我们现在有金砖工商理事会(BBC),去年在俄罗斯乌法召开了第一次金砖国家中小企业论坛。不过,金砖工商机制的问题在于,工商界人士仅仅是每年见面一次——当然,这也很有帮助——但对决策的影响力仍然有限。


2“5个I”


由此,我提出金砖国家中小企业合作的“5个I”:


第一,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建立交易体系、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础。基础设施不仅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尤其是中小企业最为关心的金融基础设施。G20杭州峰会公报支持各国制定更广泛的普惠金融计划,要求落实G20中小企业融资行动计划。这将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第二,信息共享(informationsharing)是降低中小企业交易成本、让他们“找到彼此”的途径。其中,建立大数据平台是重要方式。G20公报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提出构建全球电子商务平台(eWTP),促进中小企业的贸易便利化。值得一提的是,eWTP就是G20与B20合作的例子。在金砖机制中,领导人峰会与工商界也应当产生这样的互动。


第三,机制建设(Institutionalization)能够提高中小企业在金砖决策机制中的话语权。金砖国家的工商界,尤其是中小企业应当有更多渠道,把他们的声音反映在领导人峰会上。工商理事会应当吸纳更多中小企业的代表。这是金砖国家走向更加机制化在工商界的重要侧面。


第四,智力支持(Intellectualsupport)将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宏观层次的指导,帮助他们创新,找到企业发展的路线图与“蓝海”。G20通过强调创新,并强调国际间技术的流动与转移来帮助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兴市场的中小企业。金砖国家应当利用好这一点,大力鼓励中小企业的创新。智库也应当发挥更多作用。到目前为止,智库还没有很多支持中小企业的研究。我希望看到以后有更多这样的例子。


最后,融合发展(Integration)是金砖国家中小企业合作的根本方式。中小企业的发展要与政策有更多沟通,建设基础设施,建立整合的交易平台,更加机制化地参与决策,整合更多的技术与智力资源,最终共享发展。


让我借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发言:全金砖国家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

金砖小贴士

金砖国家创新合作行动计划 


2017年7月8日,在杭州召开的第五届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上,与会方一致通过了《金砖国家创新合作行动计划》。金砖国家创新合作行动计划重点突出了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创新合作,尤其是为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明晰的方向,旨在共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挑战,提升金砖国家整体创新竞争力。未来,将从七个方面推动落实《行动计划》:


——在现有的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机制下,建立创新工作组,敦促落实《行动计划》,推动金砖国家间创新战略、政策、最佳实践的交流对话与务实合作;


——在《金砖国家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谅解备忘录》已经确定的19个重点合作领域,特别是五国各自牵头的专题领域内,加强科学和研究活动的合作,继续鼓励在多边框架下支持联合研发项目,开放科学和共享研究基础设施,探索大科学项目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鼓励开展科技园区合作、企业技术合作,欢迎就科技园区合作建立定期交流机制;


——鼓励金砖国家间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合作、加强从事技术转移的人才培养、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创新成果在金砖国家间广泛、有序地转移转化;


——推动金砖五国设立青年创新创业合作伙伴关系;


——支持科技创新投资以及跨境投资,加强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交流,使其关注和支持创新创业领域的合作,探讨通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现有的资金平台推动创新;


——支持科技创新人才流动,尤其是青年科学家、青年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分享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的最佳实践。


关 于 我 们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RUC)成立于2017年3月9日,是北京巨丰金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琳女士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负责运营管理的教育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由原外交部副部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何亚非领衔,前中国银行副行长、国际商会执行董事、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旨在构建高层次、高水准的全球治理思想交流平台,并向社会发布高质量的全球治理研究报告,努力践行咨政、启民、伐谋、孕才的智库使命。



欢迎关注全球治理官方微信公众号
globalgovernance2017


  更多阅读:

【热点】何亚非:“后美国时代”来临,加速全球大变局开启新的历史起点

【重磅】一篇点击量迅速破10万+的深度好文:欧洲十国调研后审视中国优劣势

【智说金砖】罗来军:金砖国家“十年磨一剑”,开启国际合作协调的“第二个金色十年

【智说金砖】何亚非:推动新全球化?金砖合作自有方案

【智说金砖】魏本华:全球经济乏力,金砖是否褪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