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义:印度以为遏制中国“好处占尽”,不知已成美西方“炮灰”
本文约5000字,读完约需6分钟
作者刘宗义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转载自观察者网。
GGRC2017
无论是为了遏制中国崛起,还是在俄乌冲突中发挥作用,印度这几年突然成了美西方竞相争取的“香饽饽”。
从担任G20轮值国主席到召开全球南方国家峰会,印度也自得其乐于“国际地位的提升”。由于早前加入西方对俄石油限价协议,印度的站位一时引发猜测——它是否将背离俄罗斯,转向西方?随着G20外长会、财长会举行,印度作为本年度G20轮值主席国,它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作出如下解读。
·“印度已转向反对俄罗斯”?
观察者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3月访印时,正式邀请莫迪参加5月由日方举行的G7峰会,莫迪已接受邀请。有外媒开始渲染,说这意味着“印度已转向反对俄罗斯”。您如何看待印度的这一动作?
刘宗义:首先,“印度转向反对俄罗斯”这一说法未免有些武断,并不能因为它参加一次G7峰会就下此判断,毕竟印度实际上并非第一次参加G7峰会,它去年已参加过一次。
印度前段时间加入了西方对俄石油的限价协议,也有观点认为这能说明印度的转向。但实际上,这也不能代表印度的态度转变,原因很简单——印度就是想买便宜石油,西方对俄石油限价,正中印度下怀,印度巴不得俄石油的价格越低越好。
目前印度还是选择在俄罗斯及西方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不过,它确实是越来越倾向于西方,离俄罗斯越来越远。
莫迪与岸田文雄会晤(图自“日本首相官邸”)
观察者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刘宗义:印度和俄罗斯之间主要有着两方面联系,一方面是武器装备进口。印度70%的武器装备从俄罗斯进口,印度想摆脱对俄的武器依赖,但这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印度已有不少动作,由于俄乌冲突,印度更是加紧布局,进一步增强和西方的武器装备合作。比如游说美西方将包括F-16战机在内的一些武器装备的生产线转移到印度,以促进印度国防科技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能源,西方对俄能源限价,对印度是有好处的,因此印度对这个限价协议是支持的。
应该注意的是,印度和西方接近的主要目的其实不是打击俄罗斯,而是为了遏制和围堵中国。
观察者网:您刚刚谈到印度政府方面有“向西”倾向,那么印度国内社会对俄罗斯的态度呢?看当初的新闻报道,在俄乌冲突刚爆发时,印度全国上下积极挺俄,在推特等社交媒体上战斗力爆表;一年多下来,印度国内社会对俄的态度有无什么变动?
刘宗义:印度普通民众和印度精英对俄罗斯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因为在过去,苏印关系、俄印关系一直非常友好,俄罗斯是印度的传统盟友,所以印度民众在情感上是倾向于俄罗斯的。但是,印度精英的看法完全不一样,特别是政治界和战略界的精英,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倾向于美西方,并且很多人都指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他们直接用“入侵”这词。
去年俄乌冲突刚爆发时,印度国内的很多政治和战略界精英就已公开谴责俄罗斯,认为俄罗斯打乱了美西方的战略部署,特别是美国的印太战略部署。他们担心,美国会把战略重点从印太转移到欧洲,这样会降低围堵和遏制中国的力度。当时,包括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梅农在内的很多精英甚至都跑到美国去游说,企图说服美国——现在的战略重点应该是中国,而不是欧洲。
观察者网:您刚刚提到,俄乌冲突让印度在国防、石油方面获利,除此之外,印度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受益?比如有观点认为,俄乌冲突极大地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美关系本就高度紧张,再加上西方默认中国站俄罗斯一边,政治影响经济,加快了制造业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到印度的步伐。您认为呢?
刘宗义:在我看来,俄乌冲突对于印太地区产业链转移确实也产生了影响,但印太地区产业链转移的发生,主要是出于美西方“去中国化”的企图,而且印度过去几年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经济“去中国化”。
实际上,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印度就认为机会来了,他们认为中美贸易战肯定会引起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调整,所以觉得自己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美西方把它们在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都转移到印度去。
当时,印度政府游说了在中国的1000多家跨国公司,劝说它们把产业链转移到印度去;印度政府也在国内划拨出约两倍于卢森堡国土面积的土地,用于安置这些转移来的跨国公司。
“投资印度”官网,直言印度是“跨国公司的世界级目的地”
2020年年初中国国内首先大规模暴发新冠疫情,他们更是将此视作天赐良机,加紧出台政策。2020年3月,印度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联合搞了一个“Quad Plus”(“四方加安全对话”),计划建一条能够取代中国的弹性供应链和产业链,这“Quad Plus”也是在响应美国的印太战略。
总的来说,让产业链和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印度,这动向受俄乌冲突影响不大。
观察者网:那粮食方面呢?俄乌冲突刚爆发时,全球粮食紧张,印度想拿小麦出口作外交筹码,强化自己的“大国”地位,但随后不久又颁布了小麦出口禁令。
刘宗义:现在来看,它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发挥的作用仍然不大。
观察者网:针对俄乌冲突,中国一直在劝谈促和,巴西新任总统卢拉最近也提议成立一个“和平俱乐部”,由中国、巴西、印度等国家参与其中,充当俄乌的“调解人”。就您的观察来看,对于解决俄乌冲突,印度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刘宗义:印度当然也想劝谈促和,但它没有像中国这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俄罗斯的影响是不如中国的,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力就更小了。西方国家倒是希望印度能够彻底站到它们那一边,但印度在这个问题上又坚持一种所谓的独立自主。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印度现在是比较尴尬的。
在过去几个月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以及G20外长会议上,可以明显看出,印度不希望让G20介入俄乌冲突,结果不仅不如意,还搞得有点灰头土脸。
印度非常希望能够借举办一次成功的G20峰会来凸显自己的全球大国地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领导地位。所以能看到,它在今年接任G20主席国之后,紧接着就召集了“全球南方国家之声”峰会,希望能够成为南方国家的代表。
但它召集峰会的时候,既没请中国也没请巴西,所有G20国家中的发展中国家或是新兴经济体都没有被邀请;印度只邀请除此之外的其它发展中国家,搜集它们的意见,试图替它们在G20发声,借此成为第三世界的领袖。
“全球南方国家之声”线上峰会(图自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新闻中心)
然而,在G20相关会议上,西方人根本就不给印度面子,在会议上各种捣乱,一个劲地把俄乌冲突问题塞进去,导致会议陷入分裂,也使得印度今年作为轮值主席国的地位非常尴尬。
实际上,G20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就是因为西方在2008年遇到国际金融危机时,希望借助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力量来克服危机。换言之,G20的核心是G2,是中美共治。但现在,印度把中国甩到一边,企图孤立中国、凸显它自己的作用,这也是这次G20难以成功举办的重要原因之一。
观察者网:印度国内大选将近,G20的举办情况是否会对选举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刘宗义:如果成功举办,会推动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进一步高涨,莫迪也能借此告诉选民,印度有望在他的领导下成为全球大国;如果搞得灰头土脸,可能会对其选举产生负面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两次大选中,莫迪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高涨的宗教民族主义情绪,通过制造国内矛盾和国际矛盾,特别是与中国、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的纠纷,来挑动其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对莫迪而言,这经验百试不爽,因此在2024年大选中,他很可能还会重施旧计。
观察者网:您刚才谈到相比中国,印度对俄罗斯的影响力较弱,那么印度如何看待中俄的互动?特别是最近中俄领导人还进行了线下会晤,印度有哪些想法?
刘宗义:在去年,印度对于西方处理俄乌冲突的方式是有意见的,它认为那样做会进一步把俄罗斯推向中国。印度非常担心俄罗斯进一步靠近中国,甚至成为中国的一个小伙伴。在他们看来,俄罗斯的地位若被矮化,印度在欧亚大陆的地位也会被矮化。
在印度的印太愿景当中,是有俄罗斯的地位的。它希望俄罗斯能加强和自己的合作,能参与自己的印太愿景,并共同遏制中国。前两年莫迪参加了俄罗斯的东方经济论坛,苏杰生也积极访问俄罗斯,与俄罗斯高层举行秘密会谈,他们当时是真的希望俄罗斯能参与印度的印太战略,成为牵制中国的链条上的一环。
·美西方对印“又打又拉”
观察者网:看新闻报道,岸田承诺到2030年通过私人投资、日元贷款向印太地区提供750亿美元以应对中国。不论是“印太经济框架”还是“四方安全对话”(Quad),再或其他企图遏制中国的组织,印度在其中看上去是好处占尽。可以这么理解吗?
刘宗义:可以这么理解,美西方包括日本都非常希望能扶持印度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发展,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替代中国。当然,它们是有这个想法,但印度能不能做到就另说了。
观察者网:确实,前段时间《大西洋月刊》上也有一篇文章提到,“华盛顿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讨好新德里”,而印度的态度,说好听点是“独立自主”,直白点就是“既要又要”。我们都知道,美国其实更擅长“胡萝卜加大棒”,对于印度,有没有相关手段?
刘宗义:“大棒”也是有的,这点现在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美国、日本等国家对印度进行拉拢,主要通过金融投资和技术援助,如让包括富士康在内的跨国公司到印度投资,帮助印度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西方的“大棒政策”也运用得非常到位。
比如,去年印度的GDP超过英国,BBC就制作了一部名为《印度:莫迪问题》(India: The Modi Question)的纪录片;印度人还预计印度GDP将于2025年或2026年超越德国、2027年超过日本,如果这预测真的实现,到时这两个国家对印度的观感应也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到时肯定也会找印度的毛病,至少会对印度发起舆论攻击。
因为印度和它们不属于同一种文明,所以实际上它们现在只是在利用印度,无论是从文明、政治制度还是价值观方面,对印度并不认可。它们对莫迪在印度的统治早有定论,美国人早在十几年前就指责莫迪宣扬“纳粹意识形态”和“种族主义”,西方国家普遍认为莫迪在印度搞多数暴政,实质上就是在搞独裁。
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国家国内的锡克人发起了所谓“卡利斯坦运动”,希望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和印度西北部为锡克教徒建立一个独立的“卡利斯坦国”。锡克人在这些国家闹事,这些国家的政府肯定是有责任的,甚至是它们和美国人一起怂恿的,目的就是要让莫迪看到自己的短板,提醒莫迪,西方国家可以随时拿捏印度,如果印度不听话,西方就可以支持分裂印度的“卡利斯坦运动”。
再就是阿达尼事件。莫迪政权的实质是婆罗门和巴尼亚的联盟,而阿达尼是巴尼亚财团的一个典型代表,且相比其他财团,和莫迪之间的盟友关系最为紧密。
换言之,莫迪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而阿达尼财团纯粹是印度的民族资本。现在美国资本“血腥收割”阿达尼,不仅是要真金白银地收割它,进而打击印度的经济实力,其实也是“杀鸡儆猴”,让莫迪看到,如果他不听话,西方完全有能力影响印度国内的经济和政治稳定,甚至西方可以考虑“换马”。
为什么说西方可以“换马”?因为最近一年拉胡尔·甘地的影响力在迅速崛起。他过去被视作烂泥扶不上墙,但其近来在印度国内多个邦组织抗议游行,也到很多邦发表演讲攻击印人党和莫迪,连莫迪也都承认拉胡尔·甘地已不再是当年的公子哥儿了。他现在的影响力涨势明显,背后肯定有海外势力的支持——美国人已经认识到,无论是印人党还是国大党上台,在制华、反华方面跟美国的战略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所以现在莫迪和印人党先下手为强,剥夺了拉胡尔·甘地的议员资格,甚至想把他送进监狱。
拉胡尔·甘地(资料图)
CNN报道截图
总的来讲,美西方国家对印度是又打又拉,如今对印度进行限制、遏制的趋势已非常明显。美国和西方在利用印度遏制中国的过程中,也害怕印度成长为第二个中国;而印度实际上已逐渐被美国人绑到战车上,成为美国一方的小伙伴或者说炮灰,但印度人自己还不自知。
观察者网:印度很多财团,尤其是高层精英,跟英美过从甚密。一旦印度和英美出现利益冲突,需要选边站,您估计这些资本会选择继续站印度这边,还是可能逃跑外流?
刘宗义:有些财团可以逃,比如塔塔。
塔塔和阿达尼很不一样,塔塔家族是帕西人,而帕西人是拜火教徒,祖先从伊朗过来。塔塔家族主要成长于英国殖民时期,一边做鸦片贸易,一边为英国军队海外作战——特别是对华战争及在埃及的侵略战争——提供后勤物资。所以它从一开始就具有非常强的买办性质,可以说本质就是买办企业。如今塔塔财团和英美金融财团的联系非常紧,在印度1991年实现经济自由化后,与国大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若出现冲突,它可以跑。
而阿达尼财团,起家于印度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前后,在莫迪政府上台后才迅速发展——你可以看到阿达尼财团的资本出现指数型增长,主要是在莫迪主政时期。所以它跟莫迪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而且它现在执行的一些经济扩张计划,跟印度的国家安全战略紧密相关。这种财团,跑不了。
GGRC2017
更多阅读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 RUC)成立于2017年3月9日,是北京巨丰金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琳女士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负责运营管理的教育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由原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领衔,前中国银行副行长张燕玲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旨在构建高层次、高水准的全球治理思想交流平台,并向社会发布高质量的全球治理研究报告,努力践行咨政、启民、伐谋、孕才的智库使命。自2018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连续四年入围由美国宾州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SCP)推出的、国际公认度最高的《全球智库报告》的“亚洲大国智库100强”。扫码关注我们
GGRC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