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划时代永难忘的香港流行音乐之70年代篇
划时代永难忘的香港流行音乐之70年代篇
文 | 朱耀伟
朱耀伟,现任香港大学现代语言及文化学院教授,香港研究课程主任,多年来专研香港粤语流行曲,曾任香港书展「词情达意:香港粤语流行歌词半世纪」专题展览(2015)顾问,著有相关专书十多种,包括有关香港粤语流行曲的第一本英文专著Hong Kong Cantopop: A Concise Histor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2014年底,广东广播电视台主办、广东南方之星影视节目策划制作的大型粤语音乐真人秀《粤唱越响》启播,旨在振兴粤语歌。
《粤唱越响》节目
林子祥作曲兼主唱的主题曲亦名《粤唱越响》,一时间粤语流行曲仿如再生,就像郑国江为《粤唱越响》所填的词般叫人鼓舞:「广东歌发光,万世流芳!流行盛况,划时代永难忘,成就歌曲新气象,明日更风光!」
林子祥
郑国江--香港乐坛最具代表性的填词人之一
另一边厢,「粤语流行曲己死」近年在香港已成老生常谈。香港流行音乐研究学者黄志华所言甚是:「相信要非渐见日暮,也不会有像《粤唱越响》这种歌产生。」
黄志华--香港流行音乐研究学者、乐评人
粤语流行曲明日是否更风光实在难说,划时代永难忘却不容置疑。郑少秋和汪明荃近期先后举办入行五十週年纪念演唱会,半世纪过去仍能站在红馆舞台,就是一个时代的明证。
汪明荃50周年演唱会海报
郑少秋50周年演唱会海报
粤语歌「划时代」的时代一般以1974年为分水岭,如黄霑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及刘靖之《香港音乐史论》便都以1974为现代粤语流行曲的开端。
多年来致力研究早期香港流行曲的黄志华对此有不同看法:「这样的二分法,好处是泾渭分明,一目了然。然而,历史发展向来都是复杂的,有很多异数」,即是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好些作品其实也有现代意义。
黄霑
黄志华一直质疑「1974年电视歌《啼笑因缘》及电影歌曲《鬼马双星》与《双星情歌》崛起,粤语流行曲从此横空出世,威震天下」的论述,提醒我们不要遗忘1974年前粤语歌有雅俗并存的创作:「要重新思考香港流行音乐史,摆脱过往理所当然的偏颇观点」,有必要「追本溯源,分析早期粤语歌如何被压抑又如何在民众间流传」。
笔者完全同意1974年以前已有大量优质而又流行的粤语歌,但以「划时代」意义而言,以这一年为分水岭是合理的。然而,「划时代」的努力绝非一蹴而就,「横空出世」只是一厢情愿的迷思。
1935年的《儿安眠》(李绮年主唱,电影《生命线》主题曲)可能是第一首粤语流行曲,严格而言的「粤语时代曲」亦早见于1952年8月和声唱片公司推出的第一批号称「粤语时代曲」的唱片。
儿安眠
电影《生命线》剧照
和声唱片广告
《粤语时代曲》唱片歌纸
再者,六、七十年代并不是没有受欢迎的粤语歌:「七十年代初的香港,台湾的国语时代曲无疑非常流行,可是同期间的粤语流行曲并不是『寸草不生』,来自星马的郑锦昌、丽莎等粤语歌手的《禅院钟声》、《唐山大兄》、《相思泪》,在香港都曾经十分流行,没有让国语时代曲在香港的中文歌曲市场中独大。」
黄志华的说法十分合理,但粤语歌仍往往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这不但因为粤语歌一直以来身处边缘,也与七十年代初香港流行文化的整体局势有关。
香港第一个免费电视电视台无线电视1967年11月启播以后,制作还未完全本地化,对大众的影响力尚未完全体现。
香港电影的情况就更特别,因为东南亚对国语片的需求急剧上升,香港电影公司甚至停止制作粤语片,难怪电影学者张建德称之为「国语片的年代」。
从1971年2月至1973年9月《七十二家房客》出现之前,香港竟然有两年多时间没有粤语片上演。
电影《七十二家房客》
以郑锦昌《唐山大兄》为例,歌曲本身是粤语歌,而且也大受欢迎,据报连李小龙自己也十分欣赏,但此歌并非电影主题曲:「当年睇完《唐山大兄》部戏,觉得李小龙功夫好厉害,于是我就照住剧情写呢首歌赞美佢。有次李小龙上《欢乐今宵》,咁岩听到《唐山大兄》首歌,佢好钟意......」
郑锦昌
有趣的是《唐山大兄》1971年在香港首映的是国语版本。一代传奇巨星李小龙在香港成长,说的是粤语,但《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竟全是国语片!
电影《唐山大兄》
电影《精武门》
电影《猛龙过江》
电影《龙争虎斗》
1970至1974年,香港电影票房几乎全为国语片及英语片天下,华语片票房十大只有1970年《七擒七纵七色狼》、1973年《七十二家房客》、1974年《鬼马双星》及《成记茶楼》上榜。
电影《七擒七纵七色狼》
电影《鬼马双星》
或更令人意外的是,粤语歌歌神许冠杰在1974年《鬼马双星》之前已进军电影圈,但其主演的《马路小英雄》(1973)、《龙虎金刚》(1973)、《小英雄大闹唐人街》(1974)及《绰头状元》(1974)全是国语片,除《龙虎金刚》外更全打入华语片票房十大。
电影《马路小英雄》
电影《小英雄大闹唐人街》
电影《绰头状元》
英语片在香港也广受欢迎,单以《七十二家房客》出现的1973年为例,外语片便有《海神号遇险记》、《教父》、《铁金刚勇破黑魔党》和《贼王》打入全港十大。
电影《海神号遇险记》
电影《铁金刚勇破黑魔党》
那时候本来唱英语歌的许冠杰早已与兄长许冠文在无线电视主持大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双星报喜》,后来成为香港人身份认同的经典作品《铁塔凌云》正是在1972年4月14日《双星报喜》第二辑的首集由许冠杰唱出(原名〈就此模样〉)。巴黎铁塔、富士山、自由神像、檀岛滩岸都不及香港「此时此处此模样」,可说是「香港是我家」的最佳宣传歌曲。此歌后来改名《铁塔凌云》,并收录于许冠杰1974年专辑《鬼马双星》。
许冠杰唱片《鬼马双星》
许冠杰主持的电视节目是粤语的,但在节目内唱的歌却主要是英语歌,《铁塔凌云》可说是异数。粤语流行文化勃兴尚欠东风,《铁塔凌云》并非一开始便大受欢迎。
在1974年粤语大碟《鬼马双星》空前成功之前,许冠杰还是专注英语歌,曾出版不少英语唱片:《Time of The Season》(细碟)(1970)、《Time of the Season》(1971)、《April Lady》(细碟)(1971)、《Morning After》(1974)、《Theme from Jeremy》(细碟)(1974),甚至在《鬼马双星》后还有推出《Interlude9》(1975)和《Came Travelling》(1977)。
常被视作粤语流行曲发展转折点的《啼笑因缘》是据张恨水的同名小说改篇,以民初为背景的无线电视剧的主题曲,叶绍德的歌词与粤剧一脉相承,曲式亦为中式小调,但饱受西乐薰陶的顾嘉辉在当中注入西化元素(如「采用30年代开始在美国流行的AABA曲式」),歌曲本身可说是传承、转化和创新的成功实验。
唱片《啼笑因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529i06jeu&width=500&height=375&auto=0仙杜拉《啼笑因缘》
无线电视剧第一首主题曲为1972年的国语歌《星河》(唱:詹小屏;曲:顾嘉辉;词:琼瑶),第一首粤语主题曲为1973年的《烟雨濛濛》(唱:郑少秋;曲:顾嘉辉;词:苏翁),但都不算受欢迎。
郑少秋唱片《烟雨濛濛》
顾嘉辉表示其实初时他和剧集编导王天林都担心粤语歌的形象老套,所以最后决定将《啼笑因缘》交给仙杜拉主唱:「原因是她在乐坛中以唱英文及国语歌为主,由她唱出这些粤语歌曲,起码不会给人老套的感觉,用多少洋化的歌手來平衡那些中国化的歌曲,可見那时的信心实在不大。」
顾嘉辉--香港殿堂级作曲家及编曲家
香港电影导演王晶之父王天林
歌手仙杜拉(原名梁玉姬)原为主力唱欧西流行曲的「筷子姊妹花」(The Chopsticks)成员,推出过《The Chopsticks Sandra Amina》(1970)、《If You Go Away》(1971)、《All of a Sudden》(1971)等大碟。
粤语歌的香港摩登原来始于信心不大的实验:传统现代、中西不同风格在当时日渐摩登的华人社会碰撞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粤语歌。
筷子姐妹花
《啼笑因缘》剧集1974年3月在无线电视首播,主题曲早已唱得街知巷闻,但无线在1974年9月主办第一届香港流行歌曲创作邀请赛,冠军歌曲是顾嘉辉作曲、仙杜拉主唱的《笑哈哈》,词却是国语加英语的。(亚军是由温拿乐队主唱,黄霑包办词曲的英语歌 〈L-O-V-E Love〉)。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29nyj7in&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仙杜拉《笑哈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1813xwp3v&width=500&height=375&auto=0温拿乐队《L-O-V-E Love》
1975年9月,无线主办第二届香港流行歌曲创作邀请赛, 冠军歌曲是陈秋霞的英语歌《Dark Side of Your Mind》,决赛作品亦大都是英语歌。
从此可见,《啼笑因缘》以至《鬼马双星》并没有一下子扭转香港流行音乐的局面。踏入七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蓄势待发,当年流行曲的情况倒真的有点「两文三语」。
陈秋霞唱片《Dark Side of Your Mind》
1977年3月,国际唱片业协会(香港会)举办第一届香港金唱片颁奖典礼,在十六张本地金唱片中只有《半斤八两》、《跳灰》、《猛龙特警队》和《欢乐年年》四张粤语唱片,其他为十张英语唱片及两张国语唱片。
翌年,第二届香港金唱片颁奖典礼的金唱片,粤语唱片增至八张(包括收录十首粤语歌及两首英语歌的《多多宝丽多》),六张白金唱片中更有四张粤语唱片,可见粤语歌所佔市场比率大增。
许冠杰唱片《半斤八两》
跳灰
唱片《欢乐年年》
唱片《多多宝丽多》
1975年,香港电台第二台推出主要播粤语歌的节目《新天地》,翌年改为《中文歌曲龙虎榜》。1977年,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正式成立。这类相关发展都可说是粤语歌崛起的信号。
七十年代中后期,无线以至丽的和佳艺电视大量採用粤语歌作为主题曲及插曲,令粤语歌题材更多元化。从民间传奇如《紫钗恨》、武侠情仇如《书剑恩仇录》到青春励志如《乘风破浪》,不一而足。
自《狂潮》和《家变》等主题曲大红大紫后,主唱重头剧集主题曲变成歌手地位的象征。同时电影和电台广播剧亦有大量粤语主题曲及插曲,跨媒体协同效应令粤语歌更上一层楼。
唱片《狂潮》
罗文唱片《家变》
粤语歌有市场,如宝丽多及百代等大唱片公司遂投放更多资源于粤语唱片,以往唱英语歌及国语歌的歌手争相转唱粤语歌。
无线亦签入如甄妮及林子祥等主流歌手,大受欢迎的粤语歌令他们很快成为偶像歌手,亦令粤语歌的发展在七十年代后期揭开历史新一页。
七十年代是一个变革的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再加上在香港出生的一代长大成人,对粤语流行文化的需求剧增,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粤语歌终于崛起。总言之,七十年代粤语歌的传承、转化和创新,成就了其后二十多年的光辉岁月。
笔者一直相信,正如法国后现代大师李欧塔(Jean-François Lyotard)所说,孩提时期充满不同的可能性。重温粤语歌近半世纪的动人时光,不但要回看四大天王的闪烁光华,更重要的可能是细察青春飞扬的成长岁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