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元宵谜》那一日风光平地起伴奏+曲谱

HB梅子姐姐 梅子姐姐微平台 2022-04-23


荀之韵千缕情



 1982年,我调入北京京剧院,专职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操琴。记得我与孙毓敏老师初次见面时,她第一句话就说:“噢,你叫周志强啊,志气很坚强是吧?”当时我就觉得她很亲切,像一个老大姐。看着她笑吟吟的面孔,我想,这就是“文革”期间惨遭迫害、身残志坚、重返舞合走红京城的孙毓敏老师吗?她热情、爽快、幽默,瞬间就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寒暄一阵后,我为她操琴伴奏了《望江亭》、《春秋配》中的唱段(荀派唱腔当时我一段都不会拉),没想到她唱张派也如此地道啊!唱罢,孙毓敏老师很高兴,初次见面就奠定了我与她合作的基础。那一天正是1982年8月8日,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吧。从此,我们踏上了永久合作之路,并与荀派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80年代初我们经常下乡演出,当时的剧团没有现在所说的出场费、劳务费,只有每人每场7毛钱的夜餐补助费和3毛钱的行李费。我们常住车马大店,搭地铺自己做饭。剧场也很简陋,严冬时节四处漏风,只有后台一个土灶取暖,烧的烟煤呛得人透不过气来。冬天,乐队队员冻得手生疼,有人想招把手套剪掉一截,能露出手指演奏……那罪受的就别提啦。即便这样,大家也没有什么怨言,反而挺开心。拿北京老话说就是“穷欢乐”吧。        

 我和孙毓敏老师合作的这些年里,我深深感到她在艺术上的勤奋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继承并发展了荀派艺术。在她长达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其表演、唱腔已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艺术风格及表演体系。她那创造性的思维常常会加深我对艺术的理解,进而激发我对荀派伴奏艺术的创新。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从此,创新的意识不断的撞击着我,在荀派伴奏上我总想搞一点新手法,每个过门、垫头、弓法、节奏强弱我都会认真反复地揣摩。那时我们北京京剧院在虎坊桥,我上下班骑着破旧的自行车(除了铃不响哪都响),脑子里不断地想着,嘴里不停地哼着,似走火入魔一般。有时突发灵感,便把车支在一旁,掏出笔和纸把曲谱记录下来。但有时也会在拿出笔和纸的瞬间,刚想出来的谱子却忘得一干二净。        

 任何艺术必须认真继承并合理地创新,这是关键之关键,根本之根本。违反了艺术规律的作品,则如同嚼蜡;遵循艺术规律,便脍炙人口。众人传唱佳作“如含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因此,创新一定要遵循艺术之规,有度有法,否则非驴非马。我的观点是,在掌握本乐器技能的前提下,广泛吸取民乐、西洋乐演奏手法之长处,力图在音色上求得纯美。演唱要有歌唱性,演奏要有音乐性。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使我对荀派有了一些新的伴奏意识与手法,计穷力拙也好,独自造模也罢。总之,我就是喜欢动脑子搞出些新东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