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资源库》: 陶渊明《饮酒》其五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欣赏陶渊明的饮酒。陶渊明生活在公元365年到公元427年,他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又名潜,号五柳先生,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他生活在东晋,陶渊明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诗歌和散文。这首《饮酒》是他写的一组诗,有20首,是他酒后所写。所以我们今天去读《饮酒》呢,一定要用心体会。他是酒后之作,这种酒文化,和他们这种诗结合起来的,体现的企业文化的特点呢,就十分的突出了。在这20首诗当中,其中的第五首是影响最大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庐”就是一个房子,但是这个房子有没有特殊的地方呢?是有的,如果我们查一查古代文献,就会发现这个“庐”它是指的农民在春夏所盖的一种临时的住房,是为了农田的管理方便而盖的,比较简陋。春夏的时候居住,到了秋冬的时候,特别到了冬天可能就不能居住了。所以它就比较简陋,是一种陋室,一说到陋室,我想大家会很自然的想起刘禹锡写的一篇文章《陋室铭》。《陋室铭》的主旨所表现的是,虽然我居住的地方简陋,但是居住的主人品德是高尚的,高尚的人居住在简陋的地方,这好像又可以上溯到更加遥远的地方,更早的那个时间。那么今天我们可以说在《论语》里边就有了这样的一种记载。《论语》里边说颜回他是住在很简陋的地方,说他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就非常的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这样的称赞他。所以从孔子那个时候就有了这样的一种对于精神追求非常重视,而对于物质的享受不太看重。所以这个“庐”字它可能会使我们联想到这样的一些精神的传统在里面的。“结庐在人境”,这里出现了一个词“人境”就是指的尘世,就是指的人居住的地方。可能有的读者会问了,这写人境不是很正常吗?有什么可写的呢?其实他是为下一句的转折做铺垫的,陶渊明的意思是,我虽然居住在人境,但是我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这里的车马指代的是追名逐利的官场。陶渊明要表达的是,虽然我住在“人境”一间很简陋的房子里,但是我没有受到官场名利的干扰,住在了尘世却超越了尘世,这就是陶渊明要向我们表达的他的一种心境。这样人和所居住的环境就形成了一个对照,也就是刚才我们所分析的”庐”这个字它的历史传统的意蕴。可能有的人还会问,说一个人居住在尘世听不到车马的声音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我们再结合下面这两句,就会清楚陶渊明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完整的来把握它的诗意。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里出现了一个词“心远”,所谓的心远了,就是说我的心智辽远,如果我们追溯一下的话,”心远”这个词最早见于三国魏嵇康的《琴赋》一文“体清心远,邈难极兮“意思是说心情超怡,胸怀旷达。陶渊明他能够做到旷达超远就超越了对于世俗的追求。世俗的名利,无法击败他。正因为他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所以他即便是住在尘世间,虽然他住在人声嘈杂的地方,但是他的心辽远,已经不被这些尘世的喧闹所干扰。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这样来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意思是说陶渊明的诗句看上去很质朴,但是在它质朴的背后,它的意蕴是十分丰富的。我们说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的。明代的文学家钟惺这样评价”心远二字,千古名士高人之根。“这个评价也是非常高的。可见“心远”这两个字是深受后人的喜爱的。
正是陶渊明的这种超凡脱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归隐之后那种自由的心情,其实自然的本质与生命的轮回始终能相互融汇,相互贯通,当回归到生命最原始的纯朴中,或许那时的你也能像五柳先生这样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千年之前的南山到底有何种美景吸引着陶潜,让他能远离尘嚣来到如此心远之境地呢?
我们再来说悠然见南山的见子,有的版本上作“望“,究竟是望好呢,还是见好呢,文人们还真是有一番的争论,现代文学家苏东坡他的评价说,如果用”望“字则索然寡味矣,我认为这个评价是比较恰当的。”望“字有一种主观上的欲求,而”见“字呢?这是不经意之间我看到的一种动作,我们想陶渊明酒后看到南山不是他主观上的欲求,不是一种刻意的去看南山,而是在不经意之间,略带醉意的,带着一种轻松的一种心情看到的南山,所以用见字更符合当时的这样的一种意境,我好,我们接着再来解释一下南山有的人说。那就是知道庐山,那我们说这种解释呢,是可以的,但他只是解释了字面的意思,它背后的意义呢?我认为南山应该是指的人生的归宿,在陶渊明的诗里边儿计诗的,这种印象非常突出,这是我们想起了宋代辛弃疾的著名的两句话,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们设想一下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可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南山也冲着陶渊明微笑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诗的意境啊,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是说山间的那种勇气呀,在这傍晚的时分,越发的美妙,飞鸟也都返回自己山间的鸟巢,表面上看,这好像只是在写景,其实它的背后仍然是有着很丰富的意蕴的,这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经历,陶渊明曾经有过出仕的经历,担任过很小的一些官职,但是在这个官场了,他认为自己好像是迷失了方向的羔羊啊,他在其它的诗里面这样写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现在重新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失去自我到找回自我,陶渊明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终于实现了人境的回归,能不感到心慰吗?这其中是蕴含着人生的哲理的,所以当写到这里的时候呢,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也就水到渠成的出现在我们读者的面前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词中的真意是不是真的说不出来呢,不是的,是陶渊明故意的,不去把它说透,他让我们读者用心的去体会。
庄子在齐物论里面有这样的话“大辩不言“。说真的很善于辩论的人,并不是以多说话来显示自己,这又是一种境界,自在不言中,含蓄而蕴籍,回味无穷。所以,魏晋之际的这种玄学的风格,在这首诗的结尾之处也就显现出来了。以上是我们对这首诗词里面的意思及其深层的意蕴,我们做的一个初步的分析。
读陶渊明的诗如品酒初尝沁香甘洌,细品醇厚绵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为了生计,虽然多次为官,但他并不快乐,这样的经历让他领悟了怎样的人生真谛?他又是怎样达到如此超然的人生境界的呢?
有的学者在研究陶渊明的时候,认为陶渊明是一个大哲学家,那陶渊明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表示,叫做“抱朴含真“。“抱朴含真“这四个字是陶渊明在他的《劝农》这首诗里边表达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陶渊明的做人的原则准则,也体现在了他写诗的语言的风格之中。如果我们再深入探究的话,这种”抱朴含真“有没有一种历史的渊源关系呢?我认为他是有的。他与老子所提倡的”抱朴守拙“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做人的理念,一种原则,所以才有了诗歌创作当中的这种质朴的语言的风格。
清代的文学家元好问这样评价陶渊明的诗歌:“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句话是再恰当不过了。陶渊明的诗歌还反映了自己面对人生矛盾之后所作出的重大的选择,陶渊明豪不避讳自己出来做官的经历,他有过几次出仕的经历,但时间的都不太长,他说自己出来做官,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呢,就是有一点喝酒的资本能够有点钱来饮酒,陶渊明是很喜欢喝酒的,但是在官场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官场与自己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他说性本爱丘山,也就是在他的骨子里,面是追求自由,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尊严。但是官场可能会有违于他的这种做人的原则准则,那怎么办呢?陶渊明就说我”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我不能够为了做官就去改变我做人的原则。在这样的一种精神追求之下,他就毅然的放弃了官场的官位,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当中,他宁肯受冻,宁肯挨饿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我们说这是一般个人所难以做到的,这是非常可贵的。但是陶渊明的诗歌呢?在当时啊,并没有受到高度的重视,陶渊明当时之所以有名,那是因为他是一个著名的隐士,他身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他的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钟嵘在他的作品《诗品》这样一部文学评论著作当中,也只是把陶渊明的诗歌放在中品当中。可见这个评价不高,这说明人们对他的认识是很不够的。
第一个发现陶渊明价值的是萧统。后来到了宋代,特别是经过了苏轼朱熹等人的推崇之后才真正的确立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苏东坡非常喜欢陶渊明,他曾经写过一百多首诗,来追和陶渊明的诗作,特别是在苏东坡被贬官的过程当中,始终有一部陶渊明的诗作陪伴着自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苏东坡的内心深处和陶渊明是相通的是高度一致的。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许多的士大夫在官场失意或者是厌倦了官场之后,他们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的身上寻找新的人生的价值,并借以来安慰自己。从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士大夫精神世界当中的一个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中的高尚的艺术境界。《饮酒》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欣赏到这里,谢谢大家!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