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第八十九集:王朝的稳固(视频、文字)
第八十九集:王朝的稳固(上)
第八十九集:王朝的稳固(下)
解说词
第八十九集:王朝的稳固
17世纪40年代,在世界的东西两端,亚洲的中国和欧洲的英国几乎在同时发生了两件相似,但又完全不同的事情,明朝崇祯皇帝被一群不懂的农民起义军逼的走投无路,吊死在景山的槐树上,另一件是英格兰广大的市民在白厅广场目睹了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样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人生的悲剧谢幕,却昭示着这两个国家不同的历史走向,公元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标志着开始步入近代化历程,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航海时代的欧洲大陆,到十七世纪中叶,已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此时,在东方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也在上演着一场新变动。
公元1644年3月19日,昔日莺歌燕舞的紫禁城,刹那间变成了人间地狱,北京城高大的城墙没能挡住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蜂拥而至的农民军冲进来幽深的皇家宫苑,仓促之际,34岁的崇祯帝在紫禁城后面的景山上,最后深情的环顾一眼,决然自缢,史称甲申之变,延续了276年的明王朝统治轰然崩塌,以一种悲剧的方式谢幕,公元1644年的北京,更是一个历史的舞台。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曾在宁夏的驿站当驿卒,他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虽然建立了大顺政权,攻占了明朝都城北京,自己也在紫禁城做了一回皇帝,但没能改写历史。此时,一股强敌正狂飙般袭来,它就是经历了东北统一战争,锋芒已经直指关内的十余万八旗铁骑,率领这支铁骑的是清政府的实权人物,摄政王多尔衮。
李治亭:是皇太极的弟弟,但是他入关时候才33岁,在他的兄弟里面,大家推荐多尔衮,虽然年岁小,但是智谋不小,很有智谋的人,也受到他兄弟们的拥戴。
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定都沈阳,又称盛京,这边标志着从努尔哈赤开始,与明朝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已经进行到了最后的较量的时刻,皇太极大胆改革,对于满族、蒙族、汉族同等对待,满蒙汉三个旗成为清朝立国的基石。
李治亭:他把他的父亲的政权模式,政权机构、名称、组织全部改变了,而更重要的是,他实行满蒙汉一体的,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就要有心夺取天下,一定要和明朝争天下。
然而担当大任的皇太极突遭不测,公元1643年,皇太极意外猝死,宫廷里的一场围绕汗权的激烈斗争瞬即展开。
杨珍:皇太极去世的时候滴,第一他没有明确的指定皇位继承人,因为心有所属的那位皇子,几个月就去世了,这种情况下,两个人物,一个是他的亲弟弟多尔滚,睿亲王多尔滚,再有一位是他的长子,肃亲王豪哥,他们俩争夺皇位,争夺皇位就像僵持不下,这种情况下呢,就是孝庄,她联合孝端皇后,经过非常激烈的争斗啊,就是达成了一种妥协,由孝庄的儿子,六岁的福临来继承皇位。
福临就是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因为他尚未成人,大全把持在多尔衮手中,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子,他聪明多智,当他登上历史前台的时刻,历史的大变局也开始了。此时多尔衮的敌人,已经不是明朝的军队,而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公元1644年,一位智勇双全的谋士向多尔衮建议,立即出兵伐明,夺取天下,这个人叫范文程,辽东人,曾经求见过努尔哈赤。
李治亭:那么范文程向多尔衮进言,他分析天下大的形式,说现在正是我们夺取政权的最好的时机,千载难逢,现在我们夺取的政权对象呢,不再是和明朝夺了,我们是是和谁呢,是流贼,这是当时他们对李自成的称呼,和他角逐天下,其它的都不在话下。
山海关,修筑于洪武14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因其依山近海,故名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它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当李自成的农民军攻进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时,执掌明朝军队最后一支劲旅的吴三桂,眼看大势已去,决定投靠李自成。就在吴三桂率部匆匆赶往北京的途中,他得到了一个令他勃然大怒的消息。
李治亭:又问那个人呢,就指他心爱的美人陈圆圆,探子告诉他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掠去,不听则已,一听吴三桂怒发冲冠,这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就说大丈夫连一个女子不能保,有何面目立天地间。
历史给李自成留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同时也给多尔衮制造了一个喜剧性的情节,当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开始进攻山海关,明王朝的最后一张底牌,吴三桂的军队已是岌岌可危时,历史的拐点在这里出现了,4月21日夜里,吴三桂竟然一夜八次派人请求多尔衮火速出兵救援。
李治亭:所以那天晚上使者往返八次,到最后天快亮了,吴三桂一看,清军还不见动静,还没有动静,他就再也沉不住气了,所以他亲自出关,因为山海关西边是李自成的大营盘,那时候叫关内,山海关东门,那就叫关外,关外正好没有李自成的军队,所以把门打开以后,带着少数兵护卫着他,就到了威远台,见多二衮。
据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投降清军,多尔衮率领八旗满族、蒙古、汉军等共约14万大军,日夜兼程扑向了山海关。
李治亭:当时他剃发了,他换了服装,那么他的好几万部队,剃头也不能几个小时就剔完,也得剃个几天吧,来不及了,怎么办呢,凡是吴三桂的军队左胳膊都缠着块白布做记号。
公元1644年4月22日,对于数十年驰骋征战的李自成以及他的大顺军,山海关成为他们无法迈过的坎,这一天残阳如血,大顺军尸横遍野,溃败在多尔衮和吴三桂联军的铁蹄下,吴三桂,这位屡次易主,反复无常的明朝叛将,日后终究为清朝埋下祸根。五月初二,多尔衮率领八万八旗兵从朝阳门进了北京城。公元1644年11月1日,年仅六岁的清幼主福临宣布即位,因为紫禁城的太和殿被李自成焚毁,新皇帝福临便在皇极门张设御幄,颁诏天下,仪式完全说不上盛大隆重。但是它却标志着原先狩猎于白山黑水间的民族,由此入主中原,也正式宣告作为辽东地方民族政权的清国,由此开始转变为统治全中国的大清王朝。古老中国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清皇帝福临他是清朝入关定鼎北京的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祖辈二十八年浴血鏖战未能实现的理想,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身上实现了,对于刚入关的清朝统治者来说,稳固政权成为了头等大事,顺治名为皇帝,但他的任务不过是学习和玩耍,实际执政者,摄政王多尔衮此时则表现出了不凡的才干。多尔衮首先按照皇帝的礼节,给吊死在景山的崇祯皇帝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此外,还把满族的军队和汉族的军队分开居住,不扰京城民众。
阎崇年:多尔衮就接受范文程意见了,说什么呢,官仍其职,名复其业八个字,原来明朝所有的官员该干嘛就干嘛,老百姓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社会一下稳定了。
从盛京来到北京,对年幼的顺治皇帝来说,只是宫殿变得奢华而已,而对于手握重权的多尔衮等人,则意味着等待他们的将是残酷的战争。放眼当时全国形势,新诞生的清王朝面临极为严峻的局面,清军尽管已经控制了辽东,畿辅,山西大同,山东德州等地,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依然拥有整个西北,以及山西、河南,湖广等地,张献忠在四川建立了政权,明王朝虽然崩塌,但遗留的实力据守江南之地,建立了弘光等政权。实际上,弘光政权拥有的已经是一只破产的军队,明朝覆灭前,财政已经崩溃,所欠明军饷银高达数百万两。
李治亭:那么怎么办,多尔衮统筹全局,在军事上他叫刻不容缓,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在军事上采取迅速行动。
公元1644年10月19日,英亲王阿济格、平西王吴三桂、顺治王尚可喜率部追剿李自成的大顺军,几个月后,与多尔衮感情最好的胞弟多铎率军进攻南京的弘光政权。当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建立后金,最后统一了东北,如今他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以疾风暴雨般的气势横扫关内,实现父辈建立一个地域辽阔的大清国的梦想。然而,进入关内的清军,无视汉族文化传统,在占领区强行命令汉族人剃发,作为是否归顺清朝的标志,这引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阎崇年:多尔衮打下南京之后,脑子发热了,汉人一律剃发易服,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一般的人认为是民族冲突,也对,还有一种角度来看,就是两种文化的冲突。
在关内百姓支持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以及南明军队坚决反击,进攻的清军连连受挫,一度撤退到黄河流域一带,清军入关将领,河南巡抚罗秀锦告急求援,他正面临南明军队与李自成大顺军的夹击。多尔衮重新调整进军策略,决心集中力量先击溃势头最猛的李自成的大顺军,多尔衮下令多铎所部大军改南下为西进,先救罗秀锦,转攻陕西取潼关,与阿济格形成夹击之势,以彻底摧毁李自成军。黄河自北而南,在中原大地的拐弯处,便是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的古老雄关潼关,潼关据河山之险,是关中平原的东大门,它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公元1645年,李自成在潼关的南原同清军主力展开了决战。
这位陕西米脂的汉子,从1629年起兵,浴血转战大半个中国,目睹了明朝的覆亡,然而此时的他却面临着清军八旗兵与明朝降将吴三桂联合部队的合围,大战的结果,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大败,大顺政权就此凋零。几乎在同时,多铎率领另一路清军渡过长江,直逼福王朱由嵩据守的南京,南京各官奔窜,出现了极为混乱的局面。这是清人绘制的《得胜图》,描绘了多铎率军进入南京的场面。公元1647年1月,靖远大将军豪格统率的清军在四川西充一个叫凤凰山的山林中,用暗箭射死了骁勇的农民军领袖张献忠,这标志着清廷剿灭明末两大农民军主力获得了全面胜利。
盛京城外,一片皑皑白雪,五岁的福临跟随叔父皇太极出城狩猎,兴趣盎然,这是关外满族人的习俗,孩童到了七八岁,就能骑马奔跑,射猎山林,短短两年后,时过境迁,福临在北京紫禁城里做了清王朝的皇帝,除了偏远地区的明朝遗民在反抗,整个国家基本平静下来。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多尔衮和顺治帝身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多尔衮,权力欲越来越膨胀,他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集团,蔑视小皇帝福临,俨然以皇帝老子自居,自称皇父摄政王。顺治帝曾愤慨地说,岂意轻蔑朕躬,显然,多尔衮及其势力集团的存在,已严重威胁到了皇权,就在冲突一触即发之际,一件谁也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顺治七年,也就是公元1650年的12月9日晚上,年仅39岁的摄政王多尔衮因外出围猎时意外摔伤,猝死于喀喇城。摄政王多尔衮的去世使得顺治皇帝的亲政问题,和消除尾大不掉的多尔衮势力被提上了政治日程。公元1651年,也就是顺治八年正月12日,14岁的少年天子福临在紫禁城太和殿宣布亲政,然而,表面看来波澜不惊的核心权力转移,背后却正酝酿着一场暴风雨。顺治亲政一个多月后,原来多尔衮近侍苏克萨哈等,上书揭露多尔衮私制帝服,私藏御用之物,随后又联合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联合上奏,治罪多尔衮的风暴就此来临,在顺治帝看来,多尔衮罪不可饶恕。最后他以多尔衮想篡位夺权的罪名,下诏全国,严惩多尔衮,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汗马功劳的多尔衮,以暴尸荒野的结局画上了人生的句号。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的利益纷争和矛盾,才开始展开,满汉文化的差异,使得入主中原后,清廷究竟应该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治国思略,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阎崇年:生产的方式也不一样,汉族主要是农村,耕田织布,衣食解决,那满族森林文化主要是什么,主要叫做渔猎经济,弓马射猎为生,这两个有很大的差异,蒙古是以游牧为生,文化上的差异,再加上其他方面差异,就形成一个剧烈的冲突。
亲政的顺治皇帝,虽然年仅14岁,但他执政伊始,就显示出一股清新之风,这是顺治帝的亲政诏书,体现了他兴利除弊,整顿吏治的决心,顺治帝首先对多尔衮等人的错误政策进行清算,这当中由以侵犯广大汉族民众利益的圈地、投充、逃人法三大弊政为最。顺治帝先下令停止圈地,将以前跑马圈地的田地归还原主,又免圈京畿良乡等十三个县的土地,同时督促各级官吏招来流民开垦荒地,丈量土地,汇成鱼鳞图册,并将人丁、丁银、地、粮四项编制成黄册,即户口册,对关系国家财政收入的赋役制度进行整顿,编纂成《赋役全书》,颁行全国。
治国必先治吏,顺治帝也同时提倡满汉参用,乃至满汉一体,他大力整顿吏治,严惩一批贪官,汉族将领和士人,平定反清力量有功的汉族将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都得到了重用。顺治二年,范文程上书顺治帝,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
阎崇年:就是多尔衮没有把这个民族矛盾处理好,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没有处理好,没有处理好呢,中原地区久不断的反抗,一直到顺治18年,到康熙元年,武装的反抗才基本上被平息下去,但是心灵的就没有完全解决,所以范文程给顺治上奏章,说得天下才得民心呀,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怎么得民心,首先要得士心,知识分子的心,因为这是民族的优秀部分,这部分人先解决谁呢,康熙皇帝用博学鸿儒,先解决那里面知名度大,贡献大、影响大,先解决这批人,把他纳到政权里面,有些人还不参加,但是心里头已经软化了,所以他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化解心灵上的矛盾和冲突,才把政权巩固下来。
一些列体恤民生的政策也随之出台,顺治十年,也就是公元1653年,要修葺乾清宫,因为水旱灾害严重,顺治帝决定暂停工程,款项用于救济灾民,他还决定永远不再向江南征收橘子,永免江西进贡龙琬,四川进贡扇柄,湖广进贡鱼炸。
成崇德:他接受传教士的、西方的一些思想,顺治又接触汉文化,所以顺治本身这个人,从我们现在来评价是个很开放的一个人,书法写得很好,他这个思想很活跃,他说他追求个性解放,他追求爱情。
公元1657年3月15日,北京城李花盛开,顺治帝来到了宣武门内的一处住所,举行他19岁的生日庆典,这处住所的主人,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精通天文历法与医术,早在1623年的明朝末年就来到中国,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他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位西方传教士,同东方的青年皇帝建立了传奇的友谊,也戏剧性的影响了清王朝的政治走向。公元1661年,顺治18年正月初七子时,紫禁城养心殿笼罩在一片悲凉的气氛中,因为感染天花病毒,正在带领清王朝走向兴盛的青年顺治帝溘然病逝,年仅24岁,作为清王朝的第一位帝王,顺治帝虽然生命短暂,但他勇于开创的作为与魄力却并不平凡,天花夺去了顺治的生命,却成就了另外一个人,那就是皇三子玄烨,玄烨出国痘,脸上留下麻子,就是这九死一生的得病经历意外地成全了他。
在孝庄皇太后和传教士汤若望的支持下,年仅八岁的玄烨被确定为嗣君,顺治考虑到玄烨年纪尚小,在征得孝庄皇太后的同意后,指定索尼,素克萨哈,鳌拜,遏必隆四大臣辅政,并将此写进遗诏,在当年拥护顺治帝及同多尔衮的抗争中,索尼等四人立场鲜明,态度坚决地站在孝庄皇太后一边,从而深受孝庄皇太后的赏识和信任。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的正月初九日,也就是顺治帝去世后的第三天,玄烨在紫禁城太和殿登基,继承皇位,年号康熙,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他执政六十一年,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时代,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勤于国事,史书载,好学不倦,午夜批阅,每至宵分。康熙立志高远,亲政之前饱读经书,使得他受到浓厚儒家文化的熏陶,为他日后处理满汉关系,治理国政打下了基础。
阎崇年:就是要满汉文化融合,就是皇帝带头,吸收汉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所以康熙五岁,虚岁五岁开始上学,学什么呢,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升一级,就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再升一级,就学习儒家的其它儒家经典和文史等等,康熙带头,《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要朗诵120遍,还有在背诵120遍,刻在脑子里头。
康熙登上帝位,面临从打江山到坐江山的转变,如果不恰当地处理满汉民族关系,就有可能会重蹈蒙元最后被赶回漠北的历史悲剧。早在康熙亲政之前,就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江南三大案,哭庙案,通海案,江南奏销案,这是清廷高压统治激化满汉矛盾的典型案例。官府对于在江南地方田赋征收所欠者,都进行了严厉的处罚,处死了一大批江南的官绅,历史上称之为江南凑销案。探花,昆山人叶方蔼,仅仅因为欠官府一里税钱,就受到处罚,当时有一句话,叫做探花不值一文钱。康熙亲政,一件急迫而重要的事情就是翻案遗诏,朝廷公布的顺治遗诏中,历数了他当政期间的十四条错误,实际上全面否定了顺治帝的革新功绩。
公元1668年,康熙六年正月,康熙帝撰写了《孝陵神功圣德碑文》,为皇父翻案,碑文写到,视满汉一体,遇文物无轻重。康熙继承父辈满汉一体,将满汉两种文化融为一体的治国思路,为父翻案的深意正在于此。
阎崇年:他带头到山东曲阜孔庙去祭孔,这个之前没有啊,进门之后,三跪九叩,不是个礼仪问题,表示什么呢,表示满州文化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并且把它融合到满洲文化里头,这是一个政治行为。
十几年后的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84年冬,康熙帝到山东曲阜孔子故里祭孔,书写了万世师表的匾额,匾额左侧为康熙甲子孟冬敬书,一竖排小金字,康熙令全国各地孔庙将题词一体刻制成匾,悬挂于大成殿中,今天这幅匾额依然高悬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外的前檐下,在经济方面,康熙执政伊始,就提倡文教,治河重农,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然而,康熙的新政受到了鳌拜等四大辅臣的严重掣肘,他们对康熙帝更张旧制,渐习汉俗的做法话越来越不满,提出率寻祖制,咸复旧章的治国主张,尤其是鳌拜,居功自傲,把持朝政,一些重大的朝政,鳌拜先在家中议定后实施,竟然在康熙御门听政时施威,当年多尔衮专权的一幕即将再次上演。
李治亭:鳌拜势力那么大,掌控了朝臣,朝中大臣他一人掌握,甚至后来他写了批书,比如说苏克萨哈啊,他代替康熙写成了判死刑,要叫皇帝康熙画个押,康熙皇帝不干啊,那是多大的事啊。
康熙六年,即公元1667年,年以十四岁的康熙帝到了亲政的年龄,身居首位的辅政大臣索尼担心鳌拜的势力越来越膨胀,便提议皇帝亲政,不久索尼去世,鳌拜俨然以首辅自居,这一事态使孝庄皇太后深感不安,她同意康熙帝亲政。
吴伯娅:他甚至说过没有祖母就没有他的成就,所以他是对祖母感情非常深的,所以这个孝庄太后,实际上她是辅佐了两代皇帝。
少年天子如何战胜老辣的政治人物鳌拜,关系到清朝的统治与长久,鳌拜的亲信党羽,几乎遍布朝中,如果处理的不好的话,将会酿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少年老成的康熙帝筹划出一个智取鳌拜的妙计,一些十五六岁的少年,整天陪着皇帝玩,布库之戏,即使鳌拜来也照常进行。
吴伯娅:他不动声色,他叫布库少年,就是练习摔跤的一些少年,这些侍卫跟他一起练习摔跤,这个就根本就不会、不容易引起那个鳌拜的警觉。
康熙八年五月初十,宫中里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康熙帝在南书房召见鳌拜,当鳌拜刚走进房内,早就埋伏好的布库少年们给冲了出来,将他擒住,很快鳌拜的其他主要亲信党羽,也全部缉拿收监,康熙列出鳌拜三十条罪状,不久鳌拜死于狱中。康熙智取鳌拜,一举扭转了清王朝这艘巨轮的航向,拨乱反正,开启了兴盛之路。
宫廷里的斗争刚刚平息,然而远在千里之外,割据坐大的三藩之地却让刚刚执政的康熙遇到了人生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三藩指叛明降清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别掌管了福建、广东,云贵势力范围,这虽然并非朝廷封地,却不折不扣是一个独立王国。三藩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吴三桂还自行选派官员,称为西选,更为严重的是三藩各握兵权,拥兵自重,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为朝廷一大祸患。
吴伯娅:清王朝最早建立三藩的目的,也是为了解除朝廷的南顾之忧,就是需要他们的屏障,最早的目的是这样的,但是的这三个王,他们驻守在各自的那个辖区范围内,他们就不断地扩大扩张,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有扩张,他们的野心也在膨胀,他们逐渐就走上了与中央集权对立的一种道路。
就在康熙出生那年,朝廷开始封三藩,到了顺治十七年,形成三藩格局,康熙剪除鳌拜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于上宫中柱子上,夙夜牵念,三藩不仅垄断地方财政,还不断以兵饷和行政开支为由,向朝廷伸手索要巨额经费,这对朝廷造成恶劣沉重的经济负担。以顺治十七年为例,国家正赋收入银875万两,吴三桂年耗饷银就达九百万两,所以当时有一句话,叫做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铲除鳌拜之后,解决三藩问题正式提上日程,然而真正去撤藩,显然是一步险棋。
公元1673年,康熙12年,这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上书,自己回到东北老家去,让他的儿子来继承王位,康熙觉得这是一个撤藩的好机会。为试探康熙帝的态度,吴三桂、耿精忠于七月也疏请撤藩,康熙帝将计就计,答应撤藩,吴三桂没想到自己弄巧成拙,大为恼怒。公元1673年11月21日,吴三桂处死不肯依附他的云南巡抚朱国治,公开举兵叛清,拉开了三藩指了的序幕,就此,康熙帝与吴三桂的一场生死博弈开始了,吴三桂振臂一呼,一时间叛乱四起,耿精忠于康熙13年3月15日,尚之信于15年2月21日,先后举起叛旗,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也纷纷反叛,时人描述为东南西北,在在鼎沸,大半个中国都陷入战火。反叛四起,年轻的康熙皇帝面临严峻的考验,一开始由于吴三桂等叛军势头猛烈,多路进攻,清军疲于应付,处于不利局面,面对十分险恶的局势。康熙帝镇定自如,他深知这是一次决定大清命运的生死之战,为了稳定军心,他每日游览景山、观骑射,康熙帝还下令处死吴三桂的儿子。
吴伯娅:所以吴三桂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表明康熙的决心,我一定要把你解决掉。
康熙15年,也就是1676年,康熙帝对战略部署重新做了调整,将军队主力部署在中线,即湖南前线,将次要兵力部署在左翼的浙江、福建一线和右翼的陕西、四川一线,康熙亲自指挥各自重大战役,他命前线主帅,绘制敌我双方军事形势图,反复研究,决定作战方略,因为战事紧急,康熙帝每日接军报,多达三四百疏,甚至深夜三更,坐待军书,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午夜迢迢刻漏长,每思战士几回肠。康熙十七年,吴三桂中风病亡,清军展开前面进攻,一场历时八年,战火烧遍大半个中国的大动乱终于被平定吗,康熙帝接军报后,写了一首《滇平》诗,表达心中的喜悦和感慨,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未矜干雨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康熙20年,也就是1681年12月20日,康熙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宣捷中外,三藩之乱的平定对清王朝来说,是基本实现统一大业,确立稳固统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久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时代来临了。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每天陪你读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