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经典资源库: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元)


一江烟水照晴岚,

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

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

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注释:

(1)  水仙子:曲牌名。又称为《湘妃怨》、《冯夷曲》、《凌波曲》、《凌波仙》等。入【双调】,亦入【中吕】、【南吕】。首二句宜对。六、七句可作五字,宜对;亦可作两个四字句,与末句相配。兼作小令、套曲。也可带《折桂令》为带过曲。南曲略同。

(2)  烟水:烟霭笼罩着的水面。照:倒映。岚:山里的雾气。

(3)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4)  芰荷从一段秋光淡句:芰(jì)荷:出水的荷叶,亦指荷花。秋光淡:因为成丛的荷叶挺拔茂密,以至秋光也显得淡了。

(5)  卷香风十里珠帘:“十里香风卷珠帘”的倒装。珠帘,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6)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酒旗:也叫酒帘,俗称“望子”,是以布缀于竿头、高悬于店门前的酒家标帜。

(7) 飐(zhǎn):风吹物动的样子。杀:通“煞”,非常、甚。用在动词后表示动词程度之深。



译文:



一江烟水映着晴翠山峦的云气,两岸的人家画檐连着画檐,一片荷花浮在水中秋光安宁闲淡。看沙鸥往来翻飞舞姿翩翩,香风透出珠帘在十里岸边弥漫。画船仿佛从天边驶来,酒旗高挑随风招展,多么可爱的水乡江南。




赏析:



济世与逃世的两难选择《水仙子·咏江南》。


元朝是一个异族统治的时代,汉人,尤其是南方的汉人受尽了种族压迫,人分四等。科考停止,高层政治斗争空前残酷,读书人更是茫然不知所措,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确实这是一个传统价值观遭到重创的时代,一个士大夫价值观发生改变的时代。元曲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学样式,无异寄托了当时读书人的内心世界的感受,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那些或潇洒飘逸、或玩世不恭、或游戏人生、或极尽讽刺调侃之能事的散曲当中,看到那个时代读书人内心的挣扎、思考和解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元代后期重要的元曲作家张养浩的作品,《水仙子·咏江南》。这首元曲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


阳光照耀着江面,腾起了薄薄的烟雾,两岸人家彩绘的屋檐,一间连着一间,江上荷花朵朵,荷叶田田。银白色的沙鸥在江面上一次一次的飞舞盘旋;家家珠帘里飘出了香风,阵阵彩绘的船儿,好像从天边驶来;酒家的幌子迎风招展。这江水、阳光、烟雾、画梁,江面上的荷叶,盘旋飞舞的沙鸥,珠帘中飘出来的香风,天边驶来的画船,乃至飘扬着酒旗的客栈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江南风光图。面对这样一幅江南美景,谁都会不由自主的说道,太棒了,江南。


这首小令,乍看很简单,似乎不过是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其实大有深意很不简单,前面七句描绘景物,最后用一句强烈的抒情句子,“爱杀江南”收尾。我们知道“杀”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程度之深,这是一个很有分量,分量极重的词。那么作者到底为什么用分量这么重的词呢?


我们现在思考一个问题:江南到底有哪些特点呢?江南的第一个特点是山清水秀。人们总是会把江南和水乡联系在一起,称为江南水乡。一提起江南人们都会联想起白居易那首著名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在这里首先提出了两个意象,一个是日出,一个是江水。江南是多水的,水是灵动的,水在秋光的辉映下如火如练,美到了极致。这首曲子的作者也选取了水这个意象,然后从一江烟水写到了两岸,写到了芰荷,写到了沙鸥画船,这无一不是江南水乡的风貌。“一江烟水照晴岚”就是说在阳光的照射下,江上的烟波与岸上的山峦相映生辉,给人明朗又迷离的感觉。


江南第二个特点:就是繁茂的植物,早在汉代乐府诗《江南》里就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诗句,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更是写尽了荷塘之美。“芰荷”指的就是菱叶和荷叶,那是这片江南之水孕育出来的生命,面对着这生机勃勃的生命,人们的心里怎么不充满着喜悦呢?

现代诗人徐志摩在1928年离开剑桥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再别康桥》,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同样清澈的河流,同样是水中的青草,在异国他乡见到如此熟悉的景色,不知道徐志摩对剑桥的深情当中,是否也有一份对江南的眷恋?


如果说以上的这些意象,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图,那么还有一种人文地理特点,也是不能忽视的,那便是江南的繁华和富庶。作者巧妙地将这个特色,镶嵌在江南的自然风貌里天衣无缝。


我们看与首句“一江烟水照晴岚”相对的那句”两岸人家接画檐”,其中“画檐”是指南方的富裕人家的建筑,屋檐彩绘、粉墙黛瓦一幢连着一幢,说明了人口稠密,城市繁荣。“卷香风十里珠帘”。“十里珠帘“更显富丽的城市风光。它使人们想到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柳永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都是描写它的所在地的富裕、美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紧接着的两句:“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不仅字面相对所描写的景象也恰成对应。一面是倦旅来归,一面是频频召唤,而酒家的物象给这首曲子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此美丽富庶的江南,既不缺乏秀丽温婉的自然风光,也不缺乏市民文化的繁荣,这就是宋元时期的江南,一个有幸免受战争烽火而持续繁华的地域。一个远离政治中心,因而能够安逸享乐的地方,一个城市文化兴起,娱乐业不断丰富的时尚所在。而元朝,由于不同民族的进入,也给地方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那是一个历经了磨练的官员,放松身心,获得内心安宁的不二选择。这首曲子的妙,还在于它的表现手法。


它的表现手法首先是像电影的镜头那样,时而拉近,时而推远,时而大特写,时面鸟瞰图,使得江南之美得到了多角度、多侧面的呈现。句句写景,句句不同。如果我们把作者比作一位画家,那么他的画笔忽而大江远山,逐渐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两岸人家,芰荷水鸟。忽而又放笔宕开,由荷花延伸到四周,进而延伸到远方,从点到面遍及整个江南。真可谓美轮美奂,美极、妙极,妙不可言。作者在组织画面方面,又是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流水生烟,山岚耸翠。这是一静一动,画桅芰荷,安静恬淡,沙鸥在舞,珠帘在望,这又是一静一动,两岸的房屋是不动的,而画船由天边驶来,酒旗在迎风招展,这又是一静一动。就这样于安谧宁静之中,显出了一派生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首曲子,巧妙地在景色里,镶嵌了人活动。从表面看曲子里似乎没人,但其实人是隐在山水中的,“卷香风十里珠帘”这香风从何而来,自然是珠帘内的飘来的脂粉味儿,画船儿天边至这船怎么会行进呢?自然是有人在其中,这就不免使人想到了那帘内的佳人,船里的游子对它们产生遐想,以至神往,这种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创造力的诗句。与马致远的《渔人晚归图》中“落花水香茅舍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我们来看这首曲子的意境,元曲的创作往往将作者内心的感情投射到自然界的景物当中,看沙鸥是我在看,一段秋光淡是我的感受,整个写景过程中,作者没有站出来说一个赞字,但每一笔都是用沾满了爱的色彩画出来的到此我们似乎把这首曲子分析完了,但是如果我们还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把眼光放出去,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会发现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还没有回答作者为什么要用“杀”这个分量极重的词,我想问,这首曲子告诉我们的难道仅仅是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神往吗?曲子的背后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文化密码,比如好端端的文人墨客,为何离乡背井,那些达官贵人为什么纷纷的涌向江南,仅仅是因为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吗?要破译这个密码,我们还得了解张养浩这个人。


张养浩1269年生于山东济南,汉人。他三次做官,两次弃官。据元史记载,他少年时代便享有大名,后来因为敢于批评时政,三起两落。53岁的时候就退隐8年,60岁的时候又第三次做官,日夜焦虑,辛劳终于一病不起。从他的一生经历看,三次出仕的时间共约30年,两次弃官的时间只有10年。他第一次弃官只是避祸逃遁,并非真想要归隐园田。但是这对他的思想转变肯定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他的思想当中应该包含着对隐逸的向往,这种向往终于是他投向了他所不熟悉的但是对文人颇具诱惑力的江南。


逃避这是整个元朝许多作家所表现的核心主题。在一个功名难成就,社会不平等,汉人受歧视,政治十分险恶的年代,传统的儒家价值观继魏晋之后,再一次受到挑战。异族统治的新格局,以及宋代以来逐渐兴起的城市文化或者说消费文化,进一步消解乃至替代了儒家的价值观。所以对江南的情结,因为诗人的内心寄托而愈发丰富愈发强烈,又因为这种情结是来自于诗人的自身的,所以更加难以消解。


江南是作者对于安逸享乐生活的一种想象空间,是对政治生活的一种逃避。我们可以从曲中看到,作者是怀着怎样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如诗如画的江南,那里是一个不必接触就能想到。这一切都是北方所缺少的。对于功名受挫的人来说,这样的江南这样的放荡不羁的享受,这样的应有尽有的繁华,无疑是一种诱惑。只是我们可以想到作者尽管无限向往,甚至为此欣喜若狂,但又能在这里逗留多久呢?


  他最终还是要走的,江南毕竟不是他的家。张养浩不是在六十岁那年又去做官了吗?他终于要回到他的故乡,他终究要去做那些他曾经嘲笑过批评过的人们所做的事情。他否定过儒家的价值观在现世的意义,却最终还是要以一介书生的面貌去面对先贤们的在天之灵。这恰恰是我们中国文化最动人的地方。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作者为什么要用“爱杀江南”这个词了?其实这个问题就是文人黑客,达官贵人为什么纷纷涌向江南的问题,他们或者是因为江南的风景美,或者去那里追佛道,寻古迹,或者到山水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当然也可能是为了贪图暂时的享受,甚至是为了走”终南捷径“。因为皇帝对于所谓不愿做官的名士,反而会高价招聘。但是最主要的他们把江南看作政治避难所,看作心中的桃花源,这里蕴涵着中国士大夫内心多少的痛苦和矛盾啊?


我国古代文人,为了学以致用,大多想建功立业,但又深知政治风波的险恶,前途难测,为了全身避祸,往往怀着逃世的情结,激流勇退,笑傲山林。致用与全身,济世与逃世,是封建士大夫的一大人生矛盾。尤其在元代,这一矛盾更是强烈地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的作者或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内,可以是致用,济世的主张占上风,也可以是全身逃避的思想居优势,从作品中正可以知其人,论其世,而从其人其世,又可以转而加深我们对作品内涵的探求。这就是我对张养浩的《水仙子·咏江南》的解密。

谢谢大家。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每天陪你读国学经典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