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云展丨实验艺术系2022届丨水墨艺术工作室
前言
很荣幸为大家呈现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2022届的毕业作品,这是我们走出校园,第二次为社会各界带来出色的青年艺术作品,涵盖了实验艺术、综合材料绘画、当代水墨、当代绘画四个专业及方向,82名本科毕业生、4名研究生,共计86组作品。
作品涉及了影像、装置、绘画、实验水墨、新媒体等多种媒介,极尽所能,探讨并回应疫情时代下“艺术何为”这个永恒的命题。如果把作品比作一个“生命体”,从观念输出、视觉延伸,到空间呈现,师生们共同经历了这个“生命体”成长的全过程,从无到有,从虚到实,带着个性的体温,破茧成蝶。每一件作品都是精神与物质、直觉与理智、可控与未知、意志力与体能极限、痛苦与狂喜等多重角力的结果。毕业创作,不仅仅作为大学教与学的成果检验,也是每一代青年向世界发问的方式:如何认知世界?如何理解自我?如何表达这种认知和理解?
相信,通过这次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体验,每一位青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个复杂并串联的问题组,如果能有所得、能有所悟,那么教育中的努力,将是有价值的。
有人说,人的挫败感是精神的无限总是超出现实的局限造成的。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这种“挫败感”是积极的,是一个个喷勃的生命力等待绽放的契机。参与本次展览的所有毕业生,都经历了一个高强度创作周期,都经历了由于疫情造成的多次不得已的停工,几乎所有的创作方案都诞生在被隔离与被封闭的狭窄空间里。但,艺术就是能成为精神能量的汇聚,艺术能量的汇总,在身体能量的爆发下,超越时空,以惊艳的态势在此绽放!
感谢momopark艺术购物中心及所有工作人员的付出!
感谢所有为本次展览提供帮助的朋友们!
▼
>>>绘画专业<<<
>>>水墨艺术工作室<<<
龚纯锋
中共党员,1999年10月生于洛阳,201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
2021年以专业第一名保送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研究生
2018年至今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当代水墨艺术工作室
2022届陕西省优秀毕业生
2020-2021学年“三好学生
2020-2021学年优秀学生奖学金特等奖学金;2018-2019学年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学金;2019-2020学年优秀学生奖学金三等奖学金
2019-2020学年“校园活动先进个人”
2020年西安美术学院第八届《学生假期作业汇报展——寒假展》一等奖;2019年西安美术学院第九届《学生假期作业汇报展——寒假展》二等奖;2018年学生假期作业汇报展——寒假展三等奖;
西安美术学院2020至2021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西安美术学院2019至2020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
2020年1月入选江苏南京『礼赞新时代 欢庆中国年——2020新春书画名家邀请展』;2020年9月入选『云起时——2020江苏中青年书画家作品展』;2020年12月入选西安美术学院首届“弘美尚廉”廉政文化艺术作品展;2021年4月入选『首届西安青年绘画双年展 长安之音——西安青年水墨展』;2021年5月发表论文《山水之间——论龚贤的山水画构图》于省级期刊《牡丹》;2021年11月入围北京『2021青春志~永远跟党走·青春冬奥情』 优秀青年美术作品展;2021·第三届关中忙罢艺术节《画美乡村》项目,创作的多幅壁画被组委会收藏
第五届尖峰训练营三等奖。
《保持距离》1 纸本设色
《保持距离》2 纸本设色
《保持距离》3 纸本设色
《保持距离》细节图1
《保持距离》细节图2
《保持距离》细节图3
创作时间:2022年6月
指导老师:武西明(副教授)、侯晓春(副教授)、陈庆(副教授)华、赵云雁(讲师)
作品阐释
我们渴望相聚,但我们被迫保持。疫情之下的生活,像一盘老旧的磁带,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按下暂停的按钮,什么时候继续播放,又或是在这两者之间反复横跳着。我们被迫保持距离,远离人群,独处于自己的狭小空间之中。
创作笔记
起初创作这件作品时,西安的疫情已有所缓解,但全国很多地区的人们还在经受着疫情带给他们的困扰。因为疫情,在去年一整年之中,我也只在家人身边陪伴了仅仅十天,而更多的人过年期间也无法与家人团聚。我们希望能够与家人、朋友团聚,围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这样简单的愿望变成奢望。每日只能处在自己狭小的空间之中,生活在不断做着减法。我希望能用作品表现出这种想彼此靠近却不得的状态。所以我将画面的主体——三个人物,以围聚而坐的姿势分置于三幅竖条屏内。他们虽相对而坐着,画的边框却迫使他们独立于各自的空间里。在《保持距离》这件作品中,我利用特定的布展形式,对自己身处疫情之中的情绪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我利用展架,在商场这样较为嘈杂,容易产生人员聚集的场所,围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营造出疫情之中我们被迫被隔绝,与他人与外界保持距离的环境,而画中的三个人物也通过展架隔出的五个空间相隔开来,虽看似相连却分属于不同的空间,更好的呼应的保持距离的主题。在这次创作之中,我第一次尝试将新的语言融入进作品之中,毕业创作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对四年大学收获的总结,却也是笔者漫长的探索自我与形成自我风格的一个小的节点。在这次探索式的创作中,我尝试着利用相较于自身而言,新的材料、新的表现手法、新的展现形式来创作。但由于对色彩知识的缺乏,以及创作较的幅作品的经验过少,加之许多新的探索。这次的创作可能算不上一次对“新”的探索很成功的作品。但我认为这是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一开始想表达自己在疫情当下的感受到《保持距离》这一作品的最终完成,经历了六七次的改稿,每一次的推翻重来都多了一些对作品新的思考。定稿后将想传达的内容转化到画面之中,对于缺乏创作经验的我来说更是相对艰难的一步,也因此深刻的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从一次次的创作中不断地反思,挖掘自己的优势,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精进,从而使自己在其中得到提升。
论文题目与摘要
《浅析常玉作品中情绪传达对现当代中国画的启示》
当笔者第一次看到常玉的作品,是一幅粉色基调的向日葵,这幅画给于了笔者非常强烈的情绪冲击。于是笔者开始关注到他花卉系列中的情绪传达,尝试从色彩、线条、物象这三个方面来研究他的花卉作品是如何进行情绪传达的。并探究常玉艺术中的情绪传达能带给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怎样的启示。最后笔者以自己的创作《保持距离》为例,展示与分析如何将现当代中国画与情绪传达相连接的一次探索。
李晨冉
陕西西安人,202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同年考取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攻读山水画创作与研究方向。
《伺墨》纸本水墨 260*200cm
《伺墨》局部1纸本水墨
《伺墨》局部2纸本水墨
《伺墨》局部3纸本水墨
《绯墨》纸本水墨 210*160cm
《绯墨》局部1纸本水墨
《绯墨》局部2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6月
指导老师:陈庆华(副教授)、侯晓春(副教授)、武西明(副教授)、赵云雁(讲师)
作品阐释
《伺墨》作品阐释:在华夏上古时期,人类和孩童一样,有无数关于世界的浪漫幻想。书本给予我关于宇宙乾坤、生命自然的启迪,也长久地启迪着我拥有无尽的创作灵感。这幅画面描述的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初,探求宇宙万物之起源。天、地、人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绯墨》作品阐释:对于层层迭迭、神神秘秘的宇宙秩序的渴望与探求,使我企图用自己的语言方式和笔墨形式述说、诠释。水墨与色彩的碰撞与融合,使其画面在混乱中拥有秩序,画面的冲撞重组仿佛真的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同时也包括对浩瀚宇宙生灵的感悟。
创作笔记
向上滑动阅览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学习到了运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根据画家本人语言形式表达和笔墨技法运用创作出独具个人风格的绘画作品。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逐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着迷,所以毕业创作以此为主题,表达对传统文化时间发展的维度及内容的特性。第一张草图(图一)画面中心以唐三彩为型,内部做肌理,画面背景采取唐朝建筑进行绘画。老师建议再注意城墙和建筑的典型特点,画面效果可以考虑贴箔,不一定画面要有大透视,可在平面些。第二张草图(图二)将画面的前中后景拉开对比,前景为人群,因其疫情影响,我将如今现状戴口罩的人进行描绘,后景叠加古代建筑,进行今昔对比。在绘画草图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实际绘画过程中还是有部分创作无法完成,所以进行更改草图,在绘画过程中边探索边绘画。图一图二在创作《伺墨》与《绯墨》两幅作品时,我重新思考自己的毕业创作,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在创作前期,尝试了多种材料,寻找适合表达我的创作思想与理念的技法与笔墨形式。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我对神秘、未知的宇宙时空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绯墨》(图三)这幅作品中,对于层层叠叠、神神秘秘的宇宙秩序的渴望与探求,使我企图用自己的语言形式和笔墨形式述说、诠释。水墨与色彩的碰撞与融合,就如同多个时空的碰撞与融合,使其画面在混乱中拥有秩序,画面的冲撞与重组仿佛真的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同时也包含对于浩瀚宇宙生灵的感悟。在其《绯墨》的创作过程中,画面体现了多个时空的碰撞、爆炸、交融,但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多个时空的的交叠、对话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诠释,所以也推动着我想要进行第二幅创作的冲动与渴求。图三图四在《伺墨》(图四)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我不时思量如何能够不仅体现传统水墨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洗礼和岁月侵蚀,而且还使我们发觉传统水墨和当代水墨共生共存的独特形式,使其水墨焕发出无限可能性。在研究多个中西艺术家之后,我想将一切世间万物回到起点,一切开始的原点进行阐释。在华夏上古时期,人类和孩童一样,有着无数关于世界的浪漫幻想。书本给予我关于宇宙乾坤、生命自然的启迪,也长久地启迪着我拥有无尽的创作灵感。《伺墨》中描绘了天地之始、万物之初,探求宇宙万物之起源。天、地、人、自然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物采取了剪影的形式进行描绘,剪影外形又如山一般浑厚有力,予以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剪影内部画其不可名状的符号与山体,与多个时空进行对话,这也是我一开始想阐释与多个时空进行交叠与对话的原因。形式永远是观念表达的突破口,我采用的形式或许现在还不成熟,但我会在日后的水墨实践中继续摸索与探求一个更为合适的形式表达我想表达的理念
图片1
图片2
论文题目与摘要
多维时空解构在当代水墨创作中的运用
本文以当代实验水墨作为切入点,诠释当代水墨艺术语境下的宇宙、多维时空等观念,从而分析宇宙中的多维空间在毕业作品中的笔墨技法运用以及语言形式表达。经过本科四年的学习逐渐对宇宙、爆炸、多重时空产生了兴趣,对于在《伺墨》、《绯墨》的创作过程中,尝试改变了传统水墨的笔墨形式,试图在多种材料中找寻对毕业作品进行完美诠释、述说的笔墨形式,从而对作品进行了重构、解构、重组,用以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
张子希 中共党员 生于河北省衡水市
2018年至今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当代水墨艺术工作室
2019年素描作品《石膏像》留校
在2019年6月在西安美术学院第二届“青衿杯”书法大赛作品展中荣获“优秀奖”。
在2019至2020学年中获得“二等奖学金”。
在2020年度评优活动中被评为“三好学生”。
在2020年荣获西安美术学院第九届疫情期间《学生假期作业汇报展——寒假展(线上展)》一等奖。
在2020至2021学年中获得“三等奖学金”。
在2022年中毕业作品《平凡的世界》在第十二届“西安美术学院红星宣纸奖学金”的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在校期间多幅作品被私人收藏。
作品《平凡的世界》被选入《陕西法治建设》2022年第2期杂志中。
《平凡的世界1》69x46cm 纸本水墨
《平凡的世界2》69x46cm 纸本水墨
《平凡的世界3》69x46cm 纸本水墨
《平凡的世界4》69x46cm 纸本水墨
《平凡的世界5》69x46cm 纸本水墨
《平凡的世界6》69x46cm 纸本水墨
《平凡的世界》208x185cm 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3月1日——6月8日
指导老师:侯晓春(副教授)、武西明(副教授)、陈庆华(副教授)、赵云雁(讲师)
作品阐释
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凝聚了黄土人民的智慧。每家每户的窑洞都大小不一,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形建造的。现在得窑洞与之前相比,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此作品以多幅组画的形式表达,独幅作品即有独立性,又与周围作品存在一定的联系具有连贯性。整幅作品以灰色调为主,强调画面的正负形意识。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时常看着当时所拍的照片,回忆那种身处黄土地亲近自然的感觉。
创作笔记
本人一直对水墨表现非常感兴趣,此次创作实践从一开始就想以纯水墨的方式表现出来,去寻找水墨之间的层次关系。在我创作的第一步先是选题材,由于这几年在西安读书,对西北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感受到黄土高坡独特地貌和当地百姓的质朴无华和热情。
在此期间我曾多次去过黄土高坡,每去一次就会住上一段时间。在此尽享静谧,和大自然浑然一体。没有车水马龙的街道,没有热闹的市场,没有每天忙碌的身影,只一望无际的黄土地,在早中晚都能看到每家升起炊烟。有时就喜欢一个人拿个小板凳坐在农家的小院子发呆,一坐下来就是好久,看着太阳慢慢地落向西山,感受黄土高坡的苍茫。现在的黄土高坡相比之前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交通更加便利了。汽车也可以开到家家户户的门前。窑洞修建的也更加漂亮了用砖砌出的墙面,做了防雨水冲刷的屋顶。国家扶持政策也得到了落实。在黄土高坡上建造着错落有致的窑洞,每家每户都非常和谐。虽然每家的住的都是窑洞,但是每家的窑洞都是依山而建的,都具有各自的特色。这样就产生了趣味性。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都会形成不同的美景。这就激发了我想要去表现的兴趣。由此我选择了用横向多幅的小景去表现我心中的黄土高坡,因为以横式的构图才能表现黄土高坡的这种宽阔厚重之美。
选完题材之后,我就做了一些笔墨的实验。最初选用的是用麻纸作画,麻纸上的线条呈现出枯厚浑蒙,线条古拙,可以传达一些黄土高坡质朴的趣味。但是整幅画面要以用线为主,又稍加墨色晕染。因为在麻纸上所呈现出来的墨色,与我想要的感觉有所差距。在麻纸上所施的淡墨,由于纸上的纤维比较粗糙,所以呈现出来的感觉不太通透。边缘有些毛糙。后来又用生宣画了几张,生宣的墨韵会更加通透一些,整幅画面会呈现出一种比较雅的淡灰色调。我最终选用的是生宣。
对实地写生的小构图进行了调整,使之画面更加完整。在绘画之初,对照片有所依赖性,在画细节的时候就会陷入到表象里面,被现实的景象所拘束,从而迷失了自己。在一段时间里,我变得非常的迷茫,什么都画不出来,心烦意乱。我根据自己的问题,研读自己喜欢的画家作品。之后又重新回到画室里,不看之前的稿子和素材,就从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个细节开始画起,跟着笔墨的感觉走,尽量做到笔触,墨色,疏密拉开层次,画出鲜明的节奏,追求笔墨美感同时不失画面的生活趣味性。大胆地把每幅作品都画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地调整。
论文题目与摘要
《周京新的笔墨技法特征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本文介绍了周京新老师的笔墨技法特征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通过查阅与周京新老师相关的书籍。我对周京新老师的绘画风格及绘画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周京新老师的“水墨雕塑”作品,把中国画里的“笔”和“墨”做出了一个全新的阐释。对传统技法“勾、勒、皴、擦、点、染”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创作过程中以周京新的水墨作品为例,结合中国传统水墨画进行研究。对陕北景象进行水墨创作,表达黄土高坡的风土人情,陕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韩梦鸽
荣誉奖项:保送实验艺术系综合材料绘画
曾获得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称号
《顺其自然1》综合材料水墨
《顺其自然2》综合材料水墨
《顺其自然3》综合材料水墨
《顺其自然4》综合材料水墨
《顺其自然5》综合材料水墨
《顺其自然》
创作时间:2022年6月
指导老师:武西明(副教授)、侯晓春(副教授)、陈庆华(副教授)、赵云雁(讲师)
作品阐释
海边长大的我对海洋的自由气息向往而痴迷。海纳百川,包容万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成千上万的生灵,其中水母像海中精灵般的存在,飘渺、自由、无所待,逐浪而行,随波起舞…… 我的毕业作品表现主体是水母,但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又赋予了一些哲学理念。我所找的素材是两种水母一种是带触须的一种是不带触须的,按照水母的自由游动为主要构成,画面着重加强了水母触须的数量,运用大量而繁杂的触须作为线性要素,这些乱如麻的线就好像人生中所遇到的关系,是复杂而多种多样的我们既摆脱不了,也无法逃避。所以在面对这些关系的时候,我们何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呢,关系有远有近是客观存在,也不受我们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去面对去接受,顺其自然。观察海中的水母会发现,他们的触须有成千上万缠绕多变,但并没有去强行拆分开来,而是顺其自然,等到时间过去触须自然而然会分开。再观察,没有触须的水母,成群结队地游动的时候,每个之间的距离不远也不近,这种微妙的关系,恰当的距离,可以放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这是我从海中精灵们身上学到的生活智慧,也是创作背后的内涵。
创作笔记
我的主题是水母,但是根据水母,我又上升到了一些哲学理念。我所找的素材是两种水母一种是带触须的一种是不带触须的,画面尺幅为2米×2.4米。画面为五幅图拼接而成,都是按照水母的自由游动为灵感来进行画面构图的,画面着重加强了水母触须的数量,运用大量而繁杂的触须作为线性,这些乱如麻的线就好像人生中所遇到的关系,是复杂而多种多样的我们既摆脱不了,也无法逃避。所以在面对这些关系的时候,我们何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呢,关系有远有近是客观存在,也不受我们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去面对去接受,顺其自然。观察海中的水母会发现,他们的触须有成千上万缠绕多变,但并没有去强行拆分开来,而是顺其自然,等到时间过去触须自然而然会分开。再观察,没有触须的水母,成群结队地游动的时候,每个之间的距离不远也不近,这种微妙的关系,恰当的距离,可以放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这是我从水母们身上学到的生活智慧,也是创作背后的内涵。毕业创作比较完整的运用了多种丰富手法来进行画面的描绘。创作初期进行了大量的技法,实验个人比较喜欢拓印的方法来表现一些细节和肌理感,但是根据水中还有水母的漂浮流动特性太硬技法会过于生硬,所以我又采用了泼墨和冲击的手法加毛线拓印进行结合。其中拓印过程中采用了宣纸,卫生纸毛线等各种可用材料来产生一些效果,而毛线的大量使用就是强化了线性的感觉。墨结合各种液体材料在进行水冲击所造成了水墨氤氲效果。
传统绘画的主要情况,综合材料绘画技法的表现和媒体材料的进步,那是多元化的材料和技法,强调使用视觉效果的同时,更强调材料的精神和物质特性的发挥。综合中国传统水墨材料在绘画创作中的运用,不仅是材料语言的新实践,也是对传统水墨画创作的继承和拓展。这种材料水墨既保持了中国水墨的独特性,又涵盖了当代艺术特征之一的以材料为载体的时代性。不仅具有以传统水墨为载体的诗意、雅致的特性美,而且在材料与水墨的融合下给人以视觉美感。但目前的发展还很不成熟,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研究和探索。作为综合材料的水墨画,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碰撞中融合,作为现代社会大众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的体现者而诞生。中国现代水墨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观念。
胥喆茜
西安美术学院第九届《学生假期作业汇报展——寒假展(线上展)》三等奖
《日记》纸本水墨
《日记》1纸本水墨
《日记》2纸本水墨
《日记》3纸本水墨
《日记》4纸本水墨
《日记》5纸本水墨
《日记》6纸本水墨
《日记》7纸本水墨
《日记》8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6月9日
指导老师:武西明(副教授)、侯晓春(副教授)、陈庆华(副教授)、赵云雁(讲师)
作品阐释
这组作品是一种对自我的内心情感,心情状态的表达探索。通过不断探索自我的内心世界,将平时难以言表的情感,通过画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艺术来源于生活,自身:从中国画的色彩观浅析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情感表达的情绪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艺术创作的动力。
创作笔记
刚开始想创作有关于在当今社会下青少年的状态,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想过以动物为创作题材。但是后面发现比起前面的创作题材,好像我更加想表现的是一种自我的内心情感,心情状态还有自身的生活。因为比起前者,我感觉后者更加能打动自己,可以将平时不好意思用言语表达的状态,通过画面表达出来,也是自身更加感兴趣的方向。我认为自身的情绪和体验是一种创作的动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就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表达出最真实的自己。在孩童时期,当我们感到高兴的时候,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展现出自己的兴奋而没有其他的忌惮或考虑,是纯粹的快乐。当我们感到难过时,同样也可以肆无忌惮的表现出来,不会在乎周围的环境,不会压制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想哭的时候就放声大哭,想笑的时候就开怀大笑。而当成年不论是快乐或忧愁都没有原来孩提哪般纯粹,会因为种种原因变得复杂。但是也不能说所有成年人都会控制和压制自己的情绪,也有内心豁达的成年人,他们的快乐与忧愁是纯粹的,但是我认为这是少数的一部分,大多数都会被一些大环境所影响,会控制和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想表达的想法,会丢失那部分纯粹。在当今社会上,在有些事情上,我们确实是需要控制和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像孩提那般肆无忌惮,因为成年人没法像孩子那般无忧无虑。所以我认为在绘画创作中可以通过画面表达出内心的那份纯粹,可以体现出自己当下的状态。创作比较迷茫,就画了一些有关于当今社会下青少年的状态,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的草图,也进行了一些技法的实验。(如下)在画那张青少年状态的画中,我尝试了运用麻纸,麻纸给人一种近似与半生半熟宣纸的感觉,既没有生宣那么容易渗开,也不像熟宣无法渗开。小孩的头部手部是运用勾线的方式,勾线时水分比较干,这样就不会造成发丝渗开的情况。身体和书则是用大墨块的形式来表现。那张粉色画面中的鸟则是运用了染色法。在这些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我还是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心情状态,就画过了一组草图(如下)这组稿子中表达了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状态亦或是情感,像是第一张稿子我想表达的便是在现阶段生活中的迷茫,图中灯塔在小胖孩的背面而并非在小胖孩的前方,灯塔光亮不大预示着生活中目标尚未清晰,没有向着灯塔走去。第二张则是希望,背后有流星划过,小胖孩双手合起表达对未来的愿望和期望,也表达了内心在流星划过夜空时的宁静,那一瞬间像是永恒。第三张则是忧伤,一朵乌云悬在小胖孩头顶,小胖孩眼中露出忧伤,后面的山和树用曲线显示出了不安与忧虑,画这幅草图的时候我想到了梵高的星夜,而胖孩脚边的石头则是一种坚毅与冰冷的表达。第四张是思念,想到了小时候作为独生小孩,父母工作繁忙常常孤单一个人在家,手中的照片剪影是两个大人一个小孩,起一种暗示作用,一只手紧抓被子,引人发问是做了噩梦?还是因为思念?第五张是疫情下的状态,疫情期间常常起手机关注今天是否有又新增,疫情是否已经控制住了。这些便是画稿子时的构思。运用了两种材质进行水墨实验一种是用麻纸做的宣卡,一种是用半生熟的宣卡,有一张渗化效果强的是先把纸喷湿再在喷湿的纸上勾线染色。最终选取了麻纸宣卡。
论文题目与摘要
从中国画的色彩观浅析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情感表达
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下不断的演变与发展,而中国的色彩观始终是受到了儒、释、道这三个方面思想的影响,其中这三者互相渗透,互相关联。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画家的心境,许多当代中国人物画家创作的情感表达是通过色彩加持的,同时也始终是受到了“随类赋彩”色彩观的影响。中国画色彩观与西方艺术色彩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中国画的色彩观和西方绘画的色彩观是两种不同的色彩观念体系。色彩在绘画语言的表达中是很重要的部分。本文主要讲述的就是中国这独特色彩观和在这种独特的色彩观下对中国当代人物画创作情感表达产生的影响。
李新璐
2018年至今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当代水墨艺术工作室
《鬼马精灵》纸本设色
《鬼马精灵》1纸本设色 50*50cm
《鬼马精灵》2纸本设色 50*50cm
《鬼马精灵》3纸本设色 50*50cm
《鬼马精灵》4纸本设色 50*50cm
创作时间:2022年6月
指导老师:武西明(副教授)、陈庆(副教授)华、侯晓春(副教授)、赵云雁(讲师)
作品阐释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内心的柔软,将顽皮可爱的小女孩置于不同的场景中与“泡泡”们互动,营造梦幻童话般的美好。心存美好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童,望我们都能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拥有一颗未泯的童心。
创作笔记
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即创作动笔之前的构思,构思即为立意,是作品创作的思想来源,一副作品有了好的立意就成功了一半,先有立意然后确定构图、造型和赋彩、表现方法。在毕业创作前期构思阶段,我以儿童作为主题,打算采取系列组画的方式表现。人物形象上通过卡通化的处理方式,体现小孩的活泼可爱,通过“泡泡”这一元素,增添梦幻、童话般的意境氛围。 所谓构图,就是画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把各种不同的因素按照画家的意图进行安排。在画面构图布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我借助了插画的表现方式,构图偏向平面化装饰感,可以通过图案的色彩、形象使作品和谐整体,具有美感和艺术性,同时又能让复杂的理念和属性内容,在淡淡的趣味性中得以直观准确地展现。插画用趣味性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内容使人们为之触动,产生共鸣。 色彩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语言,必须依附于形和主题思想。色彩方面把握好,在创作创作过程中,更容易清楚的表达自己的个人风格以及表现形式。在色调上,我打算将每幅作品统一在一个淡色调之中,在淡色调基础上有一个微弱的变化。有几张偏冷,有一张偏暖,但整体的色差和对比度较弱,在统一中形成丰富感,从而体现梦幻、清澈的童话感。创作草图 技法探索 当代中国画,越来越多地加入了现代的肌理技法,肌理独特的表现效果,使画面呈现独特的美感。肌理在现代中国画表现中的积极作用,可谓是中国画表现语言方面的一大突破。在当代中国画坛有众多画家使用肌理技法,许多画家运用这一技法不断创新。 水墨中的肌理具有写实、装饰以及表达情绪等主要功能,由于人们站在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材料和不同工具以及不同技法所创造出来的画面组织纹理就会有所不同。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其特定纹理变化,在水墨图形的制作中,应打破“笔是唯一的绘画工具”的传统观念。各种材料、工具、技法都可以尝试,新的工具、新的材料、新的技法都将带来新的视觉感受。技法收集 在技法运用上,考虑到安静梦幻的氛围,所以表现上偏工笔更为适合,在局部需要表现“泡泡”等质地的地方,采用一些水墨肌理效果。目前探索收集到的肌理效果有: 吹泡泡,制作方法:将洗洁剂、水性颜料、水按照1:0.5: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找一个矮一些的小容器乘放。用吸管在容器中吹出泡泡并堆高,然后拿准备好的纸印在泡泡上从而形成肌理效果。 保鲜膜拓印:在熟宣上涂上国画颜料,颜料保持充足的湿度,在刷好国画颜料的纸上铺上一层塑料薄膜,注意保持一定的褶皱。注意观察塑料袋的凸起部分,它们之中的空气帮助纸形成留白的肌理。等待3—5分钟,揭下塑料袋,形成肌理。积水积色法:利用熟宣纸不吸水的特性,用水、色冲积流淌,制造一种随机的变化,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小结 材料和技法在绘画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只有当绘画材料发生了变化,才会随之出现相应的绘画技法。材料技法是为美术创作服务的工具,在当今这个时代艺术家的思想活跃,视野广阔,很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工具材料,表现手法方面都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讨。 中国画虽然是一个传统的文化形式,但它也是一个生生不息动态的体系,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体系,这也正是中国画生命力的所在,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材料将会不断的发展和增加新的内容。在今后毕业创作的跟进过程中,我也会不断探索适合画面表现的新方法、新形式,不断丰富构图,深度挖掘自我内心兴趣点和想表达的内容。最终完成画面
论文题目与摘要
水墨语境下的插画探微
在多元化繁荣的今天,插画风格的语言形式在视觉传达上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元素,有着极强平面感、装饰性,其造型语言、色彩表现等方面也影响着其他画科。如今中国画的发展与插画一样有着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并紧密联系,装饰性绘画元素的运用更是体现了当今时代的艺术背景和文化气息。有许多艺术家学习西方和日本插画中的装饰语言并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从而赋予作品以全新的风貌,不论是在主题选材还是用色构图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本文将从装饰性插画艺术的表现与融合为切入点进行探索与研究。
李瑞晨
西安美术学院第九届《学生假期作业汇报展-寒假展(线上展)》
《束倏》纸本设色210*110cm
《束倏》纸本设色
《束倏》纸本设色
《束倏》纸本设色
《束倏》纸本设色
创作时间:2022年5月
指导老师:武西明(副教授)、侯晓春(副教授)、陈庆华(副教授)、赵云雁(讲师)
作品阐释
庄子一文,齐物为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束,人性之本为束缚而挣扎,禁锢而希翼。倏,期而速发,庄子曰,白驹过隙,孔子云,逝者如斯,皆言时不我待,变则生发,怀向上之心。此画,人耶,妖耶,树耶,石耶,观而弥思,随形而赋,是为合一。
创作笔记
想构思这系列创作源于对近期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思考。画面构图从王蒙的《具区林屋图》进行借鉴,画面构图繁密。高居翰在《图说中国绘画史》中说:“王蒙比较关心空间、体积和表面质感:但是他注意的是表现这些事物的内在本质,更胜于重现外在世界形体。为了表现的目的,他或使用空间,或拒用空间;或塑造形式,或扭曲形式。”借此想把人作为画面主体进行放大,将主体与背景形成对比,更突出主体存在。下方草稿图将三张同一棵树的不同角度将画面进行一个拼凑,形成对称构图。进行拟人化,树洞拟做人的眼睛和嘴,再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变形,背景和主体颜色对比,这张对于山林之间,对树木的表达不够直观,对人体质感体现的也缺少。 画面构图采用50*50八张以人物为主的构图再加以改进。之后的画面以整体人物和以人体局部为主,利用背景分割出来的空白部分衬托画面的主体,形成可视形象的外延联想,与主题相联系、自由却虚拟的空间,以此之上再进行构图方面调整。个人形象中有对自然界中树石的理解,又似山石,又似妖人。用线条和块面的组合表现物象带来的质感的坠物感,体现人物蜷缩的形态,结合人体的肤质质感和树木的纹理。学习苏轼的绘画理论,更多的是强调画家自我的意念传达,讲求生动的表达,用线来表达笔者的内心情绪和所想表达的精神内涵。当想让这些图像构成画面时,它们独立并列,并不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图像与图像之间,图像的周围,都是空白的。右图两张是将哑光黑色喷漆在生宣和熟宣进行喷绘实验。相比生宣,喷漆在熟宣上面呈现的效果更加丰富。将画纸进行褶皱和用物体进行遮挡,可以依照物体外形变化进行丰富画面,也可作为质感肌理。试想将喷漆肌理和油画颜料堆积结合,类似微浮雕。或者树肌理采用葛粉推挤,再将喷漆依照人体形体起伏喷绘。有心观物,有心便是前提。树本向阳,扎根于深土,山林的气息一直对于我来说具有归属感,是精神家园。在杂乱环境静下心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犹如看海带给我相同的感受。便想将人和物相结合去反应一种生活体验,记录对我和山林之间的感知与共存。因为线作为一种技法手段一种情绪的载体,以体现出物象的形态和为表达出其内在精神为最终目标。所以研究线条在创作中的作用,用线条和块面的组合表现物象带来的质感的坠物感,体现人物蜷缩的形态,结合人体的肤质质感和树木的纹理。学习苏轼的绘画理论,更多的是强调画家自我的意念传达,讲求生动的表达,用线来表达笔者的内心情绪和所想表达的精神内涵。线性语言的表达处处可见用线来表达对各个客观物象
李妍
2018年至今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当代水墨艺术工作室
《莲仔的一天》单幅 21*26cm 28幅 纸质
创作时间:2022年
指导老师:武西明(副教授)、陈庆华(副教授)、侯晓春(副教授)、赵云雁(讲师)
作品阐释
画面主要构成元素是莲子、莲蓬、荷花、荷叶。莲子幻化成小精怪,在荷塘中享受着每一天。整个系列将我内心纯真的那一面展现在作品中,使得画面中充满童趣感。也将观者拉入我创造的梦幻般的童话中,唤醒他们内心的纯真与美好。
创作笔记
我选择的题材偏意象,莲子、莲蓬、荷叶是我画面主要构成元素。以多幅小画把莲子拟人化放在荷塘的不同角落中,它们忙碌着不同的事情。画面以纸本设色的形式呈现。引用传统绘画方式绘画生活场景。现实中的莲子在我的画面中幻化成“莲仔”。再用“莲仔”来表达我看见的莲世界也把我内心纯真的那一块展现在画面中,这也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奇特的童话般的感觉。把观者拉入这梦幻的童话场景中让他们体会这纯真与美好。
1、人物造型 人物造型是从一开始主观通过莲子本身的样子绘画出来的简易的简笔造型。整体造型和变化都过于简单与国画的结合并不是很融洽,但又由于想体现莲子精怪化圆墩感而不是过于人物化的形象所以有了多种尝试。(图1)与老师多次讨论以后确定了画面偏向传统,所以人物服饰造型偏向传统服饰,人物面部也打算就采用最开始的卡通感,让人物造型更加可爱灵动,就这样人物造型也有了基本形象。(图2)三个人物造型将在不同的画面中出现,并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人物造型在不同的画面中担任的不同角色,它们之间小的服饰变化表现出各自的特征。这让在仔细研究分析要绘画的人物造型时,发挥自己的个性风格,寻求造型差异。在造型感觉、造型意识和造型趣味上进行比较,创造出充满个人风格的人物和作品。
2、构图 中国画构图讲究“势”。构图在绘画中呈现的格局千变万化,这样就有充分自由的选择。可以创造出任何适合自己“意”的构图。其中要注意对比、节奏、疏散、虚实、高低、前后等等,都是构图的重要因素,还要注意画面中的点线面的关系比例。我创造开始的思路来源于荷塘拍摄的莲蓬和闯入画面中无理取闹的鸭子。第一幅画采用中心构图法,构成莲蓬、“莲仔”和闯入的“莲仔”形成的一个完整的莲蓬上生活状态的画面,这也使得画面充满生活气息。整体布局集中在画面中间,也使的观赏者把视觉放在画面中心位置(图3)第二幅画采用三角形构图法,画面中把鸭子放在画面的最前面,鸭子占大部分,画面的左上角有一个莲蓬,“莲仔”们分散在画面中。鸭子们是它们的骑行工具也是伙伴,它们在池塘中嬉戏,整个画面有一种欢快轻愉的感觉,把观者拉入小时候池塘边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画面中(图4)。 第三幅画采用中心构图法和平面分割式,将“莲仔”放在画面的中间,视觉感觉第一眼就能直观地发现主体的位置,使画面更直观、突出地表达想表达的内容。画面中“莲仔”们正在采集水,用荷塘的一角来表现它们的工作场景。整个场景给人一种勤劳的感觉,让观者了解到它们别的有趣的地方(图5) 第四幅画采用对分式构图法,将画面左右一份为二,形成左右呼应。画面中我将“莲仔”生活的区域与鸭子们的等候取划分开来,表现出它们日常生活以及出行的场景,吸引观者去了解“莲仔”们的生活(图6)。
3、技法 画面采用传统熟宣纸并用传统设色技法以及工笔画表现技法来绘画,线条采用宋画和明代当中花鸟画的用线技法来表现当代意象。整体画面呈现颜色新颖技法偏传统的形式。第一步对画面进行勾线,第二步用淡墨进行统染、分染,第三步对画中植物进行整体统染,第四步进行分染,第五步进行部分地方的罩染和细节的刻画。在正式绘画前采用了板绘平涂了色彩的搭配(图7)。
4、探索过程 画面中以荷叶、莲蓬为主,所以收集了大量的相关照片。构图、人物造型和画法开始时相对简单所以寻找了各种传统绘画技法和表现语言的资料,也在网上收集不同插画师的人物形象和动态,不断的开始丰富画面中的各种元素。确定表现形式后又寻找了许多宋画和明代人物花鸟画的用线。画面的收集探索是要不断更新的,画面的不断推进,素材资料也要不断的变换,这样最后画面才能不断完善直到到达理想效果。
论文题目与摘要
探析绘本语言中的水墨表达
绘本其实是由绘画和文本结合而成的书,以多幅连续的形式去表达一个故事。水墨绘画是以单幅画面去表达一种意境或者情绪。水墨绘画随着中国绘本艺术的发展和兴起,开始有了融合。因此,探析绘本语言中的水墨表达对于当今社会水墨绘画与绘本艺术有着深远意义。本文将从水墨绘画的概述出发,通过探析绘本艺术与水墨绘画的转化关系的基础上用绘本语言对水墨绘画进行分析,并总结出自己的创作思路。
向静
四川南充
中共党员,优秀团员。2018级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当代水墨艺术工作室毕业
2022年考入西安美院中国画系连环画艺术研究方向
《寄居.共生》一138cm*38cm八幅 纸本水墨
《寄居.共生》2
《寄居.共生》3
《寄居.共生》4
创作时间:2022年5月1日
指导老师:武西明(副教授)、侯晓春(副教授)、陈庆华(副教授)、赵云雁(讲师)
作品阐释
作品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交织共生的关系。作品拟定人类与地球,自然是一种寄生关系,寄生物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对宿主带来或强或弱的危害作用。希望对美的阐述的同时制造一些对未来环境的危机感。
创作笔记
我在通过对叙事性绘画这种绘画形式的探索中,不断思索怎么将时代性与这种绘画形式创新结合起来。在毕业创作过程中,我尝试拟定一个虚构的世界和故事情节,运用暗寓的手法,和人物,事物的替换指代,来向读者传达世间万物的联系与人类与自然的发展。
创作初期探索
素材确定与草稿
导师指导
现场布局
现场图
虽然在最终呈现中未能达到最终的叙事性效果。但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对于叙事性绘画的具体实践的根基,也让我认识到了故事性绘画与一般人物画以及肖像画更需要作者拥有统筹布局的能力,故事情节的节点选择,场景画面的构图能力等都是需要我在往后的探索创作中需要加强锻炼的,这不是这个简单一蹴而就的能力,尤其是对于我创作初衷的整个虚拟故事链的构造,这需要在日常创作中大量对于素材的积累和画面整体构图的多样练习。同时,这也需要创作者在日常学习中积累丰富的文学素材和锻炼画面想象的能力。在未来的创作中,我会继续练习和积累将这个作品的创作继续推进下去。
对于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画面叙事形式的探究,加深了我在当下创作过程中对传统叙事方法的转化与认知。人物画的创作可以在此基础上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并对多元文化进行融合创作。创作过程中的对于人物形象设计,空间设计、人物互动、人景互动上多加推敲。创新、发扬更多符合民族文化特性的作品,从而使作品向观者、读者传递更多的优秀民族文化信息、树立文化自信。
3·2·1·3刻刀,电烙铁,激光切割
论文题目与摘要
《浅析叙事性人物画创作的形式与样式》
本论文主要内容是基于在中国人物画所呈现的叙事方式的层面进行分析和对于此方面自我探索后的个人理解。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论点进行阐述;其一,叙事性人物画的表达方式在历史方位的演变;其二,对当代人物画创新的叙事方式突出个例作出分析和讨论;最后,分析人物画叙事形式和个人实践探索报告。
杨凯程
2018-2019学年获得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三等奖学金 2018-2019学年获得西安美术学院社团联合会“优秀部员”称号
2018-2019学年获得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希学生会“优秀部员”称号
2019-2020学年获得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二等奖学金 2020-2021学年获得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优秀团员”称号
《此心声不背朝阳》220*122cm 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
指导老师:武西明(副教授)、侯晓春(副教授)、陈庆华(副教授)、赵云雁(讲师)
作品阐释
灵感来源于梅尧臣的诗句“此心生不背朝日,肯信众草能蘙之”。作品描绘了枯萎后的向日葵,挺立在萧瑟的秋风中,体现出葵花蕴藏的力量。人们都爱花开,赞其绚烂,喜其色彩,凋零衰败的花朵却鲜有人赞美,如同气节,得志之时意气洋洋,但在低谷之中,秋风萧索,节旌落尽后仍不改其操守,便是难于上青天的。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低谷时也要保持初心,像葵花这般热情奔放,积极向上,葵花饱含泥土的气息却不同流俗,跟随太阳的精神而充满正能量,蕴藏生命的道理给人以启迪。我想,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株向日葵,人生就不会迷失方向
创作笔记
在田野捡了一些枯萎的向日葵与玉米杆子,挂在家中进行写生创作,重组构图,用传统工笔勾线的方法画出造型,把我自身一种直观的基本的视觉印象建构出来。第一次留白的构图形成之后觉得没有体现处葵花的磅礴之感和力量,所以在小稿上进行添加重组。添加了几组更加盛大粗壮的葵花,形成整体的动势,使整个画面更富有生命力,让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有张力。在绘画方式上,我采用纯墨的方式,突出画面整体的肃穆,干净,力量。保留向日葵原始的特征。并且采用了西方绘画的明暗光影技法,使整个画面更有分量感和体积,叶子和枝干用工笔加没骨的方式增加体积,后面的叶子和枝干用纯没骨的方式,与前面的叶子和枝干进行对比,增加虚实空间感,黑白灰的对比和整个画面的纵深感。构图、形体和色调整体简化,呈现出浮雕的力度,而在力度中形成装饰性的意趣。作品的取材灵感来源于梅尧臣的诗句“此心生不背朝日,肯信众草能蘙之”。人人都爱花开之时,一旦花谢之后,兴趣也就随之减淡。一次偶然的机会,外出游玩,被大片枯萎的向日葵所吸引,花头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但花杆依旧挺立着在田野中。伫立在天地之间,向日葵田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是哀伤之感。作品描绘了枯萎后的向日葵,挺立在萧瑟的秋风中,体现出葵花蕴藏的力量。人们都爱花开,赞其绚烂,喜其色彩,凋零衰败的花朵却鲜有人赞美,如同气节,得志之时意气洋洋,但在低谷之中,秋风萧索,节旌落尽后仍不改其操守,便是难于上青天的。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低谷时也要保持初心,像葵花这般热情奔放,积极向上,葵花饱含泥土的气息却不同流俗,跟随太阳的精神而充满正能量,蕴藏生命的道理给人以启迪。我想,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株向日葵,人生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拥有快乐,充满希望。我也会继续对向日葵的表现手法进行探索,把画面的光阴塑造更上一层楼
论文题目与摘要
《浅析中国花鸟画中光影技法的表现》
中国古代一直由光影表现理念,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式微。明清时期中国画受西方光影技法的影响,部分画师尝试使用西方光影技法进行创作,并形成了独特的视觉体验。但由于本土的思想和师古的观念,对此类绘画更多的是猎奇心理并非自发性改革。二十世纪开始,大量文人、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科技、文化力图改变中国发展之困境。从西方绘画中取长补短,吸收西方光影表现的理念,为中国传统绘画注入全新的理念。结合笔者的创作浅谈中国画中的光影技法表现特征,寻找关于中国光影技法的演变特点。
程钰
1999年出生于陕西韩城,自幼学习绘画,2018-2022年求学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水墨艺术工作室,受教于武西明,陈庆华,侯晓春,赵云雁等先生。
2018年至今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当代水墨艺术工作室
《不止》290*190cm 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6月
指导老师:武西明(副教授)、侯晓春(副教授)、赵云雁(讲师)、陈庆华(副教授)
作品阐释
叠叠不一
创作笔记
在投入创作之前,我对中国水墨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产生思考。中国水墨艺术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其并非单纯为绘画门类。实验水墨在艺术思想和表现方式上大胆借鉴西方从而寻求可为其突破的新型表现样式,在这样的过程中,文化的差异性被我们所淡化,恶搞、拼凑、屡见不鲜,同期被淡化的还有传统文化的意义及魅力。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文化道德的正向意义显得茫然模糊。所以实验水墨不能脱离水墨的范畴就如同传统文化与水墨艺术不可割裂一般。紧接着,不断尝试,寻找美、创造美就成了我的主要任务。呈现着“抽象性”的水墨实验作品不仅展现出强烈的构成和材料特性,还包含着传统文化及精神的“意象”成分。在构图方面,我吸收借鉴了汉画像石有繁有简、形式多样、层次严谨、富有装饰性的特点。绝大部分汉代画像石画面的分层处理给予我启发,巧妙的将不同题材的画像内容在有限的石面上展现,使其井然有序,条理分明,既在空间上使画面具有节奏和韵律,也使外形具有强烈装饰感和秩序性。上下分层和左右风格同时在武氏祠中展现。《不止》在处理抽象因素上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注重画面整体的构成形式,配合墨色的流变、方向、虚实变化来构成支撑画面的框架以增强视觉冲击力;二是在造型方面,随着画面需要调整笔墨与造型的冲突,运用抽象因素塑造独特的表现语言。《不止》画面通过这种带有构成意识的表现手段进行时间上的并置与重叠,不同的人物状态,象征着时间的流动。“时间”也因此获得了双重性:《不止》中它们都以不同面孔出现在画面之中,呈现着过去与当下在时间上的碰撞,真实的时间流逝下是生存遗留下的印记。尽管画面截取的是瞬间的定格,但以重叠并置的方式介入时间的特殊元素后,作品在一定意义上也存在着永恒,当我站在这组作品前,玻璃还会隐映出作品前的自己,在影与画的交映下,似乎也成就了一场画内与画外奇妙的时空对接,触动观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论文题目与摘要
探知自我意识的水墨表达——以《不止》为例
实验水墨受时代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背靠东方思想和传统文化以在继承中向着自由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精神文化对于水墨艺术创作有着非凡意义,传统和现实在艺术家的笔下得以平衡,传统精神文化也在艺术作品中得以深化。西方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趣味有着许多相似共通之处,使得中国画家也更易学习接纳。
姜一文
2018年至今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当代水墨艺术工作室
《丛林秘境》尺寸: 80*80cm(两幅)40*50cm(一幅)40*60cm(一幅)30*40cm(一幅)40*56cm(一幅) 综合材料
创作时间:2022年
指导老师:武西明(副教授)、侯晓春(副教授)、陈庆华(副教授)、赵云雁(讲师)
作品阐释
取材于华山之旅,当时下着大雨走进山林,雨水混合着雾气,身边的树木雾蒙蒙一片好像掉进了一个秘境之中。我幻想着自己是一只野兔,从泥板小道中跌落至秘境之中,在雾里看喜欢的鲜花草木、奇形异石。
创作笔记
华山之旅给了我一些灵感和启发,当时下着大雨走进山林,雨水混合着雾气,身边的树木雾蒙蒙一片好像掉进了一个秘境之中,写生的时候画了很多张小稿,探索绘画语言。在此基础上我展开了想象:我幻想着自己是一只野兔,从泥板小道中跌落至秘境之中,在雾里看喜欢的鲜花草木、奇形异石。因在创作过程中实地考察过华山,知道它的险峻和雨后的空灵,根据自身的经历、感悟去表现画面和情绪。 在森林中漫步知道自己在大自然中是多么的渺小,痴迷于大自然的馈赠,羡慕花草树木的生命力。将自己的的理论知识和审美情趣与所见所闻相结合,用笔墨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画中的山石树木都区别于现实世界,我用了大片的紫色红色去加强这种神秘感,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从画面上来说想要表达山石草木的雾蒙蒙的感觉,传递出大虚大实的画面。通过画面的笔墨技法、构图超大去表达背后的意境,引申出情感的表达。画面描绘的并非是真是的树木,而是我的一个“梦境”带有神秘色彩。对自然景物的变形思考。为了达到效果,使用了岩彩、石英砂等多种材料制作肌理。 前期在制作草图时,我研究卢梭的热带雨林风格,结合自己的考察素材,绘画线稿,然后打印在宣纸上进行色调实验。中期时,用泥板做肌底,用蛤粉堆高,大色块平铺做整体效果,局部刻画参考了王蒙的“繁密”效果。后期就是在调整大画面,颜色太重的用砂纸打磨,不够的地方再补一些岩彩,对局部细节进行调整,完成最终画面。 《浅析山水画的意境美》中国画三大科之山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于西方写实风景油画,中国山水并非表现“一石一木”,也并非是真实物像的描摹,更多的是“境”,是寄托的理想情节,是空灵、是朦胧。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上,画家们通常观察自然山水去丰富自己的艺术实践,造出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在山水画中,意境的表现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关系着一幅画的成败,通过笔墨语言、构图位置去表现画家的内心世界。画的太过会匠气十足,刚刚好才能体现山水之“妙”。本文通过分析了意境表现理论基础和对元代山水名家画作的分析,并结合自身理论的学习以及创作作品《丛林秘境》来表述这一论题。
论文题目与摘要
浅析山水画的意境美
中国画三大科之山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于西方写实风景油画,中国山水并非表现“一石一木”,也并非是真实物像的描摹,更多的是“境”,是寄托的理想情节,是空灵、是朦胧。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上,画家们通常观察自然山水去丰富自己的艺术实践,造出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在山水画中,意境的表现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关系着一幅画的成败,通过笔墨语言、构图位置去表现画家的内心世界。画的太过会匠气十足,刚刚好才能体现山水之“妙”。本文通过分析了意境表现理论基础和对元代山水名家画作的分析,并结合自身理论的学习以及创作作品《丛林秘境》来表述这一论题。
王一帆
中共党员 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多幅作品留校
《残躯像》获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2018年度基础课程教学展优秀作品。
《灵·孤尛》 178cm*145cm(画作)1m*1m*1m(装置)绢本水墨、太湖石、毛绒玩具
创作时间:2022年
指导老师:侯晓春(副教授)、陈庆华(副教授)、 武西明(副教授)赵云雁(讲师)
作品阐释
作为主要中心的岛屿,我把它作为动物生存的移动家园,或许未来动物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我想象出了一座移动的岛,它象征着各种动物们的诺亚方舟,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会成为最后的净土。它本来与大陆相连,但与人类伴随着的生产方式和无止境的扩张也随之而来,使它不得不脱离大陆,成为方舟,找寻新的净土,此意也在映射人类,让我们有所反思,地球只有一个,它孕育的不光是人类,我们与自然是共存的关系,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
创作笔记
关于《灵·孤尛》我从构思主题、完成线稿、查阅资料、寻找元素到最后着色完成正稿总共花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这幅画的主题思想是人类与自然,这是一个大而宽泛的角度,尤其在这两年环境危机加剧,有无数艺术家都在用作品呈现这么一个题材,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国画山水,这幅作品也是在运用山水画的方式去呈现,对我而言,这幅作品在如何呈现与呈现什么的问题上,我选择了在呈现什么上面下了较大的功夫,构思的整体风格是向着魔幻的方向去靠拢的,不过也有现实性的制约。随着线稿的大致敲定,这幅画的整体构成大致被定了下来,主要由岛屿,山峦,海平面上方跟海平面下方这四块主要区域构成。这是线稿的雏形,受到疫情、时间以及工具制约,在电子版的稿子上并没有什么多的细节,并且还有很多需要调整的地方,最初的想法还是继续在电子版上深入细节,稿子追求细致完善,这样在工笔过稿的时候会节省很多时间,不过我还是根据这版电子稿把稿子过了一遍,上绢看了一下大致的效果。在此幅小稿上我看到了一些在电子版线稿上看不到的很多东西,比如设色之后的整体效果、放大后的细节缺失,以及画面元素的不和谐不充分,这些都是要去调整的,都是不可忽视的致命点,这之后,我一方面补充修改线稿,一方面搜集需要的元素,把画面做到和谐,消除像是一个古画现代化的一种拼贴的感觉,改变很多元素的固有画法,寻找新的样式,我在这一时期购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有植物学家出版的灭绝与再发现植物图鉴,有dk博物大百科,甚至还有描述各种植物动物的散文汪曾祺先生写的《人间草木》,还从国家地理出版的自然摄影中找寻灵感,通过不同途径拓宽感知界限,在修改线稿的期间,我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在这一时期我并不像以往一直认为的那样,觉得稿子越细致越好,越利于过稿上大画,美需要偶然,需要发现,在我认为修稿工作可以结束的时候就立马开始了过稿准备正稿的创作。创作正稿的过程中,我时刻警惕小稿中出现的错误,修改了很多不和谐元素,一边创作局部,一边直接上手,有了小稿的经验,我意识到了很多不足,在正稿中可以直接改进,但也不完全是顺利的,期间我经过侯老师指导,与我沟通交流,探讨了呈现效果,侯老师给我推荐了一些画家,比如边凯等人,让我学习,我边研究边创作,融合自己的理解,使这一时期灵感泉涌,画出了很多自己觉得还不错的东西。以下是创作过程的照片。《灵·孤尛》作品的完成凝结了我很多的心血,它的完成也离不开各位老师的无私帮助,在本科期间有幸遇到,认识各位优秀的同学们,跟优秀的老师们学习探讨知识是我的荣幸,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是一次进步与飞跃,再次感谢各位老师以及同学们。
方强
2018年至今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当代水墨艺术工作室
《暂停》246*145cm 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6月
指导老师:侯晓春(副教授)、武西明(副教授)、赵云雁(讲师)、陈庆华(副教授)
作品阐释
自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地区的人类开始减少外出活动,而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们却因为人类活动的减少而逐渐活跃了起来,人类干扰的减少,使得原本被占有的家园动植物们回到了原有的地区,近百年来有大量的动植物因为环境污染而灭绝。对于人类,病毒是不友好的,可是对于地球上的生物们来说,这次疫情反而给与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希望。 通过初步构思确定了创作的大致方向,整幅画面以灰色为基调,用带口罩的人与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比,呼吁人们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不忘保护我们自己,免受外来病毒的影响。
创作笔记
自疫情开始以来,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地区的人不同程度的减少外出活动,而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们却因为人类活动的减少而逐渐活跃了起来,人类干扰的减少,使得动植物们回归原本就属于他们的家园。对于人类,病毒是不友好的,可是对于地球上的生物们来说,这次疫情反而给与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希望,即使人类再怎么呼吁保护他们,近一百年以来还是有大量的动植物因为环境污染而灭绝,可是因为疫情的到来,人类的各项活动的减少,他们的生存空间却大了起来。通过初步构思确定了创作的大致方向,整幅画面以灰色为基调,用带口罩的人与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比,呼吁人们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不忘保护我们自己,免受外来病毒的影响。从我个人审美的角度而言,无论“花鸟”、“山水”、“人物”题材都更倾向于更为细密的“细笔画”,而2021年,对于大三的我来说,是一个努力学习提升自身审美以及专业素养的重要时间点。但天公不作美,随着宅在家中的时间变久,心情也渐渐的从无耐转变成浮躁不安,闲来无事便只想着外出游玩亦或游戏,想着如何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无暇顾及自身专业的训练。随着家中时间利用效率越来越低,沉迷游戏时间越来越久,内心的罪恶感便涌现上来,伴随着罪恶感以及内心深处的压力,潜心下来决定再次开始画画,静心做一件事,让节奏慢下来。居家的这段时间,也让我重新感受到了慢节奏生活的好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为无奈最终选择静心,逐渐向内追寻反思,改变以往快节奏的生活、学习方式,沉下心来发现自己虽然进步的慢,但是总好过原地踏步,而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会改变,因为改变会带来新的可能。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从最初的无可奈何,到后面的坦然接受。疫情无情人有情,作为活生生的人,应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第二次疫情来袭之时,我居住在老家,发现了在农村那种安静的环境之下,村里的人们并不会因为疫情而烦恼,因为大家的生活节奏一直都是慢的,所谓慢工出细活,家里的旧木头桌子,农具,虽然用了几十年,但依旧没有大面积的损坏。这次长达数月的居家体验,让我重拾了农村那种天然的恬静时光。自高中学习美术专业以后便一直待在城市里,被绚丽多彩的现代城市文化所吸引,使我的内心开始变得兴奋起来,突然一瞬间这种兴奋感被关停,顿时无法接受。这次疫情,让我因祸得福,重拾了孩童时期的天真烂漫。人需要改变,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需要学会适应当下的环境。
本论文主要内容是基于在中国人物画所呈现的叙事方式的层面进行分析和对于此方面自我探索后的个人理解。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论点进行阐述;其一,叙事性人物画的表达方式在历史方位的演变;其二,对当代人物画创新的叙事方式突出个例作出分析和讨论;最后,分析人物画叙事形式和个人实践探索报告。
论文题目与摘要
疫情对工笔画创作《暂停》观念形成的影响
2019年末在华夏大地上爆发的新冠疫情以来,疫情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众多方面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于我这位当时还是大二的学生而言,疫情让我失去了原本该有的校园生活,来自于外省,想要再次进入校园只能通过线上学习亦或等待疫情消散之时,而对于我所认识并学习的水墨艺术而言,也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工笔画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上千年,早已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内心,甚至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的进入,中国画曾经走进过低谷期,而21世纪的中国的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盛世出工笔,工笔画自然而然随着民族的觉醒而得到极大的关注,本次持续三年甚至更久的新冠疫情,虽范围广、破坏性强、但对于身为学生的我们而言,此类学习过程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宋姿瑶
2018年至今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当代水墨艺术工作室
《一个幻觉的未来》作品尺寸:80*60 *3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一个幻觉的未来》作品尺寸:80*60 *3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一个幻觉的未来》作品尺寸:80*60 *3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创作时间:2022年
指导老师:武西明(副教授)、赵云雁(讲师)、陈庆华(副教授)、侯晓春(副教授)
作品阐释
这件作品是在创作中不断生长蔓延的过程,也是“自我”和“梦境”关系的反映。让岩彩与水墨泼洒的非常规绘画中让过程走向失控。我体会到的情绪,灵魂震动产生的波长,打散为意象,将梦境转化,以三原色为主,与我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投射在画面上作品。
卢亿凡
201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2022年毕业于实验艺术系水墨艺术工作室
荣誉奖项:2019-2020学年优秀学生奖学金三等奖学金2019-2020学年度优秀团员2019-2020学年度优秀部长2020-2021学年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学金2020-2021学年寒假作品展2等奖2021-2022学年度校园先进个人
《白日梦:休想》1.3m X 1.2m 作品材质:岩彩
创作时间:2022年
指导老师:武西明(副教授)、侯晓春(副教授)、赵云雁(讲师)、陈庆华(副教授)
作品阐释
小叮当,帮帮我吧,求你了!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去求助于外界,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徒劳无功的,求人不如求己。
创作笔记
进行多次实验,多次尝试,用岩彩的技法来制作。前期在草图的基础上使用云肌麻纸,泥,绘具等制作基底,使画面具有良好的基础。中期使用沥粉,贴箔,叠色等技法一步步深入画面,绘制出画面中的各个元素。后期通过描边,撒箔等方法使画面更加丰富,同时不断修整,呈现出画面的平衡。第一周至第三周,制作基底第四周至第六周创作环节第11周至第12周,修整画面通过左右对称的构图,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物融合在一起,表现出画面的故事性。浅谈水墨主体语言表达下的岩彩
论文题目与摘要
岩彩画是一种使用混合颜料创作的作品,它也是人类最古老的画材之一。虽然岩彩诞生时间很长,但是对于高速发展的美术界来说,它却算是一个新兴的名词。岩彩在国内经历了较长的断档期,其中研究的缺少让很多人无法领略到岩彩之美。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岩彩,并对它的发展影响进行概述。本文首先会介绍岩彩的概念,究竟什么才叫岩彩,然后对岩彩所表现出来的绘画语言进行分析,其次探究岩彩的具体发展与他在现代创作中的多样性。最后结合之前的内容讨论了水墨创作与岩彩元素互相结合带来的效果。
涂沁媛
201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2022年毕业于实验艺术系水墨艺术工作室
2018 陕西新丝路校园公益文体才艺大赛 优秀演员奖
2019 ChinaJoy舞台剧 最佳表演奖
2021 ChinaJoy 舞台剧 最佳动作设计奖
2021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 陕西省铜奖
2022 MEGA国际创意盛典 获奖影片
《Fly Me to the Moon》尺寸130cmx61cm 材质数字绘画 水墨微喷 时间2022年4月
创作时间:2022年
指导老师:武西明(副教授)、侯晓春(副教授)、赵云雁(讲师)、陈庆华(副教授)
作品阐释
将现实城市场景融于电子绘画,众所周知,无数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挤破脑袋都想进入“大厂”,而互联网大厦也承载了无数个加班人的夜晚,无数年轻的梦想长眠于此类时刻。给他们施加压力的也正是名为“互联网”的东西。是年轻人们梦开始的契机,亦或是梦破碎的缘由。因此我所构建的这个世界,掀起了电子巨浪,月球陨落,碰撞无数梦想而逐渐瓦解崩坏。当然,这个世界是电子故障态,扭曲且悲观。
朱柔嘉
201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2022年毕业于实验艺术系水墨艺术工作室
「夜に駆ける」
创作时间:2022年
指导老师:陈庆华(副教授)、武西明(副教授)侯晓春(副教授)、赵云雁(讲师)、
作品阐释
在西安疫情的时候有无数个夜晚我都在思念着我的家乡,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再沉淀的那段日子里或许我向往的不仅仅是外面的世界,我更想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自己和解。我总在期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却没有奔向黑夜的勇气。就像歌词说的那样“没有什么好害怕的,黎明总会再次降临”,疫情也好,生活也好,总会跨过黑夜,迎来新的黎明。所以奔向黑夜吧,有了奔向黑夜的勇气,才能更加珍惜明天的到来
刘佳瑶
2018年至今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当代水墨艺术工作室
《战疫·‘罩’着你》作品尺寸:单幅50*50 整幅 150*200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
创作时间:2022年6月
指导老师:武西明(副教授)、侯晓春(副教授)、赵云雁(讲师)、陈庆华(副教授)
作品阐释
在这几年里,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给全世界都带来了灾难。在面对疫情带来的危机时其他国家采取的态度都是漠不关心,反观我们国家展现出了积极抗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积极配合抗击疫情,从小孩到老人都带起了口罩,全国人民携手抗疫使疫情节节败退。深度的体现了我们积极抗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这场疫情不知道会持续多久,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风雨同舟、共克艰难、展现出万众一心的团结,我们在抗疫保卫战中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创作笔记
这些年,新冠疫情席卷而来,让整个世界陷入灾难之中。面对疫情引发的危机,他国所持态度均表现出冷漠,而反观我国则表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动抗疫精神。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积极合作抗疫,上至孩子下至老人均戴上口罩,全国上下合力抗疫让疫情败退。深刻反映出我们积极抗击疫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此次疫情不知能维持多长时间,但坚信只要同甘共苦,攻坚克难,表现出众志成城的团结一致精神,就能夺取抗疫保卫战的最终胜利。这就是我的创作动机。在最开始的创作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变故,由最开始的回家主题变更为抗疫群像之后才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便是现在所呈现出来的单幅写意人物画。在创作时自己也比较迷茫因为对笔墨的把控以及自己对笔墨的表现形式都存在着许多的疑惑,比如构图、人物造型的选取、笔墨运用等。带着问题自己也查看了一些资料,最后经过老师的解答我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刚开始在选材时换了很多的纸最后确定一种适合自己也适合画的纸,然后在进行画的时候又出现问题就是构图的表现形式,因为我画的时候构图形式比较的传统呈现出来就比较的板正,在跟老师的交流沟通中进行了解答。因为抗疫题材在近年来是比较热门的题材所以在构图上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构图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在选纸和构图的问题解决之后就开始了对笔墨的运用,进行练习来找自己对笔墨的感觉,慢慢的对笔墨有了控制也有了自己独特感觉。在这次的创作中让我知道写意人物画因该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写意人物画是一代又一代人发展起来的,作为我们不应放弃对写意人物画追求。完成一幅合格而鲜活的写意人物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这次创作中我得到一些绘画理念及绘画技巧,并在自己以后的实践创作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应用
本论文主要内容是基于在中国人物画所呈现的叙事方式的层面进行分析和对于此方面自我探索后的个人理解。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论点进行阐述;其一,叙事性人物画的表达方式在历史方位的演变;其二,对当代人物画创新的叙事方式突出个例作出分析和讨论;最后,分析人物画叙事形式和个人实践探索报告。
论文题目与摘要
浅析写意人物画的笔墨技法
写意人物画作为中国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我们的前人取得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与多种多样的笔墨手法,也有很多风格式样等等。对于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也只是一个参考,我们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探索更多的笔墨形式表现,结合时代的发展来表现我的写意人物的魅力
图/文:实验艺术系水墨艺术工作室
新媒体负责人:雷宏发 武小川 郭涛
指导老师:石苏平 姚凯 刘浠媛 牛对苗
执行负责人:朱馨雨
编辑:张子希 韦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