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晓峰:历史文化名城与地理信息系统

唐晓峰 北京印迹 inBeijing 2022-04-01

12月17日,“北京印迹”平台正式上线。在平台发布会之后的“专家论坛”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印迹”发起人唐晓峰“历史文化名城与地理信息系统”为题,回顾了建设“北京印迹”平台的初心,也展望了平台的未来发展。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唐晓峰


01

构建“北京印迹”

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的初衷

有两件事情使我产生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地理信息数字化的想法。第一件事情和我多年参与的一件具体工作有关系。我是侯仁之先生的研究生,曾参与侯仁之先生组织的《北京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当年编《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一集,就拿一幅今天的地图做底图,在上面反复画古代的标识。在纸、笔的时代做这件事情极其麻烦和艰苦,修改,再修改,效率很低。我们当时想,如果有一种新的形式,在画地图的时候便于我们反复修改多好。


还有一件事情也和编历史地图集有关系。《北京历史地图集》的第一册是政区城市的内容,从原始社会一直画到民国,有上万年的历史,但我们只选了67幅图。这区区67张图如何能将北京的历史变化通通呈现?在这本图集里,其实是省掉、漏掉了北京历史发展进程中很多有意义的内容。纸质地图无法将历史变化的全面展现,是很可惜的事情。


所以,我们想能否有一个新的形式,可以方便地把一幅图里局部微小的变化显现出来?北京的历史地理过程应该是完整的。举个例子:


现在我们看到的《北京地图集》第一册,关于明朝的北京城,只有凸字型的那幅图,这是嘉靖年间修外城而形成的样子。其实,明朝前期有很长时间北京城都是方形的,可惜的是我们地图集把这个重要的阶段略过去了,没有画。因为是在纸制地图的时代,我们只能这样做。


另外,还有皇城东南角的小南城,那里也有一连串的变化、发展,同样没有办法充分表现。比如,那里在清初是多尔衮的王府,但我们没有选画清初的图,它被略掉了。


西北郊的园林建设,我们知道起点是清华园和勺园,那是明代修建的,但我们的园林图是从清朝三山五园的时候开始,所以又略掉了真正的开始阶段。


我们体会到,纸制地图的局限性很大。只有到了数字化地图的时代,我们无法在地图内部增加局部变化的难题才得以解决。


2004年,我去参加了一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组织的关于中国历史地图数字化的会议,请了著名的施坚雅教授和澳大利亚的电子技术专家,我和复旦大学的葛剑雄作为中国方面的专家加入这个编委会。资金、想法、技术都是他们的,我们只负责收集资料和绘草图。施坚雅的研究成果在美国汉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费正清时代的结束,施坚雅时代的开启;而施坚雅时代的特点正是空间分析,数字地图在他研究中国社会问题中应用得很多。我去过他的工作室,看到过。中国这么丰富的东西,外国人在做,我们当时却没有做,非常可惜。


不久之后,香港中文大学的苏基朗教授找到我们合作,编制北京民国时期的数字化地图。这个包含若干项目的数字化地图完成后,是作为香港的科研成果,放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平台里,而我们没有。


这些事情总让我感到身上的责任。2004年我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北京历史地图的数字化》,发表在《北京社会科学》上。我感到应该跟上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把北京城这么重要、遗产这么丰富的地方赶快做起来。


02

“北京印迹”平台的诞生

后来我被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参事,写了一份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参事建议。当时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北京历史文化的工作,这个提案立刻得到北京主要领导的批示,指示当时的北京市发改委邀请各个相关局的领导一起开会落实这项计划。


由于得到了北京市政府各个相关部门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完成了所有的申请程序,获得北京市政府的批准,北京市测绘院承担具体工作。市测绘院凭借充分的资料基础、到位的技术和执行的决心,将工作很快推进。我们反复讨论了历史文化分类的逻辑、选条目的依据、表现的原则方法,努力将“北京印迹”打造为一个科学严谨、有权威性的信息平台。


今天再看,“北京印迹”平台已经拓展得丰富多样,我们刚才看到的展览内容的丰富性已经大大超过我最初的设想。


03

“北京印迹”平台的未来构想

1

拓展平台所涉及的地理范围

北京是一个遍地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因此关于北京历史文化的地理信息系统要继续拓展,这也是平台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北京印迹”平台目前以老城区为主,下一步计划要在地理范围上向外扩展。比如,现在北京市提出“三个文化带”的建设,那么三个文化带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就是当务之急,应该配合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尽快进行调研考察工作。另外,北京有多个郊区县,每个郊区县都有历史人文地理含量。测绘院曾为每个区县出了一本《北京人文地理》,内容非常丰富。要尽快将现有资料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做一些可靠的筛选工作,把这个系统拓展开来。


2

保证平台历史信息的准确性

北京这样一个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果历史信息不完整、不准确,那是很大的损失,因此构建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十分必要。“北京印迹”信息系统就可以把北京现存的全部古代历史地理信息做一个清晰的整理。


在搭建“北京印迹”平台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历史地图、历史信息的重要社会价值,甚至政治价值,表现准确的历史信息具有当代的现实意义。我们的工作意义不仅仅是几幅地理地图的绘制,更是维护我们国家利益所需要的工作。


通过历史文化名城地理信息系统,会有利于我们向全世界展现北京城这张金名片,这张名片不光是向世界宣告北京的历史文化,还要宣告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北京城本身是祖先的一个杰出成就,而今天我们对这座城市的保护和研究将是另一种成就。


我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北京印迹”发布会,因为它进一步推动了这个计划的发展,体现了北京市领导的高瞻远瞩,也令我们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充满信心。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邱跃:讲好北京故实,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风貌,建好首都名城

孔繁峙:古都名城是北京印迹的底色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