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轴线| 南起点“永定门”,城门推开尘封的记忆
编者按丨最美中轴线
一条中轴线,一部中国古代史。 全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本栏目将带领读者游走这最美中轴线,一起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建筑遗迹,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
图片来源:新华社 贺长山/摄
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上
天空绽放的灿烂礼花惊艳了世界
“大脚印”沿中轴线前进
最终踏进鸟巢
而它踏出第一步的地方
正是位于中轴线南起点的 永定门
图片来源:全景网
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南城墙的正门。
位于北京中轴线最南端,
矗立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
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
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上的永定门地图
(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的永定门区位地图
地图来源:“北京印迹”官网
老北京城原有四道城。
从里往外的顺序是:
第一道宫城,也称为紫禁城;
第二道皇城;
第三道内城;
第四道外城。
外城建于明朝定都北京140多年以后。原本计划外城为四面之制,外包京城,成一“回”字形格局。但由于当时财力的限制,不得不缩减规划,实际仅完成了城南一面。最后北京城的格局就成为了“凸”字形。
图片来源:网络
其中外城有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七座城门。
永定门是外城7个城门中最大的一座。
图片来源:全景网
历史
变迁
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
始建永定门
当时只修建了城门楼
嘉靖四十三年
(1564年)
补建瓮城
清乾隆十五年
(1750年)
增建箭楼,并重修瓮城
从而达到后来保持了
二百年的典型式样
永定门城楼历时197年,跨越了明、清两代才完全建成。
1900年,永定门东南面瓮城外,护城河、石桥和进出城的道路(图片来源:网络)
永定门最早称为“正阳外门”,明嘉靖四十三年取“永远安定”之意,正式命名为永定门。又因永定门为皇都最外边的门,且门外有一元大都时南方之镇的土皋(燕墩),故又称之为“郭门”或“皋门”。
永定门外的元大都时南方之镇的土皋(燕墩)
(图片来源:网络)
永定门虽然是外城城门,但是,建成后的永定门城楼形制,却是按照内城形制建筑的,是典型的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
永定门城楼立体平视图
(图片来源:《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 喜仁龙 著)
01
南城与城南
外城与内城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大运河的变迁,自明代中叶以来,外城始终是民生聚集中心。
特别是有了外城城垣的保卫屏障,北京城便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封建统治者便不断加强内城的政治功能,而将商业、文化设施逐步移至外城。清朝时北京内城外南部成为商贸区,还有不少达官显贵居于此处。
1921年永定门护城河桥及对面街市
(图片来源:[瑞典] 奧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清末,为了保持内城庄重、静谧的气氛,又将内城的戏园移至外城,京剧、相声、鼓书说唱等文艺形式就在这里生长发展起来。
永定门以南的天桥地区曾汇集众多民间艺人,孕育了“天桥文化”(图片来源:网络)
于是,外城地区即形成了为内城服务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随着城市的发展,当年的“外城”已经被称为南城了。
1902~1905年,永定门西南面,瓮城外护城河
(图片来源:网络)
老北京城南部是以永定门为标志,永定门以内称作南城,出了永定门就是城南了。
1920年前后,永定门箭楼南面(瓮城外),进出城歇腳的老少爷们(图片来源:[英] 唐納德·曼尼 Donald Menni)
过去,永定门是北京通往城南的重要通道,商业非常繁荣。永定门外则是北京外城城门中风景最美的一处。
1921年永定门箭楼北面(瓮城內) (图片来源:[瑞典] 奧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 Siren)
20世纪30年代瑞典的建筑学家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在考察完北京的所有城门后,在《北京的城墙与城门》一书中曾用这样的话描述当时永定门的情景:
瓮城内景色优美,有若干树木和店铺。除了用长扁担挑着筐子的人,还有人力车、手推车、骆驼队和军用物资(运往南面营地),川流不息地从这里通过······
1910年前后,永定门外(图片来源:网络)
02
中轴线上的风景
外城建成之后,北京城的中轴线由正阳门延伸至永定门,北距钟楼长达7.8公里。
从而奠定了北京城中轴线作为城市中轴线的世界之最,至今仍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平面图
(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外城的城门,永定门的气势虽不如同为中轴线遗产点的故宫的红墙黄瓦惹人眼目,也不如天坛、钟楼、鼓楼那样名声在外,但是永定门的地位同样重要。
永定门是外城最重要的城门,从正阳门一直向南延伸下来的笔直通衢的终点,也被称作中轴线的南起点。
图片来源:全景网
除此之外,永定门因其高度,与景山、钟楼、鼓楼一同被称为中轴线上的高点,是观赏中轴线及城市风光的绝佳去处。
1955年前后的永定门内大街
(图片来源:网络)
天气晴朗之时,登临城楼北望,城内风光尽收眼底。只见所有建筑都由一条中线两边分列排开: 大街东西两侧分列的皇家祭坛——天坛和先农坛的城墙,再北是鳞次櫛比的店舖,一直延伸到正阳门。
1900年代的永定门内大街,大街两侧分别可见天坛和先农坛的坛墙(图片来源:网络)
站在中轴线高点上登高远眺,俯瞰市民生活,一派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景象,而这座城市却又因一条贯穿始终的中轴线而充满秩序感。
03
失而复得的城楼
然而,雄伟壮观的永定门并非自建成之日起就一直矗立于此见证北京城的沧桑变化,永定门城楼曾同大多数北京城楼一样,没有逃过被拆除的命运。
1900年,永定门西城墙豁口临时铁道。城墙外侧,八国联军扒开城墙,把铁轨铺进城里,护城河上架起临时铁路桥(图片来源:网络)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天坛成了外国军队的兵营。为了便于运输军用物资,法国侵略军在永定门的城墙上开洞,擅自将卢汉铁路从卢沟桥延展至北京正阳门,建立正阳门西车站。与此同时,英国侵略军也擅自将津卢铁路终点从马家堡车站延展至永定门内。后来,清政府被迫同意将火车引入城内,在正阳门建立火车站。这样,永定门东侧城墙被拆除一段,形成豁口,以便进京铁路入城。
1900年,永定门西侧城墙豁口临时铁道开出城的列车(图片来源:《中国之旅——从阿穆尔到北京紫禁城》 Burton Holmes 著)
北京的城墙开始被拆除,正是从永定门这一段起的头。
1957年,永定门箭楼外,东侧护城河桥,瓮城和周围城墙都已拆除。年内,独立的永定门城楼和箭楼均被拆除,这幅是拆前一瞥(图片来源:网络)
北京城楼的拆除是从1950年开始的,按照拆除城楼的时间顺序,永定门城楼是第六个被拆除的城楼。
永定门瓮城城墙是于1950年开始被陆续拆除的。1953年春,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初期的人口增长、市政道路通行的发展,曾在永定门城楼东西两侧的城墙上开出两个豁口。永定门城楼和箭楼也在1957年以妨碍交通和定性为危楼而被拆除。
1972年,没了永定门的永定门外大街
(图片来源:网络)
但永定门是幸运的,它是北京第一座复建的城门。
图片来源:《城门变》新京报、新浪新闻中心联合出品,李飞/摄
永定门城楼的重建得益于申奥成功。永定门是京城中轴线景观整治工程最重要的一项。没有了永定门,中轴线就不完整。为此,2004年在原址按历史原貌复建永定门城楼,重新打造北京南中轴起点。
永定门城楼的复建工程经过有关部门及专家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建在原址上。
永定门重建使用的城砖还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老城砖。几经周折,专家确定了当时修建三台山危险品仓库围墙的正是永定门城楼老砖。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这些老城砖又被重新砌在永定门城楼上。
图片来源:网络
2003年,在先农坛内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一株古柏树下,发现了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成永定门时悬挂在永定门上的石匾额。
永定门老石匾,专家考证是明朝原物,现藏首博
(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复建的永定门上所嵌石额就是仿照这块石匾额制成的。
永定门城楼复建时新镌刻的石匾,按“明代原匾”复制,“门”字右竖带钩(图片来源:网络)
复建的永定门城楼总高26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坐北朝南,采用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使用灰筒瓦、绿剪边,饰琉璃瓦脊兽。
城楼复建过程中不但挖掘了原城楼基础,参阅了原始测绘图纸,而且施工工艺严格按照传统工艺。
城楼已经复建,但是瓮城和箭楼并未复建
(图片来源:全景网)
不同于最初的军事目的,复建的永定门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永定门南侧是宽阔的永定门广场,北侧是绿树掩映的永定门公园。广场上,每天傍晚之时可见天空中无数风筝飘荡,各色风筝点缀着历史感厚重的灰色城楼多了色彩与活力。公园内,经过清淤治理之后的护城河碧水荡漾,映着夕阳下的永定门城楼更显高大雄伟。
图片来源:全景网
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曾说:
从永定门昔日的拆除到今天的重建、复原,时间和历史留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的城市由起点又回到原点。
”历史与现代碰撞下的永定门城楼新貌
(图片来源:全景网)
对于重建的永定门城楼,有人称赞,也有人认为复建的建筑始终是复制品而感到遗憾。
但令人欣慰的是,复建后的永定门恢复了北京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筑的原貌。
永定门城楼的复建,再次呈现了北京完整的中轴线。
参考资料
[1] 永定门:京之南端,永定久安[OL]. 正阳书局砖读空间微信公众号.
[2] 郑晓英. 京城图记:永定门的变迁[N]. 光明日报,2013-10-31.
[3] 中轴线上的建筑旧影——永定门[OL]. 四合书院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最美中轴线 | 沿「天街」探寻「北京记忆」
One "Line" in BEIJING:北京的中轴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