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视察北京五周年 | 南锣金名片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玉河、南锣鼓巷视察时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五年来,北京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一片片文化精华区的金名片被擦亮。
什刹海片区
什刹海环湖酒吧街整治,二层违建基本拆除。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去年落成开放,曾经人流汹涌的什刹海景区正在向“静下来、慢下来”回归。
阜内大街片区
阜内大街经过两年的街区整理,一期项目已经完成。市政休闲带、综合杆等创新尝试,让街区更加有序。
大栅栏片区
大栅栏历史文保区东北角、定位为“中国生活体验式街区”的北京坊于2017年初投入运营。西河沿街、杨梅竹斜街经过疏解整治、架空线入地等改造,找回了旧时的胡同味道。
雍和宫大街
2018年,雍和宫大街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启动,目前大街北段基本恢复了“慢街素院”的历史风貌。今后,国子监、雍和宫周边将整体恢复“慢街素院、儒风禅韵”的历史风貌。
东四三到八条
拆违进门楼、修旧如初恢复历史建筑、周末卫生大扫除、胡同“花友汇”建微花园……2017年起,经过持续的“卸妆洗脸”, 东四三条到八条的老城风貌渐渐回来了。
草厂片区
2017年起,通过架空线入地改造、“公厕革命”、清洁能源改造、房屋外立面修缮、文物修缮等工程,位于前门东区的草厂片区开启了“老胡同新生活”。
空调室外机,挂在墙外、架在屋顶,管线随意布,在很多地方司空见惯。去年底,南锣鼓巷对此做了个“小手术”:将一处处空调室外机、管线从沿街的屋顶、外墙移至墙后。短短两米的“迁移”,却让古都风貌进一步亮了出来。
这是南锣鼓巷精细化管理的一个小小片段。
习近平总书记说:“背街小巷是最能体现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总书记视察之后,东城区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福祥、蓑衣、雨儿、帽儿四条胡同为试点,从功能疏解、风貌保护、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等方面入手,在保持原有居住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启动了修缮整治项目。
5年过去,南锣地区的环境提升了,民生改善了,风貌一点点回来了。这张有着740多年历史的古都金名片越擦越亮,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发展之路日见清晰。
南锣鼓巷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网)
疏解功能胡同减负
房屋老旧、人口超载、基础设施落后……作为老城平房区,南锣鼓巷曾长期面临发展困境。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南锣鼓巷地区冒出了咖啡馆、酒吧等文艺小店,慢慢越开越多。2009年,南锣鼓巷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亚洲25片“最佳风情区”之一,游客、投资客蜂拥而至。
“这条胡同单日客流量最多可容纳4万人次,但最高时曾突破20多万人次,特别是‘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更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在这条狭窄的胡同里,低端餐饮、旅店、酒吧鳞次栉比,开墙打洞、无证经营随处可见。除了驻街的‘正规军’,还有‘游击队’——无照游商时常出现,更使得街区环境雪上加霜。”南锣商会会长徐岩介绍。
高速发展伴随的弊端日益凸显:游客超载、业态低端、风貌遭破坏、居民不堪其扰……2014年,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对南锣进行了业态整治,但仍刹不住“变坏”的势头。
2016年,东城区决定摘掉南锣鼓巷3A级景区的牌子,降低商气。同时,于当年“十一”起,进行封街整治。
关停无照商铺28家;“一照多店”全部改为“一照一店”,减少商户59家;主街商户按照商会统一规划,自费重新装修,所有倚门售货改为店内经营;34%以上餐饮企业转型文创企业,文创企业占比大幅提升。
经治理提升后的南锣鼓巷胡同肌理结构恢复完整,这条786米的古巷,重新聚集起150多家创意文化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门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焕然一新的街区面貌交相辉映。2017年“五一”重新开街。
南锣古巷咂摸酒吧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网)
2019年,你向往的南锣是什么样子?
2018年底的南锣鼓巷商户大会上给出了方向:智慧的南锣,将以更智慧化的手段和机制提升南锣的管理和服务;品质的南锣,将以更文创、更靓丽的南锣,守护古都风貌;和谐的南锣,将以更安全、秩序、敞亮的南锣延续时代新韵。
制定导则保护风貌
如何避免反弹?开展整治的同时,东城区规划部门和专业规划设计机构合作,在南锣鼓巷地区开展了风貌导则编制工作,为南锣鼓巷今后的发展定规矩。
2016年底,《南锣鼓巷风貌管控导则》出炉,对街巷尺度,建筑格局、形式、体量、高度、材质、做法、墙面、屋顶、台基、门窗,门楼形式,装饰构件,院内绿化等20多项内容都做出明确规定,并附有详细图例。此后,居民房屋翻盖扩建,须先办理规划审批和施工手续,并严格按照导则实施。这也是本市首个风貌保护管控导则。
南锣鼓巷街景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网)
“过去空调室外机都挂在外墙上、架在房顶,比较随意,缺乏规划,抬头就能看见,影响景观。实际上,只要稍微移动一下,既不影响功能,还能净化视线。这件事做起来不难,只是以前没想得这么精细。”南锣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丁明说。
能有这个意识,要归功于《南锣鼓巷风貌管控导则》。在《导则》的规范下,整治后的南锣环境越来越好。
夏天的木槿、秋天的金菊……古建与盆栽相依偎。南锣主街上,古朴与时尚范儿结合的北平咖啡最受游客青睐,留影拍照的人络绎不绝。2018年底,北平咖啡摘得年度“南锣主街最美商户”金奖。
光有风貌导则还不够,南锣鼓巷发动商户参与自治,共建共享街区环境。评选最美商户活动就是之一,街道、管委会、商会一起,发动商户自己动手,通过绿植、盆栽等,设计美化自己的店面,邀请游客等投票,选出最美商户。“最美”出炉了,自己动手美化环境的意识也深入商户心中。
每周三,在南锣主街,都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拿着夹子、扫帚、簸箕,捡烟头、扫垃圾、清地面。这是南锣商会在组织商户开展周三“清洁日”活动。“我们都在这经营,南锣就是我们的家。谁都希望自己家干干净净,这可不能指望别人,得靠自己!”商户们说。
人人参与,风貌保护的绣花功夫越做越细。
织补功能改善民生
“漂亮了!规矩了!干净了!”
家住府学社区的居民汪爱莲奶奶,在去年底刚开业的北剪子巷便民菜站的留言簿上,连声赞叹。汪奶奶在胡同里住了63年,在她的印象中,这里以前是一排小门脸,如今却“挤”出了一个300平方米的惠民菜站!
翻开交道口地区的地图,1.4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排列着大大小小的胡同街巷。胡同里,空间资源严重不足,建便民设施,场地是瓶颈。如何在保护古老街巷肌理和建筑的同时,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配套的需要?
“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为便民设施织补创造了条件。疏解腾退空间,优先建设便民设施。”交道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建设菜篮子,街道探索了四种模式。
模式一:整合式。北剪子巷将原来的小门脸店整合成3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综合体,居民可以实现一站式购物。
模式二:提升式。汇聚购超市原来经营杂乱、种类少,现在进行改造和提升,打造成社区的精品便民站。
模式三:转型式。交南大街39号原为粮店,现在转型为经营果蔬、熟食、粮油等的日用品商店。
模式四:走进式。街道引进便民服务菜车,由“居民来买”到“我送家门口来卖”,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菜站多了,买菜方便了,胡同更宜居。
规范停车治理大城市病
0.88平方公里的南锣地区,大大小小分布着20余条胡同,均宽不足5米,而机动车却多达千辆。花式抢车位、占车位,车辆通行不畅,停车闹心,愁坏了不少街坊。
在这有限的空间条件下,如何破解停车难?
近些日子,家住福祥胡同的张阿姨发现,胡同里敞亮了不少。原来,街道在这里进行了禁停试点。
相关交通法规规定,宽度6米以下的街巷不能停车,同时为了保证消防通道畅通,交道口街道联合交管部门,先后在前圆恩寺、蓑衣、福祥、炒豆四条胡同设立禁停标识,并划定单行线、非机动车停放区域,规范胡同交通秩序。
刚开始,一些居民不理解。本着共商共治共享原则,街道引导居民成立胡同停车自管会,难题摆上桌,大家一块议。
寒冬的夜晚,交道口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佟种钧和副主任杨升走进胡同,和老街坊坐一坐,聊一聊,听一听。交谈过程中,老街坊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停车场离家远怎么办?子女来探望没地方停车怎么办?
“我们在胡同里专门配备了居民便利车,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接送,随叫随到;子女探望,我们可以办理临时停车证……”佟种钧当场解答。一次次畅聊,渐渐打消了老街坊的顾虑。胡同禁停慢慢顺畅起来。
南锣鼓巷停车场
(图片来源:人民网)
有堵有疏。街道“地下地上”挖掘停车资源。在试点胡同,建成地下7层的停车场,提供居民停车位70多个;在南锣南口,原是地铁站施工后遗留的闲置平地,街道协调相关单位建起地上停车场,为居民挤出120余个优惠停车位。街道正在协调相关单位,对南锣南口停车场进行“升级”,打造立体停车场,届时将提供400余个便民车位。
车辆禁停了,胡同敞亮了、安静了,住着更舒心了。
文化服务培育快乐居民
菊隐剧场里,台下一片寂静。灯光,聚焦在舞台中央。经典话剧《龙须沟》正在上演。和专业演员同台的,竟有来自鼓楼苑社区的“草根”演员。
2014年,鼓楼苑社区响应东城区文化志愿服务5年计划,在原有社区团队的基础上成立“大苑儿七巧社”文化志愿团队。“快乐自己,感染他人”是志愿队的宗旨。
“社区党委搭建平台,就是让社区里的老街坊有自己的舞台,找到快乐、认可自己,才能快乐别人。”大苑儿志愿队的组织者姬艳钏说起了文化服务的“初心”。
正是这样的初心,促使文化志愿队不断发展,成为包含合唱队、模特队、手语队、编织社、戏剧社、书画社、京剧队等十余支文化队伍和100多名志愿者的“文化服务火种”。
去年底入冬以来,天气寒冷。大苑儿编织社的姐妹们却比以往更忙碌,她们赶着为社区的孤寡老人织围巾、毛背心。每年冬天,这是编织社的一项传统:为社区里的老人、为执勤的志愿者们、为特教学校的孩子们织爱心围巾、织手套、织帽子,从未间断。
大苑儿还有一支手语队,这支10余人组成的手语队通过培训和自学编练手语歌,打开了通往特教孩子心中的大门。多年来,他们经常走进东城特教学校,为孩子们送来爱心礼物,送去快乐的节目。
登上人艺舞台的“草根演员”康宏群,因在戏里戏外的形象,许多人称她为康婆婆。作为大苑儿戏剧社的带头人,令康宏群最为骄傲的不是登上人艺舞台,而是通过努力,有更多的人热爱戏剧,再用这份热爱去快乐别人。
“文化服务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有归属感,走出家门,一块玩、一块乐。”前不久,康宏群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文化志愿者称号。以专业的戏剧精神,康宏群和志愿者们把《茶馆》《龙须沟》《全家福》等经典话剧搬到群众中演出,让大伙儿感受文化的魅力,感受文化的快乐。
心气顺了,一切都变得美好。
共生院探索老城保护新路
推开雨儿胡同30号院门,豁然开朗的庭院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当年违建密密麻麻,在过道中间合影,并排连三个人都站不下的大杂院吗?
如今,违建房屋已经拆除,地面铺上了崭新的灰砖。曾经破败不堪的老屋经过修缮,灰墙红窗,又有了曾经的味道。腾出的空地上,开春可以种花种树,“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四合院生活场景,似乎就在眼前。
这一变化,源于东城区开展的老城保护新探索。
雨儿胡同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网)
总书记视察之后,东城区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福祥、蓑衣、雨儿、帽儿四条胡同为试点,于2015年8月,启动了“自愿申请式腾退”:想要改善居住条件的居民,政府提供一张自选“菜单”,是定向安置、货币补偿、平移置换还是留住修缮,自个儿说了算,而不是以往征收拆迁的旧思路,将居民中“要我改”的思想转变为“我要改”的意愿。如今,南锣鼓巷地区近500户居民提出了搬迁申请,已经享受或正等待着乔迁之喜。
腾退出的房屋如何保护利用?东城区又创新性地提出了“共生院”。
“‘共生院’包含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三层含义。新老建筑共生,是指在完成大杂院部分居民腾退后,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利用腾退空间,为留下来的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建设包括共享厨房、污水处理设施、配建卫生间等。既实现了对老建筑的保护,又完善了基本的生活设施配套。”东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雨儿胡同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网)
“共生院”试点正在雨儿胡同推进。30多处院子,正在进行腾退后的违建拆除工作,随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配建卫生间、厨房等公共设施。接下来,新居民将住进这片古老的胡同,和大爷大妈为邻,在接受胡同文化熏陶的同时,为老街区注入新活力。
鸽子飞过灰瓦屋顶,遛弯儿的大爷走过悠长的青石板街巷,商户们卸下门板亮出创意味十足的橱窗,早来的游客在惊喜地拍照。在晨曦中,古老的南锣鼓巷又开始了新的一天。古老的北京,在传承中迎接新的发展。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南锣鼓巷:藏在时光深处的历史人文
北京在行动 | 北京老城风貌怎么保护?请您来建言
老胡同·新生活丨跟随习大大的脚步,一起了解前门外草厂胡同的“前世”与“今生”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