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点儿北京 | 话说老北京的胡同名字,都是怎么起的?

一点儿北京丨京事知多少

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外,数千年来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它特有的“京味儿”——这些极具北京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是京城珍贵的文化资源。“一点儿北京“栏目将向大家介绍“京味儿“饮食、器物、民艺、风俗与传说等等,让大家对老北京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草长莺飞

天气渐暖

猫在家里不如出去溜达

不愿远行没关系

北京城里走街串巷

寻一寻胡同名儿的秘密


有一种说法:相传“胡同”起源于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时,称之为“gudum”,意为水源


涨姿势时间:


  # 胡同名都有那些叫法儿?#  


在旧城内宽度小于20米的都叫胡同吗?NO,NO,NO!只有不到60%叫XX胡同,还有的胡同会叫做:


XX街、XX巷、XX里、XX夹道、XX条、XX路、XX院、XX沿或者其他名称。

 统计对象: 二环内老城的胡同


我们来看看这些叫法儿其中不为人知的渊源


  1--胡同  


北京老城里,命名为XX胡同的叫法最多,占总体胡同数量的58.45%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视剧《芝麻胡同》京味儿十足,翻阅资料发现确有胡同名为芝麻胡同

芝麻胡同

它东起北京邮政通信枢纽西墙,

西至北鲜鱼巷。


明称“罗纸马胡同”,

清光绪始称芝麻胡同,

“芝麻”当为“纸马”谐音。


  2--街  


街,四通之道也。


叫做XX街的胡同,通常道路两旁是买卖铺,一般宽24步以上

《析津志》载,元大都街道宽度规定大街宽24步(36.94米)


其中斜街9

杨梅竹斜街

它东起煤市街,

西至桐梓胡同。


明代称斜街,

相传曾有姓杨的媒婆住在这里,

故名杨媒婆斜街

清代雅化为杨梅竹斜街。


站在北京胡同鄙视链顶端的杨梅竹斜街。

古有各式书局,

文化气息浓郁。

今天这里是文艺青年的 High Court 。


  3--巷  


叫做XX巷的胡同,有资料讲:

元明时期,坊与坊之间有防火墙,墙与墙的通道称巷,宽12步。

南锣鼓巷

它北起鼓楼东大街,

南止地安门东大街。


明代称罗锅巷,

清代称南锣鼓巷。

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如一驼背人,

故名罗锅巷


南锣古巷,

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

呈“鱼骨状”,

延续自古以来的“棋盘式”格局,

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

所以又称蜈蚣街。


  4--里  


XX里这种胡同的叫法,据说是里坊制产物


里的四周筑有高墙,里内排列居民住宅,四面设门,门临大道。


现存“里”胡同多为矩形某边,呈“几”、“⊥”、“﹁”形状,多数一端通大街

义达里

它主体东西走向,

西起西四南大街,

东不通行。


“义达里”名字的由来,

由“一打”谐音雅化而成。

因巷子内有12栋小楼,故称“一打”。   


清代为定亲王府地界,

1911 年后王府失修逐渐荒废。

后府址改民建房,

形成七条小巷,

并分别得名义达里、乐群巷、贤孝里、

慈祥巷、福德巷、忠信巷、勤俭巷。

1965 年将七巷合并统称义达里。


  5--夹道  


称为XX夹道这种胡同,一般是王府、寺庙间的窄小通道。

白塔寺东、西夹道


  6--条  


明朝,街道、胡同数量显著增加,为了更好地区分这些地名,街道名称“序列化”


将同一区域并列挨着的胡同按顺序排列,起名叫做“某条”,“一条”通常为“头条”。


  7--路  


老北京叫“XX路”的胡同名很少。多为后期西方借用过来。

留学路

它北起珠市口西大街,

南至永安路。


旧称牛血路

据说就是因为宰牛太多血流成河而得名。

民国时期因为这个地名过于血腥,

才谐音改为留学路,

其实和出国留学没有关系。


  8--院  

金家大院

它长185米,均宽3米。

南北走向,

南起大帽胡同,

北至金丝胡同。


因胡同内有一金姓大户人家

清代始称金家大院,

沿用至今。


  9--沿(yan)儿  


根据地图数据分析及文献查证,称作XX沿的胡同,一边是顺着(江河、道路或物体的边),多为水源沿路


细细数来,

每一个胡同名字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

而是有着无法替代的时代印记,

生动地再现了老北京人的生活场景。


内容来源:北京测绘

策划小分队:京味儿Map研习社

信息收集:橙子、cai_cai、路易斯.L、铱铱

策划:橙子、cai_cai、Wendy、路易斯.L

地图编制:路易斯.L

内容校对:阿明、臧伟、诸葛不亮、Wendy、cai_cai、大曦弟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北京非遗说 | 共护非遗——擦亮古都文化底色

谢谢您!故宫的院长们

单霁翔的“工作总结”:这些年故宫变化有多大?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