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辉:十年北京国际设计周,营造北京城市文化生态体系

小印 北京印迹 inBeijing 2022-04-01

壮丽70年 | 一起看北京

规划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和脉络,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和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原点和灵魂。“壮丽70年 · 一起看北京”系列访谈栏目,将邀请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对首都北京70年在城市规划、建筑设施、文化复兴方面的一些记忆和感触,试图借此来梳理和展现北京70年的城市发展史。


本次采访特别邀请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曾辉,与大家一起回顾十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中国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脉络,以及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创新之路。



12

曾 辉

设计学者、艺术设计策展人、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策划总监,北京歌华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曾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担任《设计》杂志执行编辑。曾任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景观规划实施处处长、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部长。


请谈谈2009年首次创办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背景、初衷及意义。

曾 辉:2009年,被誉为“设计界的奥林匹克”的世界设计大会在北京举办,这也是首次在中国举办,对中国、对北京的意义都是历史性、开创性的。借此契机,为给北京留下一个可长期举办的设计活动,能够代表“中国设计”的声音,所以同期举办了首届的北京国际设计周。


2009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有将近三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学者,以及企业、组织机构代表共同参与,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设计大会,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如今,北京国际设计周经过十年来的发展和推动,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级设计交流活动,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设计周。


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需要发挥应有的文化创新作用。同时,国家开始强调和倡导“构建创新型国家”,怎样让中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核心就是要通过中国设计的创新方式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而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创立正是顺应了这样的发展需要。


十年前,整个社会对设计的认知远远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了解,大家还没有认识到设计对于社会创新、城市更新、乡村复兴的价值,以及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还有对于“衣食住行用”生活品质的提升,能起到如此巨大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北京国际设计周也推动了大众对于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如今,“大设计观”的概念已经逐渐被社会和产业所接受,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设计,创新发展需要创意设计的介入,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



从2009年至今,北京设计周已举办了十届,请谈谈每届设计周主题的设定是源于什么?

曾 辉:因为要开始运作北京国际设计周,需要搭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工作体系和流程,还要做模式的创新,所以2010年空缺了一年,直接开始筹备2011年的设计周。从2011年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时,就明确强调了大的核心理念——“设计之都”和“智慧城市”,后来几届的设计周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个大方向延伸展开的。

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视觉海报


当时,北京已经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设计之都”,它代表了一个城市在创意设计领域的最高要求。北京是继深圳、上海之后的第三个申办“设计之都”的中国城市,而北京国际设计周对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建设“设计之都”是北京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设计产业发展,打造世界城市的重要支撑;推动“智慧城市”是迈向新的设计、艺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全面提升生活方式与城市品质。


此外,每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都会在这个大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环境背景、政策方向和设计趋势而有所侧重。比如,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以“产业策动”为主题,以设计引领产业升级、设计引导消费趋势、设计驱动贸易繁荣、设计赋能城市创新为四条主线,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贸易发展、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创新等领域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70秒看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


从2009年至今,十年来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已经举办了九届,回顾每届设计周的主题,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中国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脉络,以及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创新之路。



请谈谈十年来,北京国际设计周对北京城市产生了哪些影响?

曾 辉:北京国际设计周对北京的影响涉及很多方面,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吧。


首先,城市文化层面,北京国际设计周对首都北京的国际形象的提升、对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全国文化中心都起到重要的促进和推广作用。


第二,产业融合层面,北京国际设计周有效地促进了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北京设计市场,相继举办了北京国际设计交易会和纳入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的系列设计消费季活动,让好设计成为好生活、好生意,为首都新型消费注入活力。


第三,城市建设层面,北京国际设计周一直在践行“设计提升城市品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项目,推动了老城胡同/街区更新、地铁/地下空间利用、工业遗址改造、城市微空间利用等。比如,大栅栏更新计划、青龙文化创新街区改造、小微绿地设计计划等。

2019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社区


第四,社会民生层面,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了一批“推动设计走进生活”的重点项目,希望通过设计促进民生发展、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比如,“设计为民生——十二·间”系列公益项目。


第五,传统文化复兴方面,北京国际设计周强调讲好中国设计故事,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美学在世界的价值,推动东方设计学的国际影响和话语地位。而北京的独特性正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我们需要强调北京的独特性,保留和传承自己文化的“根”。

“非遗之美·生活即道”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设计展


比如,2018年北京国际设计周首次设立了非遗设计板块,重点推出了“非遗之美·生活即道”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设计展,就是推动“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请谈谈1~2件您经历过或参与过的北京文化事件及其感触。

曾 辉:这十几年来,我参与过一些北京文化事件,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3年“大黄鸭”公共艺术展示项目。


我曾在北京奥组委景观规划实施处担任过处长,主要参与奥运会的形象景观规划与设计管理工作。在北京奥运会留给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遗产中,其中就包括形成了国际化的文化创新和东方设计的美学价值,也给奥运会留下了创新型的设计管理模式。

曾辉曾在北京奥组委景观规划实施处担任处长,主要参与奥运会的形象景观规划与设计管理工作


例如大量的形象景观物资,包括城市道旗和围挡景观,以往在赛后都被当作垃圾处理了。当时,我们在规划北京奥运会的整体形象景观时,就考虑到景观物资的赛后再利用问题。我们联合了一些合作机构,把道旗等景观材料改成书包送给汶川灾区的孩子们,改成购物袋送给北京市民。


另外,北京奥运会开始大量使用新媒体景观,广泛利用影像装置来替代传统的景观搭建,既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材料,又有了更多的变化和更好的效果。这也是信息时代的奥运会相比工业时代的奥运会,在创意设计方面的转型与创新。


“大黄鸭”是由荷兰艺术家霍夫曼创作的大型充气公共艺术作品,自2007年第一只“大黄鸭”诞生以来,霍夫曼带着他的作品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发,先后造访了很多城市,成为热度极高的公共艺术行为。“大黄鸭”在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很大关注,也为当地的旅游及零售业带来了效益。

大黄鸭在颐和园昆明湖(图片来源:图虫创意网)


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的“大黄鸭”展示活动,我们要让“大黄鸭”是有故事的、有情绪的、有性格的、有生命的,它的萌态能够带给人们一种“简单的快乐”,这也是大众愿意理解和感受的一种公共艺术方式。大家在微信、微博上不断地晒出与“大黄鸭”拥抱等各种各样创意型的合影照片,使得大黄鸭就变成了公众化、社会化的公共艺术行为。


这也说明,一个城市的调性要有艺术、有品味、有趣味,需要公共艺术更多地走进公共空间、走进生活。虽然,“大黄鸭”在北京只展出了半个多月,却带动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本身及艺术价值的认知。


另外,“大黄鸭”也推动了中国设计版权意识的普及与传播。当时,出现了很多仿冒的山寨版大黄鸭,我们借此也向社会传递尊重版权、尊重原创的概念和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请谈谈北京非遗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如何走进现代生活?

曾 辉:北京是全国拥有非遗品类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是古都,历史上就集中了全国的手工艺人为宫廷服务,各地手工技艺的精华由民间汇聚到北京宫廷,例如清代内务府造办处不惜工本的极致手作。后来很多的宫廷工艺又流入到民间,可以说,过去北京的手工业是非常发达的,就得益于此类原因。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许多北京传统工艺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农业和手工业是支撑中国文明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但到了近现代工业化时代后,传统手工业体系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越是迈向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更需要新的手工业对现代工业体系做有机的补充,因此要积极推动现代手工业态的高质量发展。现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仍愿意购买有温情的手工用品。这说明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需要通过现代设计的思维和创新方式,对其进行“活化”,使其更加现代、时尚,使其更适应当代生活方式的需要。如此,传统手工艺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物尽其用、物尽其美。

“非遗之美·生活即道”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设计展

(图片来源: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


对于北京非遗等传统工艺的传承,还需要进一步推动其现代转化。所以,从2018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始,设立了非遗板块,推出了“非遗之美,生活即道”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通过更加开放的方式,聚合更多的设计师、艺术家来一起探索传统非遗的当代创新,让传统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近年来,文创在全国都特别火热,而北京以故宫文创为代表,请谈谈您对当代中国文创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曾 辉:文创要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体系和生活美学,要展现中国创意智慧与东方美学精神文化创新产品应该能够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的“刚需”,而不只是作为单纯的摆设品、装饰品。在这个原则和思想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要从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中,深刻挖掘和发现中国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


故宫文创在文博创新领域里是有很多创意和突破的,特别是在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的推动下,做了很多创新,成为将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转化的范例。当然,其中也有一些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有些文创大都是从清代文物和皇家文化转化而来的,相对比较奢华而繁缛,如何把中国历朝历代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意境,创造更多更好的符合现代生活美学需要的文创产品,是文创设计所要思考的问题。


目前的文创产品都还需要提升创意,需要从生活方式的根本需求上来考虑,而不只是从古代简单的“拿来主义”,做一些传统纹样标签式的“表面文章”。另外,我们还应该重视一个问题,就是文创产品的“过度设计”,过于追求“华而不实”,这也与过于偏重材贵为美、技繁为美的文创消费价值观和审美观有关。而在当代,理解“百姓日用即道”的造物思想,应该遵循适合、适度、适用的原则,将现代设计的创新思维与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结合,创造有美学、有品质的文化创意设计,才能更好地满足可持续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曾老师的经历非常丰富,涉足的领域也特别广,请结合您的一些亲身经历,谈谈“跨界”对北京城市及文化的影响。

曾 辉:我曾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并留校工作,它是新中国一所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设计学院,也是以设计学科为核心而创立的艺术院校。设计学科有一个特点,就是“跨界”,设计的涉及面很广,因为要用设计满足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衣食住行用”都是设计学需要关注的、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这就迫使设计思维要善于跨界,从各方面去吸取营养,以“无界”的设计思维广度和深度来实现。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叫“大设计观”,即强调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这也是北京国际设计周一直强调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而设计的本性就是“艺术与技术新的统一”,是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相融合的结果,因此北京也应该成为全国设计文化中心。


北京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都在这个城市交融并存,文化创意设计则是北京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量,是城市的文化灵魂所在。这一切共同构成一个“和而不同”的城市文化生态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京这座城市如此丰富、有趣、精彩的根源。



栏目策划:张洁

采访 / 编辑:张洁、张紫玥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众智营城 | 北京文化品牌新势力TOP30

张晓敏:北京老城区公共空间类型及利用模式研究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